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阅读感想

《荒原狼》阅读感想阅读黑塞的作品,总是能被他对自我的深刻探究和寻找解脱之路的主题所吸引。
《荒原狼》是他最具自传性色彩的一部作品,其中对理性与本能、精神与欲望、人的社会性与本性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最复杂、最透彻的展示,并提供了带有浓浓东方色彩的解决之道。
“荒原狼”是黑塞对人追求孤独和自由本性的一种形象比喻。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狼性”,这代表着欲望和极致的自由,然而,我们往往会受到“人性”的压抑。
人性包含着理性,以及与欲望相对立的精神性和社会性,它更强调自我约束和秩序。
“狼性”与“人性”的两个极端分别是天才和普通市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痛苦程度也截然不同。
天才将“狼性”发挥到极致,却往往感到孤独;而普通市民则将“人性”压抑到极致,失去了个性。
与普通市民相比,天才更加痛苦,因为他们无法在尘世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又无法完全摆脱尘世的温暖和认同;他们渴望理想,但又无法为了理想而自我毁灭;他们意识到内心的矛盾,却难以找到解脱之路。
黑塞在前半部分通过《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小册子阐述了自己的“荒原狼理论”,而在后半部分则通过小说技巧将其形象化,这种形象化的手段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他认为人性和狼性只是自我的两个极端,在两者之间存在着无数种可能。
人身上可能存在着成千上万个不同的“自我”,这些“自我”都具有独特的特质。
通过“魔剧场”的概念,黑塞展现了人类灵魂的多样性。
在这个超现实的场景中,人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各种特质和欲望。
那么,如何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呢?对于“荒原狼”这样的天才,黑塞认为幽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幽默是一种由重到轻的转化,能消除对立,打破“狼”和“羊”之间的界限,看到自性的“空”。
这意味着要认识到各种可能都存在的不居与流动性,接受万物皆空的观念。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社会,回归自然,而是要在社会中继续前行,不断体验和接受。
在《悉达多》中,黑塞给出了体验和接受的答案。
只有通过亲自体验人生的痛苦,才能建立真正的解脱。
《荒原狼》(德)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江月 译读后感

《荒原狼》(德)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江月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荒原狼》——理性与野性的交响曲《荒原狼》是德裔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江月译本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那是现代人心灵的荒原。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
黑塞通过主人公哈利·哈勒的内心独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深受文明压抑的个体,其内心的荒原狼象征着人性中被理性所束缚的野性。
书中写道:“我是个有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是文明人,另一方面是荒原狼。
”这种双重性格的矛盾与挣扎,正是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状态。
书中对社会现象的剖析犀利而深刻,如黑塞所指出:“这个时代的疾病就是缺乏信仰。
”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病症,也对我们当今社会有着极大的警示意义。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信仰的缺失使人们陷入了精神的困境。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我国现状。
正如黑塞所说:“人们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
”我们国家在不断发展变革中,也在努力寻找理性与野性、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书中对个体心理的刻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书中丰富的象征意义令人回味无穷。
荒原狼不仅是哈利的象征,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个被压抑的自我。
而黑塞所倡导的“个体救赎”,则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勇敢面对内心的矛盾,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是一部具有哲思性和启示性的作品,既揭示了现代人的心灵困境,又为我们指明了救赎的方向。
正如黑塞所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寻找答案,而在于提出问题。
”在这部作品中,黑塞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成长。
《荒原狼》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人生哲学。
在理性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学会拥抱内心的野性,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部作品正是这样一部指引我们寻找内心平衡与信仰的灯塔。
```第二篇范文《荒原狼》——探索心灵深处的自我和解《荒原狼》是赫尔曼·黑塞对人类心灵深处的一次深入探索,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挣扎与冲突。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荒原狼》是法国作家米歇尔•都沙维扬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部探讨人类本质、人性和社会问题的作品。
通过阅读《荒原狼》,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的优秀文学才能,更深刻地思考了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社会中的冲突与困境。
小说以主人公米到荒原狼庄园担任教师的经历为开端。
在这个荒凉而封闭的庄园里,米与学生们建立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关系。
他们与现实世界相隔离,几乎无法与外界沟通。
处于庄园中的无知和恐惧,他们的思想逐渐出现异化。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深入了解米内心的挣扎和对生命的探索。
作者运用寓言的形式,以狼和人之间的关系来表现人类本质中的矛盾和冲突。
小说通过描写庄园的生活状态和米的日常教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庄园的居民被社会分离,他们逐渐失去了人性的某些特质,曾经的准则和价值观也在这个封闭环境中失去了意义。
小说带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其中的孤独和绝望。
尤其是米这个角色,他对人类处境的思考和探索,引发了我对人性的许多思考。
在小说中,狼是一个重要的象征。
狼的存在让人们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附的对象,狼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物,象征着野性和原始,也正是这种原始才能让人们逃离一些现实中的束缚。
然而,狼与人类的关系也是矛盾的。
狼奉行着“法则”和“生命之道”,但人类却往往无法理解并遵循这种法则,而是被社会和现实所裹挟,并陷入利益和欲望的漩涡中。
通过狼和人之间的关系,作者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小说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哲学的思考,比如对生命和存在的思索,对人类困境的反思等。
米与学生一起讨论生命和死亡,对宗教和意识形态进行质疑,引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广泛思考。
小说的内容给予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体而言,《荒原狼》是一部充满深度的作品,通过作者精心构建的故事和人物,深入探讨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社会中的困境。
阅读此书不仅仅是为了享受一个好故事,更是为了思考人类的存在和价值观。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小说的主人公哈里·哈勒尔是一个中年男人,他被社会视为“荒原狼”,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他一方面渴望摆脱现代社会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现实的困境,感到自己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是黑塞通过哈里·哈勒尔的经历所展现出来的。
在阅读《荒原狼》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黑塞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精神困境的忧虑。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每一个人物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人性和精神状态。
哈里·哈勒尔的自我分裂和内心挣扎,赫尔米娜的神秘和诱惑,帕布洛的疯狂和绝望,都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小说也对现代社会的异化和人们的精神空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思考。
黑塞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富有表现力,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描写,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同时,小说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荒原狼》的翻译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正如评论中所提到的,萧逢年译本的译文晦涩难懂,甚至让人难以理解其含义。
相比之下,涂媛媛译本的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阅读《荒原狼》时,我建议大家选择涂媛媛译本,以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荒原狼》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让我们对人性和精神困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虽然小说的翻译存在一些问题,但这并没有影响它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和思考,就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发。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荒原狼》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所著的一部小说,出版于1906年。
这部小说以北方的阿拉斯加为背景,讲述了围绕于淘金热的故事。
阅读完《荒原狼》后,我被小说中表达的深刻主题、生动描写和情感折磨所折服。
首先,小说中所揭示的主题引人深思。
《荒原狼》以狼与狗之间的斗争为线索,传达了对于野性、自然和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思考。
主人公白牙经历了从野外到人类社会的过程,通过与人和动物的互动,他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生存哲学。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透过白牙的成长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反映出人类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其次,伦敦的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他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阿拉斯加的荒野景象,使我感受到了那里的严寒和荒凉。
他用语言构建了一个真实而令人震撼的场景,让我沉浸其中。
通过描写大自然的残酷面貌,伦敦进一步凸显了人类的渺小和对生存的挑战。
最后,小说中的情感折磨和对人性的思考令人深省。
白牙在经历了种种残酷的折磨后,逐渐变得凶狠和冷酷。
与此同时,他也经历了爱和温情的体验,慢慢地学会了信任和善良。
这种情感的冲突使我对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加产生了思考。
小说通过展示白牙的成长和转变,让我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人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处理野性与温情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读完《荒原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主题、描写和情感的处理,杰克·伦敦创造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对人性思考的世界。
这本小说不仅让我享受了阅读的乐趣,还启发了我对生存、野性与文明的思考。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继续影响着更多读者,并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荒原狼》读后感《荒原狼》是一本由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所撰写的小说。
这本小说以冒险和生存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在荒原上生活的年轻男子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被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所吸引。
本文将会探讨《荒原狼》对我个人的影响以及我对其中的一些重要主题的理解。
首先,我被《荒原狼》中的主人公鲍勃的形象所打动。
作为一个年轻的冒险家,鲍勃充满了勇气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他在荒原上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放弃。
他的毅力和意志力激励着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坚持不懈。
他的勇敢也教会了我要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恐惧和困难,并且永不放弃。
另一个令我深思的方面是小说中的描写和情节发展。
杰克·伦敦的描写非常生动,我能够清晰地想象出荒原的广袤和恢弘。
他对自然界和动物的描绘如此真实而生动,使我仿佛置身其中。
小说中的情节发展也非常紧凑而引人入胜,我无法放下书本,总是想要了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这种紧张的情节发展让我一直想要继续阅读下去,直到故事的结局。
此外,我也对小说中的主题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荒原狼》通过描绘一个严酷而残酷的自然环境,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荒原上,人类不得不面对自然的力量,他们必须学会适应并与之和谐相处。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点,因为我们现代人往往忽视了与自然的联系,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保护环境,而不是掠夺和破坏它。
此外,我还注意到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个体意志的力量。
鲍勃在荒原上不仅要面对自然的挑战,还要与其他人战斗和竞争。
他必须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保护自己的生存。
这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面临竞争和困难。
所以,我们必须保持坚定的意志力和决心,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杰克·伦敦的《荒原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到了勇气与毅力的启发,也对自然界和个体意志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
我相信这些学到的经验和理解将会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让我更加勇敢和坚定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荒原狼》的读后感

《荒原狼》后感《荒原狼》是赫尔曼·黑塞的一部令人震撼的长篇小说,它以深刻的心理剖析和独特的文学手法,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分裂与困境,同时也展示了个体灵魂在绝境中的挣扎与追求。
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性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主人公哈勒尔所吸引。
他是一个被现代社会所抛弃的孤独者,身处精神疾病的折磨和无家可归的绝境。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挣扎和追求,而是在与赫尔米娜、帕布洛、玛丽亚等几个重要人物的交往中,不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人生的两难和生命的绝境,但最终从歌德、莫扎特等“不朽者”的崇高思想中得到启发,摆脱了绝望,重新回到了现实生活。
哈勒尔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分裂和困境。
在物质丰富、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往往被各种欲望和诱惑所困扰,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自我。
我们像哈勒尔一样,也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但却往往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
然而,正如哈勒尔最终所领悟的那样,我们只有通过追求崇高的思想和精神信仰,才能摆脱困境,找到真正的自我。
此外,小说中还展示了哈勒尔与几个重要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人物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与哈勒尔之间产生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冲突。
通过这些人物的形象和交往,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情感,我们需要尊重和理解彼此的差异,才能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荒原狼》是一部深刻而独特的作品。
它让我对人性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那些勇于面对困境和追求真正自我的人。
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像哈勒尔一样,坚持追求崇高的思想和精神信仰,不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我也会把这部作品推荐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追求真正自我的重要性。
《荒原狼》读后感3篇

《荒原狼》读后感3篇《荒原狼》读后感1当年读书之时,有一友人对黑塞莫名的崇拜,勾引得我们同学都对黑塞好奇。
如今终于拿起他的成名自传《荒原狼》,算是圆了一个慕名已久的心愿。
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1927)是20世纪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曾经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多次引发讨论热潮,比如20年代初面世时,在40年代二战结束时,以及60年代青年反叛运动时。
至今,研究黑塞依然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国际现象,各种讨论层出不穷,从各个角度不断挖掘黑塞在小说赋予的意义。
当然也有许多人说,黑塞的小说不太容易读,也非常不好理解。
认同这种观点,但我也愿意从黑塞的出生生平经历的角度来分享一点自己的感想。
黑塞出生于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父亲是宗教史学家,母亲是传教士的女儿,而他本人少年时也在修道院的神学院读书,虽然后来逃出了神学院,但是家庭与宗教的影响始终如影随行,伴随一生。
他终生不可摆脱地受着宗教的深刻影响与束缚,另一方面又极力挣扎逃开这种宿命的牵引,再加____时社会意识思潮的冲击与婚姻生活的危机,黑塞陷入精神危机之中。
在这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中,作者借主人公的故事表达的也是这种陷入精神危机的情绪,以及努力探寻出路,自疗并以启发陷入同样危机的人们。
阅读《荒原狼》的过程非常纠结,我不敢说读懂了《荒原狼》,其实只想就精神危机聊一点浅薄的想法。
在社会压力与规则的束缚下,主人公自身自称是荒原狼,是人性与狼性的混合体。
这样的人物内心冲突而痛苦,用现在的话来形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个臆想的疯子。
在社会约定俗成的秩序中间,他像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坠入悬崖----他痛恨却又无法摆脱,和小时候在神学院里学习并逃走情形一样。
黑塞对这种人类精神悖论的探讨,对残酷现实的分析,常让人联系到现实中那些为利益、为物欲的自私和道德的无底线,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方,人还是兽?返回内心,返回灵魂的故乡,或许《荒原狼》给出了一个鲜明而深刻的答案,这个世界并非人类唯我独尊的世界,或者还存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1
《荒原狼》是二十世纪著名瑞士籍德裔作家赫尔曼。
黑塞(1877—1962)的名著之一,发表于1927年六月。
小说问世后,先后被译成二十种文字,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是在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和东方精神的环境中长大的。
他的小说大多以青年为描写对象,反映他们的生活、苦闷、彷徨与探索。
而《荒原狼》描写的是中年艺术家的精神危机。
小说主人公哈里。
哈勒尔自称荒原狼,一只“迷了路来到我们城里,来到家畜群中的荒原狼。
”下面就让我介绍一下这匹荒原狼吧。
哈尔勒年轻时曾想有所作为,做一番高尚而有永恒价值的事业,他富有正义感,具有人道主义思想。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的理想破灭了;他反对互相残杀的战争,反对狭隘的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却招来一片诋毁与谩骂他到处看到庸俗鄙陋之辈,追名逐利之徒,各党各派为私利而倾轧。
社会上道德沦丧,文化堕落,什么东西都发出一股腐朽的臭味。
荒原狼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在他看来,周围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猴戏。
他感到非常烦躁痛苦,他烦躁不安,无家可归,“啊,在我们的世界……要找到神灵的痕迹是多么困难啊!在这个世界,我没有一丝快乐,在这样的世界,我怎能不做一只荒原狼,一个潦倒的隐士者。
”
他很悲观,但他的悲观主义的基础不是鄙视人世,而是鄙视自己,他把自己所能做到的尖刻、批判、厌恶和憎恨,全部发泄在自己身上,而对其他人,对周围世界,他始终勇敢而严肃地尝试着去热爱,因为“爱他人”就像恨自己一样深深地印在他的心灵上。
可是他十分清楚,人活着,不爱自己就不可能爱别人。
而憎恨自己,最终会导致可怕的孤立和绝望。
从来没有一个人想荒原狼那样深切而强烈地需要独立。
他越来越独立了,没有人能命令他,他自由而独立地确定自己的言行和取舍。
但是在已经到手的自由中,哈里突然觉察到,他的自由就是死亡。
周围的一切使他陷入寂寞,世人都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连他自己也与自己无关了。
他在变得越来越稀薄的没有交往、孤苦伶仃的空气中慢慢窒息而亡。
但是,死亡之路无时不通,死亡之门永远敞开着这种想法,反而给他以力量,使他有兴趣,甚至是好奇地饱尝痛苦和逆境。
赫尔米娜是一个形象棋子,也是荒原狼的理解者。
她是哈里心中的女性性格,是创造力与智慧之源,在这里是他调和矛盾之旅的向导。
“面对充满暴力与谎言的世界,我要向人的灵魂发出我作为诗人的呼吁,只能以我自己为例,描写我自己的存在与痛苦,从而希望得到志同道合者的理解,而被其他人蔑视。
”这是黑塞说的话。
而荒原狼恰是他本人第二次婚姻触礁后的写照。
《荒原狼》读后感2
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了黑塞的《荒原狼》,一开始,共鸣灼烧着理智,几乎让我在安静的房间里叫出来。
后来终于渐渐平静下来,这才是阅读应该有的状态。
前半部分多次提到尼采,这个一再地毁灭自己以重建自己、反抗世俗也反抗自身的悲剧英雄,和主人公哈里内心的矛盾有着相似之处。
对于哈里而言,向外则世界一片腐朽之状,就连科学、艺术也装模作样。
向内则心灵一片荒芜之景,孤独和痛苦占据着它的全部。
他时时进行自毁式的自我审视,人性和狼性的时而冲撞时而融合让他感到困惑和迷茫。
这两种情绪轮流奴役着他,他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厌世感也不断加强。
在书中穿插的《论荒原狼》这篇__中提到一个概念——自杀者(并非只包括真正自尽的人,而是那些以自杀为本性的人),其中的一些描述我觉得很恰当,摘录如下:
这类人有一个特征:即对他们来说,命中注定自杀是他们最为可能的死亡方式,至少他们是这样想象的。
这种情绪总是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来,而且伴随他们整整一生……另一方面,所有自杀者都熟悉如何抵制自杀的诱惑。
他们每个人在灵魂的某个角落清楚地知道,自杀虽然是一条出路,然而却是一条不太体面、不太合法的紧急出路,从根本上说,让生命来战胜自己、摆布自己,比用自己的手结束生命高尚得多,美好得多。
这种认识、这种亏心感促进大部分自杀者持久地和各种诱惑作斗争。
他们苦斗着,如同惯窃和他的恶习做斗争一样。
哈里也是自杀者之一,他自从与前妻离婚之后就整日靠喝酒、读书度日,缺乏与人的交流,后来又在一个小城里认识了赫尔米娜(她是他某种程度上的同类),在她的指引下感受食物、跳舞、性爱这些感官之乐,最后在魔剧院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冒险活动中又一次切实地感受了生活的荒谬无稽。
其中,作者还安排了歌德、莫扎特这两位象征着永恒信仰的大人物和哈里进行对话,他们褪去了伟人的光芒,以一种戏谑的口吻回答哈里的疑问。
“幽默总是绞刑架下的幽默”,作者借莫扎特之口说道,其实也就是种苦中作乐的黑色幽默。
经历了这一系列事情后,哈里醒悟了:“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
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
”于是他留下了记录心路过程的自传,离开了租处,继续把心中邪恶的苦难忍受到生命终结。
整本书在淡淡的苦涩中结束了。
顺便说句,序言里译者把荒原狼的精神危机归因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利益的驱使,精神道德不受重视,人道思想受到摧残云云,间接地为社会主义唱了一曲赞歌。
(好官方的感觉)然而在哪里不是这样?不管社会形态怎样,高度物化的现代社会的阴影里,荒原狼们总是无处不在。
《荒原狼》读后感3
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1927)是20世纪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曾经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多次引发讨论热潮,比如20年代面世时,40年代二战结束时,以及60年代青年反叛运动时。
至今,研究黑塞依然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国际现象,各种讨论层出不穷,从各个角度不断挖掘黑塞小说的意义。
故事中的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
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
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吧女郎赫米纳,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
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
作者说这部作品写人的性格冲突,不是为了让人绝望,找不到出路,而是为了寻找一种解决方式,但我以为,对于常人来说,正是对自己看得太清楚的时候,才太了解自己的每一个侧面,而不知所措。
而《荒原狼》则更多是内心活动的描写。
比如赫米纳在书中大讲道理,一个女人能如此的理解荒原狼?其实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哈勒尔的一个影子,一个象征,在书的棋子的成分大于女主角的成分。
“小册子”和书中谈到精神、艺术和“不朽者”的地方,描绘了荒原狼痛苦世界的`对立面,那是一个正面的、欢畅的、超越个人的时间和有信仰的世界。
小说中大量运用了梦幻形式,把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这本书叙述的虽然是痛苦和困境,但它绝不是关于一个绝望者,而是关于一个有信心的人的书。
当然也有许多人说,黑塞的小说不太容易读,也非常不好理解。
认同这种观点,但我也愿意从黑塞的出生生平经历的角度来分享一点自己的感想。
黑塞出生于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父亲是宗教史学家,母亲是传教士的女儿,而他本人少年时也在修道院的神学院读书,虽然后来逃出了神学院,但是家庭与宗教的影响始终如影随行,伴随一生。
他终生不可摆脱地受着宗教的深刻影响与束缚,另一方面又极力挣扎逃开这种宿命的牵引,再加上当时社会意识思潮的冲击与婚姻生
活的危机,黑塞陷入精神危机之中。
在这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中,作者借主人公的故事表达的也是这种陷入精神危机的情绪,以及努力探寻出路,自疗并以启发陷入同样危机的人们。
在社会压力与规则的束缚下,主人公自身自称是荒原狼,是人性与狼性的混合体。
这样的人物内心冲突而痛苦,用现在的话来形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个臆想的疯子。
在社会约定俗成的秩序中间,他像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坠入悬崖----他痛恨却又无法摆脱,和小时候在神学院里学习并逃走情形一样。
黑塞对这种人类精神悖论的探讨,对残酷现实的分析,常让人想到现实中那些为利益、为物欲的自私和道德的无底线,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方,人还是兽?返回内心,返回灵魂的故乡,或许《荒原狼》给出了一个鲜明而深刻的答案,这个世界并非人类唯我独尊的世界,或者还存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
再向前走一步,人类痛苦的永恒存在,主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反思背后,当心中有头恶狼时,人性的觉醒是自我拯救的唯一药方。
这部作品几十年魅力不消,时间也证明了这种探索与讨论的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