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主义主要三大流派
新制度学派

具体表现
新制度学派对旧制度学派的发展突出的表现在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 其具体表现如下: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结构研究
经济制度的变迁过程是制度主义的主要研究对象。但在对此问题的理解上,新旧制度学派有其明显的差异性。 凡勃伦把制度归结为思想和习惯,并用受这种心理和精神支配的一般制度来代替社会经济制度。思想和习惯是逐 渐形成的,因而制度也有一个历史进化过程,但制度本质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经济的发 展只有演进,而无突变。可见,凡勃伦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是:①研究由现有社会动机决定的社会集团的 行为和思想;②揭露资本主义演变的原因,考察社会发展条件的更替、经济技术和社会组织形式(制度)的演变。
新制度学派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中的激进派别
01 学派介绍
03 形成过程 05 具体表现
目录
02 学术观点 04 代表人物 06 基本内容
新制度学派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中的一个激进派别。他们强调制度分析,以“结构改革”为研究的重点, 分析科学技术进步对现代资本主义性质特征的影响及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矛盾,提出改良主义的社会改革方 案。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其思想渊源于旧制度学派的制度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加尔布雷思、包尔丁、科姆、 海尔布罗纳、沃德、格鲁切以及缪尔达尔等人。新制度学派并无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大体上说,他们的共同思 想倾向是:更多地从制度方面或结构方面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及其矛盾,认为资本主义的弊病在于制 度结构的不协调,并着重从结构变化方面去推测资本主义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社会改革的方案。
基本内容
加尔布雷思的技术发展的必然性理论
从亚当·斯密为首的古典经济学,一直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经济学者往往将社会科学技术不变,作为分析 经济变量发生变动的前提条件,但是,20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浪潮,这使技术进步成为经济 分析中不可漠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某些经济学者开始科学技术进步,用纯技术观点看待社会的变化,提出 医治经济病症的改良方案,在20世纪初,最典型的代表是凡勃伦,现在,新制度学派在这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论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的分歧与融合

论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的分歧与融合作者:谭融郝丽芳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06期摘要:新制度主义是在对行为主义理论方法加以批判的基础上重新将制度引入政治学研究的。
新制度主义中的诸流派在制度内涵、研究层面、研究角度和对本体论的认识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其中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三个主要流派从不同研究维度入手,揭示人类行为及其与制度间的互动关系,在对政治现象的解释上各有特色。
这三个流派在发展中既有所不同,又显现出融合的趋势,使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研究思路进一步拓宽,从而推动了政治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6-0005-06“新制度主义”一词最早是美国人马克·图尔(Marc R. Tool)在其1953 年的博士论文《新制度主义哲学:凡勃伦、杜威和康芒斯》中提出的。
而新制度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理论的提出,则是自美国学者詹姆斯·马奇(James G. March)和约翰·奥尔森(Johan P. Olson)于1984年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发表《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之后。
此后二十多年,作为一个理论流派的新制度主义得以迅速发展,一些学者甚至将新制度主义的演进视为二战以后西方政治科学的第三次革命,即“范式革命”。
本文拟从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及其分歧以及新制度主义诸派别间相互融合趋势的角度对新制度主义理论加以评析。
一、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新制度主义是在对行为主义理论方法加以批判的基础上重新将制度引入政治学研究的。
新制度主义者认为,二战以前的制度主义研究过于重视政治结构、法律框架和程序规则等,过于注重描述,“常常用静态的眼光看待制度而忽视制度的动态运作过程”。
[1]与传统制度主义相比,新制度主义的“新”体现在既关注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又吸收行为主义动态、过程和定量化的研究方法,[2]无论在研究层面还是在分析角度上都进行了研究范式的更新。
新制度经济学与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的三个流派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Three Schools of Political Neo-Institutionalism
作者: 卓越[1];张珉[1]
作者机构: [1]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出版物刊名: 教学与研究
页码: 80-87页
主题词: 新制度经济学;政治学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批判新古典理论过于抽象,但自身也未能很好地解决制度研究的现实性、历史性和社会性问题。
在新制度经济学陷入困境的同时,政治学领域兴起了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浪潮。
本文从制度观,制度对行为的影响,制度变迁理论、历史、社会背景和文化在制度研究中的地位等方面,对政治学新制度主义三个流派进行了述评,分析了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的蓬勃发展可能为新制度经济学走出困境带来的启示及其对我国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意义。
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

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政治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然后重点分析三个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新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应用领域,我们将揭示它们如何为政治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我们将总结这些新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发展的贡献,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政治科学领域,制度一直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传统上,政治学家们主要关注政治制度的形式和结构,而较少关注制度背后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度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结构,更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因此,新制度主义应运而生,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制度问题。
历史制度主义强调制度的历史演变和路径依赖,认为过去的制度选择对当前的政治现象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制度主义则关注制度与社会结构、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认为制度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则从个体行为出发,探讨个体如何在制度框架下做出最优选择。
这三个新制度主义流派各有侧重,但都试图超越传统制度主义的局限,为政治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对这三个流派进行详细介绍和评价,以期对政治科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二、政治科学概述政治科学,亦称为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行为、政治制度和政治变迁的学科。
它旨在理解政治权力的分布、运行和影响,以及这些权力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
政治科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国家理论、政府体制、国际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政治经济学、公共政策等。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传统上,政治科学倾向于使用定性和案例研究的方法,着重于描述和解释政治现象。
然而,近年来,定量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在政治科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政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制度经济学三大流派的比较与评析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企 业是“契约结构”,企 业的本质是降低交易成 本,提高生产效率。
研究方法
重视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强调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引入交易成本、产权等概念分析经济问题 主张政府与市场共同调节经济活动
PART 5
演化制度经济学派
产生背景
演化制度经济学 派产生于20世纪 70年代
争
新制度主义: 关注制度安排 和交易成本, 强调产权、合 约和组织的重
要性
演化经济学: 强调经济系统 的动态性和演 化过程,关注 历史、路径依
赖和多样性
比较与评析: 三大流派各有 优缺点,应结 合实际情况选 择合适的理论
进行分析
研究方法的比较与评析
单击添加标题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基于供需均衡和边际分析,强调市场效率 和资源配置。
核心观点
新古典经济学: 强调市场机制的 自发调节作用, 认为经济能够通 过供需关系自发 达到均衡状态。
新制度经济学: 强调产权和制度 对经济发展的重 要性,认为制度 是经济发展的内 生变量。
演化经济学:强 调经济系统的演 化过程,认为经 济发展是一个不 断试错、学习和 适应的过程。
研究方法
新古典制度经济学:以个体主义 为研究方法,强调市场机制和个 体行为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该学派注重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和案例来验证理论。
演化制度经济学派强调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生物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 和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该学派注重理论构建和模型推导,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的内在机制和演化过程。
PART 6
三大流派的比较与评析
理论观点的比较与评析
新古典主义: 强调市场机制 和供需关系, 追求效率与竞
浅析新制度主义的产生背景及流派

2008年 第9期WWW.W8818.COM学术探讨浅析新制度主义的产生背景及流派文/王珍珠摘 要:新制度主义是当前国际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
本文简要分析了制度主义的产生背景,并进一步介绍了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背景;流派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8)9-0252-01一、新制度主义的产生背景在探讨新制度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这一问题上,国内有两位学者的意见较有参考价值,一位是朱德米,另一位是何俊志。
他们认为从理论渊源上说,要探讨新制度主义的产生背景,必须结合整个西方政治理论的发展脉络来进行。
政治学关于制度的研究最早应该追述到公元3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制度的研究首开政治学制度研究的先河。
从此,政治制度一直是政治学家研究的对象,早期如柏拉图对“理想国”莫尔对“乌托邦”、安德里亚对“基督城”社会制度的研究,近代如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洛克的政府制度、卢梭的直接民主制度、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制度、联邦党人的联邦社会制度、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运动最终导致生产关系(制度)运动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政治学家关于制度设计的智慧。
传统制度研究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基本稳固的前提下开始受到两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来自于政府公共政策研究的挑战。
政治学家开始把关注政治现象的焦点由制度建构、制度解释、制度设计转向了公共政策,即具体的政府过程研究上去;第二个挑战来自于研究方法的挑战。
20世纪30、40年代西方政治学发生了一次范式转换——行为主义革命,即政治学家由于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已经不再满足于政治学中的宏观、静态、规范、描述式的研究方式,在批判传统制度研究主要从逻辑上推演并建构政治制度,在语言符号上充满了价值描述和评估,忽略了个体在制度建构中的作用的基础上,行为主义决心将政治学建构为可验证、可量化、动态的科学。
政治学名词解释概要

名词解释1.行为主义:该方法认为应该将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锁定在实际存在的可观察到的政治行为上。
行为主义非常重视对政治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并要求在进行价值去除的同时,在现象和数据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掌握和运用数学、尤其是统计学的定量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得出明晰的结论,从而达到对政治行为的解释、预测、控制。
行为主义发展出来的理论形态主要有政治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政治沟通理论等。
2.政治系统论:代表人物有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等,政治系统论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使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以政治系统作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的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其研究过程:首先,确定系统和环境的边界,然后从系统和环境的互动过程来具体分析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
3.结构功能主义:西方政治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之一,着重以政治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强调分析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源自社会学,由美国社会学帕森斯在《系统理论的现状和前景》一文中提出。
美国政治学阿尔蒙德在《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一书中首次将这种研究方法运用于政治学激起西方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研究的热潮。
一般来说,结构功能主义所谓的政治结构是指政治角色之间固定化关系的形式,即政治行为的模式。
所谓的政治功能是指政治结构的活动后果或影响。
阿尔蒙德将整个政治体系,从结构上分为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政治政策结构三个层面。
从功能上分为体系功能,过程功能,政策功能三个类别。
4.政治沟通理论:沟通理论原理是动力工程学的一种理论。
美国政治学学家卡尔-多伊奇最先把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
发表了代表作《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的模式》形成了系统的政治沟通理论。
政治沟通理论是政治系统通过对信息的沟通达到正确的决策。
从而有效的适应和控制环境的理论,它也以政治系统为研究对象,特点是把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看作是信息的交换和控制过程,集中研究政治系统中的决策活动及信息沟通。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第十二章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

2.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的形成:
•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最早发端于科斯1937年 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
• 1960年,科斯又在其另外一篇经典性论文 《社会成本问题》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 来考察企业的外部性问题,得出了后来被 乔治·斯蒂格勒最早称作“科斯定理”的结 论。
• 上述这两篇文章提出的交易费用、产权界定、企 业和市场的最优规模与界限、外部性的解决思路 以及这些问题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都为新制 度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 础,也都涉及到20世纪微观经济学以至于整个新 古典经济学的大发展的重要契机。
• 科斯主要研究了产权制度安排对社会和人 们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问题。
• 产权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阿尔钦认为,“在本质 上,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的产权的,一个社会 中稀缺资源的配置是对稀缺资源用途的权利安 排;……经济学问题,或者说,关于价格如何决 定的问题,是产权如何界定和交换,以及按怎样 的条件界定和交换的问题。”
• 当然,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假定是以有限理性假定为前提 的。不过,这是人的本性之一,需要设定各种制度和安 排来约束人的行为,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由此可见, “实际的人是在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的”。
• 要研究现实中人的活动,就必须承认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倾向,着重研究现实中的制度。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的 一个重要的研究风格,就是注重研究那些现实世界提出 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阐述深奥而又精湛的新制度主 义经济学理论。
• 科斯运用交易成本分析方法研究外部性问题,开 创了现代产权经济学派;
• 威廉姆森运用交易成本分析方法研究垂直一体化 问题,开创了交易费用经济学和新产业组织理论;
• 诺斯把产权和交易成本概念引入经济史研究,开 创了新经济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制度主义主要包括社会学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等几个流派。
各派之间差异很大:
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作为新制度主义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首先产生于美国国会研究,其原因是理性选择理论在解释政治现象时存在局限。
理性选择理论假设个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种假设下,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会导致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多数,即阿罗不可能定律,但在现实之中却存在一个稳定的多数,为了解释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人们转向了对制度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这一流派,诺斯被视为理性选择选择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个人层面探讨制度问题,以个人理性的假设为基础通过演绎方法来研究制度的产生、变迁和影响的规律。
它仍假定人是理性的,追求财富最大化,但这种追求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进行。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产生的前提是合作,但合作往往是难以进行的,“囚徒困境”就被用来描述合作的困难性,交易成本的出现是难以合作的结果,合作产生于危机情况如战争、自然灾害和多轮博弈中,但危机情况和多轮博弈中产生的合作会遇到“搭便车”和欺骗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监督,加强监督就会产生交易成本,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制度就成为必需,制度的作用如温加斯特(温格斯坦)所说为行为者提供积极的激励和消极的激励,使行为者遵守制度,从而实现行为者的自我实施,进而实现制度的自我实施。
2、社会学制度主义
社会学制度主义,是从社会学组织理论中发展出来的,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其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代表人物主要有詹姆斯•马奇,约翰•奥尔森。
在他们的著作《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中对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政治学提出了批评。
社会学制度主义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倾向于比政治科学家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界定制度,打破了制度与文化概念之间的界限;强调制度行为的方式是通过提供行为所必不可少的认知模板、范畴和模式,而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制度就不能解释世界和其他人的行为;采用某一制度,是因为它提高了组织或其参与者的社会合法性。
理论基础:建立在社会人的假设基础之上——区别于单纯的经济人或理性人,强调义务和责任,但也没有忽视人的自利特征。
个人的政治行动受到制度、习俗、惯例的规定和制约,不完全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个人的偏好不是既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能够影响和塑造个人的性格、偏好以及行为方式等。
3、历史制度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是西方政治科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出现的一个新制度主义流派,它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对六七十年代盛行的行为主义和宏大理论的反动。
历史制度主义主要批判地吸收了结构——功能主义一些观点,吸收了比较政治学中的政治发展理论。
历史制度主义冠之以“历史”,因为这一学派认为历史是克服人类理性局限性的一个主要途径;之所以又是“制度主义”,因为他们注重以制度为核心来考察历史,以国家、政治制度为中心来分析历史。
在历史制度主义那里,制度是扎根于政体的组织结构或政治经济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惯例、规范等,它们包括宪法规则、官僚标准的执行程序等。
彼得•豪尔和罗斯玛丽•泰勒在《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中指出,历史制度主义具有相对明显的四个特征:
第一,历史制度主义倾向于在相对广泛的意义上界定制度与个人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历史制度主义强调在制度的运作和产生过程中权力的非对称性;
第三,历史制度主义在分析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时强调路径依赖和意外后果;
第四,历史制度主义尤其关注将制度分析和能够产生某种政治后果的其他因素整合起来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