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读后感范文格式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很早就听说过《荒原狼》这部作品,一直想找来读一读,却因种种缘由未能如愿。
近日,从图书馆借来此书,放在床头,睡前翻阅,竟被其中的文字深深吸引,不释卷。
黑塞,这个沉思的人,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是在《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里。
那时,我就对他心存敬意。
《荒原狼》是他中期的作品,是他在中年时,因反战而受到孤立,妻子精神分裂,父亲又去世的背景下创作的。
这是一部极度思考和记录的作品,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也能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
书中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一个灵魂在剖析自己、发现未知的自己、然后恶狠狠地揭露自己的人。
他厌恶那庸俗的小市民的心态,从不把自己排外,他的箭头总是首先对准自己,他憎恨和否定的第一个人就是自己。
他是一位受苦的天才,能够没完没了地忍受可怕的痛苦。
他是清醒的,正直的,不喜爱一切不正直的事物。
他反对战争,但在那样一个热爱战争的德国,他注定是孤独的。
他和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活着,纷纷扰扰。
面对的是物质生活,他需要食物,需要娱乐,需要朋友。
但他必须先战胜自己,摸清自己心里的谜底,不然,连正常的生活也不愿意过,因为那将是一种折磨。
对于常人来说,这是一种苦难,对于敏感的他来说,更是酷刑。
但他不能妥协,他白天坐在图书馆里,晚上在酒馆消磨时光,或者躺在租来的沙发上,在窗户后面倾听着世界和他人怎样生活,他知道自己孓然一身,不属于这个世界,但是他不会自杀,因为他残留的一点信仰告诉他,他必须把这种苦难,心中邪恶的苦难,忍受到生命终结,他只能受苦而死。
苦难是什么?只是皮肉之苦那么简单吗?在我看来,所有没有原因的痛苦皆是苦难,它摧残的是希望,而希望正是活下去的力量。
然而,苦难是荒诞的,它让敏感的人陷入极度的思索,让平常人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
黑塞就是如此,他在那样一个充满战争和喧嚣的世界里,独自思考着生命的意义。
他反对战争,他认为战争是一种巨大的邪恶,它摧毁了人类的文明和良知。
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字,唤醒人们的良知,让他们看到战争的真相和危害。
《荒原狼》(德)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江月 译读后感

《荒原狼》(德)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江月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荒原狼》——理性与野性的交响曲《荒原狼》是德裔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江月译本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那是现代人心灵的荒原。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
黑塞通过主人公哈利·哈勒的内心独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深受文明压抑的个体,其内心的荒原狼象征着人性中被理性所束缚的野性。
书中写道:“我是个有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是文明人,另一方面是荒原狼。
”这种双重性格的矛盾与挣扎,正是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状态。
书中对社会现象的剖析犀利而深刻,如黑塞所指出:“这个时代的疾病就是缺乏信仰。
”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病症,也对我们当今社会有着极大的警示意义。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信仰的缺失使人们陷入了精神的困境。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我国现状。
正如黑塞所说:“人们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
”我们国家在不断发展变革中,也在努力寻找理性与野性、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书中对个体心理的刻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书中丰富的象征意义令人回味无穷。
荒原狼不仅是哈利的象征,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个被压抑的自我。
而黑塞所倡导的“个体救赎”,则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勇敢面对内心的矛盾,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是一部具有哲思性和启示性的作品,既揭示了现代人的心灵困境,又为我们指明了救赎的方向。
正如黑塞所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寻找答案,而在于提出问题。
”在这部作品中,黑塞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成长。
《荒原狼》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人生哲学。
在理性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学会拥抱内心的野性,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部作品正是这样一部指引我们寻找内心平衡与信仰的灯塔。
```第二篇范文《荒原狼》——探索心灵深处的自我和解《荒原狼》是赫尔曼·黑塞对人类心灵深处的一次深入探索,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挣扎与冲突。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是一部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
这部小说创作于黑塞年近五十时,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书中充满了象征性的语言,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深刻理解。
因此,每次阅读《荒原狼》,我都会有新的感悟。
我相信很多人在阅读这本书时,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觉得自己就是“荒原狼”。
在黑塞的笔下,“荒原狼”是这样一类人:他们离群索居,却又对普通人平凡的生活充满向往。
他们内心充满矛盾,既有精神疾病的痛苦,又对家充满了渴望。
他们对自己的一切都持批判态度,批判各种制度和个人的同时,也在无情地仇恨和否定自己,无法与自己达成和解。
书中的“荒原狼”是哈勒尔对自己的自称。
哈勒尔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他总能从细微之处看到事物的全貌。
例如,他第一次进入姑母家时,称赞味道不错,其实他闻到的是“家”的味道,那是一种干净整洁、温馨舒适的气息。
此外,他喜欢坐在二楼与三楼之间最上面的那一阶台阶上,因为他怀念勤劳的母亲和井然有序的家庭,这也体现了他内心的怀旧之情。
然而,荒原狼的房间却杂乱无章,书籍堆积如山,烟雾弥漫,雪茄头和烟灰缸随处可见。
这进一步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黑塞对荒原狼的神情描绘得极为生动,书中荒原狼的一瞥中蕴含着对当时人们生活的批判。
他不问世事的背后,是对俗世的清醒认识,让人不禁想起李白诗中所写的“世人皆醉我独醒”。
然而,独醒的人往往是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他感到无比孤独。
酷威文化出版的《荒原狼》在印刷方面略有不足,字稍显小气,但其他方面都无可挑剔。
翻译通俗易懂,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然而,由于个人阅历的限制,我仍需反复细读这本书,以更深刻地体会作者黑塞创作荒原狼的意图。
《荒原狼》是一部值得深入探讨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挣扎。
它不仅让我们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每次阅读《荒原狼》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若干年前,我尚在大学之时,有一日傍晚与舍友散步至人大附近,路过星美影城时,见一流浪汉躺在路边长椅上,蜷曲着腿,身上盖着报纸。
彼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凄凉之感,委实难以想象,竟有如此旁若无人露宿街头之人。
时隔不久,我在西直门地铁站下又见到了类似的场景。
彼时尚未毕业,有一晚看完电影后返校,途经地铁站,发现过道两侧躺满了人,他们随意地用破棉被或报纸之类的物件遮盖身体。
我当时只觉恐惧与厌恶。
在我看来,这种情景本应出现在魔幻电影中,而非现实世界。
是以,当我初次看到《荒原狼》这个书名时,我原以为会看到上述场景,那些在城市中流浪、迷失方向、生活无着的人。
然而,书中所描绘的荒原狼却与此类真正的流浪者迥然不同,他们比那些真正的流浪者更加孤独,更无出路。
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尘世中取得了成功,拥有一定的地位。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长期与社会相对立,甚至与生命本身相对立。
他们蔑视法规及一切束缚他们的事物,对市民精神充满鄙夷,却又沉醉于市民文化所营造的干净雅致的氛围,享受艺术、音乐等能给他们带来精神愉悦的一切。
实际上,他们从不违法,也不会真正自杀,尽管自杀的冲动潜藏在他们的血液中。
这些荒原狼混迹于人群中,与周围的人并无二致。
然而,与大多数安于现状的人相比,他们活得疲惫不堪,有时是真的将自己放逐于荒野,以寻求刺激,这有点像海明威;有时则在内心展开激烈的战斗,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痛苦至极,甚至需要借助药物来平复心情。
他们大多是长期的偏头痛患者,有些会被诊断为抑郁症。
但他们绝不是精神有问题,确切地说,他们的智商高于常人。
然而,在所有这些问题中,最可怕的是,荒原狼无法与自己和平共处。
他们既厌恶自己狼的身份,又无法接受自己懦弱的人性;他们渴望像狼一样嗜血杀戮,但又无法离开人类所构建的美妙道德圣殿。
当你聆听莫扎特时潸然泪下,却不能像巴赫、海顿那样一生依附权贵,渴望自由却又不敢真正露宿街头时,或许,你就是一只荒原狼。
《荒原狼》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黑塞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描绘了一个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人物形象。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荒原狼》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叙述方式,深受读者喜爱。
这部小说以北美荒原为背景,讲述了一只名叫白牙的狼的成长历程。
通过白牙与人类的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残酷,引人深思。
在小说中,白牙是一只聪明、勇敢的狼,它在荒原上经历了许多磨难和考验。
从小被人类驯养,到后来在野外生存,白牙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它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与人类的斗争中,白牙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它不断学习和成长,最终成为了一只强大的领袖狼。
小说中的人类形象也是多样的,有善良的、有残忍的,有勇敢的、有懦弱的。
通过人类与白牙的交往,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有的人对白牙友善,与之相处融洽,有的人则对它进行残酷的驯养和斗争。
这种对比使人不禁思考人类的本性和对待自然的态度。
在小说的结尾,白牙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与一位善良的主人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通过这一情节,作者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处的向往。
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愈演愈烈,而《荒原狼》正是在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读完《荒原狼》,我深受触动。
小说通过狼的视角,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类的本性和对待自然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对自然的尊重,而《荒原狼》正是在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
同时,小说中对白牙的塑造也让我深受启发,它的勇气和智慧让我深信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的来说,《荒原狼》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情感的小说,它通过狼的成长故事,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让人深思。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伟大的作品,从中汲取力量,为保护环境和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努力。
《荒原狼》的读后感

《荒原狼》后感《荒原狼》是赫尔曼·黑塞的一部令人震撼的长篇小说,它以深刻的心理剖析和独特的文学手法,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分裂与困境,同时也展示了个体灵魂在绝境中的挣扎与追求。
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性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主人公哈勒尔所吸引。
他是一个被现代社会所抛弃的孤独者,身处精神疾病的折磨和无家可归的绝境。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挣扎和追求,而是在与赫尔米娜、帕布洛、玛丽亚等几个重要人物的交往中,不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人生的两难和生命的绝境,但最终从歌德、莫扎特等“不朽者”的崇高思想中得到启发,摆脱了绝望,重新回到了现实生活。
哈勒尔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分裂和困境。
在物质丰富、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往往被各种欲望和诱惑所困扰,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自我。
我们像哈勒尔一样,也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但却往往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
然而,正如哈勒尔最终所领悟的那样,我们只有通过追求崇高的思想和精神信仰,才能摆脱困境,找到真正的自我。
此外,小说中还展示了哈勒尔与几个重要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人物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与哈勒尔之间产生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冲突。
通过这些人物的形象和交往,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情感,我们需要尊重和理解彼此的差异,才能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荒原狼》是一部深刻而独特的作品。
它让我对人性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那些勇于面对困境和追求真正自我的人。
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像哈勒尔一样,坚持追求崇高的思想和精神信仰,不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我也会把这部作品推荐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追求真正自我的重要性。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荒原狼》读后感1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了黑塞的《荒原狼》,一开始,共鸣灼烧着理智,几乎让我在安静的房间里叫出来。
后来终于渐渐平静下来,这才是阅读应该有的状态。
前半部分多次提到尼采,这个一再地毁灭自己以重建自己、反抗世俗也反抗自身的悲剧英雄,和主人公哈里内心的矛盾有着相似之处。
对于哈里而言,向外则世界一片腐朽之状,就连科学、艺术也装模作样。
向内则心灵一片荒芜之景,孤独和痛苦占据着它的全部。
他时时进行自毁式的自我审视,人性和狼性的时而冲撞时而融合让他感到困惑和迷茫。
这两种情绪轮流奴役着他,他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厌世感也不断加强。
在书中穿插的《论荒原狼》这篇文章中提到一个概念——自杀者,其中的一些描述我觉得很恰当,摘录如下:这类人有一个特征:即对他们来说,命中注定自杀是他们最为可能的死亡方式,至少他们是这样想象的。
这种情绪总是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来,而且伴随他们整整一生……另一方面,所有自杀者都熟悉如何抵制自杀的诱惑。
他们每个人在灵魂的某个角落清楚地知道,自杀虽然是一条出路,然而却是一条不太体面、不太合法的紧急出路,从根本上说,让生命来战胜自己、摆布自己,比用自己的手结束生命高尚得多,美好得多。
这种认识、这种亏心感促进大部分自杀者持久地和各种诱惑作斗争。
他们苦斗着,如同惯窃和他的恶习做斗争一样。
哈里也是自杀者之一,他自从与前妻离婚之后就整日靠喝酒、读书度日,缺乏与人的交流,后来又在一个小城里认识了赫尔米娜,在她的指引下感受食物、跳舞、性爱这些感官之乐,最后在魔剧院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冒险活动中又一次切实地感受了生活的荒谬无稽。
其中,作者还安排了歌德、莫扎特这两位象征着永恒信仰的大人物和哈里进行对话,他们褪去了伟人的光芒,以一种戏谑的口吻回答哈里的疑问。
“幽默总是绞刑架下的幽默”,作者借莫扎特之口说道,其实也就是种苦中作乐的黑色幽默。
经历了这一系列事情后,哈里醒悟了:“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
《荒原狼》读后感3篇

《荒原狼》读后感3篇《荒原狼》读后感1当年读书之时,有一友人对黑塞莫名的崇拜,勾引得我们同学都对黑塞好奇。
如今终于拿起他的成名自传《荒原狼》,算是圆了一个慕名已久的心愿。
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1927)是20世纪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曾经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多次引发讨论热潮,比如20年代初面世时,在40年代二战结束时,以及60年代青年反叛运动时。
至今,研究黑塞依然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国际现象,各种讨论层出不穷,从各个角度不断挖掘黑塞在小说赋予的意义。
当然也有许多人说,黑塞的小说不太容易读,也非常不好理解。
认同这种观点,但我也愿意从黑塞的出生生平经历的角度来分享一点自己的感想。
黑塞出生于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父亲是宗教史学家,母亲是传教士的女儿,而他本人少年时也在修道院的神学院读书,虽然后来逃出了神学院,但是家庭与宗教的影响始终如影随行,伴随一生。
他终生不可摆脱地受着宗教的深刻影响与束缚,另一方面又极力挣扎逃开这种宿命的牵引,再加____时社会意识思潮的冲击与婚姻生活的危机,黑塞陷入精神危机之中。
在这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中,作者借主人公的故事表达的也是这种陷入精神危机的情绪,以及努力探寻出路,自疗并以启发陷入同样危机的人们。
阅读《荒原狼》的过程非常纠结,我不敢说读懂了《荒原狼》,其实只想就精神危机聊一点浅薄的想法。
在社会压力与规则的束缚下,主人公自身自称是荒原狼,是人性与狼性的混合体。
这样的人物内心冲突而痛苦,用现在的话来形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个臆想的疯子。
在社会约定俗成的秩序中间,他像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坠入悬崖----他痛恨却又无法摆脱,和小时候在神学院里学习并逃走情形一样。
黑塞对这种人类精神悖论的探讨,对残酷现实的分析,常让人联系到现实中那些为利益、为物欲的自私和道德的无底线,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方,人还是兽?返回内心,返回灵魂的故乡,或许《荒原狼》给出了一个鲜明而深刻的答案,这个世界并非人类唯我独尊的世界,或者还存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原狼读后感范文格式
读完荒原狼有几天的时间了,当时读完特别无语,什么呀,这结局昏慌的快赶上《1984》了,好歹人《1984》还算有个能够理解的结局,这,什么呀!去网上找评论,看了这本书的背景和别人对于这本书的分析,将将有些明白,这几天再看了看荣格的心理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之前看到赫尔米娜出现之后,二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变化,就觉得赫尔米娜这人根本不存在,只是哈里自己的幻想而已。
其实现在看来,整本书中的人物大部分都不存在,整本书是黑塞的独白,则全书的角色都是黑塞人格中的一部分,是其完整人格的分解。
以分析心理学的原型来看,荒原狼、哈里自己代表阴影,玛利亚是阿尼姆,莫扎特和歌德则是智者的形象。
而赫尔米娜则是哈里的对立面,两个人同时都深感自己的缺陷,都深感对方是自己的补充。
当对立面出现的时候,假如能够和谐共处,则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但又谈何容易,所以玉石俱焚,哈里从一开始、一直、到最后,注定会杀死赫尔米娜,作为其最终结局。
这几个人分别代表着人格中互相冲突、互相补充的成分,但其不是独立的,其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黑塞本人内心的冲突与矛盾,内心巨大的不稳定。
其原因也在小说中反映出来。
哈里作为一战后的反战知识分子,其对于战争的反对与四周的人的思想格格不入,这对其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其不为社会所接受的理念使其丧失了归属感和
认同感,这些感官对于其心理造成的扰乱超过了他的承受能力,哈里一度精神崩溃的边缘。
我们回来说哈里杀死赫尔米娜而后在莫扎特的引导下思想得到重生,开始决定重新投入生活,我确总不这么想。
从出版人序中看出,哈里离开了那座城市,若是去到新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是否会像刚来这座城市时一样。
历史总是在绕圈,我又回到了那个很悲观的途径选择理论。
就像《改变》里面说的那样,假如没有第二序改变,单在本系统内是无法发生质的改变的,就像贵族士族阶级无法拯救东汉命运一样。
哈里的命运不过是总在不断的循环。
赫尔米娜的死似乎从她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成为这个故事的结局,扯远一点,这似乎也是美学上固定的模式。
“美人之死”似乎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崇高、最为凄美的画面。
所以莎士比亚、所以各个狗血电视剧都会以美人之死为结局。
死亡作为一个生理上的消亡也伴随着其精神的消亡。
最大的收获还是发现了荣格心理学,我这孤陋寡闻的,又有研究的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