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观后感_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告白》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了人性、复仇、教育等问题。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少年犯罪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让人看后心寒齿凉。

电影开篇,便展现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校园杀人事件。

老师的女儿被两个学生误杀,而这两个学生的行为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

少年 A 是一个心理变态的学生,他的行为让人不寒而栗,而少年 B 则是一个被母亲宠坏的孩子,他的犯罪行为让人感到惋惜。

学校对这起事件的处理方式也让人感到失望,他们没有及时给予学生心理辅导,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逐渐了解到少年 A 和少年 B 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

少年 A 的母亲为了他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对他期望很高,但却缺乏真正的关爱和沟通。

这种缺失的母爱让少年 A 感到孤独和失落,最终导致了他的心理扭曲。

少年 B 则是在母亲的溺爱下长大,缺乏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他的犯罪行为不仅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断送。

影片中的老师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他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

他向学生们投放了艾滋病毒,让他们感受到恐惧和绝望。

这种做法虽然有些极端,但却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然而,老师的做法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的行为过于残忍,而有人则认为他是在拯救学生。

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少女 C,她是少年 A 的同学,也是唯一愿意帮助他的人。

她的存在让少年 A 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然而,少女 C 的命运也十分悲惨,她最终被少年 A 残忍地杀害。

整部电影的剧情紧凑,节奏明快,让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

导演通过巧妙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同时,电影也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让观众们对教育、家庭、社会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电影《告白》观后感【优秀3篇】

电影《告白》观后感【优秀3篇】

电影《告白》观后感【优秀3篇】《告白》观后感篇一《告白》是一部2010年的日本电影,到现在已有十年,也算称得上是老电影了,肯定已经有很多小可爱已经看过了,但好的电影禁得起反复琢磨,不妨再重新回顾一下吧!相信很多小可爱刚开始看到《告白》这个名字时,肯定和笔者一样以为这是一部浪漫无比的爱情片吧?其实这是一部推理悬疑片哦!影片详情影片讲述了一位女教师森口悠子发现自己的女儿爱美被杀害在学校的游泳池中,尽管该事件被警方判定为意外死亡,可森口却向学生们宣布凶手就在班级中,并由此展开了自己的复仇。

影片的叙事方式比较特殊,采用了人物内心自白的方式,既呼应了电影的名字《告白》又向观众展现了完整的剧情。

Part 1森口老师的告白第一部分是森口老师的告白,也是全剧最为关键的告白。

在这次告白中,森口向学生阐述了爱美真正的死因,并指出犯人A与B的真实意图,并在一定程度上给A与B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为后面B的精神失常埋下伏笔。

Part 2美月的告白第二部分是美月的告白,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部分则是犯人B母亲的告白,B的母亲一直认为B只是被坏朋友挑唆不小心犯了错,也是该事件中的受害者,并把B的精神失常怪罪到森口头上,认为B 由一个乖孩子变成如今的疯子全都是森口害的。

第四部分则是犯人A的告白,在这次告白中揭示了A心理扭曲、变态的真正原因,因为迫切地想引起最在乎的人母亲的注意而被森口设计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小疑惑全片都基本处于一种灰色、黑色的滤镜之中,营造了一种恐怖、压抑的氛围,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然而当真正看完影片后,又会让人不禁探究学生与家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究竟有何矛盾?影后深思该影片对如今社会有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犯人A从小父母离异,因自己无法达到科学家母亲的要求而常常被骂笨蛋,遭到了母亲的抛弃,从此为了获得母亲的认可不惜一切代价:虐待动物,崇拜露娜希,最后更是违背伦理道德用人体做实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得到母亲的一句赞美。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在观看了《告白》这部电影后,我深感失望和愤怒。

如果不是制作的精良与表演的优异,我甚至想给它更低的评分。

这部电影所传达的内容,让我无法给予它任何正面的评价。

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能如此激怒我了。

导演和制片人贩卖着黑暗邪恶的儿童经,兜售着刺激眼球神经的扭曲故事,还试图添加一些所谓的人性、社会问题等深度探讨,以此来囊括名利。

更可恶的是,他们还竟敢谈论生命的重量,而最不尊重生命的人,恰恰就是他们自己。

我已经习惯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邪恶的中小学生形象,但在这部电影中,这些角色并没有给人带来任何新鲜感。

拍来拍去都是些无良杂种,没有一个是值得我们去同情或喜爱的。

按理说,欺凌弱小的校园暴力题材已经被拍烂了,但这部《告白》既没有达到像《丑八怪》那样对幼小心灵中的“恶”进行深入关注的高度,也没有像《人间失格》那样对校园暴力进行深刻剖析。

校园暴力在这里只是一个噱头,还没来得及展开,就被两段变态畸形的母子关系所扰乱。

我一直相信小孩心中可能存在着绝对的黑暗,但这种情况实属少见。

因为绝对的黑暗与绝对的邪恶本身就是罕见的。

在这个人间,善恶相间,爱恨交织,这才是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

而这部电影中所谓的“绝对邪恶”的理由,在我看来只是一个牵强的借口,是对人性的一种肤浅解读。

如果没有教会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是教师的失职,那么森口老师的复仇过程就成为了一场堂而皇之的教育。

但在这过程中,难道没有无辜的人受到牵连吗?两个母亲难道就该死吗?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的教师,就可以间接伤害其他生命吗?对她而言,这两个母亲难道不是“死掉也无所谓的人”吗?此外,这部电影还涉及到道德风险的问题。

它真的能教会孩子们尊重与爱吗?参演电影的孩子们或许因此走红,但人们热衷于他们满身鲜血、红着眼睛杀人的样子。

这与 A 的网络虐猫贴又有何区别?人们一边大谈着道德、人性、生命等好听的字眼,一边追捧着那些爽快的杀戮、暴力、虐待镜头。

如果说这部电影是在控诉暴力,那么为何要如此大肆渲染那些血腥的镜头?如果说它是在探讨人性,那么为何要完全掩埋人性中良善牺牲的温度?最终的结果无非是导演和制片获得名利,小演员们走红后可能还要去看心理医生。

《告白》读后感

《告白》读后感

《告白》读后感《告白》是日本作家凑佳苗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单亲妈妈痛失爱女后,向杀害她女儿的学生展开绝地反杀的复仇故事。

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引人深思。

把生活揉碎再重造,把人性中的阴暗面慢慢剖开,再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便是《告白》的魅力所在。

阅读这本书,仿佛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让人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森口悠子,是一位中学教师。

她的女儿在学校游泳池中溺水身亡,而凶手竟然是她的学生。

森口悠子在结业式上,向学生们告白了自己的复仇计划,震惊了全场。

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 A 和 B,并制造恐慌,宣布用自己的方式复仇。

这一行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母亲的坚韧与复仇的决心。

小说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它从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的角度,描述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

这让我们意识到,对于同一件事,因角度不同,看法也会天差地别。

这正如罗生门故事,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而真相往往被掩盖在重重迷雾之中。

神职者视角下,我们看到了作为教师的无奈与牺牲。

疫情期间,医护工作者成为挡在我们与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为了我们的健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他们可以选择奉献,但不是只有自我牺牲才配称为好老师、好医生的。

如果可以,谁不愿好好地陪在家人身边呢?殉道者视角下,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丑恶。

班上同学化身正义的代表惩罚 A 君,美月不愿跟众人一同指责 A 君,被视为杀人凶手的同类,也受到了惩罚。

这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学生生涯,那些欺负弱小的同学,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我们无意中都成了帮凶。

人之初,性本恶,那时候的我们把最真实的一面暴露无遗。

而如今,我们是否已经成为了更好的人呢?慈爱者视角下,我们看到了母亲的爱与自私。

直树的母亲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

读《告白》后有感心得

读《告白》后有感心得

读《告白》后有感心得《告白》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书,作者是[日语] Kanae Minato/Coup .部分读者的读后感整理的很细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完《告白》分享一下经验吧。

请参考。

读《告白》后有感心得1其实一个月前就完成了。

看的太快了,当时什么都没写,到目前为止,却不知道说什么好。

因为电影名气大,期望值高,看完真的觉得很精彩。

故事很简单,但是很吸引人,很悬疑。

每一节都短小精悍。

所有的讲解都做好了,所有的亮点都很突出,结构设定手法高超。

但是就好像即使我很喜欢基督山伯爵这个迷人的故事,我还是不能把它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

归根结底,我不喜欢复仇这个主题。

森口老师冷静,果断,聪明。

我曾经以为她只是威胁,但我一直这么想,因为我不相信她会这么残忍。

并不是说善良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但是即使她报复了,也不会得到什么,反而会过着悲惨的生活。

所以在故事的最后,她做出的最后一个报复行为让我很反感,很失落。

总的来说就是这样一部小说,人物塑造一般,故事情节优秀,主题冷门,总体上还是值得一看的。

读《告白》后有感心得2一群扑灭邪恶的人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一个关于一群人的阴暗面被法律和道德压制,被火花一闪照亮的故事。

牧师的劝说者坚持他的信仰直到他死去。

在妻子眼里,他只是个老师,不是爸爸。

同样,一个劝导新鲜老师的学生,一个被自己陶醉的激情老师,也是一个令人厌恶的老师。

真的有完美的人吗?别人眼里只有很大的欲望或目标。

本应是卢娜事件烈士的北苑岳梅成了同学们发泄的对象和被选中的牺牲者。

最终成为了森口和渡边的烈士。

村里的直树,妈妈疼爱的孩子,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对象。

我不知道她是真的爱他,还是只是一个分界点,多少是为了儿子,多少是她自己的虚荣心。

探索者是一个被母亲过度干预的人,是母亲的希望与自己能力冲突中的迷失者。

最后他被自己唯一安全的地方抛弃了,现在可以去派出所自己找路了。

从来没有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渡边修扎伊一直相信自己处于高位,只相信自己。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在观看了电影《告白》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思考。

让我来谈谈对电影本身的看法。

电影的整体构架与原著基本相同,以不同人物的独白贯穿而成,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同时,电影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虽然没有搞出奇妙的分支剧情,但这种改动对部分人物的刻画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电影中,修哉的独白里对他去见母亲这一段撒了谎,而书中是他冷静地发表了这段事实。

这种改动也许是为了加强悠子的复仇计划,削弱书中修哉冷酷自私的一面,凸显出他是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

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改动并没有完全展现出修哉的复杂性和可恶之处。

书中的修哉把发现母亲再婚、发现自己被抛弃等事实坦诚地发表在网上,并冷静地阐述自己的计划,这显示出他的无情和对社会的不满。

相比之下,电影中的修哉更像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为了报复母亲而做出的傻事,还幻想母亲临死前为他而哭泣,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对修哉这个人物没有一丝好感,只觉得他恶心。

此外,电影中悠子知道修哉的弱点是通过与美月的一次谈话,而书中则是根据悠子的电话标明得知其弱点的信息来源于修哉同学发在网上的那篇独白。

这样的改编可能是为了美月这个角色而进行的,将她与修哉的关系描绘得更加复杂。

在电影中,美月被刻画成一个被修哉玩弄的单纯女生,而在书中,美月对悠子的惩罚方式表示质问,这表明她并非那么单纯。

电影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改动,例如悠子最初放血的复仇方式,以及最后悠子对修哉说的话。

这些改动虽然削弱了人物的冷酷程度,但也增加了电影的悲剧感。

电影的结局让我感到无奈,复仇最终,谁也无法得到救赎。

接下来,我想谈谈对演员的看法。

松隆子、冈田将生、木村佳乃的选角都非常到位,符合我看完书后对书中人物的想象。

特别是木村佳乃的表演,她将慈母又神经质的特征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告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子,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告白》观后感1实际上,片中并无完全的恶人,虽然他们残害他人或者自残,我们却无法用常规的道德标准去界定他们的善恶美丑。

这是一部令人观之毛骨悚然的电影,因为故事和主题都极其冷血与疯狂,影片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与人性的深刻探讨犹如《大逃杀》那般残酷。

然而,这又是一部相当文艺与温情的电影,画面充满美感与创造力,很多时候也会令你感动。

简而言之,影片用一种温柔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充满着暴力和血腥的犯罪故事。

坦白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原因是它所表达的主题和宣扬的人生观令我极度反感,但这并不代表我否定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至少它在叙事与技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师作为教育机制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生循循善诱本是职责与应尽的本分,但一旦使权力成为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便会如同天使变成魔鬼般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毁灭性,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片中的女老师精心策划了一个“劝人向善”的复仇计划,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毫无人性,令人不寒而栗。

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没有成人世界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有时杀人的动机却是很简单而可笑的,甚至清澈。

片中的两个少年一个内心自信强大,一个自卑懦弱,却为了博取他人关注或认同,自恃有着《少年法》的“保护”,纷纷堕入罪恶的深渊。

体制的不成熟与致命的漏洞,最终都让他们找到了肆意伤害他人的“合理”借口,并且如愿以偿。

究竟是体制的冷漠造成现实的悲剧,还是人性的扭曲导致生命的毁灭?而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人性之中最邪恶的一面:至亲亦可杀。

在《告白》中,我甚至寻找不到一丝希望的亮光,全片自始至终弥漫着令人不安的复仇与杀戮,对人性丑恶的一面进行着没有任何底线的展示,这也是我反感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

教室黑板上那个大大的“命”字仿佛无时不刻地强调生命的珍贵,但生命在他们眼中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没有正面作出解释,只是借助人物疯狂的举动缓缓揭开谜底,从各个主人公不同角度的叙述中,观众可以一览整个故事的全貌,剧情推进犹如日本侦探小说般缜密。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

《告白》电影观后感《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执导,根据凑佳苗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影片在日本公映后,连续 4 周稳居票房榜榜首,并获得了第 53 届蓝丝带奖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2010 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 34 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以及 2011 年第 38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等多项大奖。

这部电影吸引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其充满阴暗、残忍,又非常敏感地揭示出社会上那些让人无法忽视的各种弊端的故事;二是其别具风格的视听感受。

关于故事,影片充满了阴暗、残忍,又非常敏感地揭示出社会上那些让人无法忽视的各种弊端,发人深省,没有故作美好、欲盖弥彰、粉饰太平,而是残酷到底,不留余地。

故事本身的震撼力已经让人无法忘怀,又有中岛哲也独特个人风格对于原著几近完美的还原与再创造,就连凑佳苗也不得不赞叹与感激导演。

影片整体用光为低调光,色调是阴冷灰暗的冷色调。

镜头运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量的极端广角镜头(鱼眼镜头)及各种俯拍、仰拍镜头,另外,慢镜头的大量运用也是该片一大特色。

独白、配乐,也与镜头画面共同构成了这部风格独特的电影。

电影中的光与色,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整部影片中,室内戏所占比重比室外戏大很多,但无论是室内戏还是室外戏,都基本运用低调光。

在教室的场景中,运用明暗对比布光的布光方式,凸显着三人在故事中的重要性以及三人与周围环境的不和谐、凸显人物角色特性。

在色调上,运用灰暗的冷色调,除了温馨美好的回忆片段运用了暗橘黄色或少量的淡红色外,几乎都是灰暗、沉重的颜色,这让影片笼罩在一个压抑、沉重、阴冷的气氛中。

电影元素的“重复”,也是其一大特色。

阴霾的天空、空荡的走廊、吹泡泡的儿童、逆走的时钟、樱宫正义的书、偶像组合 AKB48、血液、照片、绵绵兔挂包、玩具积木、雨等等,这些元素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没有一个重复是毫无疑义的。

它们不仅是对故事情节的强调,更是对主题的深化和升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白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告白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电影告白观后感
这已经是第四遍看《告白》了吧,我有个习惯,喜欢的电影会时不时去温习,喜欢的音乐会单曲循环很久。

好东西就是每重温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这也是我喜欢看经典电影,经典着作以及挺经典音乐的原因,他们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去品味和推敲,不会让人产生浪费时间的感觉,不像质量差的作品细节处理的并不好,如果深入去看其实就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尤其是读书更应当读经典之作。

一直都很想写一篇关于《告白》的读后感,但是因为自己拖延的毛病,当然更重要的是恐惧写作的心理在作祟。

今天就狠下心来把已久的感受和感慨一并表述出来。

因为并没有对影片背后的社会背景进行考证,也没有对电影的拍摄技术进行分析,全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已,所以表达出来的东西可能会过于主观,但也算是自己的深思过后的东西吧。

等将来,在细细回味也是一种幸福。

影片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对那群学生不仅是其中几个重要角色,而是全体学生充满同情,我感受到他们的柔弱感和无助感。

开始的悠子的一段对学生的告白,就轻易地让那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受到极大的影响,以致后来的行为全是来自当初的那段告白的影响,这完全体现了来自成人世界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强加于未成年人中,作用是非常显然的,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这完全是因为,青春时期甚至在20几岁之前的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而在这个关键期,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影响,很容易受到蛊惑。

但如果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的话,那学生自然也能健康的成长,当然影片中反应的是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正确引导。

这也表明这个时期家长和老师以及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引导责任,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到社会媒体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大量报道以及对他们的谴责和抨击,这完全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直接的消极结果就是造成其他未成年人的模仿,比如美月对露希娜的崇拜。

此外,影片中的少年A和B的家庭教育都存在问题,前者是父母早年离婚,后者是过于溺爱。

最明显的是少年A的告白中有提到:“我知道杀人是不符合法律的,但从没有人教过我杀人是错误的行为。

这可以明显感觉到,少年A的是非观和价
值观从小就缺乏引导和教育。

在影片中,可以感受到这些学生他们可以任意地受到老师的摆布,很多人抨击这一代的学生是多么的险恶,学生时代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老师和家长来引导的,甚至需要同龄人的引导。

影片的确凸显了“引导”的作用。

悠子老师和推特老师两个人布下的局让整个班级处于一片不正常的状态,每个人都充满着对小值和修哉慢慢的敌意,这也强烈的体现了青春期的孩子的心智的薄弱,这时候他们并没有建立稳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极容易受到外界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

即使到青年时期也是啊,不然五四运动怎么能开展的那么好,当然这个运动是体现的好的世界观。

这部影片应该值得所有老师去看,首先老师要反省自己是否做到真正的老师,影片中两位老师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一种是悠子老师代表的是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避免自己处于风波之中,这是极自私的行为,影片中也通过一些细节体现了悠子老师完全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从学生的口子就多次提到悠子老师的不负责态度,学生一出事就找其他老师去处理,甚至从不同人口中多次提到悠子老师爱孩子胜过爱孩子,当然爱自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她的行为已经让学生和家长明显感到她因为爱孩子而忽视了学生,这就说明她只能是一位好的母亲,而不能是一位好的老师。

尤其是在那段她对班级所有同学做最后告白的那一段,她其实从内心里就觉得这群孩子天性就是邪恶的,她根本没有深入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从学生对于她的离开的欢呼也可以明显感觉出悠子老师的失败,其实很多老师都认为学生没有感受,是群麻木的人群,就是因为那些所谓的大人们的这种刻板印象,导致他们不能和青春期的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

而推特老师代表的是另一种致力于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与学生建立朋友的关系而不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这种教育态度是很好,但从影片中推特的各种行为来看,他只是一位不成熟的老师,他看起来像学生们的大哥哥,但是学生需要的不仅是一位能玩到一起的大哥哥,而是需要一位能进行心灵引导的长辈,他们需要的是一位能引导他们发展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长者。

而推特并不能做到这样,也因为他太年轻,本身的经历就很少,只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老师而已。

从他对少年B的处理方式来看,可以看出他也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他都没有去
了解少年B为什么会不来上学,而是一意孤行地按照所谓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对待少年B,结果使结果更加糟糕,美月说的对,的确是推特间接害了少年B,使其作出杀母的极端行为。

影片中一直被提到的另一位老师,即患有艾滋病的老师,这才是最理想的老师,他有着丰富的经历,自己也是从叛逆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的人,他因为有着深刻的转变经历,所以他更能理解学生,更能从学生的心灵需要出发,他是一位能深入到学生灵魂深处的老师,这样一位成熟的老师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如果从剧中几个重要学生角色来分析,他们完全不用走上歧路的,他们完全是可以受到引导从而走上另一条光明大道。

拿修哉同学来说即少年A,首先讲一下修哉的身世经历,从小母亲就离开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亲人没有陪伴自己的成长,像这种极度缺乏母爱的小孩更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然而修哉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可以经过后天的引导来让其走上正轨的,修哉最大的心理需要就是能得到母亲的认可,从而回到自己的身边,希望母亲能以他为骄傲,而作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并没有成熟的处理方法来处理自己的这种需要,他容易受到外界社会的影响,比如他看到娜路希通过杀人来博得眼球,他就想到原来还可以通过杀人来得到关注,他只看到这样能得到关注,却没有看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之前他一直是拼命的发明东西,依靠自己的才能来得到关注。

但失败了,之前的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没有外界的鼓励和引导,他寻找了另一条极端的路,在看到他很自豪的把他的发明介绍给悠子老师时,得到的却是批评和谴责,连一句鼓励的话都没有,让他产生不满和受挫感,尤其是对方还是一位母亲,让他联想到自己母亲会有的反应。

如果悠子老师是一位合格的老师,当时就应该鼓励修哉,而不是一味的谴责,并且悠子老师当时完全从自己主观的想法认为这个发明没有人性。

美月曾经对悠子说过:“修哉他只是太寂寞了,他爱他的母亲,他只是想见到他的母亲,得到他的母亲的认可而已。

”另外的少年B也不是一个天生就坏的孩子,他也只是想交朋友,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已,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时候的孩子都是处于想得到别人认可的时期,他们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一句鼓励的话可能就挽救他们的一生。

总之,除了那些天生具有反社会人格的孩子,后天的教育可能对他们起到的
作用并不明显,但大多数孩子都是需要细心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满足,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不要忽略孩子们的心灵教育,不要忽略他们的情绪,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是用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只是这个世界会容易受到外界的污染,他们需要的是阳光和雨露的滋润,而不是雾霾的侵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