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

合集下载

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

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

一、实验结果
(一)反射时的测定
反射时测定实验结果见表1。

(二)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弧分析实验结果见表2。

续表2
二、分析与讨论
(一)反射时的测定
本次实验通过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三次刺激,每次发生反射现象的时间逐渐变短,原因可能是蟾蜍对硫酸开始习惯。

(二)反射弧的分析
剥净长趾皮肤后用硫酸刺激没有发生反射现象是因为皮肤相当于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少感受器,反射弧不完整,所以没有任何反射现象,证明了反射需要感受器。

分离出坐骨神经后,在细棉条上滴普鲁卡因溶液后用硫酸刺激有皮肤的最长趾,刚开始有屈反射,但马上就消失了,说明传入神经已被麻醉。

当屈反射不再出现时,将1%硫酸滤纸片贴在蟾蜍右侧腹部,每隔1 min重复1次,还会有抓反射,不一会后也消失了,说明传出神经也已被麻醉。

因为屈反射的传出神经在坐骨神经,而抓反射的传出神经不在坐骨神经,而且髓鞘在不同的神经厚度也不同,在传入神经较薄,在传出神经较厚,所以普鲁
卡因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所以屈反射现象比抓反射现象先消失。

若捣毁脊髓,即毁坏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蟾蜍对任何刺激都完全没有反应。

三、结论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过程称为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神经元特别是中间神经元联系方式的不同,使反射活动表现出种种特征。

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汇编

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汇编

一、实验结果(一)反射时的测定反射时测定实验结果见表1。

表1.蛙反射时测定实验结果硫酸刺激浓度反射时(sec.)No1 No2 No3 Mean0.5% 6.47s 4.39s 3.13s 4.66s1% 1.56s1.46s 1.17s1.40s(二)反射弧的分析反射弧分析实验结果见表2。

表2.蛙反射弧的分析实验结果手术刺激观察到的现象用0.5%硫酸分别刺激二后肢的中趾趾端产生屈腿反射右后肢最长脚趾基部环切皮肤,剥净的皮肤将右后肢去皮的最长脚趾浸入0.5%硫酸中无现象右后肢皮肤完整的脚趾浸入0.5%硫酸中产生屈腿反射1%硫酸的滤纸片贴在右侧背或腹部出现抓反应续表2手术刺激观察到的现象2%普鲁卡因麻醉右侧坐骨神经每隔1 min将蛙右后肢脚趾(皮肤完整部分)浸入0.5%硫酸中0.29 min后屈反射消失屈反射消失后,立即将1%硫酸滤纸片贴在蛙右侧背或腹部,每隔1 min重复1次1.46 min后抓反射消失左侧最长趾浸入0.5%硫酸中产生屈腿反射毁脊髓左侧最长趾浸入0.5%硫酸中或刺激蛙体任何部位无现象二、分析与讨论(一)反射时的测定本次实验通过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三次刺激,每次发生反射现象的时间逐渐变短,原因可能是蟾蜍对硫酸开始习惯。

(二)反射弧的分析剥净长趾皮肤后用硫酸刺激没有发生反射现象是因为皮肤相当于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少感受器,反射弧不完整,所以没有任何反射现象,证明了反射需要感受器。

分离出坐骨神经后,在细棉条上滴普鲁卡因溶液后用硫酸刺激有皮肤的最长趾,刚开始有屈反射,但马上就消失了,说明传入神经已被麻醉。

当屈反射不再出现时,将1%硫酸滤纸片贴在蟾蜍右侧腹部,每隔 1 min重复1次,还会有抓反射,不一会后也消失了,说明传出神经也已被麻醉。

因为屈反射的传出神经在坐骨神经,而抓反射的传出神经不在坐骨神经,而且髓鞘在不同的神经厚度也不同,在传入神经较薄,在传出神经较厚,所以普鲁卡因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所以屈反射现象比抓反射现象先消失。

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破坏动物一侧迷路的效应实验

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破坏动物一侧迷路的效应实验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开课学院及实验室:XXX 2011年5月13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别XXX 姓名XXX 学号XXX实验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组别第四组成绩实验项目名称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破坏动物一侧迷路的效应实验指导老师一、实验目的1、学习掌握反射时的测定方法,了解刺激强度和反射时的关系。

2、通过蛙的屈肌反射,观察脊髓反射某些基本特征,分析其可能的神经机制。

3、通过破坏迷路的实验方法,观察迷路在调节肌张力与维持机体姿势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1、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从皮肤接受刺激至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为反射时。

反射时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所用的时间,完整的反射弧则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缺损,原有的反射不再出现。

由于脊髓的机能比较简单,所以常选用只毁脑的动物为实验材料,以利于观察和分析。

2、破坏动物一侧迷路的效应实验迷路起维持姿势及协调肌紧张的作用。

破坏动物的一侧迷路后,它的一侧肌紧张出现障碍,从而使动物的姿势或活动发生改变。

三、实验仪器、材料蛙,蛙类手术器械,蛙嘴夹,秒表,支架,蛙板,小烧杯,培养皿,水盆,小滤纸片,棉花,纱布,0.5%、1%、2%硫酸溶液,2%普鲁卡因,清水。

四、实验步骤(一)、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1、取一只蛙,毁脑,固定在支架上。

2、将蛙右后肢最长趾浸入1%硫酸溶液2~3mm(最好不超过10s),立即记录时间。

当出现屈反射时,停止记录,此为屈反射时间。

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刺激部位。

重复3次,取平均值。

3用手术剪刀在右后最长趾环切并剥离皮肤,刺激该趾,记录结果。

4、刺激右后肢其他趾,记录结果。

5、用沾有2%硫酸的滤纸贴在青蛙胸部,并开始计时,当青蛙出现搔扒反应时,停止计时,并用清水冲洗干净。

重复测3次,求平均值。

6、分离左下肢腿部的坐骨神经,用一细棉条包裹游离的坐骨神经,在细棉条上滴一滴2%普鲁卡因溶液后,隔一段时间用1%硫酸刺激左下肢脚趾的皮肤,直到没有出现屈反射为止。

实验四 反射时的测定与反射弧的分析

实验四    反射时的测定与反射弧的分析

实验四反射时的测定与反射弧的分析【适用对象】生物科学(本科)【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目的】通过用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刺激蛙趾引起的屈肌反射,学习掌握反射时的测定,了解刺激强度与反射时的关系。

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和神经传导的途径。

通过某些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实验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过程称为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份组成。

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某些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仪器与材料】蛙;蛙类手术器械,铁支架,肌夹,培养皿,烧杯,秒表,小滤纸(约lcm lcm),纱布,硫酸溶液(0.1%、0.5%、1%各20ml)。

【方法与步骤】一、反射时的测定取蟾蜍一只,用剪刀横向伸入口腔,从鼓膜后缘处剪去颅脑部,保留下颌部分。

以棉球压迫创口止血,然后用肌夹夹住下颌,悬挂在铁支架上。

图10-16-1 脊髓反射实验装置图1.用培养皿盛0.1%硫酸溶液,将蟾蜍任一后肢的脚趾尖浸入0.1%硫酸溶液中同时用秒表记录从浸入至后肢发生屈曲时所经历的时间。

一旦出现屈肌反应时,迅速将后肢取出浸入内装清水的烧杯,清洗皮肤上的硫酸溶液。

重复三次。

求出反射时的平均值(两次实验间隔至少2~3min)。

2.用另外两个培养皿分别盛0.5%、1%硫酸溶液,分别测得各自的反射时。

注意均重复测定三次,求出各自的平均值。

二、反射弧的分析1.用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滤纸片贴在下腹部。

观察双后肢反应。

待出现反应后,将动物浸于搪瓷杯的清水内洗掉滤纸片和硫酸,用纱布擦干皮肤。

提起穿在右侧坐骨神经下的细线,剪断坐骨神经,再重复上述实验,记录反应结果。

2.分别将左右后肢趾尖浸入盛有0.5%硫酸的小平皿内(两侧浸没的范围应相等且仅限于趾尖),观察双侧后肢反应。

反射时的测定与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时的测定与反射弧的分析

8、当屈反射刚刚不能 出现时(记录时间) ,立即重复步骤6(观 察抓反射是否出现) ,并每隔2min重复一 次步骤6,直到擦或抓 反射不再出现为止( 记录时间)。 记录加药至屈反射消 失的时间及加药至擦 或抓反射消失。
9、将左侧后肢最 长趾再次浸入0.5% 硫酸溶液中(条件 不变),记录反射 时有无变化。
10、毁坏脊髓后再 重复实验,记录结 果。
腹/背部皮肤
分析思路
坐骨神经 趾部皮肤 下肢骨骼肌
神经
脊髓
• A 普鲁卡因是一种神经的传导阻滞剂。 • B 坐骨神经干中的传入神经纤维直径较细, 传出神经纤维较粗。
【注意事项】
1、用H2SO4刺激时,掌握好每次的刺 激强度要一致(浸入硫酸的深度、面 积、皮肤上是否有水珠等)。 2、每次刺激完后,要快速用清水将刺 激物去掉。 3、剥掉趾部皮肤时,一定注意趾尖不 要残留皮肤,否则刺激仍能引起反射。


【动物与主要器材】
蟾蜍或蛙、常用手术器械、支架、
蛙嘴夹、蛙板(蜡盘)、小烧杯、小
玻璃皿(2个)、小滤纸片、棉花、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表、纱布、0.5%及1%硫酸溶液、2%
普鲁卡因。
【方法与步骤】

单毁髓,制备脊蟾蜍。
分别测屈反射和抓反射(搔爬反射)的反 射时。



剥掉一侧下肢皮肤(感受器),观察两个 反射是否还能出现。 损毁传入/传出神经,观察并测量两反射是 否出现?何时会消失? 损毁神经中枢,观察反射是否出现。
•停止计时后,立即用 清水冲洗受刺激的皮 肤并用纱布擦干。 •重 复 测 定 屈 反 射 时 3 次,求出均值作为右 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 。(相邻两次刺激至 少要间隔2~3分钟) •同样方法测定左后肢 最长趾的反射时。

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2

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2

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生物技术实验时间:星期四下午第三组一、实验目的与原理1、学习测定反射时的方法。

2、了解反射弧的组成。

反射时:从皮肤接受刺激至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所用的时间。

完整的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缺损,原有的反射不再出现。

由于脊髓的机能比较简单,所以常选用单毁髓(只毁脑)的动物:脊蟾蜍为实验材料,以利于观察和分析。

二、实验器材和步骤蟾蜍、常用手术器械、铁架台、试管夹、蜡盘、小烧杯、小玻璃皿(2个)、小滤纸片、棉花、秒表、纱布、0.5%及2%硫酸溶液、2%普鲁卡因、自来水、吸管、注射器。

I、准备工作1、取一只蟾蜍,只毁脑(脊蟾蜍)。

2、剪开右侧股部皮肤,分离出坐骨神经穿线备用。

3、用蛙嘴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铁架台架上:II、反射时的测定1、将蟾蜍右后肢的最长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2~3mm(浸入时间最长不超过10s):2、记录出现屈反射时所需时间。

3、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

4、重复测定屈反射时3次,求出均值作为右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

5、(左侧最长趾的反射时的测定)对照试验1、用手术剪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然后再用手术镊剥净长趾上的皮肤,用硫酸刺激去皮的长趾,记录结果。

2、改换右后肢有皮肤的趾,将其浸入硫酸溶液中,测定反射时。

III、交互抑制现象1、将蟾蜍右后肢的最长趾浸入2%硫酸溶液中2~3mm。

2、记录出现左侧伸反射时所需时间。

3、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重复测定3次。

4、(左侧交互抑制现象的测定)IV、爬蚤反射1、取一浸有1%硫酸溶液的滤纸片贴于蟾蜍右侧背部。

2、记录擦或抓反射的反射时。

V、普鲁卡因实验1、用一细棉条包住分离出的坐骨神经,在细棉条上滴几滴2%普鲁卡因溶液。

2、每隔2min重复观察右侧最长趾反射时(记录加药时间)。

3、记录屈反射消失的时间。

4、再每隔2min重复观察爬蚤反射反射时。

5、记录爬蚤反射消失的时间。

【实验】脊髓反射实验报告

【实验】脊髓反射实验报告

【关键字】实验脊髓反射实验报告篇一: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一、实验结果(一)反射时的测定反射时测定实验结果见表1。

表1.蛙反射时测定实验结果反射弧分析实验结果见表2。

表2.蛙反射弧的分析实验结果续表2二、分析与讨论(一)反射时的测定本次实验通过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三次安慰,每次发生反射现象的时间逐渐变短,原因可能是蟾蜍对硫酸开始习惯。

(二)反射弧的分析剥净长趾皮肤后用硫酸安慰没有发生反射现象是因为皮肤相当于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少感受器,反射弧不完整,所以没有任何反射现象,证明了反射需要感受器。

分离出坐骨神经后,在细棉条上滴普鲁卡因溶液后用硫酸安慰有皮肤的最长趾,刚开始有屈反射,但马上就消失了,说明传入神经已被麻醉。

当屈反射不再出现时,将1%硫酸滤纸片贴在蟾蜍右侧腹部,每隔1 min重复1次,还会有抓反射,不一会后也消失了,说明传出神经也已被麻醉。

因为屈反射的传出神经在坐骨神经,而抓反射的传出神经不在坐骨神经,而且髓鞘在不同的神经厚度也不同,在传入神经较薄,在传出神经较厚,所以普鲁卡因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所以屈反射现象比抓反射现象先消失。

若捣毁脊髓,即毁坏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蟾蜍对任何安慰都完全没有反应。

三、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安慰所产生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过程称为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神经元特别是中间神经元联系方式的不同,使反射活动表现出种种特征。

篇二:实验1_脊髓反射的基本特征和反射弧的分析实验1 脊髓反射的基本特征和反射弧的分析【实验目的】通过对脊蛙的屈肌反射的分析,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学习掌握反射时的测定方法,了解安慰强度和反射时的关系;以蛙的屈肌反射为指标;观察脊髓反射中枢活动的某些基本特征,并分析它们产生可能的神经机制。

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测定反射时的方法。

2、了解反射弧的组成。

二、实验原理从皮肤接受刺激至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为反射时。

反射时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所用的时间,完整的反射弧则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缺损,原有的反射不再出现。

由于脊髓的机能比较简单,所以常选用只毁脑的动物(如脊蛙或脊蟾蜍)为实验材料,以利于观察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1、屈反射的反射时结果(H2SO4浓度为0.5%)刺激部位右后肢最长趾左后肢最长趾反射时(s)第1次 8.12 2.17 第2次 20.25 3.89 第3次 18.67 4.01 平均 15.68 3.36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过程称为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神经元特别是中间神经元联系方式的不同,使反射活动表现出种种特征。

该阶段实验中使用的H2SO4浓度均为0.5% ,将蛙的后肢浸入H2SO4中的深度尽量保持在3mm,单一变量为右后肢与左后肢的最长趾,预计通过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左右后肢的反射时不同,这可能是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不同,也有可能是因为左右后肢的最长趾对H2SO4的敏感度不同。

三次刺激,每次发生反射现象的时间逐渐变长,原因可能是青蛙对H2SO4开始习惯化。

但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是右后肢的反应时间远远大于左后肢,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剥离坐骨神经时,对神经造成了轻微损伤,破坏了反射弧的正常工作,使之传导速度减缓。

2、反射弧的分析结果(一)、刺激 1、用手术剪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然后现象或结果无现象再用手术镊剥净长趾上的皮肤,用浓度为0.5%的H2SO4刺激去皮的长趾;2、改换右后肢有皮肤的趾,将其浸入浓度为0.5%的H2SO4溶液中,测定反射时;3、取一浸入1% H2SO4溶液的滤纸片,贴于蛙右侧背部或腹部,记录擦或抓反射的反射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结果
(一)反射时的测定反射时测定实验结果见表1。

表1.蛙反射时测定实验结果
(二)反射弧的分析反射弧分析实验结果见表2。

二、分析与讨论
(一)反射时的测定
本次实验通过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三次刺激,每次发生反射现象的时间逐渐变短,原因可能是蟾蜍对硫酸开始习惯。

(二)反射弧的分析
剥净长趾皮肤后用硫酸刺激没有发生反射现象是因为皮肤相当于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少感受器,反射弧不完整,所以没有任何反射现象,证明了反射需要感
分离出坐骨神经后,在细棉条上滴普鲁卡因溶液后用硫酸刺激有皮肤的最长趾,刚开始有屈反射,但马上就消失了,说明传入神经已被麻醉。

当屈反射不再出现时,将1僦酸滤纸片贴在蟾蜍右侧腹部,每隔 1 min重复1 次,还会有抓反射,不一会后也消失了,说明传出神经也已被麻醉。

因为屈反射的传出神经在坐骨神经,而抓反射的传出神经不在坐骨神经,而且髓鞘在不同的神经厚度也不同,在传入神经较薄,在传出神经较厚,所以普鲁卡
因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所以屈反射现象比抓反射现象先消失。

若捣毁脊髓,即毁坏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蟾蜍对任何刺激都完全没有反应。

三、结论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过程称为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神经元特别是中间神经元联系方式的不同,使反射活动表现出种种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