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2登幽州台歌 课件(17张)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区一等奖) PPT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区一等奖) PPT课件
登幽州台歌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 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 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 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 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注 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 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谢 谢
Hale Waihona Puke 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 圣君。
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 君主。
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 时指眼泪。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 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 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 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 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 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 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 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 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 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 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生不逢辰”的哀叹。

登幽州台歌ppt课件

登幽州台歌ppt课件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 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浪潮 的先驱者之一。
24岁时举进士出身,任麟台正字,后 迁殿内供奉。因父名居丧,辞官归乡 。
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 长写作。
作者简介
38岁时再次入京,官拜右拾遗 ,次年升为秘书进士。
文学作品的意义
文学作品不仅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 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文学作品的价值
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和审美性,更在于其思想性和人文性。它们能够引导人 们思考人生、社会和历史等问题,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水平。
文学作品的启示
文学作品能够启示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 如何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文学作品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 人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情景交融的描写
诗人通过对幽州台周围景色的描 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达
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独特的艺术构思
诗人通过登高远眺的场景,巧妙 地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和报国 无门的苦闷,这种独特的艺术构 思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歌情感表达
悲愤之情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这种 情感贯穿了整首诗歌。
怀才不遇
诗人通过登高望远,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3
人生思考
诗歌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描绘人生的 无常和孤独,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和关注人生。
诗歌社会价值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17张PPT)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17张PPT)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 四川人。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陷,入狱,忧 愤而死。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 玉集》传世。
读准字音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1.“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
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比喻。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 太阳比成君王,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认为小 人蒙蔽了君王,使许多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 用的无奈、愤懑。表现了诗人对君王为奸邪 所蒙蔽的担忧;对国家可用之人的忧虑与对 百姓的同情。
2.两首诗都是作者登临古迹引发感慨,两 时在结尾句在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从 抒情方式和内容角度分析) 同:都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 情感。 异:陈诗,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情感;李诗, 运用比喻手法,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主旨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 感,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 才不遇的惆怅、孤寂和对当时社会的不 满,由个人遭遇想到天地悠悠而生命短 促,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思考。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 后世求才的明君。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 怀悲伤热泪纷纷。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这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 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 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 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 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 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 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 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优秀 ppt课件

登幽州台歌优秀 ppt课件
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
选自《陈伯玉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诗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 《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内容解析:
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前两句五字三顿,音节比较急促, 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六字四顿,音节比较舒缓流畅, 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
登幽州台歌——注解
1. 悠悠——没有穷尽。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2. 怆然——感伤的样子。 3. 涕——眼泪。
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 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 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 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 悠,叹息知音难求。
思想感情:
陈子昂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 茫天地的落寞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 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登幽州台歌 优秀课件

登幽州台歌  优秀课件
陈子昂(659~70 0),字伯玉,梓州射 洪人。初唐文学家。初 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论世
•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 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 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 非常苦闷。 •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 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 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 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 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 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 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1、归纳本诗主旨。 明确: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 引起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壮 志未酬的失意境遇与寂寞苦闷的情怀。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古人:往古的人,特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 下士的明君。 2、来者:后世的人,特指后世那些重视人 才的贤明君主。
译:往前看不到往古的人,往后看不见 来世的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悠悠: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怆然:悲伤的样子。 3、涕:眼泪。
译: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 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登幽州台歌PPT 人教版 (共18张PPT)

登幽州台歌PPT 人教版 (共18张PPT)

孔子:君子登高必赋 (《韩诗外传》卷七引孔子语) 《诗经· 鄘风· 定之方中》毛传:
汉代的诗是可以入乐的,赋则 不入乐。一般而言,“赋”即 作 诗。诗便于抒发心志,所谓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毛诗》大序)
GO
升高能赋· · · · · · 可以为大夫也。
【作品串讲】 前不见古人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古人”指燕昭王礼遇乐毅、 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 《史记· 燕昭公世家》: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后币以 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 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 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 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 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 赴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 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 谋以伐齐。齐兵败,愍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尽取其宝,烧其宫室宗庙。
【创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叛乱, 武则天命令建安王武攸宜出兵征讨,陈子昂献计未被
采纳。次年兵败,军情危急,子昂请求分兵万人为前
驱,并且进言献策,武攸宜恼羞而迁怒于他,降其为 军曹。陈子昂有感于理想不能实现,报国无门,满腔 悲愤,登幽州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即 今西南三环附近)感慨而为此诗。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赏析
作者简介
欣赏层次 诗歌本质
创作背景
作品串讲
课后练习
【洪(今四 川射洪附近)人。出身富豪之家。24岁 进士对策及第。武后时积极上书朝廷, 得武后赏识。曾官右拾遗(从八品上, 掌讽谏,大事廷议,小事上封事),跟 随武攸宜出征契丹。因意见不和,由参 谋降为军曹。38岁时以父亲年迈为借口, 挂拾遗官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辱,入狱 死。存诗130多首。其诗含蓄深沉,慷慨 悲壮。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登幽州台歌(共17片PPT)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登幽州台歌(共17片PPT)
2. 本诗情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3. 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 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 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
谢 谢



台陈

子 昂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陈子昂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造句的妙处。(重) • 3.感受诗人的怀才不遇、寂寞悲凉的心情。(难)
文学常识
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诗人。 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 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五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 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 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 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创作背景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 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 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 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 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 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这首诗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 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xiān)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 之功。
登幽州台歌——鉴赏
诗的前三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 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登幽州台歌》完美版课件

《登幽州台歌》完美版课件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 唐代:陈子昂 •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
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 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 轩辕台 向北登上蓟丘四下观望,寻访古代轩辕台的遗址。 勇猛的应龙它已经不见,牧马的童子也离开尘世。 还思念着那仙人广成子,白云深处也许留下踪迹。
• 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文明初 (684年)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 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 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曾两度从军边 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圣历元年(698年), 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 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最终冤死狱中。
目标二:朗读 解诗意
• 登 幽州台 歌 • 陈子昂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 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 贤士而建。
• ⑵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 ⑶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翻译练习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翻译: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
当今明主。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翻译: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
独自落泪。
目标三:赏析诗歌
•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 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
合于尧舜"。
诗人生活年代 登幽州台歌 以前的那些能 够礼贤下士的 陈子昂 贤明君主。 想到 前不见古人, 指像燕昭王 后不见来者。 那样的贤明 chuàng 念天地之悠悠, 君主
独怆然而涕下。
悲伤的 样子
辽阔,遥远。

眼泪
前两句表达 了作者怎样 的内心感受?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 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 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 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 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 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 时、怀才不遇的境 遇,表达了作者内 心的愁苦之情。
“念天地之悠悠, 诗人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 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 独怆然而涕下。” 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 描绘了怎样的画 无边无际,看不到一个能 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 面?
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 怆然泪下。
讲授新课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
讲授新课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讲授新课
注释:
讲授新课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
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
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讲授新课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 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 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正如后人所作《陈公旌德碑》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 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 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表现了 诗人怀才不遇和在理想破灭时孤寂 郁闷的心情。

陈子昂压卷之作。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 情和孤独之感 。
课堂练习: 1.本诗前两句写出了时间的绵长, 但自己却:生不逢时 2 .后两句写出了空间的: 辽阔 , 但自己却: ,所以全诗 孤单悲苦 沉郁悲壮。
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
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
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
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
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 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 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 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 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 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 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 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 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 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 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 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 “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 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 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 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 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 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 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 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 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 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 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 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 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 格外动人。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 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 四川)人。其诗标举汉魏风骨, 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 代诗歌革新的先驱。现存100余首, 有《陈伯玉集》传世。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才能 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当朝的不少弊 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 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后来诗人接连遭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 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