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危急值(Critical Value)在临床医学中是指一些的检查指标达到一个临界值,需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开展适当的治疗措施,避免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发生。
由于危急值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以确保危急值的准确、及时、专业处理,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报告的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内部设立针对危急值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危急值识别、报告、通知、处理、记录、反馈等各个方面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管理方法。
1. 危急值的定义:详细列明每个检查项目所对应的危急值参考值,便于临床医师确定危急值所对应的标准。
2. 危急值的识别:针对各类检查项目设置危急值的参考范围,并及时针对各项检查项目进行数据统计和质量控制,发现异常、错误、疏漏及时处理。
3. 报告方式和条件:通过设定危急值报告的统一渠道,确定各类检验报告的报告对象和报告时限。
健全危急值报告的信息系统流程,确保信息周转的及时、准确和安全性。
4. 危急值的通知:建立危急值通知渠道和流程,推行主动通知机制。
医疗机构内各部门人员要能够应急处理危急值的通知,并正确判断患者的情况,进而做出适当的治疗。
5. 危急值处理流程:各部门根据工作流程要求进行危急值的处理,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同病例讨论,以便开展适当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全面管理。
同时对病例进行跟踪、纠错和反馈,从中反思管理流程不足,完善管理制度和优化管理流程。
6. 安全措施和惩戒制度:建立安全意识培训和管理教育机制,强化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惩戒制度。
二、工作流程介绍临床危急值报告的工作流程具体如下:1. 检查项目:以各类化验、检查项目为例,设置相应的危急值。
2. 检查结果计算:各项检查项目的数据应由技术人员在质量控制严格的检验系统中计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机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为加强对临床辅助检查“危机值”的管理,保证将“危机值”及时报告临床医师,以便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用的治疗措施,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杜绝医疗隐患和纠纷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危机值”是指辅助检查结果与正常预期偏离较大,当这种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查结果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用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危机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二、各医技科室在确认检查结果出现“危机值”后,应立即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详细做好相关记录。
三、临床科室接到“危机值”报告后,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抢救病人生命,保障医疗安全。
四、操作流程(一)门、急诊病人“危机值”报告程序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出现“危机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门、急诊护士(分诊员),护士(分诊员)在最短时间内通知接诊医生(或直接通知接诊医生),并做好登记,由接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二)住院病人“危机值”报告程序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住院病人出现“危机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所在病区,病区接收人员做好登记并立即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三)登记程序“危机值”报告与接收均遵照“谁报告(接收)、谁记录”的原则。
医技科室与门急诊、病区均建立《危机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对“危机值”处理的过程和相关信息做详细登记,记录检查日期、患者姓名、病案号、科室、床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复查结果、临床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时间(min)、报告人、备注等项目。
(四)处理程序1、医技科室检查结果出现“危机值”时,检查者首先要确认仪器和检查过程是否正常,在确认仪器及检查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检查者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临床科室,并在《危机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上详细记录,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及登记本

规范医疗行为:登记本可以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生在处理危急值时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避免漏报、误报等情况的发生。
方便患者管理:登记本可以方便医院对患者的管理,特别是对于危重患者和需要特殊关注的患者,可以通过登记本快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登记本的格式和内容
登记本格式:统一纸张、统一格式、统一封面
医院在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中的责任和义务
01
遵守法律法规:医院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落实。
02
完善制度流程:医院应建立完善的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确保危急值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和处理。
03
规范登记本使用:医院应规范临床危急值登记本的使用,确保记录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可追溯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登记本的维护:确保登记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及时补充和完善登记内容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危急值报告准确 性的影响因素
提高危急值报告 准确性的措施
危急值报告及时率
危急值处理合格率
危急值报告完整率
危急值处理效率提升 情况
提高医疗人员的责任心和 使命感
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 质量
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跨学科报告系统:利用人工智能 技术,实现危急值报告的自动识别、自 动提醒和自动处理,提高报告的准确性 和及时性。
针对不同层级人员进行分类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危急值定义、报告流程等 培训方式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分析等 培训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更新:根据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不断更新危急值管理 制度,确保其与实际需求相符合。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危急值管理制度的完善: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对危急值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提高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
01 危 急 值 报 告 制 度 02 危 急 值 处 理 流 程 03 危 急 值 管 理 制 度 的 保 障 04 临 床 危 急 值 管 理 效 果 评 价 05 临 床 危 急 值 管 理 展 望
危急值是指患者血液、尿液、分泌物等样本检测结果异常,提示患者可能存在严重病情或生命 危险
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的措施、治疗效果等。
06 持 续 观 察 与 治 疗 : 在 处 理 完 危 急 值 后 , 医 生 需 持 续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 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临床医生对危急值报告的评估:根据患者病情、检查结果等综合因素,判断是否出现危急情况。
临床医生对危急值报告的判断:根据患者病情、检查结果等综合因素,判断是否需要采取紧急处 理措施。
科室主任:监督科室危急值 报告与处理情况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工作流程(一)门、急诊病人“危急值”报告及工作流程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检查(验)出现“危急值”情况,应立即通知门、急诊医生,由门、急诊医生及时通知病人或家属取报告并及时就诊;一时无法通知病人时,应及时向门诊部或医务科报告,值班期间应向总值班报告。
必要时门诊部应帮助寻找该病人,并负责跟踪落实,做好相应记录。
医生须将诊治措施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二)辅助检查科室“危急值”报告及工作流程辅助检查科室要将检验(查)过程中出现的危急值,严格按照危急值报告流程执行:1、重复检查或复核,有必要时须请上级医生复核。
2、对于出现危急值的病人,检验(查)者应立即向送检临床科室报告检验(查)结果及检查人员姓名,并询问接受报告人员的姓名。
3、在《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中详细记录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收样时间、出报告时间、检验(查)结果(包括复核结果)、向送检科室报告时间、报告接收人员姓名和检查人员姓名等。
4、检验科必要时应保留标本备查。
(三)临床科室“危急值”接警及处理工作流程:1、临床科室医生接危急值电话时同时在《危急值接警登记本》上做好记录,记录项目包括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接电话的时间、报告人姓名、接获人姓名、通知医师姓名及时间。
2、接电话的医生作完记录后依以下次序通知医生:当日值班医生,主管医生,科主任。
特殊情况时,报医院行政值班人员。
3、被通知医生应当在登记本上确认签字。
4、医生接到危急值报告后30分钟内采取相应诊治措施,并于6小时内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报告结果、分析、处理情况,处理时间(记录到时与分);若为住院医师有向上级医师报告的内容、上级医师查看及处理情况记录。
2020年2月初稿2022年3月修订1。
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制度一、定义二、目的三、实施流程1.发现临床“危急值”2.报告临床“危急值”3.接收临床“危急值”医疗机构内的各临床科室应设立专门的“危急值”接收和处理人员,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在接收“危急值”后,相关人员应立即进行确认,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并进行正确的记录。
4.处理临床“危急值”接收到临床“危急值”的临床科室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并及时通知主治医师、责任医师等相关人员。
医疗机构应设立相应的紧急应对机制,确保“危急值”得到及时处理和干预。
5.随访和评价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制度的评估和改进工作。
通过回顾和分析临床“危急值”的处理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改善管理流程,提高医疗质量。
四、相关问题在实施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制度中,还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如:1.临床“危急值”识别标准不统一:不同医疗机构对“危急值”的定义和识别标准存在差异,导致不同步骤和流程的执行不一致。
2.报告和传递的延误:由于工作繁忙、沟通不畅等原因,存在临床“危急值”报告和传递的延误,影响医疗干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处理方案不明确或不足:在面对临床“危急值”时,医务人员可能缺乏明确的处理方案,导致干预不及时或不合理。
4.责任和权限不明确:在临床“危急值”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责任和权限可能存在模糊的情况,影响对患者的及时干预。
综上所述,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制度是确保患者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
通过明确“危急值”的定义、建立有效的报告和处理流程,以及解决相关问题,可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程序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程序一、临床危急值的定义二、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1.组织机构:医院或临床实验室等医疗机构应设立相应的质控科室,负责制定和管理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2.制度标准:医疗机构应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如《医疗质量管理规范》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3. 危急值范围:根据患者的生命和健康状况,医疗机构应明确危急值的范围及其对应的指标或结果。
例如,血红蛋白浓度低于50g/L、血糖浓度低于2.0 mmol/L等。
4.危急值登记: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危急值登记系统,记录所有报告的危急值情况,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危急值发现时间和报告时间、报告人等。
5.危急值报告流程:医疗机构应明确危急值报告的流程,包括危急值的发现、报告、确认、通知以及处理和追踪等。
6.报告人员:医疗机构应选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医务人员担任危急值的报告人员,并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资质认证。
8.报告响应:医务人员在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及时响应,确认和处理危急值,并将处理结果及时报告给相关人员。
9.跟踪追踪:医疗机构应建立危急值的跟踪追踪机制,对患者的危急值情况进行追踪,确保危急值的处理和处置的效果。
10.报告分析: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危急值报告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评估制度的有效性,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临床危急值报告程序1.危急值发现:由医学检验和临床诊疗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检验或诊疗过程中发现患者的指标或结果超出正常范围时,应立即判断是否为危急值。
2.报告责任人:医生或医学检验师等相关人员应立即将危急值情况报告给负责危急值报告的人员,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
3.报告确认:负责危急值报告的人员应确认危急值的准确性,并记录在危急值登记系统中。
4.通知处理:负责危急值报告的人员应立即通知相关医务人员,并告知危急值的具体情况和处理方法。
5.处理结果报告:相关医务人员在处理危急值后,应向负责危急值报告的人员报告处理结果,包括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等,并记录在危急值登记系统中。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为加强对临床危急值的管理,确保将危急值及时报告临床医师,以便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杜绝患者意外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危急值是指检验、检查结果与正常预期偏离较大,当出现这种检验、检查结果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危险边缘,临床医生如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这种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检查数值称为危急值。
二、各医技科室(医学影像科、检验科、心电图、内窥镜、病理科等)和临床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危急值项目的危急值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三、危急值报告制度(一)检验科危急值报告1、确认室间质控和室内质控在控,确认标本合格,确认操作正确,确认仪器工作正常。
2、核实标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科室、床位、诊断、检测项目等)正确。
3、在确认检测系统正常情况下,立即复检(同一标本,同一机器、同一试剂)并审核。
4、复检结果无误后,对于出现危急值的患者,操作者应及时与临床联系。
10分钟内电话通知相应诊室或临床科室医护人员。
5、尽快将书面报告送达相应科室或病区,必要时应通知临床重新采样。
(二)心电图室危急值报告1、检查人员发现危急值时,在排除伪差的情况下核实信息(包括患者姓名、科室、床位、诊断、检测项目等),10分钟内将危急值通知相关临床科室。
2、如危急值与患者病情不相符,检查人员须积极主动及时与临床沟通,或进一步检查,以保证诊断结果的真实性。
(三)医学影像科危急值报告1、检查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首先要确认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操作是否正确,在确认检查过程无异常的情况下,核实患者基本信息,10分钟内通知相应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危急值结果。
2、积极与临床沟通,为临床提供技术咨询,必要时进一步检查,保证诊断结果的真实性。
(四)病理科危急值报告1、病理科工作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检查(验)者首先要确认核查检验标本是否有错,标本传输是否有误、标本检查及切片制作过程是否正常,操作是否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为加强临床辅助检查“危急值”的管理,确保“危急值及时反馈,以便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保证医疗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及流程,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一、“危急值”是指辅助检查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表明患
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二“危急值”报告程序和登记制度
(一)“危急值”报告程序
1、医技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检查(验)者首先要确认检查
仪器、设备和检验流程是否正常,核查标本是否有误,操作是否正确,仪器传输是否有误,在确认检查(验)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科室医护人员“危急值”结果,并详细填写《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向上级医师(检验师)或科主任报告。
2、相关医护人员接到“危急值”报告电话后,详细、规范登记,并及时将结果告知主管医师或值班医生。
主管医师或值班医生接报告后,应立即结合临床情况迅速采取相应措施,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相关情况,及时在病程中记录接收到的“危急值”检查报告结果和采取的诊治措施,必要时通知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并详细填写《临床科室危急值登记本》。
(二)登记制度
1、“危急值”报告与接收应遵循“谁报告、谁登记;谁接收,谁记录”,的原则。
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与门急诊均应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
对“危急值”处理的过程和相关信息做详细登记,记录检查日期、患者姓名、病案号、科室、床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复查时间及结果、临床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时间、报告人、备注等项目。
2、“危急值”报告重点对象是急诊科、手术室、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3、“危急值”报告科室包括:检验科、影像科(X线、CT、MRI)、超声科、心电图室、病理科等科室。
三、临床、医技科室要认真组织学习“危急值”报告制度,人人掌握“危急值”报告项目与“危急值”范围和报告程序。
科室要有专人负责本科室“危急值”报告制度落实实施情况的督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附:1、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范围
2、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流程图
附1: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范围(本院暂定)
一、检验科危急值报告范围
中文名代码单位低值危险性高值危险性
高血糖性昏迷、渗透性缺糖性神经症状、低血糖多尿伴严重的脱水和血糖 Glu
mmol/L <2.8
>22.2酮中毒性昏迷严重高钾血症,可有心血清钾 K mmol/L <2.8 低钾血症、呼吸肌麻痹>6.2
律失常、呼吸麻痹
血清钠 Na mmol/L <120 低钠血症>160高钠血症
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丢消化道液体大量见于炎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尿路梗阻、呼吸性碱中12090 失、呕吐、胃肠造瘘、急>血清氯 Cl mmol/L <毒、氯化物摄入过多、性肾功能不全等。
高渗性脱水等。
血钙 Ca mmol/L <1.75 低血钙性手足抽搐>3.5甲状旁腺危象
急性肾衰尿素氮 BUN 28mmol/L >急性肾功能衰竭>umol/L 肌酐 Cr 530
可能有较严重的急性大于参考值三倍以或坏死性胰腺炎的情 AMY
U/L
淀粉酶上况.
胆碱酯CHEU/L4000重度有机磷农药中
22.417.96mmol/
17.913.47mmol/急性呼吸衰竭,CO急剧潴碱储备的10.040.CO2-CPmmol/L合<13.47mmol/<6.74mmol/L
307.8新生儿高胆红素血T-Bil总胆红umol/L血急性白血病可有引发致命性感染的可WBC白细1/L32.5
60急性大量失血或严重贫真性红细胞增多血红蛋Hbg/L20
15血球压HCT6%
怀疑原发性血小板可能有严重的出血倾向血小PLT
601/L
50
多症可是临床输注血小板的阈
危险危险高低单代中文名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时凝血酶原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30(抗凝治疗时)≦9秒PT
重肝病等;使用肝素,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间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
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能凝分化部活APTT
秒≦15≧80严重出血倾向血活酶时间会出现静脉血栓等(1)纤维蛋白原显著减少或结构异常。
(2)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增凝血酶时间 TT 秒>25纤维蛋白降解3)多。
()增多及弥产物(FDP 散性血管内凝血。
机体的一种特异性反映,常见于毒血症、肺7.0 ≧FIB g/L ≦1.0 机体可能出现出血征象纤维蛋白原炎、轻型肝炎、肾病综合征等
人类免疫缺HIV 阳性陷病毒极限值 pH<7.25 极限值 pH>7.55
血酸碱度
阴性(—)血型RH
二、病理科危急值报告范围
1、病理科危急值包括术中快速冰冻和术中胸腹水;
2、值班人员接到送检急查胸腹水时,由技术人员立即登记、编号、离心、涂片、染色、封片,诊断医师认证阅片作出诊断,30分钟内通知相关科室;
3、如有术中快速冰冻,由技术人员负责制片,诊断医师认真阅片作出诊断,并电脑通知手术室医师肿瘤的良恶型,然后发出正式报告,自接到手术标本到发出报告一般不超过30分钟。
三、超声科危急值报告范围
1、急性外伤见腹腔积液,疑似肝脏、脾脏或肾脏的内脏器官破裂出血的危重病人;
2、急性胆囊炎考虑胆囊化脓并急性穿孔;
、考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3.
4、宫外孕破裂并腹腔内出血;
5、晚期妊娠出现羊水过少(FHR:180次/分大于5分钟以上);
6、中晚期妊娠出现胎盘早剥征象;
7、心脏扩大合并急性心衰(重度);
8、大量心包积液疑并心包填塞征象;
9、心腔内发现游离血栓;
10、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
11、下肢静脉游离血栓形成;
12、腹腔实体肿瘤破裂合并腹腔大量积血;
13、子宫破裂;
14、胎儿脐动脉舒张期反向血流;
15、睾丸扭转;
16、肠套叠。
四、影像科(X线、CT、MRI)危急值报告范围
1、中枢神经系统:
(1)颅内血肿、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
(2)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
(3)脑疝、急性脑积水;
(4)颅脑CT、MRI扫描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
(5)脑出血或脑梗塞复查CT/MRI,出血或梗塞加重。
2、脊柱、脊髓疾病
脊柱骨折、脊柱长轴成角畸形,椎体粉碎性骨折压迫硬膜。
3、呼吸系统
(1)气管、支气管异物;
(2)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
(3)肺栓塞、肺梗死。
4、循环系统
(1)心包填塞、纵膈摆动;
(2)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消化系统5.
(1)食道异物;
(2)消化道穿孔、急性肠梗阻;
(3)急性胆道梗阻;
(4)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5)肝、脾、胰、肾等腹腔脏器出血。
6、颌面五官急症
(1)眼内异物;
(2)眼眶及内容物破裂、骨折;
(3)颌面部、颅底骨折。
五、心电图危急值报告范围
1、急性心肌梗死;
2、持续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
3、快速性房颤并预激综合症;
4、室扑;
5、室颤;
6、肺栓塞:SQT(结合症状体征);ⅢIⅢ
7、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8、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9、动态心电图发现大于3秒的R-R长间歇;
10、室上性心动过速。
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流程图附2:
医技科室发现并确认危急值
↓
电话通知相关科室
↓
值班人员接收电话并记录
↓
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生
↙↘
报告上级医师、科主任迅速采取相应措施
↓
决定方案,采取措施
↙记录处置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