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食积内热型)的中医治疗
小儿积滞之食积化热证的治法

小儿积滞之食积化热证的治法
小儿积滞之食积化热证是指小儿脾胃功能不健全,食物积滞于胃肠道中,进一步发生积滞化热,出现发热、口渴、躁动等症状。
治疗这种证候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清热泻火:使用中药清热泻火的方法可以通过促进积滞的排出,减少积滞物的热化,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
常用的清热泻火的中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等。
2. 疏肝理气:小儿积滞化热证常常伴有脾胃气滞、肝气郁结等情况。
通过使用疏肝理气的中药,可以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排出。
常用的疏肝理气的中药有柴胡、枳实、香附等。
3. 调理脾胃:小儿积滞化热证的根本原因是脾胃功能不健全,需要通过调理脾胃来改善。
可以选用益气健脾的中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等。
4. 饮食调理:在治疗期间,要注意小儿的饮食调理,避免给予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等。
避免过食生冷食物,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小儿积滞化热证的治疗应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治疗。
同时,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发生积滞化热的情况。
小儿食积的中医特色疗法

小儿食积的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门诊,至少有一半咳嗽的患儿是因食积内热所致。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饥饱无度,或家长放纵小儿过食辛辣煎炸、肥甘厚腻、生冷寒凉之品及难以消化的食物,或平素常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为主食,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而形成食积。
而停留于胃肠的食积,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可诱发多种小儿疾病。
临床上由食积化热引发的咳嗽日渐增多(包括支气管炎、肺炎)。
小儿食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消化功能素乱,主要表现为长期的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
尤以城市独生子女的发病率高。
此症状多发于1-6岁小孩,时间久了则会精神疲惫,体重减轻,抗病能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
食积都有些什么症状,只要符合以下两三项,就要提高警惕啦。
食积都有些什么症状,符合三项要警惕!1.掌握体温。
每天小孩睡觉后要摸摸他的胸口和腹部是不是比其他地方热。
如果是,就要小心了,因为食积发烧和感冒发烧不同,一般都是胸口先热起来,这时候量量温度,通常是36度8,或者37度。
估计再有两天,就会发烧了。
再者就是胸口、手心、脚心温度比较高,这在中医上叫五心烦热,也是内积化热的症状。
2.看大便。
每天观察小孩一天几次大便,是稀还是稠,色是不是和前一天的不同,有没有增多次数,如果正一天一次,忽然三次,那也是前兆,不采取措施,第二天估计就拉起肚子来,正常的大便是香蕉条样的,忽然发绿,或者不成形了,或者有块状的都不正常。
3.看舌苔。
每天观察舌苔,如果舌苔忽然变厚,或者一块红一块白,还有黄苔,也是脾胃出问题了。
4.看鼻梁。
看孩子的鼻梁上,是不是有青筋,如果平时没有,忽然出现,那离食积也很近了。
5.看下眼皮。
如果下眼皮忽然肿胀,发青,那也是脾胃出问题了,食积了。
6.看食欲。
正每天吃东西很香,忽然食欲不太好,或者不吃,或者挑食。
7.看眼睛。
哪两天眼睛没精神,象睁不开一样,有一小部分是单眼皮忽然变成双眼皮。
8.看睫毛。
正常的睫毛是一根一根微翘,哪两天睫毛几根几根的粘在一起了,就是要食积了。
胡天成教授运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的经验

胡天成教授运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的经验小儿厌食是家长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胡天成教授运用熟悉的天然草药“三仁汤”加减调理,可以有效改善小儿厌食的状况。
胡天成教授是中国中医研究会会员,拥有30多年临床医疗、研究和教学经验,在治疗小儿厌食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认为,“厌食”虽然是消化功能的问题,但其背后更多的是心理因素。
因此,他在治疗消化功能不良期间,也会同时运用心理咨询技巧,目的是让孩子们摆脱心理负担,倡导饮食正常化。
胡教授强调,运用孩子熟悉的天然草药“三仁汤”加减调理,是治疗小儿厌食最为有效的方法。
三仁汤主要含有猪肝、牛肚、牛血,以及枸杞子,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喝,但胡教授建议层层添加添加三仁汤中的药物,以适合不同的厌食情况。
如果孩子的食量无法改善,那么可以添加枸杞子、牛血蓝、生地、黄芩等药物,来抑制孩子的恶心感和呕吐反应;如果孩子表现出对某类食物特别厌恶,则可以添加玉竹、参等药物,在缓解恶心和口腔溃疡的同时,也能改善孩子对食物的厌恶。
胡教授运用这种三仁汤的加减调理方式治疗孩子厌食比较长时间,他指出,孩子可能需要服用三仁汤3-6个月,才能看到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服药的周期要定期检测,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
此外,胡教授还给家长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孩子改善厌食状况。
他指出,家长应该做到轻松自然,尊重孩子的饮食选择;注重环境卫生,提倡健康饮食;定期督促孩子,不把吃饭当做强制性的行为;如果孩子有固执己见,可以和孩子讨论,与他建立信任和理解,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改变厌食的行为,也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总的来说,胡教授用三仁汤加减调理治疗小儿厌食的经验丰富而有效。
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借鉴其中的方法,以期可以改善孩子的厌食情况,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胡天成教授运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的经验

胡天成教授运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的经验首先,胡天成教授认为小儿厌食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进食量减少、营养不良等。
这种疾病的发生与小儿胃肠功能的不协调、脾胃虚弱、肝气郁结等有关。
因此,胡天成教授认为通过调整小儿体内的脾胃功能,可以有效地治疗小儿厌食。
三仁汤加减是胡天成教授根据小儿厌食的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的个体化调剂。
三仁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主要由桃仁、杏仁、栗子仁组成。
原方中的桃仁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杏仁有润肺止咳的功效;栗子仁则具有温胃健脾的作用。
通过配伍使用,三仁汤可以调和脾胃功能,促进食欲的恢复。
根据不同小儿的具体情况,胡天成教授在三仁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
针对脾胃虚弱的小儿,他会在方剂中加入党参、白朮等补脾益气的药物,以增强脾胃功能。
对于肝气郁结引起的小儿厌食,他会添加柴胡、香附等疏肝舒郁的药物,以舒肝解郁,改善食欲。
此外,胡天成教授还根据小儿的体质特点进行差异化的加减调剂,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胡天成教授在实践中发现,三仁汤加减对小儿厌食有着独到的疗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儿的食欲逐渐恢复,进食量逐步增加,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同时,小儿的胃肠功能也得到了调整,脾胃的运化功能得到加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食欲的恢复。
此外,三仁汤加减还可以提高小儿的免疫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这对于小儿的健康发育非常重要。
总之,胡天成教授运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小儿厌食具有显著的疗效。
他通过调整小儿体内的脾胃功能,恢复食欲,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为小儿的健康发育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胡天成教授的经验丰富,值得广大患儿家长的信赖和借鉴。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
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儿为多见。
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
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
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
其病位在脾胃。
盖胃司受,脾主运化。
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
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喂养失当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
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
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他病伤脾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
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先天不足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
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
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小儿厌食症中医治疗方剂

小儿厌食症中医治疗方剂小儿厌食症,又称小儿食欲不振,是指小儿长期食欲减退或缺乏,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多由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治疗时需根据患儿的具体体质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剂:1. 健脾开胃方: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的小儿。
-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陈皮6克- 神曲10克- 麦芽10克- 山楂10克2. 消食化积方:适用于食积内停,腹胀腹痛的小儿。
- 神曲10克- 麦芽10克- 山楂10克- 莱菔子10克- 鸡内金6克- 谷芽10克- 木香6克- 枳实6克3. 温中健脾方:适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喜按,四肢不温的小儿。
- 干姜6克- 附子3克(需先煎1小时)- 白术10克- 党参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陈皮6克4. 疏肝理气方:适用于肝气郁结,情绪不畅,影响食欲的小儿。
- 柴胡6克- 白芍10克- 枳壳6克- 川芎6克- 郁金10克- 香附10克- 神曲10克- 麦芽10克5. 养阴清热方:适用于阴虚内热,口干舌燥,夜寐不安的小儿。
- 知母10克- 玉竹10克- 麦冬10克- 地骨皮10克- 丹皮6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神曲10克6. 益气养血方:适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乏力的小儿。
- 当归10克- 黄芪15克- 熟地黄10克- 白芍10克- 川芎6克- 阿胶10克(烊化)- 甘草6克- 神曲10克在使用以上方剂时,应根据小儿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同时,家长应配合调整小儿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溺爱或强迫进食,以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小儿食积发热的辨证与治疗

小儿食积发热的辨证与治疗小儿心智未全,七情难感,惟有饮食失宜,外邪伤之,邪郁不解,而为发热。
现在的父母爱子心切,唯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明明已经吃饱,却要孩子再吃一口,最后一口,造成食积,食物积滞于肠胃之中,阻滞人体中气机的正常升降,郁而发热,是为食积发热。
很多父母一见到孩子发热,慌作一团,输液,打针,吃药,钱没少花,孩子罪没少受,孩子的发热不为之稍减,何也?积滞的食物不去,气机不能正常升降,热自然不能退去。
而吃几颗大山楂丸,王氏保赤丸,按摩几下肚子,虽以四两之力,可起千斤之功。
这就是中医所主张“必先伏其所因”。
食积发热的辨证要点:1,舌苔厚,或黄,或白。
2食欲减退,甚至厌食;3发热的部位:手心热而手背不热,肚子热而屁股不热;4发热时间:发热多在午后或夜晚,早晨清爽。
与外感发热的区别:外感发热,1,身体疼痛,2,手心热而手背不热;3,热无休止,或起伏不大。
食积发热的治疗:1,揉肚子以助小儿脾气的健运,力量要深,缓,慢,顺一定方向绕圈揉;2,推腹,由上向下推,助胃气下行。
经曰:胃为府,以息息下行为顺;3,药物治疗如消积导滞口服液,大山楂丸,王氏保赤丸,保和丸等。
4捏脊;5,发热严重的可以考虑物理降温,如温热毛巾擦拭腋下,前胸,后背,膕弯等处。
我的同事儿子咳嗽,夜晚重,舌苔黄,大便干,日一次,此为食积咳嗽,方;瓜蒌,玉竹,沙参,杏仁,萝卜子,甘草。
二剂愈。
看到有些家长一见孩子发热就带孩子输液,消炎,孩子受罪,效果不理想,真的很闹心,希望本帖对年轻的,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有所帮助,我心足矣。
一则案例分析舌苔厚腻,胃浊严重,近晚发热,阴邪盛于阴时。
揉肚子,痛苦得到缓解,助脾土的运化。
长期喝饮料,湿邪内生,阻碍脾气运头热,胃热上冲所致。
此小儿是由于伤食而引起的食积发热。
大便干结,脾不为胃散津,而肠液枯。
头热,胃热上冲所致。
此小儿是由于伤食而引起的食积发热。
发热的主要部位是手心,肚腹。
而手背,屁股一般不会热。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方[1]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方[1]](https://img.taocdn.com/s3/m/b104ac1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1.png)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方引言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在正常生长发育期内,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食欲不振,进食量明显减少的一种常见病症。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足、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药方一:四君子汤药材•人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用法与用量将上述药材一起加水煎煮,煮至药液剩一半时,将药渣去除,取得汤液。
每日分2次服用,每次服用量为半碗。
药理作用四君子汤具有健脾开胃、益气补脾的作用。
其中人参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白术具有健脾止泻的作用,茯苓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炙甘草具有调和药物性味的作用。
这些药材的结合可调整脾胃功能,促进食欲恢复。
药方二:生脉散药材•人参(6克)•茯苓(15克)•天麻(6克)•知母(6克)•甘草(6克)用法与用量将上述药材一起研磨成细粉,每日分2次服用。
每次服用量为半小匙,可搭配温水服用。
药理作用生脉散主要具有健脾开胃、安神养心的作用。
人参和茯苓能调节脾胃功能,促进食欲恢复。
天麻和知母则有清热祛火、镇静安神的作用。
甘草有调和药物性味的作用,减轻其他药材的刺激性。
这些药材的结合可增加儿童的食欲和改善睡眠质量。
药方三:益气健脾汤药材•党参(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枸杞子(10克)用法与用量将上述药材一起加水煎煮,煮至药液剩一半时,将药渣去除,取得汤液。
每日分2次服用,每次服用量为半碗。
药理作用益气健脾汤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养血的作用。
党参和白术均具有健脾补气的功效,茯苓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炙甘草具有调和药物性味的作用,枸杞子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养血的作用。
这些药材的组合可调整脾胃功能,增加食欲,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药方四:小建中汤药材•人参(6克)•茯苓(10克)•黄芪(10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猪大骨(100克)用法与用量将猪大骨加入适量水中煮沸,再加入上述药材煎煮至汤液剩一半时,取得汤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厌食(食积内热型)的中医治疗
松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张波
写在课前的话:本课件通过对小儿厌食症(食积内热型)的中医治疗的讲解,使儿科医生进一步了解厌食症食积内热型的中药的合理应用。
小儿厌食症在儿科临床为常见、多发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长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此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一般愈后良好,但如果失治误治,不但影响患儿生长发育,更严重的还能引发佝偻病、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通过微量元素和消化酶的补充,促进胃蠕动以及配合心理疗法等。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方法多样、简便安全,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经过观察门诊病例中,厌食患儿已不仅限于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虚弱3证,还存在一些以舌苔黄厚、手足心热、食纳差、大便秘结为主要临床表现,此类患儿属于实证,乃为食积日久不化,而生内热,临床称之为食积内热型,治疗上以急性期以消积化热为主,稳定期以醒脾开窍为主,以本治疗原则,在临床上运用多年,效果显著。
一、病因病机
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调护失宜,喂养不当,偏食嗜食,或暴饮暴食,或过食膏粱厚味,煎炸炙馎,或贪食生冷、坚
硬难化之物,或添加辅食过多过快,均可导致食积,小儿脾常不足,且为纯阳之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食积日久不化,从阳化热,而形成食积内热之证,如《证治准绳》所说:“小儿宿食不消者,胃纳水谷而脾化之,儿幼不知撙节,胃之所纳,脾气不足以胜之,故不消也。
二、临床表现
(1)食欲减退,食量减少,厌恶进食,伴有烦躁易怒,口唇红,咽红,口气,腹胀,时有呃逆,手足心热,手足心汗,便秘,溲黄,舌红,苔白厚腻或黄腻,指纹紫滞或脉数。
(2)厌食与积滞、疳证的鉴别
厌食与积滞、疳证均有食欲不振,饮食异常的症状,且病位均在脾胃。
厌食是以较长时期的食欲减退、食量减少为主要特征,一般形体消瘦,但其他症状不明显,精神状态和活动尚可,一般不累及他脏;积滞是指短时间内过量饮食而导致的食积,常伴有嗳腐吞酸,便稀酸臭等伤食表现;疳症是由厌食、积滞、久吐、久泻久治不愈,或长时间过量应用寒凉峻下、攻伐的药物而导致,临床以发结如穗、肚大青筋、肌肉消瘦为主要表现,本病多累及他脏。
三者在病情方面有递进关系,且互相又有紧密的联系。
短时期的伤食、伤乳则可导致积滞,日久不愈则形成厌食,厌食失治误治,则脾胃气液耗伤而形成疳证。
正如《证治准绳·幼科》中所论述的“积是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乃成疳候”,陈飞霞的《幼幼
集成·伤食证治》中所述“伤食一证,最关利害,如迁延不治则成积成癖,治之不当则成疳成痨”,故临床不难辨别。
三、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分2个阶段,第1阶段是以清内热为主,长期进食不良,厌食,便秘,手足心热等内热证明显,治疗以清热化积为主,第2阶段是指内热已控,治以醒脾开窍为主。
四、中医辩证治疗
1、第1阶段:食欲减退,食量减少,厌恶进食,伴有烦躁易怒,或口唇红、咽红,或口气、腹胀,便秘,溲黄,或时有呃逆,或手足心热,手足心汗,舌红,苔白厚腻或黄腻,指纹紫滞或脉数(伴随症状在2条以上即可)。
治疗:清热化积。
方药:黄芩,栀子,枳实,佛手,陈皮,鸡内金,神曲,焦山楂,莱菔子,藿香。
疗程2周。
2、第2阶段:一般在内热得到控制后,第1阶段的症状好转时,方药:前方去栀子,加石斛,石菖蒲。
疗程2周。
用药注意
本方用于治疗食积日久化热,湿热内蕴之小儿厌食,故方中多用苦寒药,以清热燥湿,但小儿为“纯阳之体”,“脾常不足”,苦寒药燥湿易伤胃阴,故不能长期服用,故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临床应用一般 2 周左右实火可清,故第 2 个疗程后可减少黄芩、栀子等苦寒药物的用量,酌情给予黄芪等补气之品,增加健脾药物的用量,以防过用苦寒药而导
致的脾胃损伤,起到固护脾胃的作用。
加减:内热盛时可加石膏,黄连,腹痛加白芍、甘草等随症加减。
五典型病例
华思淼,女,5 岁,2016-01-06 初诊。
主诉:厌食6个月,加重15天。
现病史:患儿平素喜好吃零食,喝饮料,吃肉,不爱吃饭。
近半年来食欲下降,食量减少,家长间断给予“撤火药”口服治疗(具体用药用量不详),症状无明显改善,近15天,患儿厌恶进食,伴有口臭,便秘,手足心汗,故来我院儿科门诊就诊。
现症:食欲差,食量减少,精神尚可,面色偏红,口臭,手足心热,大便干,2-3 日1行,溲赤,夜卧不安。
查体:形体偏瘦,精神尚可,面色偏红,口唇干红,咽赤,心肺腹未见异常,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数。
中医诊断:小儿厌食(食积内热型)
治法:清热化积
方药:黄芩15g、栀子15g、枳实12g、厚朴12g、陈皮10g、神曲15g、莱菔子15g、山楂15g,佛手10g、鸡内金5g,石膏15g,藿香10g。
4 剂水煎服,2 日 1 剂,日 3 次口服。
2016-01-24 二诊。
前证减轻。
现食欲稍差,食量略有增加,形体偏瘦,无口臭减轻,手足心热减轻,大便略干,1-2日1次。
查体:形体偏瘦,精神尚可,面色红润,口唇红,咽略赤,心肺腹未见异常,舌质红,苔黄,脉数。
予上方去栀子、石膏,黄芩减为10g,加黄芪8g,石斛12g,石菖蒲12g。
继服 4 剂,煎服法同前,后诸证消失。
嘱家长合理喂养,多食蔬菜水果,荤素搭配,避免辛香油炸食品,不能放纵孩子挑食,吃零食,要培养良好的用餐氛围,停药后1个月,无复发,体重明显增加,复查血、尿、便常规等相关检查均无明显变化,属临床痊愈。
试题:
1. 小儿厌食症在儿科临床为常见、多发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包括()
A: 长期厌恶进食 B: 食量减少
C:多梦 D:消瘦
2. 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通过不包括()。
A: 微量元素的补充 B: 适孩子喜好给予饮食。
C: 消化酶的补充 D: 促进胃蠕动以及配合心理疗法等3.厌食症发病原因不包括()。
A: 添加辅食由细到粗,由少到多,由稀到浓。
B: 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调护失宜,喂养不当,偏食嗜食。
C: 或暴饮暴食,或过食膏粱厚味,煎炸炙馎,或贪食生冷、坚硬难化之物。
D: 添加辅食过多过快。
4. 厌食与积滞、疳证均有食欲不振,饮食异常的症状,且病位均在脾胃。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厌食是以较长时期的食欲减退、食量减少为主要特征,一般形体消瘦,但其他症状不明显,精神状态和活动尚可,一般不累及他脏;
B: 三者在病情方面有递进关系,且互相又有紧密的联系。
递进关系为厌食-积滞-疳症。
C: 积滞是指短时间内过量饮食而导致的食积,常伴有嗳腐吞酸,便稀酸臭等伤食表现;
D: 疳症是由厌食、积滞、久吐、久泻久治不愈,或长时间过量应用寒凉峻下、攻伐的药物而导致,临床以发结如穗、肚大青筋、肌肉消瘦为主要表现,本病多累及他脏。
5. 小儿厌食症(食积内热型)治疗本病分2个阶段,分别是:()
A:补气活血开窍。
B:疏肝解郁化积。
C:清热化积健脾。
D:健脾安神导滞
6. 食欲减退,食量减少,厌恶进食,伴有烦躁易怒,或口唇红、咽红,或口气、腹胀,便秘,溲黄,或时有呃逆,或手足心热,手足心汗,舌红,苔白厚腻或黄腻,指纹紫滞或脉数下列错误的是()。
A:上述为厌食症脾胃气虚型。
B: 治疗:清热化积
C: 方药:黄芩,栀子,枳实,佛手,陈皮,鸡内金,神曲,焦山楂,莱菔子,藿香。
D: 疗程2周
7.小儿厌食症临床分型不包括()
A:脾胃气虚 B:脾虚健运 C:食积肺热 D:肝郁乘脾
8.短时间内过量饮食而导致的食积,常伴有嗳腐吞酸,便稀酸臭等伤食表现为()
A:积滞 B:厌食 C:疳症 D:以上都不是
9. 疳症是由厌食、积滞、久吐、久泻久治不愈,或长时间过量应用寒凉峻下、攻伐的药物而导致,临床表现不包括。
( )。
A: 不累及他脏 B: 发结如穗 C: 肚大青筋 D: 肌肉消瘦10. 厌食是以较长时期的食欲减退、食量减少为主要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一般形体消瘦,但其他症状不明显
B: 精神状态和活动尚可
C: 一般不累及他脏
D:病情较重,肚大膨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