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词鉴赏方法一.世界观与方法论【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诗

4、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叶绍
翁) 本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 春色”是关锁不住的, 本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 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 “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 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 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同
1、诗人都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借景抒 、诗人都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 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写自己的豪情。 怀,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写自己的豪情。 2、都是通过观览景物的感受引出对生活、对 、都是通过观览景物的感受引出对生活、 人生的哲理思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人生的哲理思考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杜甫) 望岳 (杜甫 杜甫 岱宗夫如何,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一览众山小。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 泰山是如此雄伟, 色望不到边际。 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 灵神秀, 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 割为黄昏与白昼。 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 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 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 着我的心灵, 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 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俯瞰那众山, 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 得极为渺小。 得极为渺小。
诗歌鉴赏之哲理诗

哲理诗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 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 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 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 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 宇宙和人生的原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 景,寓理于物 。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优秀的 哲理诗都是以形象说理。因此,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 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 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 又出乎其外。)
【理趣赏析】 *有时一味信任书本会把自己耽误了,“尽信书不如无 书”。 *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才渐渐懂得什么为是, 什么为非。 看 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பைடு நூலகம்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易于衰败,平凡如叶的生命能更为长 久。 或者: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恬淡而 长久的人生。
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理诗
一诗平风波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收到来 自家乡湖南的书信,说他家人为三尺屋地跟 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诗 人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 后,就平息了一场风波。
《诫子弟》(清)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练习
泛 舟
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行的自然现象, 春水未至舟难行,春水泛涨则大船也如羽毛之轻,顺水自 在而行。
【伤仲永哲理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伤仲永哲理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者: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论哲理诗的鉴赏

楼上看你 ”不言而喻 , , 此时“ 的美成为一道风景竞引发楼上 你”
的人 忘 了看 风 景 而 只贪 恋地 看 你 。你 的美 之 如何 , 读者 去 意 凭
会 、 想 和想 象 吧 。 联
你站 在桥 上看 风 景 ,
、
感 受动 人形 象
诗 歌 以鲜 明的形 象 性为 特 点 。 歌 中 的艺 术形 象 无 不 给人 诗 强 烈 的 艺术 感染 力 , 果哲 理 诗 离开 形 象去 作 抽 象 的 描绘 或 训 如 诫 式 的说 教 , 就成 了哲学 或 伦 理学 的讲 义 。好 的哲 理诗 对 于 那 宇 宙人 生 的 哲 理思 考 和触发 诗 人 思 考 的形 象交 织 在 一 起 , 生 是
趣 和 思 索 , 的哲 理 诗 是 生 活 形 象 的 概 括 和 升 华 , 诗 人 感 情 和 哲 理 的 统 一 , 篇 幅 短 小 , 言 简 意 赅 , 远 深 好 是 虽 但 幽 刻 , 往 在 短 短 的几 句 里 包 含 着 丰 富 的理 趣 。 往
【 键 词 】哲 理 诗 ; 赏 ; 受 ; 立 ; 会 ; 悟 关 鉴 感 建 体 领
其 人 其景 。写 出神 户 的 真实 原 形 , 以想 到 “ ” 很 有 审美 情 可 你 是 趣 的人 , 赏 自然 美景 的时 候 想必 是 心 旷 神怡 。看 风 景 的人 在 欣 “
不 畏 浮 云遮 望 眼 , 只缘 身在 最高层 。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有关飞来峰 的传说故事 , 传说 飞来峰上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时间转到夜晚 , , 虚写其人其景。 当 皎沽月光映人“ 闺房” 时更增加了一种神秘的朦胧 的诗意。“ 你
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

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1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好玩的国学:前两句是实写,整个诗歌的重点在后两句,为什么看不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是因为自己就在这个山中。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苏东坡是在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屁股决定脑袋,你的想法往往和你所处的环境有关,但绝不会永远正确,因为你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所以做人还要能够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第二,高度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境界。
人生就是要努力站在高点,提高自己的境界。
2.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好玩的国学:这个类似于屈原的天问了。
苏东坡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琴声和弹奏的人的手指到底是什么关系。
其实这是一个禅机,也是一个高深的哲学问题。
苏东坡崇尚佛学,且对佛学有很高的造诣。
佛家认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有了因缘才得以存在。
《圆觉经》说:“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用今天的话说,大家都是互相依存的存在,没有谁是一座孤岛!3.慈湖夹阻风宋代:苏轼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好玩的国学:前两句说躺在船上,看到天边月落的地方云横千丈,天将破晓了,老船工急急爬起来,呼唤得半帆清风,加紧开船。
后两句是诗的重点,意思是说暂且傍着临江的小村,倾斜摇荡地驶过险段,这当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人世间又有何处不是峭壁危岩呢!苏东坡曾经遭遇过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对生活充满期待,该吃吃该喝喝,管它命运怎么说。
苏东坡认为,人生有艰险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去对待。
在另外两首词中,苏东坡告诉我们了答案。
一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二是心安之处是我乡。
用一种达观的、随遇而安的态度,去对待挫折。
这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人生的大智慧。
可以说,莫说人生风波恶,只是未懂苏东坡!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2读完这本爱的教育之后给我的感受很深,而全文的故事组成一个人字就是爱。
哲理诗鉴赏

二、哲理诗形象说理形式
借景说理 即事说理 即事说理
精品课件
借景说理
观书有感(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精品课件
字面解读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字面解读
由表及里,由浅及深
哲理解读
艺术形象 隐含理趣
精品课件
由此及彼
古代哲理诗命题方式
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 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 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精品课件
课堂演练
过沙头
宋·杨万里
分析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 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山中” 一句与成语 “ 当局者迷 ,旁”观表者意清相 同。
精品课件
一、哲理诗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 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 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 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 情、艺术等方面。
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 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精品课件
即事说理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精品课件
背景解读
一诗平风波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 收到来自家乡湖南的书信,说他家人 为三尺屋地跟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 出面帮助打官司,诗人看信后只写了 一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后,就平 息了一场风波。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以哲理为主的诗歌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以哲理为主的诗歌【编者按】2021届的高中三年级学生已经迈入的紧张的复习之中,为了帮助广大的考生同学们更好的复习语文,特别整理了语文诗歌鉴赏。
供广大考生参考复习!基于哲学的诗歌(注意支持事物和表达愿望)a咏物诗用以表达某种哲理情志。
主要手法是托物言志。
吟咏蝉【唐朝】罗斌旺在西方与蝉一起歌唱,南方的客人深思熟虑。
无法忍受黑暗的太阳穴的阴影,过来对着白头唱歌吧。
在浓密的露水中很难飞翔,在大风中也很容易下沉。
没有人相信高贵和高贵,谁把心放在桌子上?《放鱼》【唐】李群玉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钩。
《青柠颂》【明朝】虞谦从山上挥舞千锤,烈火熊熊燃烧,不管有多碎的骨头,我们都应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清白《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梅花:王安石在角落数梅花,凌寒独自开放。
我知道这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香味。
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窗前的木槿吕本中范成大雨后霜前,小水池南岸的芙蓉是红色的。
独自努力花儿打破了小小的寒冷,花儿的心应该像客人的心。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 绿色女孩: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 这两首诗中穆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b哲理诗,这类诗歌不重意象,也不用托物言志。
如苏轼《西林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方燕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编辑建议:报名时间汇总有关更多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谈禅说理诗(哲理诗)一、导入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的诗歌。
二、分说:(一)禅诗禅诗能在诗句中写出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
禅宗的“顿悟”是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表达。
我们现在通过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颇含禅理妙悟机趣的小诗来加以说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钟声有节奏地,清脆悠扬地响着,给人的实感,这是一种感性直感反应;钟声是寺庙发出的信号,寺庙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钟声响表明出家人正在修行,这是一种借助判断推理达到的抽象认识。
如果诗句仅只有这样的内涵,那就太乏味了,绝不可能使它成为千古名作。
除此之外,读者还可以从诗中获得很多认知体验:钟声使愁眠中的人进入禅悟境地,似乎有一种超脱感,像置身世外,愁绪杂念顿时消失,“鸟鸣山更幽”,夜静钟声才分外清晰,所以会产生一种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舒适感;心与佛门净土相通,又像卸下了一身重担,有种轻快感,钟声是佛的等语,名利心切的人听到钟声可能产生一种警戒警觉感;执迷不悟的人,出自逆反心理可能产生抵触厌弃的感受体验,如此种种都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
也许人们会反问:不是已经作了如上表述吗?怎么还说是难以言传呢?须知以上表述只是一个概略提示,那因人因具体情境而异的主体感受体验状态,绝非这些语言所能如实表达的。
总之,常表达的感觉是:置身世外(不被名利束缚)的超脱感,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舒适感,卸下重担的轻快感,愁绪杂念消失的飘逸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
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释解】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宋人苏庠云:“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
”(《苕溪渔隐丛话》)古文运动的巨匠柳宗元在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渔翁》就有奇趣,有画意。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释解】诗作首句就题从夜写起,还很平常;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分就奇了。
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
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
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的意蕴就不一样,这里有超凡脱俗的感觉,象征着诗人的孤高品格。
这里造语反常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情趣。
三、四两句写烟销日出,绿水青山现原貌之际,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已不见,只在山水之中。
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无关,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
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大为反常。
但熟味二句方能领悟其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忽闻橹桨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
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二)哲理诗: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三、特征(意象):宋诗议理较多。
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四、鉴赏方法:(一)能分析出哲理诗传达的深刻道理。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这类诗有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
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
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有些诗有多层含义。
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
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
又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初出渐渐明亮的样子)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
其诗意是说,元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了吉祥如意,人们总是用新桃符(新春联)换下旧桃符(旧春联)。
这两句诗,揭示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给人以哲理的启示。
但从全诗来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对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
如何分析?分析出哲理诗传达的深刻道理时,要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运用到对哲理的分析中去。
中学生学过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真理与谬误,运动与静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
就喻理诗词所表现的情况而言,主要有: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则,如杜甫的“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或含有规律性的道理,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对立统一规律,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如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朱熹《观书有感(其二)》的“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由量变引起质变,如:杜甫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如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要全面地看问题,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
而对于这些哲理的归纳,对提高认识立意的深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能分析出诗中喻理常用的几种方法(哲理诗的表现手法)。
哲理诗对事理的体察,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1、首先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
(1)最常见的是借助描写景物来表现。
此类诗寓情于景,由景悟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
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草的描绘的初衷是表达别情,不经意间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使人联想到生命存在的哲理——生生不息,无穷无尽。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先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再以西施为喻,写出西湖的神韵,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受。
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一种美学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审美价值,可以说是善状眼前之景,妙托物外之理。
诗中所阐明的道理绝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绎,而是通过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来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
(2)因事见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
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
(3)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
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总之,此类诗寓情于景,由景悟理,因事见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
常用的词语有:或通过写景(记事、状物)引发议论(寓情于景<物>,由景<物>悟理,因事见理),或借景(事、物)喻理,2、其次是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
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更隐晦的,如张安道的《汉兴歌风台》: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辞。
才如信越犹菹醢(zūhǎi,古代酷刑,把人剁成肉酱),安用思他猛士为?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说它的议论“不着色相”,便是这首绝句议论的特色,诗人写得很含蓄,只是说像韩信、彭越这样一代天才大将都被你刘邦杀了,你还想要什么猛士呢?诗人说的虽然只是刘邦一人,但历史上有几个帝王不是像刘邦一样,爱惜人才只是挂在嘴巴上,而骨子里却是残害人才,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这就是历史的规律,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才长演不衰的悲剧!五、巩固练习:1、阅读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绝句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议论富有哲理,试对其所蕴含的哲理做简要的分析。
2、阅读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的这首《琴诗》富有哪些哲理?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谈谈诗人所处的境况和诗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