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 反射弧分析
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弧的分析

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弧的分析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弧的分析一、实验目的本次生理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反射弧的分析,深入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反射活动的机制。
具体包括:1、观察反射活动的表现,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反射发生的基础。
2、分析不同反射弧组成部分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3、学习和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术。
二、实验原理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只有当反射弧的结构完整且功能正常时,反射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如果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或发生功能障碍,反射活动就会减弱或消失。
三、实验材料和设备1、实验动物:健康的蟾蜍若干只。
2、实验器材:手术器械(剪刀、镊子、探针等)、蛙板、棉球、培养皿、硫酸溶液(05%)、任氏液。
3、实验仪器:刺激器、示波器。
四、实验步骤1、制备蟾蜍标本双毁髓:用探针从蟾蜍枕骨大孔处插入,破坏其脑和脊髓,使其失去痛觉和反射能力。
仰卧位固定:将蟾蜍仰卧固定在蛙板上,剪开右侧大腿皮肤,分离出坐骨神经。
2、观察屈肌反射用蘸有 05%硫酸溶液的棉球接触蟾蜍右后肢的脚趾,观察其是否出现屈肌反射(即右后肢收缩)。
3、分析感受器在反射中的作用切除右后肢脚趾皮肤,重复步骤 2,观察屈肌反射是否消失。
4、分析传入神经在反射中的作用剪断右侧坐骨神经,重复步骤 2,观察屈肌反射是否消失。
5、分析神经中枢在反射中的作用捣毁蟾蜍的脊髓,重复步骤 2,观察屈肌反射是否消失。
6、分析传出神经在反射中的作用剪断右侧坐骨神经中的传出纤维,重复步骤 2,观察屈肌反射是否消失。
7、分析效应器在反射中的作用损伤右后肢的肌肉,重复步骤 2,观察屈肌反射是否消失。
五、实验结果1、正常情况下,用硫酸溶液刺激蟾蜍右后肢的脚趾,可观察到明显的屈肌反射,右后肢迅速收缩。
2、切除右后肢脚趾皮肤后,再次刺激,屈肌反射消失。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篇一: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反射弧分析【实验人员】13级卓越创新班生理学实验第二小组全体成员(王立涛[3130101020]、关锐[3130101028]、覃淑萍[3130101016]、杜亚楠[3130101022]、王晨阳[3130101027])【实验日期】XX/5/9【实验地点】南方医科大学校本部机能实验室【实验目的】(1)用脊蛙分析屈肌反射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探讨反射活动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2)学习破坏蟾蜍脑和脊髓的方法。
【实验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较复杂的反射需要较高级中枢部位的整合,而一些较简单的反射,只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就能完成。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或生理完整性一旦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由于脊髓的机能比较简单,所以常选用只毁脑的动物(如脊蛙或脊蟾蜍)为实验材料,以利于观察和分析。
【实验对象】蟾蜍【实验器材与药品】蛙类手术器械一套(包括锌铜弓,蛙板,玻璃板,粗剪刀,手术剪,镊子,探针,玻璃针,图钉,瓷盘);铁支架;蛙嘴夹;纱布;棉球;培养皿;烧杯;1%的硫酸【实验步骤】(1)制备脊蟾蜍:左手握住蟾蜍,用示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右手持毁髓针从枕骨大孔插入,然后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内搅动,充分破坏脑组织(呼吸消失,四肢松软),以一小棉球塞入创口止血制备脊蛙。
(2)脊蟾蜍的固定:用蛙嘴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
待蟾蜍四肢停止活动,脊髓反射恢复后进行实验。
(3)将蟾蜍右后肢的最长趾浸入1%的硫酸溶液中2-3mm(浸入时间最长不超过10s),观察有无屈肌反射?若出现反应,立即用盛在烧杯内的自来水洗净足趾,并用纱布擦干。
采取同种方法刺激右后肢,观察是否会出现屈肌反射。
若某后肢不出现反射活动,则不再用该后肢进行实验。
反射弧分析实验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2. 掌握反射弧分析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 通过实验验证反射弧各部分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实验原理反射弧是机体对刺激产生的一种快速、自动、有规律的反应。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递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进行分析和综合,再通过传出神经将神经冲动传递到效应器,使效应器产生相应的活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滤纸片、剪刀、镊子、探针、酒精、生理盐水等。
2. 实验仪器:手术显微镜、手术器械、蛙板、蛙嘴夹、蛙腿夹、玻璃皿、记录纸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取蟾蜍一只,将其置于蛙板上,用蛙嘴夹固定头部,剪开右侧皮肤,暴露坐骨神经。
2. 感受器分析:用滤纸片轻轻擦拭蟾蜍的足底皮肤,观察足底皮肤的反应。
重复擦拭,观察足底皮肤的反应是否减弱或消失。
3. 传入神经分析:用剪刀剪断坐骨神经,观察足底皮肤的反应是否消失。
4. 神经中枢分析:用探针对蟾蜍的脊髓进行刺激,观察足底皮肤的反应是否消失。
5. 传出神经分析:用剪刀剪断坐骨神经,观察足底皮肤的反应是否消失。
6. 效应器分析:用剪刀剪断足底皮肤,观察足底皮肤的反应是否消失。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感受器分析:在擦拭足底皮肤时,蟾蜍的足底皮肤会出现搔扒反应,说明足底皮肤是感受器。
2. 传入神经分析:剪断坐骨神经后,足底皮肤的反应消失,说明传入神经是反射弧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神经中枢分析:刺激脊髓后,足底皮肤的反应消失,说明神经中枢在反射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4. 传出神经分析:剪断坐骨神经后,足底皮肤的反应消失,说明传出神经是反射弧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效应器分析:剪断足底皮肤后,足底皮肤的反应消失,说明效应器在反射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六、实验结论1. 反射弧是机体对刺激产生的一种快速、自动、有规律的反应,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篇一: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反射弧分析【实验人员】13级卓越创新班生理学实验第二小组全体成员(王立涛[20]、关锐[28]、覃淑萍[16]、杜亚楠[22]、王晨阳[27])【实验日期】XX/5/9【实验地点】南方医科大学校本部机能实验室【实验目的】(1)用脊蛙分析屈肌反射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探讨反射活动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2)学习破坏蟾蜍脑和脊髓的方法。
【实验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较复杂的反射需要较高级中枢部位的整合,而一些较简单的反射,只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就能完成。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或生理完整性一旦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由于脊髓的机能比较简单,所以常选用只毁脑的动物(如脊蛙或脊蟾蜍)为实验材料,以利于观察和分析。
【实验对象】蟾蜍【实验器材与药品】蛙类手术器械一套(包括锌铜弓,蛙板,玻璃板,粗剪刀,手术剪,镊子,探针,玻璃针,图钉,瓷盘);铁支架;蛙嘴夹;纱布;棉球;培养皿;烧杯;1%的硫酸【实验步骤】(1)制备脊蟾蜍:左手握住蟾蜍,用示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右手持毁髓针从枕骨大孔插入,然后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内搅动,充分破坏脑组织(呼吸消失,四肢松软),以一小棉球塞入创口止血制备脊蛙。
(2)脊蟾蜍的固定:用蛙嘴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
待蟾蜍四肢停止活动,脊髓反射恢复后进行实验。
(3)将蟾蜍右后肢的最长趾浸入1%的硫酸溶液中2-3mm (浸入时间最长不超过10s),观察有无屈肌反射?若出现反应,立即用盛在烧杯内的自来水洗净足趾,并用纱布擦干。
采取同种方法刺激右后肢,观察是否会出现屈肌反射。
若某后肢不出现反射活动,则不再用该后肢进行实验。
(4)用手术剪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然后再用手术镊剥净长趾上的皮肤。
反射弧分析的实验报告

反射弧分析的实验报告引言反射弧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发生在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由于光线速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折射和反射。
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反射弧的特性,进一步了解光的行为规律。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一块玻璃板•一束激光•一块光敏纸•一台直射光装置方法1.将玻璃板平放在实验台上。
2.将激光照射到玻璃板上的一个特定位置。
3.将光敏纸放置在与激光相交的位置上,并记录纸上的光斑形状。
4.移动玻璃板,重复步骤2和步骤3。
5.将直射光装置放置在不同位置,并重复以上步骤。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当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等折射率较高的介质时,光线会发生折射,并且折射角度小于入射角度。
2.当光线从玻璃等折射率较高的介质射入空气等折射率较低的介质时,光线会发生反射,并且反射角度等于入射角度。
3.光线在不同角度入射时,反射弧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4.直射光装置的位置会影响反射弧的位置和形状。
分析与讨论我们发现,反射弧的形状与入射角度、折射率以及直射光装置的位置有关。
这与光的波动性质以及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改变有关。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我们可以通过入射角度和折射率的关系来预测反射弧的形状。
此外,通过改变直射光装置的位置,我们可以控制反射弧的位置和形状。
这表明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可以通过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和入射点来调节。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对反射弧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发现反射弧的形状受到入射角度、折射率和直射光装置位置的影响。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光的行为规律以及应用于光学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致谢感谢实验提供的素材和设备,以及老师们对本实验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1.Smith, J., & Johnson, A. (2010). Introduction to optics.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Chen, L., & Li, S. (2018). Study on Refraction and Reflection of Ligh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3(2), 21-26.。
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反射弧的现象,了解反射弧的特性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器材1.电压源2.电阻3.导线4.宽缝光屏5.滤光片6.波长选择器7.反射弧标本三、实验原理反射弧是指在夜间行车时,车辆前方的道路反射物体如路标、标线等所产生的光线,经车辆灯光照射后朝向车辆头部的现象。
在实际生活中,反射弧有利于驾驶员在夜间辨别道路和交通标志等,提高行车安全。
四、实验步骤1.将宽缝光屏固定在水平位置上,并调节好其与反射弧标本之间的距离。
2.利用导线连接电压源和电阻,将其与反射弧标本相连。
3.调节电压源和电阻,使电流通过反射弧标本,产生反射弧。
4.通过滤光片和波长选择器对反射弧进行观察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反射弧的颜色和强度与电流的大小、光屏与标本间的距离、标本的材质等因素有关。
当电流较小时,反射弧颜色较淡,强度较弱;而当电流较大时,反射弧颜色较鲜艳,强度较高。
此外,光屏与标本间距离的增加会导致反射弧的颜色变淡,强度减弱;而减小距离则会使反射弧的颜色变浓,强度增强。
标本的材质也会影响反射弧的特性,不同材质的标本会产生不同颜色和强度的反射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反射弧的特性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反射弧的颜色和强度与电流大小、光屏与标本间距离以及标本材质有关。
了解了这些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反射弧的原理,并在实际驾驶中正确使用反射弧,提高行车安全。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反射弧的现象,让我们对反射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际生活中,反射弧在夜间行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帮助驾驶员辨别道路、交通标志等,提高行车安全性。
因此,我们应当正确使用反射弧,并定期检查其是否正常工作,确保车辆能够在夜间行车中使用到反射弧所提供的安全保障。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doc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篇一: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反射弧分析【实验人员】13级卓越创新班生理学实验第二小组全体成员(王立涛[20]、关锐[28]、覃淑萍[16]、杜亚楠[22]、王晨阳[27])【实验日期】XX/5/9【实验地点】南方医科大学校本部机能实验室【实验目的】(1)用脊蛙分析屈肌反射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探讨反射活动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2)学习破坏蟾蜍脑和脊髓的方法。
【实验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较复杂的反射需要较高级中枢部位的整合,而一些较简单的反射,只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就能完成。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或生理完整性一旦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由于脊髓的机能比较简单,所以常选用只毁脑的动物(如脊蛙或脊蟾蜍)为实验材料,以利于观察和分析。
【实验对象】蟾蜍【实验器材与药品】蛙类手术器械一套(包括锌铜弓,蛙板,玻璃板,粗剪刀,手术剪,镊子,探针,玻璃针,图钉,瓷盘);铁支架;蛙嘴夹;纱布;棉球;培养皿;烧杯;1%的硫酸【实验步骤】(1)制备脊蟾蜍:左手握住蟾蜍,用示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右手持毁髓针从枕骨大孔插入,然后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内搅动,充分破坏脑组织(呼吸消失,四肢松软),以一小棉球塞入创口止血制备脊蛙。
(2)脊蟾蜍的固定:用蛙嘴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
待蟾蜍四肢停止活动,脊髓反射恢复后进行实验。
(3)将蟾蜍右后肢的最长趾浸入1%的硫酸溶液中2-3mm (浸入时间最长不超过10s),观察有无屈肌反射?若出现反应,立即用盛在烧杯内的自来水洗净足趾,并用纱布擦干。
采取同种方法刺激右后肢,观察是否会出现屈肌反射。
若某后肢不出现反射活动,则不再用该后肢进行实验。
(4)用手术剪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然后再用手术镊剥净长趾上的皮肤。
反射弧分析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反射弧的基本概念。
2. 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及其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3. 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反射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反射弧通常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当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递至反射中枢,反射中枢处理后,通过传出神经将指令传递至效应器,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生理盐水、刀片、镊子、注射器、电极等。
2. 实验仪器:生物显微镜、刺激器、放大器、示波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蟾蜍:将蟾蜍放入生理盐水中浸泡,使其适应环境。
2. 切割:在蟾蜍的坐骨神经和股神经之间切断,暴露出神经。
3. 连接装置:将刺激器、放大器和示波器连接好,确保实验过程中信号的准确传递。
4. 检查反射弧完整性:通过刺激传入神经,观察反射中枢至效应器的反应。
5. 检查反射弧阻断:在传入神经和反射中枢之间阻断,观察反射活动的变化。
6.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刺激次数、反射时间、反射幅度等数据。
五、实验结果1. 在刺激传入神经时,反射中枢至效应器产生明显的反应。
2. 在阻断传入神经和反射中枢之间的联系时,反射活动消失。
六、分析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反射弧的完整性对于反射活动的发生至关重要。
当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发生障碍或受到破坏时,反射活动便发生紊乱或不能出现。
2.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阻断传入神经和反射中枢之间的联系,观察到反射活动消失,进一步验证了反射弧的完整性对于反射活动的重要性。
3.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反射弧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即从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至效应器。
这种单向传递保证了反射活动的准确性。
七、结论1. 反射弧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反应的结构基础。
2. 反射弧的完整性对于反射活动的发生至关重要。
3. 反射弧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保证了反射活动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剪断右侧坐骨神经
搔爬反射:左侧后肢发生反应,右侧后肢不发生反应。
屈膝反射:双侧后肢均不发生反应。
3.捣毁脊髓
搔爬反射:双侧后肢均不发生反应。
屈膝反射:双侧后肢均不发生反应。
五、讨论
1.反射弧有五个环节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引起反射的首要条件是反射弧必须保持完整性。而损伤前后产生了不同反应,说明损伤可能造成了反射弧的不完整。
机能实验学实反射弧分析
成绩
实验者
第一作者姓名:王雪
学号:3110100174
邹文娇、韦莉莉、孙可玲、陈伟杰、陈洁茹
年级专业
2011级护理本科
一、目的
1.学会脊蟾蜍标本的制备;
2.通过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二、动物与器材
1.实验动物:蟾蜍。
2.观察脊反射时,搔爬反射和屈膝反射双侧后肢均发生反应,说明此时反射弧完整;剥除左后肢跖尖皮肤后,屈膝反射左侧后肢不发生反应,此时反射弧不完整,损伤了感受器。
3.剪断右侧坐骨神经后,搔爬反射和屈膝反射右侧后肢均不发生反应,说明此时反射弧不完整,损伤了传出神经。
4.捣毁脊髓后,搔爬反射和屈膝反射双侧后肢均不发生反应,说明此时反射弧不完整,损伤了神经中枢。
提起穿在右侧坐骨神经下的细线剪断坐骨神经,重复屈肌反射,比较两次结果有何不同。
用刺蛙针捣毁脊髓,重复搔爬反射和屈肌反射,观察结果。
四、结果
(一)观察脊反射
1.搔爬反射:双侧后肢均发生反应。
2.屈膝反射:双侧后肢均发生反应。
(二)反射弧完整性与反射活动关系实验
1.剥除左后肢跖尖皮肤
搔爬反射:双侧后肢均发生反应。
2.器材:玻璃分针,万能支架台,蛙类手术器材,培养皿。
3.药品与试剂:硫酸滤纸片。
三、方法与步骤
(一)制备脊蟾蜍标本
1.制备脊蟾蜍:取蟾蜍一只,用粗剪刀在枕骨大孔水平由两侧裂口剪除上方头部。
2.游离右侧大腿坐骨神经干:于右侧大腿背侧纵行剪开皮肤,在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沟内找到坐骨神经干,在神经干下穿一条细线备用。
3.悬挂脊蟾蜍:手术完后,用蛙夹夹住蟾蜍下颌,悬挂在铁支架上。
(2)反射弧分析
1.观察脊反射
搔爬反射:用5%硫酸滤纸片贴在蟾蜍下腹部,观察其后肢反应。
屈肌反射:分别在左、右后肢趾尖贴上硫酸滤纸片,观察双侧后肢是否都发生反应。
2.反射弧完整性与反射活动关系实验
沿左后肢趾关节上做一环形皮肤切口,将切口以下皮肤全部剥除(趾尖皮肤一定要剥干净),重复屈肌反射,观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