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1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1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中国哲学名词解释(共58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先解释老、庄、孔、孟四人)然后,其他典型代表人物——先秦:《尚书·洪范》五行说:《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它提出了人们所用的五材,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作用,说明其和农业生产有关,但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和同:和,指不同东西和合和统一; 同,指相同东西的简单相加或同一。
西周末史伯首先把和与同作为有差异而又有联系的一对范畴提出。
……(胡扯一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胡扯一番】气化:指气变化生万物。
《大戴礼记·曾子天园》:“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
”张载则以气化来说明道,《正蒙·太和》:“由气化,有道之名。
”二程却认为,气化并不贯穿宇宙变化的全过程,“万物之始皆气化,既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形化长,则气化渐消”(《遗书》卷五)。
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气化者,一阴一阳,动静之机,品汇之节具焉。
”(《正蒙注·太和篇》)清戴震认为:“阴阳五行运行不已,天地之气化也。
”(《孟子字义疏证·性》)气禀:人生来对气的禀受。
《韩非子·解老》:“是以死生气禀焉。
”认为气禀是人的生命来源。
《论衡·命义》:“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
”认为人的生死祸福、贵贱寿夭皆由气禀决定。
宋理学家则认为气禀形成人的气质之性,是人性善恶的来源。
北宋二程认为:“人生气禀,理善恶……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自然也。
” “禀得至清之气者为圣人,禀得至浊气者为恶人。
”(《遗书》卷二十二上)诸子百家:指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后用作当时各学派的总称。
战国时已有“百家”之称,《荀子·解蔽》:“诸侯异政,百家异说。
”《庄子·天下》:“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刘歆的《七略》:“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 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中国哲学史_名词解释与复习参考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中国哲学史_名词解释与复习参考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中国哲学史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哲学史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科,涵盖了5000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哲学史相关的重要名词的解释:1. 儒家思想(Confucianism):儒家思想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强调人际关系、礼仪和道德道德修养。
儒家的核心教义包括孝顺、道德行为和社会稳定。
2. 道家思想(Taoism):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的道,强调虚无和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通过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3. 墨家思想(Mohism):墨家思想强调以爱为基础的公平和无私的行为。
墨家在古代中国崛起并提出了以"兼爱"为原则的社会改革理念。
4. Legalism(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严格的制度,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才能维持社会秩序。
5. 孟子(Mencius):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进一步发展和解释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并提出了“四端”和“仁”的概念。
6. 老子(Laozi):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强调“道”和“无为”。
7. 庄子(Zhuangzi):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他的著作《庄子》表达了他对自由、自然和幽默的见解。
8. 辩证法(Dialectics):辩证法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9. 心学(Neo-Confucianism):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代表,强调人文主义、修身养性和理性思考。
心学将儒家思想与和的元素相融合。
10. 阴阳五行(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阴阳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
阴阳代表着事物的相对和互补性,五行则代表了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影响。
这些名词代表了中国哲学史中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概念。
通过研究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尚同:上天“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立以为三公、万国诸侯,以至左右将军、大夫和乡里之长,社会成员自下而上尚同于天子之“义”;并且“上有过,规谏之”。
社会成员的意愿层层上达,庶几天子及其以下的各级官吏按共同的“义”行事,从而实现“天下治”。
并且,天子的行为是否合于天下之义,必须据其是否尚同于天。
这就阻断了最高统治者自行又自断其政的可能性。
“夫既尚同于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
故当若夫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之人之不尚同于天者也。
”尚同是与尚贤相辅而行的行政管理原则.墨子认为,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纷乱.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墨子的尚同思想是高度的集权主义,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与有效管理.四端:四端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
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在《孟子·公孙丑上》和《告子上》均有论述。
天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
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
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
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
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
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
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
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
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
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
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最常用的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最常用的中国哲学名词解释中国的哲学传统悠久而丰富,涵盖了众多重要的概念和名词。
这些名词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观,探索了人类存在和宇宙间关系的深刻意义。
在本文中,将解释一些最常用的中国哲学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智慧的精髓。
一、道(dào)在中国哲学中,道是指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根本规律和表达。
道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和无名无形的原则。
道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的存在,它超越了世俗的界限,包容万物的和谐发展。
道的理解和追求成为古代哲学家和智慧人士的目标,通过随顺道的原则,人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社会的和谐。
二、伦理(lúnlǐ)伦理是一个涉及道德和价值观的名词,在中国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伦理强调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孔子提出的“仁爱”被视为伦理的核心观念,认为个体应该为社会和谐和他人的福祉而努力。
除了仁爱,伦理也涉及其他诸如义、礼、智、信等各种美德,通过遵循伦理规范,人们可以塑造良好的品格,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三、心(xīn)心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名词,涵盖了思想、情感和意识的内核。
心与身体和灵魂密切相关,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所在。
心具有独特的能力,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
人们通过修炼心性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智慧,例如通过冥想和修行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洞察力。
心也是中国文化中艺术、诗歌和音乐等领域的重要灵感来源。
四、命运(mìngyùn)命运是指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和运行方式。
在中国哲学中,命运是不可避免的而又具有神秘色彩的概念。
命运被看作是由命中注定的因素所决定,包括个体的出生、环境和社会背景。
尽管如此,中国哲学家也强调个体的努力和选择对命运的影响。
通过修炼和追求道德行为,个体可以在命运中找到意义和塑造自己的人生。
五、天人合一(tiānrénhéyī)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类和宇宙的和谐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 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
一、名词解释1、天人感应
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与灾异说最终在《白虎通德论》中规定下来,给汉代政事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占了统治地位,刘向,刘歆、班固都承认政治得失,可以导致灾异变怪。
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宋儒程颢则说:“天人本无二,不必有合”。
二、、黄老之学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1) 是确立“刑名” “法治”的前提下的“无为而治” 2) 无为而无不为,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因时制宜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将对命运的询问转向对命运的把握。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三、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主要是探究如何做人、如何做圣人,中国哲学主要是探究如何做人、如何做圣人,探究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是一种现世哲学,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是一种现世哲学,是一种现实哲学,是一种入世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
种现实哲学,
是一种入世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
中国哲学强调天、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人、物、我的相互感通、整我的相互感通、体和谐和动态圆融,体和谐和动态圆融,即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或和合精神。
精神。
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和合精神、中国哲学的主
四、道: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等意
义.春秋时"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孔子少言天道,注重人道.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儒家后学则着重阐发了"道"的伦理意义,所关心的仍是人道.到《易传》,才提出"
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规律.这种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韩非子把"道"说成是万物所依循的总规律.西汉董仲舒用道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宋明理学家在发扬儒学之时,吸收了道家和《易传》的思想,把道规定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 德道德, 品德. 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
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 朴素无德,主张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
五、礼: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主要涵义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
和规律, 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六、理:又称天理. 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宇宙万物的本体等.
七、性:中国古代初指人的天性或本性.孟子强调以人的道德素质(仁义礼智)为人性的主要
特征,并认为在性中已蕴有这些道德素质之萌芽.荀子则提出性作为人生来就有的本性应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改造才能产生善的德行(礼义).宋明理学中,强调性即是理,或同时又强调心即性.因而性具有联结人的精神活动与宇宙本体的超验的性质.
八、气:本义为云烟,云气.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
在的基本元素. 天人之辩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
九、天: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孔子既承
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
老庄以道生天地, 否定了天的至上性, 认为天即道之自然. 荀子以天为自然, 认为"天行有常", 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