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度学基础知识共18页
色度基础知识

黄度是指颜色与标准白的偏差,广泛地被塑胶业采用。
llluminantC(C光源)?
模拟平均日光的钨丝灯为代表的标准光源,如蓝色,与之相关的色温为6774°K。
llluminantD(D光源)?
以日光灯为代表的CIE标准光源,以日光的真实测量光谱为依据,与之相关的色温为6504°K。D50,D65,以及D75,等是最常用的几种色温。
Colorimeter(色度仪)
模拟人眼对红、绿、蓝光响应的光学测量仪器。
Reflectancecurve/Spectralcurve(反射光谱曲线)
一幅描绘物体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线的反射率的图表。
D50
表示色温为5000°K的CIE标准照明体。在印刷工业中,这色温较广泛地用于制作观察灯箱。
Reflectance(反射率)
CIELCH
CIELCH颜色模型采用了同L*a*b*一样的颜色空间,但它采用L表示明度值;C表示饱和度值及H表示色调角度值得柱形坐标。
??三维空间坐标与明度的变化
??是否可以接受的颜色匹配?
反射光谱曲线
不同的物体表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对不同的光波的反射率不同。离开物体后波长的表现形式是物体的光谱数据,光谱数据可以绘制成光谱曲线,光谱曲线可表示颜色中各特性的关系,通常我们称之为颜色的“指纹”。
利用积分球仪器测量物件时,物件的镜面反射会一并测量,因此测量包含镜面反射数据时,仪器只会测量物件的色素对颜色的数据,而不理会表面纹理。
Hue(色调)
物体的基本色,如红色、绿色、紫色等,可用圆柱形色空间角度位置或在色轮上的位置确定色相。
Strength(力度)
力度是计算颜料与颜料之间的批差。
色度学基础知识

色度学基础知识---------------------------------------------------------------------------------------------------------------------------------------- 色度学基础知识一、概述色度学是研究人的颜色视觉规律、颜色测量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以物理光学、视觉生理、视觉心理、心理物理等学科领域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
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存在着大量有关色度学的问题,颜色与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颜色的测量和控制在一些工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在许多部门颜色是评定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染料、涂料、纺织印染、塑料建材、医学试剂、食品饮料、灯光信号、造纸印刷、电影电视、军事伪装等等,这一切都是由于颜色科学的建立,才使色度工作者能以统一的标准,对颜色作定量的描述和控制。
在纺织印染、染料和涂料等行业天天与颜色打交道,过去全凭目测评定,评定结果无法记述,储存。
并受观察者的身体状况、情绪、年龄等影响很大。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测色仪器的测色准确性、重演性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现在又有在线检测对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不合格品率更为有用。
为此测色技术在各行各业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色彩的感觉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单从物理观点来考虑,色彩的产生有三个主要因素:光源,被照射的物体和观察者。
二.、光和颜色1、光源光由光源体发出,太阳光是我们最主要的光源。
光辐射是一种电磁辐射波,包括无线电波、紫外光、红外光、可见光、X 射线和γ射线等。
我们人类所能见到的光只是电磁波中极小的一部分,其波长范围是380--700nm (纳米)称为可见光谱。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引起人的不同颜色感觉:700nm 为红色,580nm 为黄色, 510nm 为绿色, 470nm 为蓝色。
单一波长的光表现为一种颜色,称为单色光。
第一章 色度学基础

1-3 相加混色(RGB彩色模式) 相加混色( 彩色模式) 彩色模式
彩色电视技术中采用的是将红、绿、蓝三 红 蓝三种基 色光按不同比例相加,从而获得不同的彩色光的方 法,称为相加混色法,又称RGB彩色模式 彩色模式,在这种 彩色模式 彩色模式中,红、绿、蓝被称为基色光。 红光+绿光=黄光 绿光+蓝光=青光 蓝光+红光=紫光 红光+绿光+蓝光=白光 补色: 补色:与基色相加为白色的彩色,称为其基色的 补色。红、绿、蓝的补色为青、品(紫)、黄。
第 14 页
第一章 色度学基础
1-1 彩色光三要素(HSB彩色模式) 彩色光三要素( 彩色模式) 彩色模式
色性 色彩基本分为暖色(也称热色)和冷色(也称寒 色)两类。红、橙、黄为暖色,给人以热烈、温暖、 外张的感觉;青、蓝、紫为冷色,给人以寒冷、沉 静、内缩的感觉。
色调(亦称调子) 亦称调子)
在一定的色相和明度的光源色的照射下,物体表 面笼罩在一种统一的色彩倾向和色彩氛围之中,这种 统一的氛围就是色调。
第 17 页 第一章 色度学基础
红光+青光=白光 绿光+紫光=白光 蓝光+黄光=白光
1-3 相加混色(RGB彩色模式) 相加混色( 彩色模式) 彩色模式
第 18 页
第一章 色度学基础
1-3 相加混色(RGB彩色模式) 相加混色( 彩色模式) 彩色模式
计 色 三 角 形
第 19 页
第一章 色度学基础
第 25 页 第一章 色度学基础
1-3 相加混色(RGB彩色模式) 相加混色( 彩色模式) 彩色模式
亮度方程
NTSC 制的亮度方程: 制的亮度方程: Y=0.299R+0.587G+0.114B
色度基本知识

a*—为红绿色度指数坐标,+a时表示红的程度,-a时表示绿的程度。
b*—为黄蓝色度指数坐标,+b时表示黄的程度,-b时表示蓝的程度。
参考文献:
[苏朝锐.颜色的机理和新闻纸色调.造纸科学与技术,2002,21(4):]
1976年国际照明委员会(CommissionInernation-aled’Edairage简称CIE)确定L*a*b*颜色空间,称之为CIELAB系统,所有的颜色可用L*、a*、b*三个轴的坐标来定义。L*为垂直轴,代表明度,其值从底部0(黑)到顶部100(白)。a*代表红绿轴上颜色的饱和度,其中,-a*(绿),+a*(红)。b*代表蓝黄轴上颜色的饱和度,其中-b*(蓝),+b*(黄)。a*、b*都是水平轴。两个颜色之间的总色差ΔE=[(ΔL*)2+(Δa*)2+(Δb*)2]1/2。
颜色是眼睛和神经系统对光源的感觉,它是光源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形成的讯号刺激大脑皮层产生的反应,这种生理的反应就是颜色的感觉。颜色的三要素是:光源、观察物体和观察者(器)。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不同类型的电磁波是按照其波长的不同来区分其光谱的类型的。可见光只占自然界中光谱的一小部分,由于波长在380-760nm之间的光,可以被人的肉眼看见,物理学上把之称为可见光,在可见光谱中,蓝光的波长在400-480nm之间,红光的波长在630-760nm。当物体受到光源的照射时,会产生三种情况:穿透、吸收和反射。如果我们把物体对光的反射和吸收功能结合起来研究,我们就会明白颜色是如何产生的。我们知道,所有的物体对光有一定的吸收和反射的功能。物体由于本身的物理或化学的特性,物体将会吸收某些波长的光而同时反射其他波长的光,其本身所显示出来的颜色决定于吸收了哪些波长的光和反射哪些波长的光。如:当物体把波长在630-760nm的大多数光反射出来,那么物体就显示出红色;对于白色,由于所有波长的光都被反射出来,没有哪种波长的光占主导地位,所以看不到任何的颜色,物体显示为白色;对于黑色,由于物体吸收了大多数的光,所以显示为黑色。
色度学基础

11. 白光与其他颜色光的混合 主波长和补色主波长 白光与其他颜色光的混合—主波长和补色主波长 将白光和一种适当的光谱色混合,可配得所需要的任何颜色光. 若所选择的白光是E点等能白光.选择任意一点C,连接CE并延 长,交于单色轨迹线上的,则C'单色光的波长,称为C点光的主波 长.主波长λ代表线上各点光谱色的主色调. 若选择FEN三角形内的A点,连接EA,但不能向A的方向延长,而应 将线向左上方延长,交于单色轨迹线上的A'点,则A'点的波长, 称为A点的补色主波长.补色主波长,也是表示AA'线上各点颜色 的主色调.
8. 20个特定颜色区 个特定颜色区 在舌形曲线所包围的区域内,被分成20个颜色区域.在每个区域 内,被认为颜色基本相同,每个颜色区都是一个平均主波长,或 者补色主波长,而且还有相应的英文名称.它们的英文—中文名, 对照如下: 1. Red—红色 2. Pink—粉红色 3. Reddis Orange—橙红色 4. Yellishpink—粉黄色 5. Orange—橙色 6. Orange-Yellow—橙黄色 7. Yellow—黄色 8. reenish Yellow—黄绿色
色 度 图 的 颜 色 区 域 对 应 的 主 波 长
颜色名称 红 橙红 橙 黄橙 黄 绿黄 黄绿 草绿 绿 青绿 绿 绿 颜色代号 R rO O yO Y gy YG yG G bG BG gB B PB bP P Yp Rp pR 平 均 主 波 长 ( nm) 493(补) 606 592 583 578 573 565 545 508 495 490 485 476 454 566(补) 560(补) 545(补) 506(补) 496(补)
红 红 红
颜色三角形
色度学基础

第一节色度学基础色度学与人类工程学色度学与物理光学等学科的基础不同, 物理光学可以认为是客观的科学, 是与人类无关的。
而色度学却是一种主观的科学, 它以人类的平均感觉为基础, 因此它属于人类工程学范畴, 以对光强的度量来说, 物理光学以光的辐射能量这个客观单位来度量, 而色度学却以色光对人眼的刺激强度来度量。
辐射能量很大的波长很长的红光对人来说却没有辐射能量很小的黄光亮, 人们就认为黄光的强度比红光大。
色度学既然是建立在人眼的反应基础上, 对于别的动物就不适用了。
好在人类的不同人种之间对光的感受没有太大的区别, 因此色度学是和人种无关的。
绝对亮度( Lv) 的定义是:( 坎德拉/ 平米)其中θ 是发光表面法线与给定方向夹角的余弦。
由于多数情况下是垂直于发光表面观察的, 所以亮度可理解为单位面积的发光强度( di 为微发光强度, ds 为微发光面元) 。
1 坎德拉的发光强度是频率为540×1012赫兹的光源在每球面度中强度为1/683 瓦的光辐射。
由此可见, 亮度与电磁波的辐射强度这个物理量成正比。
又由于人眼的感色性的关系, 又与光的波长密切相关。
由于人眼在不同的亮度环境下会自动调节瞳孔的大小, 使进入眼睛的光强总在一个亮度范围之内。
因此除了在超出人眼调节范围之外的极暗或极亮的环境之外, 使用相对亮度来表述图像或图片更为方便。
例如, 尽管电视屏幕的白场、灯光下的白纸和阳光下的白纸的亮度很不一样, 但都将其定义为100% 的相对亮度。
考虑到在电子出版领域的应用, 后面使用亮度这个术语时, 都是表示相对亮度。
亮度和明度物体的亮度在计算机内都要以整数的方式表示, 例如最亮的为100, 最暗的就是0, 中间还有许多过渡亮度。
为了计算方便, 计算机内通常都以 2 的多少次方来表示一个亮度范围。
例如0~31、0~63、0~127、0~255。
现在最常用的是0~255, 即256 级亮度, 但其他几种方式也常使用; 例如有许多彩色显示卡的32K 色显示方式, 它的亮度等级就是0~31, 共32 级。
光度学,色度学基础知识

光度学基本知识
即得
I cosα I ' cosα ' + 2 R R '2 4 I = 60cd , cosα = ; I ' = 48cd 6 12 cosα ' = 122 + 62 − 42 E=
(
R = 6, R' = 122 + 62 − 42
(
)
)
最后得
60 × 4 48 × 12 E= + = 1.385lx 3 3 6 164
其中 :[C]——某一特定颜色 , 即被匹配的颜色 ; [R]、[G] 、[B]——红、绿、蓝三原色 ; r 、 g 、 b ——红、绿、蓝二原色的比例系数 , 以表示相对刺激量 ; ≡——表示匹配关系 , 即在视觉上颜色相同 , 而不是指能量或光谱成分相同
三原色系数相加等于 1, 即 r+g+b=1
饱和度= 单色光流明数/(单色光流明数+白光流明数)
明度 用它来标志颜色的明亮程度。用颜色的总流明数表示。 色调和饱和度合称色品,是颜色的色度学特征;亮度是颜色的光度学 特征。色调、饱和度和明度这三个感觉量一起决定了颜色的特征。
色度学基本知识
四、表色系统
表色系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彩色的三个特性为依据 , 即按色 调、明度和饱和度来分类 ; 另一类是以三原色说为依据 , 即任一给定 的颜色可以用三种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在此 , 简单介绍一下后 一类表色系统——三色分类系统。该系统是以进行光的等色实验结果 为依据、由三刺激表示的体系。用的最广泛的是 CIE 表色系统。 视觉器官对剌激具有特殊的综合能力 , 即无论受单一波长的单色光刺 激还是受一束包含各种波长的复合光剌激 , 眼睛都只产生一种颜色感 受。研究证明 , 光谱的全部颜色可用红、绿、蓝三种光谱波长的光按 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用不同比例的上述三种原色相加混合成一种颜 色 , 用颜色方程可表达为 [C]≡r[R]+g[G]+b[B]
色度学基础

4、色调、明度 、色调、 与饱和度之间的 关系
三、颜色混合和颜色混合定律
• 各种颜色可以通过两种或几种颜色混合得 颜色混合有2种方式,色光和色料混合。 到。颜色混合有2种方式,色光和色料混合。
色光三原色: 色光三原色:红、绿、蓝。
色料三原色:品红、 色料三原色:品红、黄、青。
1、 色光混合 、
(二)色觉的形成
• 人辨别颜色的能力是指视网膜对 不同波长 光的感受特性。 • 视锥细胞对红、绿、蓝吸收率最高,红、 绿、蓝三种光混合比例不同,就可形成不 同的颜色,从而产生各种 色觉
• 人眼对任一色彩的视觉反应取决于红、绿、 蓝三色输入量的代数和--格拉斯曼定律
二、颜色的分类及其属性
• 1、非彩色和彩色
• 再如你在电灯前闭眼三分钟,突然睁开注视电灯 两三秒钟,然后再闭上眼睛,那么在暗的背景上 将出现电灯光的影像。以上现象叫正后像。电视 机、日光灯的灯光实际上都是闪动的,因为它闪 动的频率很高,大约100次/秒上,由于正后像 100 作用,我们的眼睛并没有观察到。
• 电影技术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发明的,在电 影胶卷上,当一连串个别动作以16图形/ 秒以上的速度移动的时候,人们在银幕上 感觉到的是连续的动作。现代动画片制作 根据以上原理,把动作分解绘制成个别动 作,再把个别动作续起来放映,即复原成 连续的动作。
间色:两种原色混合得到的颜色,例如... 复色: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间色组成的颜色,例如 白色。 补色:混合得到白色或灰色的两种色,称为补色 • 如绿色与紫色互补,蓝色与黄色,红色与青色互补
关于视觉后像
• 当外界物体的视觉刺激作用停止以后,在 眼睛视网膜上的影像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 这种视觉现象叫做视觉后像。视觉后像的 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 也称为视觉残像。如果眼睛连续视觉两个 景物,即先看一个后再看另一个时,视觉 产生相继对比,因此又称为连续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