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比的认识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比的认识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比的认识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比的认识知识点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比的认识知识点(一)比的基本概念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比值通常用分数、小数和整数表示。

3、比的后项不能为0。

4、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6.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求比值求比值: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三)化简比化简比: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求出分数的比值后,在把分数比值改成比。

(四)比的应用1、比的第一种应用:已知两个或几个数量的和,这两个或几个数量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例如:六年级有60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5:7,男女生各有多少人?题目解析:60人就是男女生人数的和。

解题思路:第一步求每份:60÷(5+7)=5人第二步求男女生:男生:5×5=25人女生:5×7=35人。

2、比的第二种应用: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另外几个数量是多少?例如:六年级有男生25人,男女生的比是5:7,求女生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题目解析:“男生25人”就是其中的一个数量。

解题思路:第一步求每份:25÷5=5人第二步求女生:女生:5×7=35人。

全班:25+35=60人3、比的第三种应用:已知两个数量的差,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例如:六年级的男生比女生多20人(或女生比男生少20人),男女生的比是7: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练习题1、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0除外)所得的商叫做。

2、今天去我们班的学生出勤率是92%,到校的学生与没有到校的学生人数比是23:2,没有到校的学生与全班学生比:。

3、正方形的边长是5cm,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的最简比是:,这个正方形边长与周长的最简比是:。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知识点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碰到。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比的相关知识。

一、比的定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比如 6÷4 可以写成 6:4。

“:”是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二、比的各部分名称在一个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例如:8:5 = 8÷5 = 16,在这个比中,8 是前项,5 是后项,16 是比值。

需要注意的是,比值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三、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所不同。

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号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值。

例如:6:3 = 6÷3 = 2,6/3 = 2。

但它们也有一些区别,比如,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四、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

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例如:4:5 =(4×2):(5×2) = 8:10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将比化简为最简整数比。

五、化简比化简比就是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1、整数比的化简方法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例如:18:12 =(18÷6):(12÷6) = 3:22、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

例如:2/3:3/4 =(2/3×12):(3/4×12) = 8:93、小数比的化简方法是:把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比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比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比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运用“比”的概念。

2.能够用“比”的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3.能够比较大小并做简单的数量比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理解并应用“比”的概念,掌握“比”的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难点:通过实际情境运用“比”的概念进行比较。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用具、实物比例模型等。

2.学生准备:准备好学习用具,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认识“比”的概念。

比如展示两个苹果,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存在。

2.讲解:向学生介绍“比”的概念,及“比”的表示方法。

比如使用“:”符号表示“比”,比如1:2表示一个数与2个数的大小关系。

3.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比”的练习。

比如让学生用比例尺测量实物的大小,或通过比较不同长度的棍子,让学生体会“比”的概念。

4.巩固:让学生做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比”的概念。

比如给学生一些数字,让他们用“比”的符号来表示大小关系。

5.拓展:通过拓展练习,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

比如让学生比较不同容量的容器中的液体多少,或比较不同面积的图形的大小等。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找一些实际情境,设计一些“比”的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并解答。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比”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初步运用“比”的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仍需继续巩固,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做练习,深化对“比”的理解。

《比的认识》教案

《比的认识》教案

《比的认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第一课时。

具体内容有:了解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掌握比号、前项、后项的概念,以及比与除法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比。

2. 学生能够掌握比号、前项、后项的概念,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3. 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难点:比号、前项、后项的概念,以及比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3个苹果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3个苹果和2个香蕉的比?2. 自主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比的读写方法和比的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比的概念、比的读写方法、比号、前项、后项的概念,以及比与除法的关系。

4.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一个简单的例题,如: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求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目可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等。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题目可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比的概念前项:后项:比号:比的意义比与除法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两个数的比是3:2,那么这两个数的前项是______,后项是______。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长与宽的比是______。

2. 选择题:A. :B. /C.D. +(2)一个数的比是4:3,那么这个数的前项是______,后项是______。

()A. 4B. 3C. 4/3D. 3/43. 应用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7个橙子,求苹果与橙子的比。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比的认识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比的认识知识点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中,比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比是用来表示两个量的大小关系的一种数学工具,它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数值的大小差距,帮助我们进行大小比较和相对关系的分析。

下面是对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的具体知识点的详细讲解:一、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1.比的概念:比是用来表示两个量的大小关系的一种数学工具。

比是无量纲的,即两个数值相除得到的结果。

2.比的表示方法:用冒号“:”表示两个数的比,比如用“2:3”表示2和3的比。

二、比的大小比较:1.同类比的大小比较:当比较的两个数是同一类别的物体时,可以通过直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更大的数值表示较多,更小的数值表示较少。

2.异类比的大小比较:当比较的两个数是不同类别的物体时,需要通过等比例变换将两个数转化为同类比进行比较。

a.比的等价性:两个等量的比是相等的,可以互相转化,称为比的等价性;b.比的倍数关系:如果两个比相等,那么它们的倍数比也相等;c.比的大小关系:对于足够好的数x和y(即x>0且y>0),当且仅当x>y时,有x/y>1三、比的简便表示:1.百分数表示法:将比的右项设为100,左项按比例换算成的数值就是百分数;a.求百分数:将左项除以右项,再乘以100;b.求原数量:将百分数除以100,再乘以右项。

2.小数表示法:将比的右项设为10,左项按比例换算成的数值就是小数;a.求小数:将左项除以右项,得到的结果即为小数。

3.比的形成:可以通过将顺序、比例和倍数三个因素结合来得到相应的比。

四、求解问题:1.求已知比的倍数比:已知比和倍数比的关系,可以通过已知比和已知倍数中的两个数来求解未知数;2.求已知比的其他未知数:已知比和未知数中的两个数,可以通过已知比和已知未知数中的一个数来求解另一个未知数;3.求已知倍数比的其他未知数:已知倍数比和未知数中的一个数,可以通过已知倍数比和已知未知数中的两个数来求解另一个未知数;4.求两个已知比的两个未知数:已知两个比和未知数中的一个数,可以通过两个比和已知未知数中的一个数来求解另一个未知数。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篇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篇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涉及比的章节为第三单元“比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大小比较、比的运算、比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能正确表达比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进行数学思考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的概念的理解,比的应用。

教学重点:比的含义、比的大小比较、比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学具:学生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小明和小华的身高、体重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的意义。

2. 教学比的概念(1)讲解比的意义,用PPT展示比的定义。

(2)举例说明比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3. 比的大小比较(1)讲解比的大小比较方法,通过PPT展示例题。

(2)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比的大小比较方法。

4. 比的运算(1)讲解比的运算规则,用PPT展示例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比的运算方法。

5. 比的应用(1)讲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展示实际案例。

(2)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比的定义2. 比的大小比较方法3. 比的运算规则4. 比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填写“>”、“<”或“=”。

(3)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5:3 > 4:3,7:6 < 8:6,9:9 = 5:5。

(2)3:4 = 0.75,5:2 = 2.5,7:7 = 1。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比的概念、大小比较和运算。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进行家庭作业设计,如比较家庭成员的身高、体重比,计算家庭成员的年龄比等,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的知识。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篇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篇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比的认识”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1.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 比的表示方法;3. 比的大小比较;4. 比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2. 学会使用比的表示方法,并能够进行比较;3. 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大小比较。

难点:比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尺子、水果模型等;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比较两个苹果和三个橘子的数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

2. 新课导入:a. 讲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b. 引导学生用“:”或“/”表示比;c. 举例说明比的表示方法。

3. 例题讲解:a. 比的大小比较:比较3:4和5:6的大小;b. 比的应用:班级里有男生20人,女生30人,男生和女生的比是多少?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回顾比的表示方法和大小比较;b.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比的意义、表示方法、大小比较;2. 例题解答过程;3. 随堂练习题目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比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大小比较掌握较好,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需加强练习;2.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身边的比,尝试用比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比的应用能力。

附录:作业答案1. a. 8:12,15:20;b. 4:9<12:27,5:7=10:14。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理解与应用;2. 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掌握;3. 比的大小比较的技巧;4. 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的理解与应用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环节。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比的认识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比的认识知识点

比的认识是小学六年级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学习比的认识,可以对数量的大小进行比较和形成比例关系,进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学六年级数学中与比的认识相关的知识点。

一、比的概念比是指两个或多个数的大小关系,以冒号“:”表示,例如5:3表示5和3的比,可以读作“5比3”。

二、比的表示比可以用两种方式表示:1.线段比:用线段表示比的数量大小关系,线段的长度表示数量的大小。

2.分数比:用分数表示比的大小关系,被除数表示较大的数量,除数表示较小的数量,比值用分号表示。

三、比的种类比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同类比较:比较同一种类的量,例如比较两个长度、两个重量的大小关系,这种比较叫做同类比较。

2.异类比较:比较不同种类的量,例如比较一个长度和一个重量的大小关系,这种比较叫做异类比较。

3.混合比较:同一种类和不同种类的量混合在一起进行比较,例如比较两个长度和一个重量的大小关系,这种比较叫做混合比较。

四、比的性质1.比的单位相同:进行比较的两个量必须拥有相同的单位。

2.比的特殊位置:比的两个量中,较大的在前,较小的在后。

3.比的相等:如果两个比中的两个量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是相等的。

五、比的应用1.比的扩大和缩小:当比中的较大数乘以(或除以)相同的因数时,比的结果不变。

例如,5:3是一个比,如果将5和3同时乘以2,得到的新比是10:6,它们是等价的。

2.比的分解与合并:一个比可以通过分解和合并得到不同的比。

例如,10:5可以分解为5:5和5:5,可以合并为20:10。

3.比的比较:比的大小关系可以通过直接比较两个比的大小关系,或者将两个比转化为分数比进行比较。

4.比的应用问题:比的认识可以应用于很多实际生活问题中,例如在购物中比较商品价格、在做菜中调配食材的比例等。

总结起来,小学六年级数学中的比的认识知识点包括比的概念、表示方法、种类、性质以及比的应用。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数量的比较和解决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测试题及答案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分数_______
一、填空.(20分)
(1)一本书,看了35 ,看了的与没看的比是( )。

(2)把2吨:7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3)某班有学生50人,病假2人,缺席人数与出席人数的比是( )。

(4)一件工程,甲做需要6天完成,乙做需要10天完成。

甲与乙所用工作时间的比是( ),甲与乙工作效率的比是( )。

(5)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1:2,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6)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5:4:3,已知乙、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56,则甲数是( )。

(7)一种药水,药液和水的比是1:200,现在有药液75克,应加水( )克。

(8)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5,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 )%。

(9)看一本书,已看的是未看的49 ,未看的与已看的比是( )。

(10)( )÷8=0.25=4( ) =20:( )。

二、判断。

对的在题后的括号里画“√”,错的画“×”(10分)
(1)两个正方形边长的比是1:3,它侧面积的比也是1:3。

( )
(2)甲、乙两队各修一段路,甲队10天修完,乙队8天完成,甲队与乙队的工作时间比是10:8,工作效率比也是10:8。

( )
(3)甲数与乙数的比是7:4,甲数比乙数多34 。

( )
(4)把一根木料锯成10段,每段所用时间是锯完整根木料所用时间的110 。

( )
(5)正方形周长与它的边长的比是4:1。

( )
三、选择。

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0分)
(1)甲数比乙数少50%,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A.2:5
B.5:3
C.1:2
D.3:5
(2)从甲桶中取出15 的油倒入乙桶,这时两桶油的重量相等,原来甲、乙两桶中油的重量比是( )
A.6:5
B.5:3
C.4:5
D.7:5
(3)把150分成甲、乙、丙三份,甲是30,乙和丙的比是3:5,则丙是( )。

A.75
B.35
C.45
(4)在盐水中,盐占盐水的110 ,盐和水的比是( )。

A.110
B.19
C.910
D.109
(5)两个正方体棱长的比是3:5,它们体积的比是( )
A.27:125
B.9:25
C.3:5
四、化简下列各比。

(12分)
(1)56 :1524 (2)30分钟:1.5小时
(3)15 吨:400千克(4)0.875:74
五、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分)
(1)9.6:315 (2)360千克:0.45吨
(3)25厘米:12 米(4)45分:23 时
六、解答下列各题。

(36分)
(1)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是21:78,660立方米的空气中有氧气和氮气各多少立方米?
(2)学校把360棵树苗按2:3:4分配给四、五、六年级学生去种,每个年级各种多少棵?
(3)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比是3:4:5,已知甲乙共重700克,求丙袋的重量是多少?
(4)一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96厘米,长、宽、高的比是5:4:3,它的体积有多大?
(5)师徒加工一种零件的工作效率比是5:3,早上同时开工,收工时共加工了480个,师傅比徒弟多加工多少个?
(6)学校图书馆买来294本课外书,决定借给六年级3个班,一班45人,二班50人,三班52人,如果按人数分配,每个班各借到多少本?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共20分,每小题2分。

(1)3:2 (2)8:3 83 (3)1:24 (4)3:5 5:3 (5)等腰直角三角形
(6)80 (7)15000 (8)20% (9)9:4 (10)2 16 80
二、共10分,每小题2分。

(1)× (2)× (3)√ (4)× (5)√
三、共10分,每小题2分。

(1)C (2)B (3)A (4)B (5)A
四、共12分,每小题3分。

(1)4:3 (2)1:3 (3)1:2 (4)1:2
五、共12分,每小题3分。

(1)3 (2)45 (或0.8) (3)12 (或0.5) (4)98 或118
六、共36分,每小题6分。

(1)21+78=99 660×21/99=140(立方米) 660×78/99=520(立方米)
(2)2+3+4=9 360×2/9=80(棵) 360×3/9=120(棵) 360×4/9=160(棵)
(3)500克
(4)96÷4=24 24×5/12=10(厘米) 24×4/12=8(厘米) 24×3/12=6(厘米)
10×8×6=480(立方厘米)
(5)5+3=8 480÷8=60(个) 60×(5-3)=120(个)
(6)90,100,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