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议论文

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满分作文作文教学 2009-04-30 15:35 阅读431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

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

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

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

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

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定风波 2005高考全国卷考生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

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

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脸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

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

惊叫……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人们猝不及防,方寸大乱。苏轼微醺,走在后面。这条沙湖道他

已经来来

回回走了无数遍,小路曲折、泥泞,全然不像汴梁城里的那些宽阔而平坦的大路。

汴梁,唉——他已经离开很久了。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

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

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他猝不及防,方寸大乱。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

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

春风得意的苏轼。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在他眼前下着,雨水

在他心中流着……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

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

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

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

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篇二:高中议论文范文:苏轼—婉约词永远的绝唱

高中议论文范文:苏轼—婉约词永远的绝唱

在苏轼之前,词被公认为“艳词”,而苏轼的出现,则对传统的婉约词有所继承上不拘泥于音律,开拓了婉约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轼婉约词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首《江城子》,近千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的心。这首堪称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文笔细腻绵密、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但绝非易安的词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而是读出来让人觉得凄婉哀绝之情满满的已经冲出口,荡气回肠,余音袅袅,回味无穷,字字句句沁透着孤绝的阳刚之美。在《水龙吟》一词中,作者赋予了扬花思妇的生命、情感,借杨花咏思妇,也可以说是借思妇写杨花。两者水乳交融在一起,无情无思的杨花已被情感化了、生命化了,那“点点离人泪”随风飘散,仿佛使我看到了在杨花丛中,一位幽怨的女子掩帕拭泪,低低叹息??可见苏轼卓绝的功力和才情。

人们常说“诗言志词言情”,唐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而苏轼打破了传统,他的婉约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语气变的爽快利落,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和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合其中。《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淮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影。惊起却回来,有恨无省。拣尽寒技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全词塑造了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形象,寄托作者在遭受政治挫折之后孤独,迷惘的心境和孤高不屈的态度。写得幽深清绝,每个意象都凸现幽寒的气氛,全词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孤独和感伤。此外,他那“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人生喟叹,“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中思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感慨,“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那作者不被当朝理解无从现实人生抱负的悲哀??无不闪烁着东坡思想性格的光芒。

苏轼的婉约词中还不乏一些清新可喜的农村风情词,清丽妩媚,词情婉转,洋溢着生活气息、泥土芳香。代表作是他在徐州任上写的《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蓠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炒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这是多么温馨恬然的田园风光!这又一次拓展了婉约词题材,使宋词走出了花间小径,融入生活,有了清新气息和活泼生机。纵观苏轼的婉约词,他的真挚执着,他的沉郁深刻,他的多情多思展露无疑。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情熔铸出了深远的词境,直观地透露出专属于他的智慧、自由和乐观,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在我不断的探询和欣赏中,我发现以婉约豪放来判定一位词人,特别是一位空前伟大的词人,似乎有些牵强。我想苏轼也无心写豪放或是婉约,都是信手拈来,随感而发,直抒胸臆,作品的样式多样化,情感也是多样化的,他只是一个善于发现生活中一切美好并善于表达这种美好的人罢了。浮华落尽,平淡归真,让我们携一壶香茗,在下午两三

点的阳光下,品味茶的芳香,感受词人的本色,走进东坡那至真至朴的内心世界。篇三: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

一、苏轼生平简介

1、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人忝列其中?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作家档案

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籍贯: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时代:北宋

仕途: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作品: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名望: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立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一代诗歌新貌;在词方面和南宋词人辛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常以“苏辛”并称。苏轼的书法、绘画皆善,在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2、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突出成就(即苏轼对词体演进的贡献)

(1)变俗的柳永新声为雅的士大夫抒怀。对柳永的慢词一方面改革,一方面超越。其一,变俗为雅。

(2)以诗为词。

其一,以诗的内容入词。

苏轼在词的题材上有很大突破,从整体上改变词以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为主体的特征,而开始以士大夫抒情为主体,是题材上一次质的飞跃。

其二,以诗的境界入词。

以往的词内容多局限在“花间”、“樽前”、“闺阁”,词境小、狭、深;而苏词则以开阔高远的境界入词,把词从景到情都塑造成壮观的风格,故苏词表里俱刚大。在词史上,李煜柳永对词开阔之在深,苏词开阔之在大,故词境之大自苏轼始。

其三,以诗之音节、气势入词。

苏轼所创制的豪放词刚劲粗宏,具有阳刚之美;其音域宽广,可放声高唱。(3)突破词律。

原因:①自觉突破。②才气大。③不精音律。苏自称三样不如人:饮酒,下棋,唱曲。▲评论资料

☆徐度《却扫编》:“柳永词虽极工致,然染以鄙语,唯流俗之人好之,至欧苏诸公出,文格一变,作为歌词,体制高雅。”

☆况周颐《蕙风诗话》:“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

☆陈师道:“子瞻以诗为词。”

☆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耳”。

☆刘熙载《艺概》:“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寄慨无端,别有天地。”

二、解读苏轼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

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

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

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

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

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

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

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

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

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

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

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

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

承。

三、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

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

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

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因

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

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

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

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

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

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

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

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缓

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

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

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6、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四、高考作文赏析

苏轼的赤壁

福建考生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篇四:高考作文苏轼篇

高考作文苏轼篇

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例文]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定风波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

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

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脸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

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人们猝不及防,方寸大乱.

苏轼微醺,走在后面.这条沙湖道他已经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小路曲折,泥泞,全然不像

汴梁城里的那些宽阔而平坦的大路.

汴梁,唉――他已经离开很久了.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

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

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他猝不及防,方寸大乱.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

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

辆囚车在穿行,雨在他眼前下着,雨水在他心中流着……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

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

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

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

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解说] 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借自然界骤然而来的风雨象征现实的

政治生活,词人通过三组形象(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和一蓑烟雨任平生)来表现他

履险如夷,不为外界一切侵扰所动摇的胸襟与学养.这里的烟雨与平生已经在词人身心深处得

到了统一,它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思想,而是一种平和宁静,绝不激动的心态.

词的下片转而写对人生的深刻体会.所谓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指刚刚经历的风雨,微冷,斜

照,但它们都已经归去,也就是一切令人忧与喜的外界条件都不存在了,剩下的是也无风雨也

无晴,好象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即使发生过,但对词人来说也无忧喜之别,一切都是无差别

的境界.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对一切逍遥自得,安之若素,则

世间的一切现象在自己胸中都是一样的,本无什么雨忧晴喜可言.这是一种多么放达的人

生境界.

[简评]

这篇文章选材于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文章将词的意境具体化,写苏轼在沙

湖道中经历了一场出乎意料的雨,暗示人生中的意外风雨,意外波折,又写苏轼在风雨中顿悟,

他看透了世事,看透了人生的一种必然: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任何人生的挫折都将成

为过去.以苏轼的豁达而有此感悟是一种必然,是一种情理之中. 文章选材独到,构思

精巧,对人物的性格及命运分析精准,因而在依托《定风波》原词的基础上可以游刃有余的记

叙,描写,议论,抒情.文章的第一部分几乎就是原词的精装再现.作者将苏轼在沙湖道中的境

遇具体细致的描绘出来,使读者身临其境.第二部分则完全是合理臆想,依托原词,对乌台诗案

前苏轼被擒的场景进行大胆想象,使之与眼前的景象形成关联:人生的风雨与现实的风雨.由

此引发心灵上的呼应,促成本文观点的形成.

细致的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这些描写细腻美好,深得原词的韵味;这些描写目的明确,

词词句句无不为主旨服务.结构清晰是文章的另一个特色,两大主体结构既体现了原词的风貌,

又形成了内容上的关联,深刻地揭示了主旨. 江西卷《脸》

[例文]

(一)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

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

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身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

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苏轼微醺,一张脸在初春的微寒中红润润的,雨水顺着这张脸滑落下来,流到嘴角,在笑出

的酒窝里打了个旋,滴落在地上.

这是怎样一张脸呀!他笑着,笑别人的狼狈,笑自己的癫狂.

(二)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

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

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他的眼睛微微睁着,嘴角因为肉体的疼痛一抽一抽的抖动着,凌乱的头发在脸上横冲直撞.

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谩骂与拷打并行,侮辱与诽谤交织的通宵,他的脸上总是留着雨的印记.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

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汴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

一辆囚车在穿行,雨水在他脸上淌着,泪水在他心中流着……

(三)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

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

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彩虹,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

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简评]

这篇文章几乎与全国甲卷的例文一模一样,不过在个别词句上稍加变动(变动部分用下划

线标注),就妥贴的转变为《脸》.文章在第一二两个部分分别加入了一个小段落,以突出脸.

作者深知脸上的一切都是内心的表现,因此,这些段落的加入就显得不着痕迹,贴切自然了.

《脸》这个文题有很大的宽容度,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表露,这就使得很多文章可

以转化为《脸》.作者抓住了这个窍门,不费什么笔墨,就把自己原先做过的《意料之外情理之

中――定风波》一文移植过来了.

很多同学拿到抽象的概念性的题目尚且可以马马虎虎的对付出一篇文章来,一旦遇到形

象性的题目思路立刻就被形象禁锢住了,绕来绕去写不出什么有深度的文章.连这篇文章的构

思技巧是可以借鉴的.这不是抄袭,而是偷自己的懒,利用自己平时作文的积累而进行深加工.

这种文章在考场上往往因为思想的深刻,语言的成熟而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在此,评论者也可以偷自己的一个懒了,对于文章的其它评价可以参见《意料之外情理之

中――定风波》一文的简评.

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

[例文]

站在哪里

一个人站在人生的转折当口,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不确定,明天你将站在哪里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

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

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

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

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

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颗高傲的心屈服.

站在赤壁之下,登上文学之巅.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

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

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

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

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

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

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

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简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1被贬黄州,2修筑苏堤.这两个事例恰

恰发生在两个位置:黄州赤壁,杭州西湖,这两个事例恰好又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苏轼

在这两个阶段处于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间.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

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成就文学顶风,在杭州修筑千古苏堤.

文章在第一部分充分使用了中学阶段课本中所选的苏轼的经典诗文.这些诗文大多是高

考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作者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将一些词句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文章,可以说是

一种有心人的非常聪明的做法.体现了学习的灵活性,更达到了高考设置名篇背诵的目的.

本文的突出特色是选点的精准,位置与价值在苏轼的这两个人生阶段都有充分的体现,十

分切合考题,并且可以引发更深层的议论.是文章不停留于事物表面,而是从苏轼在不同位置

创造不同价值的现象背后有挖掘出一层深刻内涵: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

不必在乎站在哪里,站在哪里都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

[例文]

一枝一叶一世界

黄昏时分,独自走在西子湖畔,梅花飘香,柳枝轻舞.

晚风阵阵吹来,我自融入其中.

禅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这花间月下,我看到了他们的身影……

(一)

西子湖畔,孤山寺中,林和靖在山间植梅六百余株,以供日常用度,养白鹤一只,名为鹤皋.

有朋自远方来,鹤皋就

充作门童迎来送往.闲暇时泛舟西湖,这是何等惬意的生活!

官场,在他来看,是避犹不及的龌龊之所,为五斗米折腰,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但是,这一切

并不妨碍他与现实生活的交流.范仲淹,苏子瞻,梅尧臣……都是他结交的对象.与那些虽身在

官场中却道德高尚,志趣高远的朋友蔬食薄酒,畅谈欢歌,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

孔夫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有范仲淹,苏子瞻为友,一生未踏入仕途的林和靖拥有怎样的好

机会啊!但是,将生命托付给西子湖,孤山寺的林和靖清楚自己交友的尺度:可以和平共处,决

不融入其中.杭州城近在咫尺,二十年间,醉心山野的林和靖竟然没有踏入半步.那锦衣玉食,

那高屋广厦,那美女如云,那市井繁华……都不是他想要的! 梅花暗香缕缕,人生恬淡

和谐,这是林和靖.

(二)

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苏轼在政治的漩涡中再一次被卷入低谷,被迫远离政治核心,来到这

西子湖畔.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他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

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

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

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

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

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

此成就,夫复何求

柳枝飘荡摇曳,人生坚韧潇洒,这是苏子瞻.

朦胧的月光里飘来几缕暗香,清澈的湖水中倒映着条条垂柳.在这人间至美的西子湖畔,

我看到了他们的身影,看到了中国文人优雅而高贵的精神世界. [简评]

这也是一篇似曾相识的文章.《一枝一叶一世界》这一篇题目也是非常形象性的,因而它

的宽容度也很大.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用肉眼看见的世界永远不会是全面的,永远都是一枝

一叶,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世界有整体的认知.那么,哪一个人,哪一件事不都是一枝一叶

吗透过这枝枝叶叶,我们了解到整个世界.管窥一豹,看见的是斑,感知的却是全豹.

正基于此,很多文章就可以加工为符合这篇文题的文章.本文加工了《位置与价值》,稍加

变动,在个别词句上可以强调了花,树枝等形象,这目的是为切题,同时增添了文章的美感.

山东卷《双赢》

[例文]

双赢的智慧

黄昏时分,独自走在西子湖畔,梅花飘香,柳枝轻舞.

晚风阵阵吹来,我自融入其中.在这花间月下,我看到了他们的身影,感受着他们的智

慧……

(一)

西子湖畔,孤山寺中,林和靖在山间植梅六百余株,以供日常用度,养白鹤一只,名为鹤皋.

有朋自远方来,鹤皋就充作门童迎来送往.闲暇时泛舟西湖,这是何等惬意的生活!

官场,在他来看,是避犹不及的龌龊之所,为五斗米折腰,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但是,这一切

并不妨碍他与现实生活的交流.范仲淹,苏子瞻,梅尧臣……都是他结交的对象.与那些虽身在

官场中却道德高尚,志趣高远的朋友蔬食薄酒,畅谈欢歌,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

尘世有太多的无奈,当内心无法容忍那种种喧嚣,离开,不失为一种智慧.尘世间少了一个

备受折磨的灵魂,山野中多了一位潇洒隐逸的闲人;尘世间少了一些令人心痛的呻吟,山野中

多了许多让人心醉的歌吟……

梅花暗香缕缕,人生恬淡和谐,这是林和靖的智慧.

(二)

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苏轼在政治的漩涡中再一次被卷入低谷,被迫远离政治核心,来到这

西子湖畔.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他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

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

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

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

云吞……

这本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

的堤,又是一道中国

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在苏堤的烟柳中我们看到了百姓收获,看到了苏轼的收获.

柳枝飘荡摇曳,人生坚韧潇洒,这是苏子瞻的智慧.

朦胧的月光里飘来几缕暗香,清澈的湖水中倒映着条条垂柳.在这人间至美的西子湖畔,

我看到了他们的身影,看到了他们双赢的智慧,看到了中国文人优雅而高贵的精神世界. [简评]

在《位置与价值》,《一枝一叶一世界》之后,我们又看到了这篇文章.三篇文章取材是同

源的,议论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作者将林和靖与苏轼结成对子,经过深刻思考,就可以幻化出

多种角度,适应不少文章.

这篇《双赢的智慧》是一篇难度比较大的文章,但是作者却驾轻就熟,将文章处理的既贴

合题目又另有深度.在图解了双赢之后,又能有一个更高的层次:这种双赢,不仅体现着中国文

人的智慧,更体现着他们优雅而高贵的灵魂. 广东卷《纪念》

[例文]

纪念

历史是值得敬畏的!

怎样的人才能够被史书收录怎样的人才能历史的纪念碑上留下千秋英名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

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

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

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

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

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

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

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

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

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

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

此成就,夫复何求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爱民.

也许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我们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

屈的心,一颗爱民的心,那么,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必定为你名字预留着一个永恒的空间. [简评]

《纪念》一文显然是从《位置与价值》脱胎而来的.在文章中作者巧妙的加入了一个元素:

历史的纪念碑.这样就使文章与文题贴合得更紧密了.

位置与价值中价值这个点是引发纪念的关键.人们纪念的事物必定是很有价值的,这就使

得作者找到了两者的相通之处,找到了转换的关节点.作者在此只需轻轻一拨,《位置与价值》

就变成了《纪念》.这种方法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建立在见解透辟,思维清楚,逻辑严密,技巧纯

熟的基础之上的.

福建卷《圆形与星形》

[例文]

圆满与心

用线围一个圆,无论在哪一个点上,轻轻的向圆心方向按下去,你会发现,少占了一些面积,

却成就了一颗心.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在这里,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

立,羽化而登仙;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

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篇五:有关

苏轼的作文素材

2007年高考作文苏轼篇

【苏轼材料通吃07高考十省市作文】

【苏轼解读】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走近历史文化名人之苏轼篇

同学们,还记得吗,在900多年以前,在浓密的山间树林中,有过一场并不特别的风雨?

还记得吗,就是在那片冷风凄雨之中,在那条崎岖难行的泥泞道路上,有这样一位老者,

他脚着着芒鞋,手持着竹杖,阵阵的凉风吹过他苍白的发梢,冰冷的雨滴打落在他瘦弱的身

躯上,而他却浑然不觉,依然悠然吟啸,缓步徐行;

还记得吗,在那个曾经烈火雄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古赤壁前,有这样一位老者,他面对着滚滚而逝的江水,回想起古之英雄的种种过往,不禁从胸中倾泻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美篇章,回首自己这风雨飘零的一生,他更是从心底翻涌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千古长叹!

是的,这个人,便是苏轼。

苏轼,中国文人心中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唐宋八大家之一,大书法家,大文学家,佛学大师,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是的,我们可以给他灌上许多诸如此类的名号,但是,无论我们如何的褒扬他,都绝不会显露出一丁点的过分与夸张。

人生的风雨何其多,但是,即使路上的风雨再大,即使在他人都感到狼狈困顿之时,他却还依然能够吟啸徐行;惟大英雄能显本色,是真名士自然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风雨人生路,超然旷达情

回顾苏轼的一生,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很关键的字——贬谪。是的,凭借骄人的文学才华进入到官场之中,对于苏轼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但是,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从不随波逐流的性格,却注定了他在今后的那条出仕之路上必然要走得格外的坎坷与艰辛——因为与朝庭大员政见不合,苏轼一次又一次的被卷入到此起彼伏的政治风波之中,成为朝庭内部权利斗争的牺牲品。他一次又一次的被贬谪,黄州,杭州,密州,湖州,惠州,一次比一次偏远,甚至在海南,我们也不难发现他的足迹。

一.被贬黄州,用极积应世的心态变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在不完美的人生中,重新找到自己人生的合适定位。

乌台诗案,苏轼差一点就被送上了断头台,后来,他被贬谪到了地处偏远的黄州,一住便是四年。虽然,苏轼并未因此丢失掉宝贵的性命,但这次事件无疑成为了他在漫长曲折的政治生涯中所遭遇的第一次沉重而冷酷的打击。我们甚至有些无法想象,从春风得意备受文坛大家欧阳修所推崇的科场奇才,到初出茅庐,踌躇满志,又深得仁宗皇帝赏识的青年才俊,再到谪居他乡,失意落寞的戴罪犯官,这人生的巨大落差,会让苏轼的内心经历多大的痛苦与挣扎。在这之前,苏轼的求学入仕之路不可谓不顺畅之极,只是这时,我们却不得不有些担心————在现实与理想的激烈冲突之中,他还能从痛苦失意之中走出,重新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吗?

所幸的是,苏轼没有让我们失望!在黄州的四年岁月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怨天尤人,悲观消沉的苏轼——一边是主持兴修水利工程,一边是奖励发展农业纺织———我们处处都可以看见他忙忙碌碌的身影。后来,黄州的百姓们十分感念这位父母官,还为他修筑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如果说,存在痛苦与挫折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那么,苏轼的人生也无疑是不完美的。但是,开朗乐观的心态和积极济世的人生态度,却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意义上的完美的苏轼——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之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并在这个位置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苏轼的种种言行,无疑为后世之人做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榜样。

二.数次登临赤壁,在对古人过往的沉思与对失意人生的深刻思考中,构筑起自己宁静如月,旷达如风般的精神家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一天,苏轼来到了黄州的古赤壁前,面对着滚滚而去的江水,他想起了那个曾在三国时期如火如荼的战火风云中谈笑自若,叱咤一方的大都督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拂去历史烟云的迷蒙色彩,英雄的颯爽英姿仿佛还鲜活可见,只是,面前这条滚滚而去的江水却将所有历史的繁华冲刷的干干净净,当年的英雄,身在何方?他们曾经立下的赫赫战功,今又何在?

苏轼沉默了,他不禁反问自己,难道自己不也正像那东吴的督都吗?在自己的心中,不也曾经如他般激荡着一腔指点江山,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豪情吗,而此时呢?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了沉思:时光流逝,岁月漫漫,历史的变迁,千百年来,便是如此,但是,当年那些战功赫赫的英雄志士们,他们如今又在哪里呢?——原来,一个人,无论他曾经拥有多大的功名,或者拥有多么显贵的地位,其实还不都是要注定被这滚滚而去的时间洪流所冲刷得干干净净吗,人生本就如一场梦幻啊,又何苦还让自己不能开怀呢?

于是,面对着滔滔的江水,苏轼不由得从内心发出了一声千古长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哪里是在凭吊古人,分明是在凭吊他自己那宦海沉浮,如梦如幻的人生啊。这是他历经风雨之后的坦然,更是他从痛苦失意之中获得超脱的真情告白。

也是在这同样的赤壁前,苏轼再次来到这里,这一次,是和他的朋友们,月光淡淡,清风徐徐,客人们饮酒高歌,欢愉无比,但这时,面对这眼前美景,无边乐事,朋友之中不由得有人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叹之语,然而,苏轼扬酒答到:“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宽慰客人不要感叹人生的虚无与短暂,告诉客人,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它们自己存在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人也没法改变的,既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又何必为它再去感伤呢,不如忘记这些,好好的享受这眼前的无边美景,享受欢愉无边的人生呢?

苏轼的劝解宽慰是成功的,客人终于转忧为喜。我们知道,当时的苏轼,己经身遭贬谪,但他竟然能够用自己的感悟去宽慰悲伤的他人,试想,如果,苏轼本人没有获得对自己多舛人生,坎坷命运的清醒思考和认识,获得彻底的超然,又怎么能够做到这样呢?

有一位哲人,曾经问到过人们这样一句话,他问:“知道为什么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的吗?”人们作了很多的回答,但是答案却很出乎大家的意料,哲人说:“哭泣,是因为,他们早己预见到了人生的苦难。”

这个答案也许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的确道出了我们过去,现在,甚至未来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真理般的事实。

的确,人生是痛苦的,一生之中,我们得经历很多的挫折磨难与打击,但是,我们却仍然拥有得到快乐的权利,毕竟,人生并非只有痛苦与悲伤。抬头看看吧,天是那么蓝,花儿是那么芳香鲜艳,头顶的阳光,那么温暖,天边的那轮新月,那么明亮,那么皎洁,我们也许失去了很多,可我们却仍然无条件的拥有它们,我们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苏轼和我们一样,他的人生也有着许多的痛苦失意,但是,他并没有消沉悲观,他知道,无论境遇如何多变,无论他的人生失去再多,那轮明月,那阵徐缓绵长的清风,却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心灵宝藏,更是他疲惫灵魂得到安抚与慰藉的温暖家园。

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沉重,漫漫的人生之路,我们是否也应该如苏轼般,渐渐学会在自己的心中,为自己那个疲惫的灵魂建筑起一座温暖舒适的精神家园呢?

三.人生的风雨,当我们坦然面对时,它们一点也不可怕

对了,还记得文章开始提到的那场风雨吗,那是一场平常的风雨,并不特殊,但是,它却偏偏让苏轼——并且是被“乌台诗案”逼上了绝境的苏轼——赶上了。此时的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己有三个年头了,而且己经彻底的从痛苦沉沦之中解脱了出来,于是,一场再平凡不过的风雨与这位经历人生挫折却依然超然旷达的苏轼相遇,一首千古绝唱便又产生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词中的狂风暴雨,不就是苏轼所面临的严酷现实吗?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淋湿了他的全身,但却使他清醒了:巨大灾难降临,只有无所畏惧,安之若泰,才能不被它压垮。即使终生湮没于“烟雨”之中,又有何惧哉?

被贬杭州: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

又一次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

福一方”的简单的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掉他所

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被贬海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地海南所作的

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

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境,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

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被贬密州:“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写作这首词时,

苏轼己被贬谪到密州,与家人,与挚爱的兄弟己经六七年未曾见面,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必须

自是难以排谴,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

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仅让他的风雨的一生得以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

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结语:回顾苏轼的这一生,几多风雨,几多坎坷,然而甚至在让他几乎丧命的逆境之中,

他也仍然保持着坚贞的气节和独立的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即使被贬谪到再偏远的地方,他

仍然尽到自己全力去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可证;

总之,无论苏轼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然而,更值得我们肯定和记住的是,在苏轼多次遭遇贬谪动荡不堪的一生中,即便是在

身处绝境之时,他也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苏轼的确为后人修筑留

下了许多的道路和桥梁,但是即便它们如何的结实牢固,也终会被风雨所侵蚀,最终化为只

能供人瞻仰的历史遗迹;可是,苏轼的思想,苏轼面对人生风雨时超然与旷达的人生态度,

却无疑为后世之人做好了一个永不磨灭的榜样!

苏轼,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不朽的苏轼!

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例文]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定风波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

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

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脸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

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

叫??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人们猝不及防,方寸大乱。

苏轼微醺,走在后面。这条沙湖道他已经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小路曲折、泥泞,全然

不像汴梁城里的那些宽阔而平坦的大路。

汴梁,唉——他已经离开很久了。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

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

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他猝不及防,方寸大乱。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

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

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在他眼前下着,雨水在他心中流着??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

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

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

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

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解说] 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借自然界骤然而来的风雨象征现实的

政治生活,词人通过三组形象(“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和“一蓑烟雨任平生”)

来表现他履险如夷、不为外界一切侵扰所动摇的胸襟与学养。这里的烟雨与平生已经在词人

身心深处得到了统一,它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思想,而是一种平和宁静、绝不激动

的心态。

词的下片转而写对人生的深刻体会。所谓“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指刚刚经历的“风雨”、

“微冷”、“斜照”,但它们都已经“归去”,也就是一切令人忧与喜的外界条件都不存在了,

剩下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好象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即使发生过,但对词人来说也无

忧喜之别,一切都是无差别的境界。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对一切逍遥自得,安之若素,则世

间的一切现象在自己胸中都是一样的,本无什么雨忧晴喜可言。这是一种多么放达的人生境

界。

[作文点评] 这篇文章选材于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文章将词的意境具体化,写苏轼在

沙湖道中经历了一场出乎意料的雨,暗示人生中的意外风雨,意外波折,又写苏轼在风雨中

顿悟,他看透了世事,看透了人生的一种必然: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任何人生的挫

折都将成为过去。以苏轼的豁达而有此感悟是一种必然,是一种情理之中。

文章选材独到,构思精巧,对人物的性格及命运分析精准,因而在依托《定风波》原词

的基础上可以游刃有余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文章的第一部分几乎就是原词的精装再

现。作者将苏轼在沙湖道中的境遇具体细致的描绘出来,使读者身临其境。第二部分则完全

是合理臆想,依托原词,对乌台诗案前苏轼被擒的场景进行大胆想象,使之与眼前的景象形

成关联:人生的风雨与现实的风雨。由此引发心灵上的呼应,促成本文观点的形成。

细致的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这些描写细腻美好,深得原词的韵味;这些描写目的明

确,词词句句无不为主旨服务。结构清晰是文章的另一个特色,两大主体结构既体现了原词

的风貌,又形成了内容上的关联,深刻地揭示了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