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一些重要概念解释
中国哲学术语解释

中国哲学术语【天】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
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
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
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
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
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
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
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
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
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
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德】道德,品德。
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
西周统治者提出“德以配天”。
春秋以后,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品性。
儒家以德为人的本性,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
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朴素无德,主张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
意为统治者应崇尚道德,以保其民人固其天命。
一方面为革商之命作辩护,另一方面又作为统治的手段。
【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
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气】本义为云烟、云气。
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在的基本元素。
【天人之辩】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八卦】《易经》的八种基本图形。
中国哲学中本体、知识和价值的整体论诠释

中国哲学中本体、知识和价值的整体论诠释一、引言本体、知识和价值在中国哲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本文从系统的角度,结合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对本体、知识和价值进行整体论诠释。
二、本体的整体论诠释1.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概念2.本体与宇宙观3.本体与人类存在4.本体与自然界5.本体与伦理道德三、知识的整体论诠释1.知识概念的演化2.知识与认识论3.知识与价值观4.知识的价值与作用5.知识的未来四、价值的整体论诠释1.价值概念的演化2.价值的形成和发展3.价值观念与人性4.价值观念与社会5.价值观念与道德五、本体、知识和价值的综合1.本体、知识和价值的关联2.本体、知识和价值的互动3.本体、知识和价值的相通性4.本体、知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六、结论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对中国哲学中的本体、知识和价值进行了整体论诠释。
充分阐明了它们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相互关联的本质关系,为今后探讨中国哲学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本体的整体论诠释1.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概念本体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理解为宇宙、存在或实在性的本原。
在中国哲学中,本体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易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明道是一的本体,是诸多存在的根源。
《庄子》中的“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则对本体进一步阐释,“大道”指的是自然存在的本体,具有无形的特点,从而寓意着无尽无穷的生育之力。
2. 本体与宇宙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与宇宙观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根据《周易》的宇宙观,天和地是存在的本源。
这表明了天地的本体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本体观强调道是天地创造的本原,是万物之源。
道教中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人类必须遵循天道、地道,尊重自然的本体特性,注重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达到持久的和平与稳定。
佛教的本体观则强调世间皆为幻象,在一切事物之外,存在着一个非物质的本体。
佛教的这种本体观念深受无我、空、等概念的影响,试图颠覆人类的现实认知,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
中国的六种概念是什么

中国的六种概念是什么中国的六种概念分别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天道、人和、礼。
天人合一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联系和相互渗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应该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这个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人的自然天职,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解放。
阴阳五行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的核心之一。
阴阳代表了自然界两极性的对立和相互作用,阴阳关系的平衡与和谐是保证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正常运行的基础。
五行则代表了五种基本元素,包括木、火、土、金、水,描述了自然界万物的各种特性和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的理论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伦理观,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塑造。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道的意义是广泛而深刻的,它既指代着宇宙的本源和运行规律,又指代着个人的修行和道德准则。
道的本质是一种超越个体和物质的普遍存在,它既是万物之所归,也是一种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追求道即是追求真、善、美,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天道概念强调天命之说,认为天赋人类以理性和道德感知的能力,天道是社会秩序和个人幸福的根本规范。
天道强调的是人类行为应符合自然规律,追求正义、仁爱和公正。
天道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指导着君臣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和个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和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良好沟通和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谦虚、宽容和友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是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的基本要求,追求人和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和一个美满的家庭。
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友好。
礼的本质是尊重、宽容和谦逊,受到礼教的熏陶,人们能够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中国的六种概念的简要介绍,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思考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1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中国自然哲学概念的理解

中国自然哲学概念的理解自然哲学是对自然世界的研究和理解。
中国自然哲学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自然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人与自然的紧密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存。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自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阴阳指的是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如阴阳相对、寒暑相对、湿燥相对等。
阴阳互为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或力量,宇宙中的万物都可以归类为这五种元素之一。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都可以通过阴阳和五行的关系来解释。
三、道道是中国自然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道教的基础概念。
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
它超越个体和个别事物,是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
道是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力量,无处不在。
人们应该顺应道的规律,追求道的真理,与大道合一,实现自身的完美。
四、天命天命是中国自然哲学中的概念,也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的一种认识和规律。
天命指的是宇宙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以及人类个体或集体的命运和使命。
它认为人类的生死存亡、荣辱得失等都受到天命的支配,人类应该顺应天命,顺应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五、德行德行是中国自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强调人类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中国自然哲学认为人类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升,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地。
德行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品德,它们都是人类心性与道德规范的基本表现。
总之,中国自然哲学概念的理解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天命和德行等方面。
这些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人类自身的修养和进步。
这些概念对于现代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
(完整word版)中国哲学史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要一、名词概念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讲仁也就是讲自身修养,即是克己,也即克制约束自己;复礼的意思是回到理的规范上来,既是使言行合于理。
仁与礼相互并存,缺一不可.礼,是以仁及道德为基础。
通过理来实践自身的道德。
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具有两重性.从社会政治的发展来看,孔子以克己复礼来调和当时社会的矛盾,避免社会变革,表现出他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一个人,遇事是做道德的选择还是做非道德的选择,都是自己给自己下命令的结果,而不是由他人或环境所决定的.复礼、合于礼,就是为他人、为社会尽责。
反者道之动:语出老子第四十章.指的是“道”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运动特征。
“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二是反复。
依前者,“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后者,“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两种含义在老子的思想中均能找到:“道”生养万物的过程即是由无到有、由一到多、由无限到有限的过程,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道”生养万物,但万物最终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
老子更重视“反复"之义“道”生养万物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指道用弱的一面来对待自然,换言之就是顺应而不是改变.倡导人生应当收敛、柔弱、谦退、“不敢为天下先”、“为而不争”.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中国哲学思想要点梳理

中国哲学思想一.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哲学,西方文化的中心是宗教。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总结,是对人类自身和大自然关系的思考。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1. 天人合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1)天和人的关系是相通而统一的。
〈西周〉“天命论”〈春秋〉子产“天人相通”〈战国〉孟子“天人同流”〈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北宋〉张载“天人合一”(2)人道与天道即人世的道德原则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3)人们行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注意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必须在道德上对得起客观世界。
2 内圣外王:讲人与社会的关系(1)概念“内圣”指人的修养成就,“外王”指在社会上的功用。
“内圣外王”指在精神修炼,道德修养方面获得最高成就的人最有资格为王。
(2)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3)中国历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物几乎都按这种格式加以塑造。
二.诸子百家1.概念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
诸子指前秦至汉初,建立独立思想,树立专门学说的代表人物,百家指各个学派,古代常混杂统称。
据司马迁的解释,诸子百家的出现,表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在思考社会,自然界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现象,都在找寻天下太平、人类生存的最好方式,立身之责,强国之策。
据《汉书·艺文志》载,号称“诸子百家”,实际上有代表性的是十家:儒—道—墨—法—阴阳—农—名—兵—纵横—杂家。
2.儒家思想1)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2)儒家的主张:治国以礼:礼乐治国,以求国家大同小康天下归仁:以仁义教导民众,以仁爱思想统治国家。
述圣传文:继承发扬传统。
3)孔子的思想(1)仁爱(核心,《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
仁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仁的主要意思是“爱”(仁者,人也),《论语》中提出“道德上的君子和地位上的君子。
”(2)正名具体的事物要符合为其限定的含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认为,正名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功用,他在解释什么是为政之道时说,“政”来资“正”字,政就是要人们走正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一些重要概念解释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
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
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
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
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
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
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
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
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
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
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
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
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
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
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
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
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
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的理论和政治纲领,孙中山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12、【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3、【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
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
14、【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
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
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5、【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
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
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
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
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
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
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
16、【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
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
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
17、【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
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
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
18、【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
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19、“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20、【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21、【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22、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
始见于《礼记•大学》。
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
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
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
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
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
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
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
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
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
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
23、离间白:(关于成就,其一是人们向来认为先秦的名家就是名学,其主要的辩论,就是“合同异”,“离间白”。
而冯氏则认为先秦辩者之中实际上分为二派,一派以惠施为首领,主张“合同异”,另一派以公孙龙为首领,主张“离坚白”;)“坚白石二”是《坚白论》的新论题,在这一论题中,公孙龙以白石为例,阐述了他的“离坚白”观点。
公孙龙认为人的感觉是不能同时兼知石的坚性和白性的。
即使人的理性心智参与进来,理性仍不能对各感官所获得的诸感觉进行综合,故此关于石头的坚性与白色的认识是彼此分离的。
他甚至认为,“坚”与“白”也可以离开具体的石头而独立自存,即独立自藏于物外。
公孙龙以感官的局限性为由,割裂了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夸大了共性和一般的相对独立性,使共性脱离了个性,一般脱离了个别,认为它们可以独立自存,这显然带有唯心论的观点。
【《名实论第六》提出了名实观和正名的原则,可以看作公孙龙哲学的提纲和绪论(古人著述习惯将序放在末尾)。
名实观是讨论名实关系问题的。
公孙龙首先提出了“物”“实”“位”“正”四个基本范畴,其中“物”即天地万物,“实”即事物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位”就是物之实用来充实它自己而不空旷的那个范围,“正”就是事物应当处在它应在的正当位置。
“无名,实谓也”。
名是对于实的一种称谓。
“正名实而化天下”,名实之辩风起云涌,而真正从逻辑理论的高度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正,名”问题的论著,首推公孙龙的《名实论》。
公孙龙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极其重视“正名”的问题。
他力图纠正名实混乱的现象,达到教化天下,稳定和巩固社会制度的目的。
“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立论基础。
“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核心,它明确规定了正名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按照“唯乎其彼此”的原则,一个事物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名称,一个名称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事物。
《名实论》具有朴素反映论的性质,是公孙龙逻辑思想的基础。
这一提法强调的是概念的自身同一,否定的是概念的含混游移,明确地揭示了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这是从概念论角度对公孙龙逻辑思想的总结,也是《名实论》的成就和贡献,但是,《名实论》所描绘的万物彼此绝对独立和分离,却否定了事物的联系和转化。
它所主张的名实一一对应,则是名实关系的凝固化和对概念同一性的形而上学理解。
】24、体用不二:所谓“天道”和“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天道”是体,“天命”是用,体用不二,谓之“天心”。
生生不已,循环往复,谓之“天意”。
“体用不二”论,是熊十力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
这观念主要展现在其原创性的经典之作《新唯识论》之中。
他所谓“体”是“心体”、“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道德的本体和道德的主体。
所谓“体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寻找“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