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读后感

合集下载

《荒原狼》阅读感想

《荒原狼》阅读感想

《荒原狼》阅读感想阅读黑塞的作品,总是能被他对自我的深刻探究和寻找解脱之路的主题所吸引。

《荒原狼》是他最具自传性色彩的一部作品,其中对理性与本能、精神与欲望、人的社会性与本性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最复杂、最透彻的展示,并提供了带有浓浓东方色彩的解决之道。

“荒原狼”是黑塞对人追求孤独和自由本性的一种形象比喻。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狼性”,这代表着欲望和极致的自由,然而,我们往往会受到“人性”的压抑。

人性包含着理性,以及与欲望相对立的精神性和社会性,它更强调自我约束和秩序。

“狼性”与“人性”的两个极端分别是天才和普通市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痛苦程度也截然不同。

天才将“狼性”发挥到极致,却往往感到孤独;而普通市民则将“人性”压抑到极致,失去了个性。

与普通市民相比,天才更加痛苦,因为他们无法在尘世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又无法完全摆脱尘世的温暖和认同;他们渴望理想,但又无法为了理想而自我毁灭;他们意识到内心的矛盾,却难以找到解脱之路。

黑塞在前半部分通过《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小册子阐述了自己的“荒原狼理论”,而在后半部分则通过小说技巧将其形象化,这种形象化的手段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他认为人性和狼性只是自我的两个极端,在两者之间存在着无数种可能。

人身上可能存在着成千上万个不同的“自我”,这些“自我”都具有独特的特质。

通过“魔剧场”的概念,黑塞展现了人类灵魂的多样性。

在这个超现实的场景中,人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各种特质和欲望。

那么,如何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呢?对于“荒原狼”这样的天才,黑塞认为幽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幽默是一种由重到轻的转化,能消除对立,打破“狼”和“羊”之间的界限,看到自性的“空”。

这意味着要认识到各种可能都存在的不居与流动性,接受万物皆空的观念。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社会,回归自然,而是要在社会中继续前行,不断体验和接受。

在《悉达多》中,黑塞给出了体验和接受的答案。

只有通过亲自体验人生的痛苦,才能建立真正的解脱。

《荒原狼》(德)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江月 译读后感

《荒原狼》(德)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江月 译读后感

《荒原狼》(德)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江月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荒原狼》——理性与野性的交响曲《荒原狼》是德裔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江月译本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那是现代人心灵的荒原。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

黑塞通过主人公哈利·哈勒的内心独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深受文明压抑的个体,其内心的荒原狼象征着人性中被理性所束缚的野性。

书中写道:“我是个有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是文明人,另一方面是荒原狼。

”这种双重性格的矛盾与挣扎,正是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状态。

书中对社会现象的剖析犀利而深刻,如黑塞所指出:“这个时代的疾病就是缺乏信仰。

”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病症,也对我们当今社会有着极大的警示意义。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信仰的缺失使人们陷入了精神的困境。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我国现状。

正如黑塞所说:“人们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

”我们国家在不断发展变革中,也在努力寻找理性与野性、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书中对个体心理的刻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书中丰富的象征意义令人回味无穷。

荒原狼不仅是哈利的象征,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个被压抑的自我。

而黑塞所倡导的“个体救赎”,则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勇敢面对内心的矛盾,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是一部具有哲思性和启示性的作品,既揭示了现代人的心灵困境,又为我们指明了救赎的方向。

正如黑塞所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寻找答案,而在于提出问题。

”在这部作品中,黑塞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成长。

《荒原狼》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人生哲学。

在理性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学会拥抱内心的野性,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部作品正是这样一部指引我们寻找内心平衡与信仰的灯塔。

```第二篇范文《荒原狼》——探索心灵深处的自我和解《荒原狼》是赫尔曼·黑塞对人类心灵深处的一次深入探索,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挣扎与冲突。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是一部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

这部小说创作于黑塞年近五十时,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书中充满了象征性的语言,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深刻理解。

因此,每次阅读《荒原狼》,我都会有新的感悟。

我相信很多人在阅读这本书时,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觉得自己就是“荒原狼”。

在黑塞的笔下,“荒原狼”是这样一类人:他们离群索居,却又对普通人平凡的生活充满向往。

他们内心充满矛盾,既有精神疾病的痛苦,又对家充满了渴望。

他们对自己的一切都持批判态度,批判各种制度和个人的同时,也在无情地仇恨和否定自己,无法与自己达成和解。

书中的“荒原狼”是哈勒尔对自己的自称。

哈勒尔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他总能从细微之处看到事物的全貌。

例如,他第一次进入姑母家时,称赞味道不错,其实他闻到的是“家”的味道,那是一种干净整洁、温馨舒适的气息。

此外,他喜欢坐在二楼与三楼之间最上面的那一阶台阶上,因为他怀念勤劳的母亲和井然有序的家庭,这也体现了他内心的怀旧之情。

然而,荒原狼的房间却杂乱无章,书籍堆积如山,烟雾弥漫,雪茄头和烟灰缸随处可见。

这进一步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黑塞对荒原狼的神情描绘得极为生动,书中荒原狼的一瞥中蕴含着对当时人们生活的批判。

他不问世事的背后,是对俗世的清醒认识,让人不禁想起李白诗中所写的“世人皆醉我独醒”。

然而,独醒的人往往是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他感到无比孤独。

酷威文化出版的《荒原狼》在印刷方面略有不足,字稍显小气,但其他方面都无可挑剔。

翻译通俗易懂,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然而,由于个人阅历的限制,我仍需反复细读这本书,以更深刻地体会作者黑塞创作荒原狼的意图。

《荒原狼》是一部值得深入探讨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挣扎。

它不仅让我们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每次阅读《荒原狼》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小说的主人公哈里·哈勒尔是一个中年男人,他被社会视为“荒原狼”,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他一方面渴望摆脱现代社会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现实的困境,感到自己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是黑塞通过哈里·哈勒尔的经历所展现出来的。

在阅读《荒原狼》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黑塞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精神困境的忧虑。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每一个人物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人性和精神状态。

哈里·哈勒尔的自我分裂和内心挣扎,赫尔米娜的神秘和诱惑,帕布洛的疯狂和绝望,都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小说也对现代社会的异化和人们的精神空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思考。

黑塞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富有表现力,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描写,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同时,小说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荒原狼》的翻译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正如评论中所提到的,萧逢年译本的译文晦涩难懂,甚至让人难以理解其含义。

相比之下,涂媛媛译本的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阅读《荒原狼》时,我建议大家选择涂媛媛译本,以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荒原狼》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让我们对人性和精神困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虽然小说的翻译存在一些问题,但这并没有影响它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和思考,就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发。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初读赫尔曼·黑塞的作品,是在年少懵懂的高中时期。

在那段情绪较为低落的时光里,我沉浸在《悉达多》的故事中,书中悉达多的求索历程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日后每当我内心的情感得以演绎时,黑塞的笔触似乎早已在我的脑海中描绘过。

《荒原狼》是在那之后入手的,但当时年轻气盛的我并未能够深入品读,只是将其搁置一旁。

如今,岁月在我身上留下了些许痕迹,我终于有机会再次翻开这本书,并且读完了它。

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书中的许多细节仍然感到困惑。

无奈之下,我只能选择抓住几个最能吸引我灵魂的部分进行简要的探讨,以此来梳理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

我想以一种半开玩笑的方式开始我的论述,因为《荒原狼》似乎再次动摇了我价值观的根基。

尽管这座小屋微不足道,但它毕竟是我辛勤劳动的成果。

眼睁睁地看着它被夷为平地,心中难免会有些不甘。

然而,面对这无奈的现实,我又能做些什么呢?书中的主人公哈里·哈勒尔,那个荒原狼,让我感到无比惊叹。

他是我内心深处的一部分,深深地扎根在我的骨髓中。

他既是一匹狼,也是我的一部分,我趴在他的身上,与他一起驰骋,感受着思想被撕裂又整合的痛苦。

这种体验并不愉快,但哈里却甘之如饴,将其视为人生的追求。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的憧憬和阵痛,也体会到了许多人与荒原狼共同拥有的观念。

如果说《悉达多》是一幅明晰如画、振奋人心的作品,那么《荒原狼》则更像是一扇磨砂窗户,缓缓关闭的声音刺耳,窗外的夕阳余晖渐渐消失。

在精神的世界中,我们曾追求的高度被无情地否定,而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我没有答案,只能在失去明晰的道路上踽踽独行,重新构建自己的意识形态。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越来越主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精神以自由为代价,换取了其他的东西,但这是否真的值得?在阅读的过程中,许多原本在生活中激发起的争论和逻辑在我心中渐渐熄灭。

我意识到自己的辩论是如此的幼稚和无聊,甚至失去了倾诉和对话的愿望。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荒原狼》读后感1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了黑塞的《荒原狼》,一开始,共鸣灼烧着理智,几乎让我在安静的房间里叫出来。

后来终于渐渐平静下来,这才是阅读应该有的状态。

前半部分多次提到尼采,这个一再地毁灭自己以重建自己、反抗世俗也反抗自身的悲剧英雄,和主人公哈里内心的矛盾有着相似之处。

对于哈里而言,向外则世界一片腐朽之状,就连科学、艺术也装模作样。

向内则心灵一片荒芜之景,孤独和痛苦占据着它的全部。

他时时进行自毁式的自我审视,人性和狼性的时而冲撞时而融合让他感到困惑和迷茫。

这两种情绪轮流奴役着他,他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厌世感也不断加强。

在书中穿插的《论荒原狼》这篇文章中提到一个概念——自杀者,其中的一些描述我觉得很恰当,摘录如下:这类人有一个特征:即对他们来说,命中注定自杀是他们最为可能的死亡方式,至少他们是这样想象的。

这种情绪总是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来,而且伴随他们整整一生……另一方面,所有自杀者都熟悉如何抵制自杀的诱惑。

他们每个人在灵魂的某个角落清楚地知道,自杀虽然是一条出路,然而却是一条不太体面、不太合法的紧急出路,从根本上说,让生命来战胜自己、摆布自己,比用自己的手结束生命高尚得多,美好得多。

这种认识、这种亏心感促进大部分自杀者持久地和各种诱惑作斗争。

他们苦斗着,如同惯窃和他的恶习做斗争一样。

哈里也是自杀者之一,他自从与前妻离婚之后就整日靠喝酒、读书度日,缺乏与人的交流,后来又在一个小城里认识了赫尔米娜,在她的指引下感受食物、跳舞、性爱这些感官之乐,最后在魔剧院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冒险活动中又一次切实地感受了生活的荒谬无稽。

其中,作者还安排了歌德、莫扎特这两位象征着永恒信仰的大人物和哈里进行对话,他们褪去了伟人的光芒,以一种戏谑的口吻回答哈里的疑问。

“幽默总是绞刑架下的幽默”,作者借莫扎特之口说道,其实也就是种苦中作乐的黑色幽默。

经历了这一系列事情后,哈里醒悟了:“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

《荒原狼》读后感3篇

《荒原狼》读后感3篇

《荒原狼》读后感3篇《荒原狼》读后感1当年读书之时,有一友人对黑塞莫名的崇拜,勾引得我们同学都对黑塞好奇。

如今终于拿起他的成名自传《荒原狼》,算是圆了一个慕名已久的心愿。

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1927)是20世纪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曾经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多次引发讨论热潮,比如20年代初面世时,在40年代二战结束时,以及60年代青年反叛运动时。

至今,研究黑塞依然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国际现象,各种讨论层出不穷,从各个角度不断挖掘黑塞在小说赋予的意义。

当然也有许多人说,黑塞的小说不太容易读,也非常不好理解。

认同这种观点,但我也愿意从黑塞的出生生平经历的角度来分享一点自己的感想。

黑塞出生于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父亲是宗教史学家,母亲是传教士的女儿,而他本人少年时也在修道院的神学院读书,虽然后来逃出了神学院,但是家庭与宗教的影响始终如影随行,伴随一生。

他终生不可摆脱地受着宗教的深刻影响与束缚,另一方面又极力挣扎逃开这种宿命的牵引,再加____时社会意识思潮的冲击与婚姻生活的危机,黑塞陷入精神危机之中。

在这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中,作者借主人公的故事表达的也是这种陷入精神危机的情绪,以及努力探寻出路,自疗并以启发陷入同样危机的人们。

阅读《荒原狼》的过程非常纠结,我不敢说读懂了《荒原狼》,其实只想就精神危机聊一点浅薄的想法。

在社会压力与规则的束缚下,主人公自身自称是荒原狼,是人性与狼性的混合体。

这样的人物内心冲突而痛苦,用现在的话来形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个臆想的疯子。

在社会约定俗成的秩序中间,他像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坠入悬崖----他痛恨却又无法摆脱,和小时候在神学院里学习并逃走情形一样。

黑塞对这种人类精神悖论的探讨,对残酷现实的分析,常让人联系到现实中那些为利益、为物欲的自私和道德的无底线,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方,人还是兽?返回内心,返回灵魂的故乡,或许《荒原狼》给出了一个鲜明而深刻的答案,这个世界并非人类唯我独尊的世界,或者还存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

《荒原狼》阅读感想

《荒原狼》阅读感想

《荒原狼》阅读感想书中第二部分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剖析了荒原狼的本质与特征,这部分内容引起了我的共鸣。

作者描绘了大多数人日复一日地被迫违心做事、生活和行动,他们探亲访友、聊天交谈、上班办公,却没有时间去思考和看清生活的本质。

这种机械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无法批判地看待自己的生活,也无法感受到生活的愚蠢、浅薄、可疑、悲哀和空虚。

我想,大多数人的人生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浅薄而无味。

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为了生活而奔波,却很少有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我们被社会的规则和他人的期望所束缚,无法真正地做自己。

这种生活让我们感到疲惫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意义何在。

然而,当我们看到荒原狼的生活方式时,又会觉得他有些过于极端。

他将自己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绝,只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做法并不能真正解决他的问题。

相反,他应该学会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学会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和意义。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死亡。

荒原狼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是一种最终的解药。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困难时的想法。

但是,死亡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我们可以选择更加积极的生活方式,去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我们可以学习爱和宽容,学会关心他人,这样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艺术和音乐。

他认为艺术和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生活的痛苦和迷茫,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东西。

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艺术和音乐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荒原狼》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和意义,学会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学会欣赏艺术和音乐。

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原狼》读后感
当我读《荒原狼》时,我是伴随着似懂非懂的纠结读完的。

《荒原狼》中的哈里是一个孤僻的独行侠,他坚持租住在一户整洁有序的中产阶级家庭中,而自己的房间里却从来都是一团糟,烟尘遍地,桌上地上胡乱堆积着书本和音乐。

他深谙欧洲古典哲学、神学、音乐等各种文化形式,也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有积蓄。

但他本人最看重的却是一套自杀心理学的理论以及对于剖析自身的工作。

他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探索生与死的问题。

对于自身的剖析是残酷而客观的。

他一开始就先验的认为,自己是一头偶然闯入了人的文明世界而具有了人性的狼,人性和狼性总是在他的心里此消彼长。

他对于自己的这种双重性的描述语气十分客观,以至于我们经不住信以为真。

从这一点来看,哈里从一开始就是了解自己以及自己一类人的。

这种了解而产生的鄙视首先指向的是自己。

文中的一个旁观者房东的侄子道出了这一切:“我意识到,哈里的悲观不是基于对这个社会的鄙视。

而是基于对自己的鄙视。

他那么无情的刻薄所有的人的时候从来不把自己排除在外。

他总是把自己放在憎恨和否定对象的第一位。

”因为对于世界首先是对于自己作为人本性的认识使他不愿融入这个社会,因而他成了边缘人。

我之所以纠结,是因为在我看来哈里是一个活在社会之外的人:他就像一个苦行僧,用自己的清醒与行为上的孤立来监视着这个社会。

他的忧虑是超越了时空生死。

对于他来说,死是比生要轻松和快乐的事情。

因为有了死的期盼,人的生才有了动力。

死是生的目标。

哈里关心的是生的目标也就是死。

我纠结与一个这样的思想,大多数人都愿意生活的好,不去愿意面对死亡,都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所以不去追寻。

但是,在书中,我看到了哈里的态度,他的确游离在我们的世界之外。

他看到了人的狼性,每每有鄙视,他先鄙视自己。

一个这样悲观却又不去指责社会的人,给了我一种似懂非懂的理解。

可以说他是因为这个社会才变成这样,却又不去排斥这个社会。

通俗得来说,就像一个受了气的孩子,不去想对手的强大,只思考自己的无能。

这是一种睿智,却又是一种悲哀。

睿智的是他能想到这一层,能将人性、狼性看的十分客观,却又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悲哀。

《荒原狼》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不过在我看来,要想更深入探索出其深刻的内涵,需要一遍一遍细细研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