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垂体腺瘤的MRI诊断

术方法的探 讨[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0 2 1 ( ) 2 -1 J. 2 0 ,7 1 :02 .
王宏业 , 王存 生 . 年 患 者 下 肢 静 脉 曲 张 高 位 结 扎 电凝 术 治 疗 老
溃疡面在短 时间内迅速愈合 。我们认 为大隐静脉电凝术结合 高压氧治疗可 以降低下肢静脉 压 , 改善静脉瘀血及 缺氧 , 促进
断垂体瘤的理想工具。
[ 关建词 ]垂体腺 瘤 ;Z Z 共振成像 ; 4 影像诊 断 [ 中图分类号 ]R 4 . [ 4 5 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 15 9 (0 7 3 -6 30 17 - 8 20 )44 6 - 0 3
( 阳市 第二人 民医院 , 宁 辽 阳 1 10 ) 辽 辽 10 0
[ 摘 要 ]目的: 分析垂体腺瘤 的 MR 影像 学特 点。方法 : 所有 患者行 自旋 回波( E) 列横轴 、 I 对 s 序 矢状及 冠状 面
的 T 加 权及 T 权 像 , 怀疑 微 腺 瘤 者 再 行 G — T A增 强扫 描 。 结果 : 体 大腺 瘤 2 加 对 dD P 垂 6例 , 腺 瘤 6例 , I 断 与 微 MR 诊
Bo kn J J. e ii xd o n cin: y eb r x g n tea y i V r Th nt co ie c n e t r o h p ra c o y e h r- i
[ ] GasA JWae C, y keIe a. o r ope laoo- 1 r , kl M N mey ,t 1C l p lr t sng b y oD ur r h ert nl ngmet f ho i vnu gucr[ ] a yi t eo a maae n rnc e osl l s J . p nh i oc e e
脑垂体腺瘤诊断依据是什么

脑垂体腺瘤诊断依据是什么脑垂体腺瘤诊断依据是什么?由于患者自己不具备诊断疾病的能力,很多人因为自己没有勇气去医院检查而使自己丧失生命,这就是患者自己的不对了,患者在出现症状时应该持有正确的观点。
脑垂体腺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的疾病,需要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并及时做出治疗。
脑垂体腺瘤诊断依据是什么脑垂体腺瘤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内分泌检查、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垂体瘤病人的早期症状往往轻微,容易漏诊或误诊。
如老年无功能性垂体瘤导致的垂体功能低下,视力下降;儿童及青春期垂体腺瘤出现视力下降或生长发育迟缓;男性泌乳素腺瘤所致阳痿;女性泌乳素腺瘤所致月经紊乱等。
这不仅需要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医生重视,而且需要相关科室如眼科、妇产科等的重视,应加强各科对相关疾病与垂体腺瘤的鉴别诊断。
其中 MRI检查及内分泌激素测定是提高垂体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目前诊断功能性垂体腺瘤的内分泌学指标是:血清 PRL〉30μg /L 、血清GH 〉 5 μ g/L、UFC〉80μg/24小时,ACTH〉40pg/ml。
由于内分泌激素受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存在节律变化,故对于血GH水平增高的病人,应做葡萄糖GH抑制试验;对于皮质醇增高者,应做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以协助明确诊断。
影响泌乳素增高的因素很多,但泌乳素愈高就愈支持垂体瘤的诊断。
脑垂体腺瘤诊断依据是什么?MRI检查肿瘤小于1cm为微腺瘤,肿瘤大于1cm 而小于3cm为大腺瘤,大于3cm为巨大腺瘤。
临床症状、内分泌及影像学检查典型者,诊断垂体瘤并不难,如闭经、泌乳,泌乳素明显增高, MRI示肿瘤直径为2厘米,诊断为垂体泌乳素大腺瘤;如患者有肢端肥大、糖尿病,血清生长激素增高,核磁共振示垂体增大,诊断生长激素腺瘤明确。
如视力障碍,视野双颞侧偏盲,有肾上腺、性腺、甲状腺激素水平的低下,又无泌乳素、生长激素的异常增高,核磁共振示肿瘤为4厘米,诊断为垂体无功能巨大腺瘤。
关于脑垂体腺瘤诊断依据是什么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由于他的诊断过于麻烦,你实在不想记下来的话,就可以通过定期的到医院来检查,不要讳疾忌医,如若发现垂体瘤,还请你正视自己患上的疾病。
有关垂体腺瘤的几个问题

有关垂体腺瘤的几个问题垂体腺瘤的发生率约~15/10万人,尸检发现率约~84%(平均%)。
正常人群随机MRI检出率10~%(平均%)。
一、早期诊断垂体腺瘤的临床特征是内分泌改变和视力障碍。
微腺瘤(<1cm)局限于鞍内,早期会出现相应的内分泌征象,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能准确查明血液激素,有利于垂体腺瘤的早期诊断,待肿瘤增大向鞍上扩展,压迫视神经、视交叉,才出现双颞侧偏盲和视力减退。
1.内分泌改变:垂体腺瘤按内分泌功能分为无功能腺瘤和有功能腺瘤,后者包括泌乳素(prolactin,PRL)腺瘤、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腺瘤、促肾上腺皮质腺瘤(adrenocorticotropic hornome,ACTH)腺瘤、促甲状腺(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腺瘤、促性腺激素(gonadotripic hormone,GnH)腺瘤,GnH腺瘤又包括卵泡刺激素(follicular 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腺瘤。
PRL腺瘤(50%~60%)、GH 腺瘤(20%~30%)及ACIH腺瘤(5%~15%)最常见,临床各具不同的内分泌改变。
PRL腺瘤表现为泌乳、闭经、不孕三连症(发育后);GH腺瘤表现为巨人症(发育前)、肢端肥大症(发育后),巨人伴肢端肥大症(发育前后);ACTH腺瘤变现为向心性肥胖(Cushing’s disease)。
2.视力视野障碍:增大的垂体腺瘤直接压迫视交叉引起双颞侧偏盲。
微腺瘤未直接压迫视交叉,但视交叉也可有功能障碍,表现为典型的双颞侧偏盲,其原因在于高灌注状态下的垂体增殖性病变,通过它对与视交叉共同供应血管分支的“盗血”或干扰其正常血供,使视交叉中部存在的微循环薄弱环节发生血供障碍,而导致颞侧视野缺损。
根据视交叉体部纤维的分布规律,鼻上纤维经于视交叉背侧,鼻下纤维经于视交叉腹侧,视交叉上方病变早期仅累及鼻上纤维引起颞下象限视野缺损,视交叉下方病变累及鼻下纤维引起颞上象限视野缺损,这不是典型的颞侧偏盲,故颞侧偏盲以颞上方为主。
《垂体瘤的影像诊断》课件

病因与症状
总结词
垂体瘤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 关。垂体瘤的症状表现多样,与肿瘤的大小和类型有关。
详细描述
垂体瘤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等多 种因素有关。垂体瘤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 、视力视野障碍、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此外,不同类型的垂 体瘤还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特点。
。
确诊检查
进行MRI检查,详细了解肿瘤 的形态、信号强度、侵犯范围
等信息。
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可能的疾
病。
随诊复查
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肿 瘤的生长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
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学诊断的联系
影像学特征
联系
垂体瘤在MRI上通常表现为鞍内或鞍 上占位性病变,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信号强度不均。
MRI检查
常规MRI
提供多平面、高分辨率的 肿瘤影像,是诊断垂体瘤 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MRI增强扫描
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 边界和强化特征。
功能MRI
如MRS、DWI等,可提供 更多关于肿瘤生物学特性 的信息。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PET-CT
可用于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及转移情 况。
超声检查
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垂体瘤,如侵袭 性垂体瘤,可采用超声检查进行辅助 诊断。
04
挑战2
小肿瘤的检测:小垂体瘤在影像学上 可能难以发现,易漏诊。
06
解决方案2
采用动态增强扫描技术,提高小肿瘤的检出率 。
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发展趋势1
发展趋势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 发展,利用AI辅助医生进行垂体瘤的诊断 将成为趋势。
最新垂体疾病的影像诊断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垂体疾病的影像诊断
垂体周围解剖
蝶鞍 视神经 海绵窦及其内容物 鞍上池 鞍隔 鞍上血管 下丘脑 第三脑室前下部
垂体生理
生长激素(GH)分泌与调节 催乳素(PRL)分泌及调节 促甲状腺激素(TRH、TSH)分泌及调节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及调节 促下丘脑-垂体-性腺激素分泌及调节 加压素 催产素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大腺瘤影像学表现
X线:平片显示蝶鞍 扩大,前后床突骨质 吸收、破坏,鞍底下 陷,罕见鞍内钙化。 部分病例可见颅高压 征象及颅骨增厚等。
垂体大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CT:肿瘤呈圆形,也可呈分叶或不规则形。冠状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4)垂体上缘膨隆 (5)垂体柄偏移变短 (6)鞍底骨质改变 (7)垂体向外膨隆推压颈内动脉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MRI: 垂体微腺瘤 一般用冠状面和矢状面薄层,包
括TI和T2图像。TI微腺瘤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 一侧,T2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出血时T1T2皆为 高信号。PRL瘤边界清楚,GH和ACTH瘤边界多 不清楚。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垂体柄偏斜 ,推移颈内动脉与CT所见相同。用Gd-DTPA后 ,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高于垂体。
,冠状面呈葫芦状,是因鞍隔束缚肿瘤之故,称“
束腰征”。鞍上池亦可受压变形、闭塞。肿瘤还可
向鞍旁生长,及向后向下生长。
垂体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垂体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垂体瘤在治疗之前需要准确的诊断结果作为基础,这样医生才能对是否患上垂体瘤,以及垂体瘤患者的时机病情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有助于正确地制定其治疗方案,目前诊断垂体瘤主要还是通过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以及脑肿瘤的检查来实现的。
那么垂体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垂体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1、临床表现病人年龄,性别,患病后不适症状,身体的变化。
2、病理学检查这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误诊率很低。
病理诊断分普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只能作为大体诊断,不能分出肿瘤的类型。
免疫组化染色,根据肿瘤细胞内所含有的激素进行诊断,度高,但误诊率也高。
电子透视显微镜观察,根据肿瘤的细胞不同特征分辨出肿瘤类型,临床很少使用。
3、内分泌检查由于多数垂体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在临床表现不明显,影像学尚不能提示有肿瘤时,垂体瘤激素已经发生改变。
一些垂体瘤病例单纯靠内分泌检测即可做确诊。
4、影像学(1)头颅X线平片这是比较原始的诊断方法,根据蝶鞍骨质的变化、鞍区钙化等变化判断有无肿瘤及鉴别诊断。
(2)CT扫描仅对大型垂体瘤有诊断价值,微小垂体瘤容易漏诊。
不能作为诊断垂体瘤的主要工具。
(3)MRI检查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工具,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即使直径2~3毫米的肿瘤也可以显示出。
但还有部分肿瘤的信号与周围正常垂体组织近似,两者难以区分,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内分泌检查进行诊断。
院都已经能够检测。
但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往往过于依赖实验室检查,而忽略了垂体激素的分泌节律对取血时间的特殊要求,使得很多患者的激素测定结果无法判断。
通过详细的临床问诊、体格检查、垂体激素的测定以及影像学的检测,垂体瘤的诊断不难确定。
原文链接:/ctl/2015/0724/227619.html。
垂体腺瘤及其鉴别诊断

二、垂体的组织来源
垂体组织学来源:垂体由外胚叶原始口腔顶 部向上突起的颅颊囊与第三脑室底部间脑向 下发展的漏斗小泡两者结合而成。颅颊囊前 壁发育成垂体前叶远侧部及结节部,后壁形 成中间部。而漏斗小泡发育成垂体后叶、漏 斗柄、正中隆起。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组织 学来源是不同的,其功能各自分工也不同。
整理ppt
六、正常垂体及比邻解剖结构的MR 影像表现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八、垂体瘤MR 鉴别诊断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பைடு நூலகம்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 MR表现: 中心大多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脓肿壁T1WI高信号,原因可能是吞噬细胞 吞噬大量的自由基沉积在脓肿边缘。 部分病例T1WI为高信号,考虑为脓液含有 高蛋白成分,或粘稠度增高所致;T2WI为 低信号,可能为慢性炎症致肉芽组织增生。 若DWI为高信号,则更提示垂体脓肿的诊断。 增强后,不均匀环形强化及周围脑膜强化, 是垂体脓肿MR增强的典型征象。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一般性知识介绍 垂体的检查法比较 正常垂体的影像学(MR)辨识 垂体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腺垂体: 结节部、远部――前叶
中间部――后叶
神经垂体:神经部――后叶
漏斗部
垂体各部分都有独自的任务。腺垂体细胞 分泌的激素主要有7种,它们分别为生长激 素、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和黑色细胞刺激素。
正中矢状位(A)及冠状位(B)显示,垂体 柄自正中高信号
正中矢状面,垂体柄未见显 示,垂体后叶未见高信号
矢状面显示垂体后叶未见
; 高信号影及异位的高信号
冠状位
面,在第三脑室漏 斗隐窝处见一小结 节状异常高信号
( 1) 鞍膈的先天性发育缺陷,鞍膈不完整或缺如, 久而久之蝶鞍扩大, 鞍背骨质吸收,脱钙,最后导致蝶鞍扩大,垂体压缩成扁平状紧贴于 鞍底。
无明显临床症状 顽固性头痛、头晕 视力模糊、视野缺损 月经不调 泌乳 性欲减退 少数可有脑脊液鼻漏
空泡蝶鞍之CT表现
蝶鞍扩大、骨质变薄,偶见骨质破坏 鞍内充满CT值与脑脊液相同的低密度影,
冠状面扫描示其与鞍上池直接相通,其内 可见正常垂体柄,通向受压、变扁、紧贴 鞍底的垂体腺 增强后低密度影周边无强化
各种原因导致垂体柄缺如或中断,下丘脑分泌的 激素不能通过垂体柄运输到垂体,从而表现为不 同程度的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缺乏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罕见疾病。
临床表现:身体矮小,激素检查除生长激素低下 外,可出现多激素水平低下。
致病因素1.围产期损伤。2. 产前因素。
MR表现: 1.MRI 扫描发现垂体柄不显示或呈不连 续线状时应考虑PSIS 可能。2.为垂体后叶异位。 3.腺垂体体积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