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2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天 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
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
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
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
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
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
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
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
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
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
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道 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
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等意义。
春秋时“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
孔子少言天道,注重人道。
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
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
儒家后学则着重阐发了“道”的伦理意义,所关心的仍是人道。
到《易传》,才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规律。
这种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韩非子把“道”说成是万物所依循的总规律。
西汉董仲舒用道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
宋明理学家在发扬儒学之时,吸收了道家和《易传》的思想,把道规定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
德 道德,品德。
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
西周统治者提出“德以配天”。
春秋以后,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品性。
儒家以德为人的本性,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
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朴素无德,主张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礼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理 又称天理。
主要涵义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和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宇宙万物的本体等。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1、问答题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正确答案:1、“法”是臣民可作为与不可作为的一个官方标准,“术”是在政治生活中的形式方法,“势”即君臣所具有的权力地位,家族势力以及所(江南博哥)处的有利时代条件等一切政治力量资源。
2、韩非子认为:“人主控制臣民之道有三,一为处势,二为抱法,三位用术。
”韩非子的“法”“术”“势”之间具有循环互补的关系,法治需要由术来补足,术治又需要法来补足,势也需要法来补足,若再进一步,就会发现,法其实也需要势的补足,术也需要势的补足,势又需要术的补足,三者互为条件、互相需要,互为补足,存在着循环互补的关系。
3、法、术、势”三者有机的统一于君主的统治术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势、术浑然一体。
2、名词解释心即气正确答案:黄宗羲提出“心即气”的学说。
认为:“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
理不可见,见之于气。
性不可见,见之于心。
心即气也。
”心就是气的灵处,所谓灵处指认识作用。
理气关系和性心关系是一致的,性就是理,所以心就是气。
“气未有不灵者,气之行处皆是心,不仅腔子内始是心也。
即腔子内亦未始不是气耳。
”陆象山、王阳明讲“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理,理在心中;黄宗羲讲心即气,也就是认为心外无气,一切存在都是即气即心的。
3、名词解释系辞正确答案:1.指《系辞传》。
《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十翼》的两篇,是对《易经》之通论。
“系”有系属之义,用以说明《易经》的基本义意、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也选择爻辞十九条。
2.指卦辞或爻辞。
《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全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又“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意谓《易经》作者在卦爻之下系属解说之辞。
4、名词解释复性说正确答案:李翱认为,“性者,天之命也”,“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而“情由性生”、“无性则情无所生矣”。
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 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关键字搜索功能

絪缊:同氤氲。原指一种孕育着动荡和矛盾的混沌状态。《易·系辞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朱 熹注:“絪缊,交密之状。”后来被用来指万物本原混沌未分的气的一种运动状态。张载《正蒙·太和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先秦: 太初:天地未分前的混沌状态,其含义与太一、太极相近。《庄子·天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 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庄子·知北游》:“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成玄英疏:“太初,道 本也。”《白虎通义·天地》:“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又引《易纬·乾 凿度》:“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成玄英认为:“太,初始也,
八卦: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一”和“——”符号,每卦由三爻组成。名称是: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图自己画)《易经》六十四卦皆由八卦两两相重而成。八卦起源于原始占 卜,《易传》认为,伏羲“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认为八卦主要象
六爻: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卦画的基本构成。八卦各有三爻,六十四卦皆两卦相重,故有六爻。其位次自下 而上,分别标以“初”、“二”、“三”、“四”、“五”、“上”之爻题。上两爻象天道之阴阳,下两 爻象地道之柔刚,中两爻象人道之仁义(见《说卦》)。“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易·系辞上
穷神知化:穷究事物之神妙,认识事物之变化。《易·系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唐孔颖达 疏:“穷极微妙之神,晓知变化之道,乃是圣人德之盛极也。”张载用以指一种排除耳目感觉和人为思虑 的内心体验的功夫。《正蒙·神化》:“神,天德;化,天道”,“《易》谓穷神知化,乃德盛仁熟之
0318-中国哲学史2

2、大小之用和深浅之用 理论、观点、知识都有其适用范围,超出了范围就 会出错。 从广度说有大小之分。修汽车与社会和谐思想。前 者适用对象小,后者适用对象大。如果你只关心日 常生活,你就感受不到后者的用处。 从深度讲,有深浅之分。 有适用于制造水杯的知识,也有制造所有标件的物 理知识,还有发展制造知识的物理理论知识。 哲学史大用,深度之用。
哲学的意义
1、在精神领域 我们评价哲学的意义必须界定一个前提条 件,从功利价值上哲学的意义是无法讨论 的,或者说就经济的人来看哲学,哲学是 没有意义的。 英国学者罗素“指只承认物质需要的人, 只知道人体需要食粮,却忽略了为心灵提 供食粮的必要性。单纯追求经济富裕,以 为这样就是人生的一切价值的人,哲学对 他们来说就完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五行、五蕴六气。 大多数哲学概念都是与自然紧密联系。由此 我们在理解中国哲学概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这一点。
四、 家族制度
土地和农业将社会集团束缚在一个相当小的 范围内几乎没有外来因素的参与,最自然、 最明显的血缘宗法关系就成了维护这个集团 的基本纽带。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基本 的社会单位,国不过是家的扩大,社会关系 只不过是血缘关系的推移。个人只是这张大 网中的一个结,独立的个体、个人在这张大 网中是不存在的,这与西方哲学重视个体的 特点迥异。反映在儒家文化的厚重的层次结 构关系上。
3、道德境界: 功利境界是利己的,道德境界是利他 的。道德境界把利他的这种基本素 质作为人作为人的起码的素质。君 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
2、“入世”与“出世”合一
入世”的含义就是指充分肯定现实生活的 价值,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人生的意义乐 在其中。 “出世”是指更多或完全追求理想世界的 价值。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哲学史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科,涵盖了5000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哲学史相关的重要名词的解释:1. 儒家思想(Confucianism):儒家思想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强调人际关系、礼仪和道德道德修养。
儒家的核心教义包括孝顺、道德行为和社会稳定。
2. 道家思想(Taoism):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的道,强调虚无和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通过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3. 墨家思想(Mohism):墨家思想强调以爱为基础的公平和无私的行为。
墨家在古代中国崛起并提出了以"兼爱"为原则的社会改革理念。
4. Legalism(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严格的制度,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才能维持社会秩序。
5. 孟子(Mencius):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进一步发展和解释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并提出了“四端”和“仁”的概念。
6. 老子(Laozi):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强调“道”和“无为”。
7. 庄子(Zhuangzi):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他的著作《庄子》表达了他对自由、自然和幽默的见解。
8. 辩证法(Dialectics):辩证法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9. 心学(Neo-Confucianism):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代表,强调人文主义、修身养性和理性思考。
心学将儒家思想与和的元素相融合。
10. 阴阳五行(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阴阳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
阴阳代表着事物的相对和互补性,五行则代表了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影响。
这些名词代表了中国哲学史中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概念。
通过研究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1.忠恕之道[孔子](1)“忠恕之道”是实行仁的根本途径。
(2)孔子认为,“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己所立而立人,己所欲而欲人”谓之“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
“忠恕之道”要求每人内心都有一把衡量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尺,不仅指明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对于促进当今世界的和平乃至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反者道之动[老子](1)反:一方面指对立相反,对立转化的规律;另一方面指:循环往返的规律。
也就是事物以对立相反的方式而返本复初。
“反”揭示了万事万物和“道”变化的原因和动力。
(2)这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存在普遍的矛盾,但不论哪一种矛盾对立双方的互相联系和转化是恒常的规律。
3.“人之天”、“天之人”[庄子](1)庄子认为:“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
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
”“人之天”即受到人作用之天;“天之天”则是自然之天。
(2)开人之天,意味着对自然(“天”)的变革,开天之天,则是维护或回复存在的本然形态。
庄子主张开“天之天”,是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是对人的物化的否定,强调自然原则。
4.道通为一[庄子](1)“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西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美女,厉则是丑女,她们能够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因为她们都是“道”的一种完整的体现。
(2)《齐物论》中的“道通为一”的思想正是由事物之间的“不齐”来论述事物之间的“相齐”,原因就在于从道的视角来看,事物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差异。
多样的存在基于道而呈现了内在的统一性(通)。
(3)这与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相统一。
万物一体,一切皆为“道”的“物化”。
5.“心统性情”[朱熹](1)朱熹认为①“性即理也”,是天落实到人身上的理,性是形而上的。
②“心”是形而下的,不能自我发用,只能按照“性”来行动。
③“性”发用的形式,就是“情”。
性和情是体与用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孔子和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显学家,孔子提倡"仁爱",墨子提倡"兼爱",两种爱人的思想既具有相别的地方,也有许多相通之处.两者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具体内容不同,实施要求不同,但是两者都主张"仁",都提倡公利,反对私利,都注重践行.对孔墨的"仁爱"和"兼爱"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如何做到真正爱人,如何修身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甚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差异。
孔子思想是某些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对“周礼”的态度,反映了对早期奴隶制的氏族统治体系和这种体系所保留的原始礼仪的维护。
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而非“礼”。
“仁”的这一要素,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和要求,它把人(其当时的具体内容是氏族贵族)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 的重要标准。
“仁学思想”在外在方面突出了原始氏族体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
孔子的政治经济主张是既竭力维护氏族统治体系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又强调这个体制所仍然留存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主义,坚决反对过分的、残暴的赤裸裸的压迫与剥削。
墨子具有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代表的特征,墨子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概括起来,似乎可说是强调劳动特别是物质生产的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亦即对所谓
“力”“强”的强调。
墨子并不反对“劳心”与“劳力”、统治与被统治的“分工”,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尚贤使能”来治理天下,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
这里与孔孟的区别是;第一,孔孟虽讲举贤,但基本是限制在和服从于尊尊亲亲的氏族血缘传统范围内,反映着上层贵族们的利益;墨子的“尚贤”则是要打破这种传统,认为应该不管出身贵贱、血缘远近,唯贤是“尚”第二,孔孟举贤是为了修礼乐行仁义,然后才天下太平,百姓富庶;墨子则首先和直接强调百姓的食饱衣暖,作为“为政之本”的“尚贤”。
是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以满足人民生存需要这个总目标的。
至于其它的一切如礼乐等等,都是次要的何应直接从属于这个根本目标而不应违反它的。
墨子最著名的兼爱说便是现实功利为根基的,即所谓“兼相爱,交相利”,这正是小生产劳动者的交换关系观念的扩大化。
同样讲爱,它与儒家把“爱”建立在亲子血缘关系的心理基础又根本不同。
第一,儒家的“爱”是无条件的、超功利的;墨家的“爱”是由条件而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根基的。
它不是出自内在心理的“仁”,而是来于外在互利的“义”。
第二、由于儒家从亲子血缘和心理原则出发,于是强调“爱又差等”,由近及远;墨子的“兼爱”是以“交相利”出发,所以不主张甚至反对爱有差等。
烛火之喻
中国有句俗语云:“人死如灯灭。
”此语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死”抱一种豁然达观的态度,把“死”看得不那么重要或可怕;二是谓人死后万事皆休,形与神俱灭,再不必为利害、悲喜、苦乐等等而烦扰。
作为此语之思想来源的,一般都要追溯到两汉之际的哲学家桓谭对形神关系所作的“烛火之喻”。
桓谭说:
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
如善扶持,随火而侧之,可毋灭而竟烛。
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又不能复然(燃)其灺。
灺犹人之耆老,齿堕发白,肌肉枯腊,而精神弗为之能润泽,内外周遍,则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
(《新论·祛蔽》)
“灺”是烛火燃烧后剩下的灯烬。
桓谭说,“精神居形体”,这是沿用了由先秦至汉代的精神与形体有不同来源的思想;但他用“烛”比喻人之形体,用“火”比喻人之精神,这里已
有后来范缜所谓“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灭论》)的因素。
他说,“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这与其后王充否认世间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的思想相符。
桓谭明确指出,人衰老至死,“如火烛之俱尽”,也就是人死后精神与形体俱灭。
在《庄子·养生主》的最后,也有一段“烛火之喻”,庄子说: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细读庄子之书,他实难当此任;在形神关系的问题上,庄子绝非慧远的同调,相反,他倒可以说是开了桓谭思想的先河。
3、得意忘象: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王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