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试题看点总结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物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物理试题分析解析
解读
2020年全国卷Ⅲ理综物理部分的试题遵循“稳定为主,注重考查基础,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实现平稳过渡”的命题思路。
试卷旨在检测考生的科学素养,将学科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具有较好的甄别选拔功能。
试题内容主要涵盖力学和电磁学,覆盖了“考试大纲”中的全部知识单元的绝大部分重点知识。
试卷紧扣考试大纲,注重对主干知识和重要内容的考查。
全面考查了“考试大纲”要求的五种能力,注重考查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从知识板块看,力学和电磁学是本试卷的重点,光学、机械波和原子物理也有涉及。
其中,电场知识点考查较少,而电磁感应的考查则有所加强。
试题涉及的运动形式有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但未涉及平抛和类平抛运动。
从解题方法看,试题涉及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等内容,能够较好反映考生对中学物理知识掌握的程度。
试卷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强调能力考查。
实验题22题来源于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书本知识的重现。
23题将传感器测量和电阻测量两个实验综合到一起,既考察基本实验技能,又进行创新,特别把传感器测量拿来考察是出乎很多人的预料的。
试题中的机械波、光学、原子物理等题目,只要平时认真研究了的都能解决;试题所涉及的情景均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见情景,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基础,抓住重点。
2020年全国卷英语高考真题考点分布汇总

固定搭配
70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71
短文改错
形容词
语言能力
72
非谓语动词
73
情态动词
74
动词不定式
75
连词
76
名词
77
介词
78
连词
79
冠词80Biblioteka 人称代词81书面表达
记叙文:身边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
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全国Ⅱ卷
1
听力
地点的推断where
文化意识
2
获取具体信息what
3
对简单的事实认定what
71
短文改错
固定搭配
语言能力
72
名词单复数
73
副词变形容词
74
连词
75
不定冠词
76
时态
77
助动词的现三单
78
不定式作宾补
79
人称代词
80
定语从句
81
书面表达
应用文:请外教帮忙指导一个短剧
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完形填空
名词
语言能力
42
动词
43
副词
44
名词
45
副词
46
动词
47
动词
48
名词
49
名词
50
名词
51
名词
52
形容词
53
形容词
54
名词
55
固定结构
56
动词
57
形容词
58
固定结构
59
动词
60
动词
2020高考知识点语文

2020高考知识点语文语文是高考中的重要科目,它涵盖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针对2020高考语文的知识点进行讨论。
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头戏,要求考生对文章进行全面理解,并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观点等。
在阅读理解中,提问方式多样,例如:1.主旨题:要求考生归纳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下列哪项最能概括本文主旨”等。
2.观点题:要求考生判断作者的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需要通过对文中表述的理解进行推断,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根据文章,下列哪项最能概括作者的观点”等。
3.推理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或者推断出作者未写出的信息,需要综合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作者可能会认为……”等。
针对这些问题,考生需要充分理解文章中的事实信息和作者的观点,进行准确的判断与推理。
二、古诗文鉴赏古诗文鉴赏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考生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分析和鉴赏。
一般而言,古诗文鉴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诗的体裁:要求考生能正确辨析不同的诗体,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能理解其特点和韵律。
2.意境鉴赏:要求考生具备独立的审美能力,能准确把握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例如凄婉、豪放、婉约等,能进行深入的揭示和解读。
3.修辞手法:要求考生对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鉴赏,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能理解其运用的目的和效果。
古诗文鉴赏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积累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三、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是指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与鉴赏。
在高考中,考查的现代文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等,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和阅读能力。
针对现代文阅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文本理解:考生要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把握和提炼,能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题等。
2.文体鉴赏:要求考生能辨析出不同文体的特点,例如小说与散文的区别,能理解其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试题评述_特点、建议与启示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试题评述_特点、建议与启示一、背景介绍2020年全国高考中的语文卷中,“现代文阅读”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这一部分试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现代文本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
下面将从试题特点、建议与启示三个方面来评述这一部分试题。
二、试题特点1. 文本内容全面202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涉及了不同主题和不同文体的文本,如对科技问题的解读、对乡村文化的探索等。
这种多样性的内容要求学生具备对不同领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跨领域思维的能力。
2. 试题结构合理试题结构分为基础题和综合题两部分。
基础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文本中的细节、主旨、观点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而综合题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将不同文本进行对比、联系和评价。
这种结构既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也能够展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 理解与思考的结合试题中不仅要求学生对于文本进行理解,还要求学生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试题中要求学生对于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行评价,这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思考进行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建议1. 多读不同领域的现代文本为了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学生可以多读一些不同领域的现代文本,如科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文章。
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文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跨领域思维,加深对于不同领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现代文阅读试题强调学生对于文本的评价和思考,这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生可以通过多参与讨论、写作和辩论等活动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强化归纳和总结能力试题中常常会要求学生对于文本进行总结和归纳,这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进行笔记、写读后感和总结等方式来强化自己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四、启示通过对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评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 跨领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现代文阅读试题要求学生具备跨领域思维能力,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具备跨领域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2020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题评析

2020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全国iii卷语文试题评析:
一、总体评价
2020年高考全国iii卷语文试题整体呈现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特点,既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突出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察。
试题结构清晰,梯度明显,贴近学生实际,体现了高考改革的方向。
二、具体分析
1.基础知识部分:涵盖了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等多个知识点,重点考查学
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近义词辨析、多音字辨析等题目,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2.阅读理解部分:选材广泛,包括文言文、现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考查学
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理解能力。
题目设置上,既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有对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分析,充分体现了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3.写作部分:以“自己经历和思考”为话题,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
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紧贴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成长,表达真情实感。
从考生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题目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
2020年高考全国iii卷语文试题的评析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1/ 1。
2020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题分析解析解读内蒙地区参加的全国II卷,整套试卷基于高考“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在全民抗疫、精准扶贫、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形势下选材命题。
文学性与思想性并重,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交融。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命题方向——紧扣时代旋律,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即紧跟时代脉搏,传承工匠精神,激励青年奋发图强;厚植理想信念,树立家国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比如文学类文本小说《书匠》,表现出的匠人技艺固然会被科技所取代,匠人精神却不会泯灭,故事所表现出的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渐染下,普通百姓的人格魅力和人性之美。
第九小题,则是要求分析“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种匠人精神也是我们今天所应该具有的,体现出一种精神传承。
再如第22题作文所给的墨子的话和抗疫援助物资上的诗词,都彰显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全球抗疫为背景,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精心选择传统文化引领,厚植家国情怀,放眼全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试题结构——题型稳定,充分落实考试大纲的各项要求。
整套试题紧密贴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凸显语文学科的应用导向;题型稳定,试题全面覆盖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
全国II卷是一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内的试题,命题组人性化的考虑到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考生复习的影响,保持了试卷结构、题型、题量以及考试难度的相对稳定。
作为“后考试大纲时代”的第一次高考,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承受了新旧高考更叠带来的影响,完全延续了2019年高考的试卷结构,试题模块、试卷小题数和各小题的分数全部保持不变。
比如语言文字运用题,对接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仍然延续语段式形式,以“三合一”的方式考查词语辨析、语句衔接、修改病句,略有差异的是今年没有考成语辨析,而是加入了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文中,难度较成语考察有所下降。
主观题方面,无论是补写语句还是压缩语段,继续沿用老题型,考生只要准备充分,这类题型对考生来说难度不大。
2020高考全国二卷英语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高考全国二卷英语试题分析解析解读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2020高考全国二卷英语试题分析解析解读2020年高考已经落下了帷幕,李华的缺席使我们很好奇不平凡的2020为全国Ⅱ卷究竟带来了哪些变化?总体说来,还是稳中求变,但是变的有新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出题者遵循了“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这一原则,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便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二、试卷选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全面考查英语语言基础能力、逻辑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具体分析如下:第一部分听力:难度稳定,话题广泛、贴近生活今年听力试题难度依然延续了以往稳定的风格,语速适中,话题广泛,内容均是日常生活的话题。
为学生理解提供了真实的语境,凸显了英语的交流意义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第二部分阅读:取材广泛、体裁多样、传递核心价值观本套试卷中5段阅读材料仍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语言地道,难度与往年基本一致。
内容上与时俱进,体现文化差异,促进学生思维,体现立德树人时代特征,引导体美劳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阅读理解从体裁来看:A篇为应用文,主要内容是一篇关于大湖区景点的介绍;B篇为科普说明文,说明了儿童在早期玩拼图类玩具可以发展空间能力;C篇为社会现象文,介绍了部分生态保护者和时装热衷者,想要让海狸鼠皮草市场的交易再次回到人们的生活中,以此来平衡生态环境;D篇为记叙文,讲述了作者不同时期对于图书馆的热爱。
从题型来看:细节理解7题(21,22,23,24,25,26,29);推理判断4题(28,31,32,34);主旨大意2题(27,35);猜测词义2题(30,33)。
从能力考查来看,15道题中7道考查文章事实细节,重点考查学生查找关键信息的能力,对比文本信息和选项句意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理解。
2020高考全国卷I物理试题分析

2020高考全国卷I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分析一、重主干抓基础,加强对学科素养的考查试卷结构稳定,试题依纲扣本,题目仍以力学,电磁学为主。
例如:14题动量19题核反应方程,15题的天体运动,21 题电磁感应定律都是对基本规律的考查。
必考部分没有交流电、传感器的考查。
选修3-3和3-4没有对概念的辨析判断。
选修3-3着重考查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势能的图像问题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选修3-4考查了多普勒效应和光的波长及传播速度的求解,既延续了2019年的出题风格,也有了新的变化。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物理试题更侧重与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考查,如17题的图像问题,要求学生会分析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并将电容器的电压的数值关系转换为图像表示,用科学思维、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二、重逻辑会推理,强化对五大能力的考查通过采用文字、图表、数据等多种呈现方式,增加信息的广度,要求学生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将图像与实际物理过程对应起来,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和利用关键信息作出推理判断的能力。
例如18题,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为基础,借助于图像的解读,考查了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问题。
再如25题首先要建立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模型,进而按发生过程进行分段分析,最后综合各过程规律得出结论,考查了学生逻辑推理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难度比去年有所提升。
三、讲应用重探究,提升学生的质疑创新意识物理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以致用,例如14题的安全气囊为背景考查了碰撞和动量定理;16题以荡秋千为背景考察圆周运动,强调了物理要走进生活。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杰出人才的突出特征是有质疑和创新的是精神。
高考试题作为教学的指挥棒,在引导着教和学的过程。
例如22题电表改装和图像分析体现鲜明的创新导向。
纵览2020年理综试卷的物理部分:科学态度与责任统领全卷的考查目的和方向,是整套试题的灵魂。
这套试题站位高远,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既读" 圣贤书",也听" 天下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试题看点总结
2020高考试题强化了对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2020高考试题看点总结,希望你喜欢。
核心阅读
高考作文题要求写主持词,考查的是什么能力?有些省份实行高考综合改革后,数学卷文理不分科,命题趋势走向如何?2020年高考开考,今年的高考试题情况备受关注,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进行解析。
延期一个月后,2020年高考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帷幕。
全国1000多万名考生,肩负各方期待,走进考场。
针对今年的高考试题情况,首日考试结束后,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专家们普遍认为:今年的高考试题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对接课程标准,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
稳字当头,增强学生作答信心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10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套,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新高考Ⅰ卷(今年山东使用)、新高考Ⅱ卷(今年海南使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自主命制5套。
专家们评价:语文试卷坚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原则,便于学生发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从而能够以平静而积极的心态作答;坚持公平原则,把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上。
“稳预期,符合学生对试题的期待。
稳难度,利于学生正常发挥。
稳情绪,照顾学生的考场心情。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陈志文分析,语文试卷结构稳定,考查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
全国Ⅰ、Ⅱ、Ⅲ卷试卷结构与2019年一致。
新高考Ⅰ卷、Ⅱ卷试卷结构与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一致。
同时,试题从素材选取、题目设计等方面综合把控难度,使其与学生总体作答能力水平相当,让学生都能发挥出应有水平。
在选取试题阅读材料时,将所涉内容是否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学生生活中能否接触到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不回避热点话题,疫情防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热点,都纳入作文命题的范围。
紧贴时代,彰显立德树人导向
“语文试题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很好地体现于语文素养中。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谈道。
比如,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视角提出写作任务,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等都体现出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北京卷大作文题中的议论文,‘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命题素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取自当下最新科技发展,并由此引发考生对社会、人生等诸多方面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特级教师何杰分析。
据介绍,数学试题也发挥学科特色,将“战疫”入题。
如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第六题,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初始阶段累计感染病例数的数学模型的研究成果,考查相关数学知识和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突出数学的应用。
全国Ⅲ卷文、理科第四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动态研究为背景,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数学模型作为试题命制的基础,考查学生对指数函数知识的掌握,以及使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