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合集下载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长城》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片断】1、教师导学第三自然段,质疑:作者看到长城的雄伟,站在长城上,扶着长城墙上的条石,他想到了什么?2、教师让学生微闭眼睛,播放音乐,范读第二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3、师读毕,问学生就文字的诵读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见学生回答得很好了,师就音乐内涵引导。

“音乐中有丁当击石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呼啸的风声……”学生答得很踊跃。

师引导:把这些和建筑长城联系起来,修筑长城会采集石头,会用哪些工具会出现哪些劳动情景。

可以结合现在的采石场来谈。

可那时没有炮药,没有现在用的冲击钻,全靠人力和铁锤铁钻开采的。

而每一块石头有上吨重。

所有这些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和汗水!大家想想,每一块石头的采集和搬运,以及如何在崎岖的山脊上砌成城墙,这就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4、师再放音乐:学生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5、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说出自己奇特的想象。

教师巡视,进一步引导:长城不是一天一月完工的,一年四季,在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由此拓展思维,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

6、学生汇报:生一:我想到很多古人在八达岭上修造长城,有的抬石头,有的搬石头。

生二:我看到很多人围了一块大石头撬得撬,推得推,发出嗨哟嗨哟的号子声。

生三:我想到嘉峪关前很多古人在商量如何在山谷中修筑城堡和关卡,怎样把地基打牢。

生三:我看到山海关前的悬崖上有很多人在开采石头,有的抡大锤,有的用钻子,有的用敲子。

他们累得全身是汗。

生四:我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着,全身都晒黑了,很多人肩头还起了泡;寒冷的冬季,他们迎着呼啸的北风,顶风冒雪,象一个个动态的冰雕。

生五:很多抬石头人后面有人举了鞭子。

我看到不少抬石头的人累死了。

还看到这些累死的人被官吏残忍地扔到山崖下去了。

生六:我看到长城修好后从城堡上升起了冲天的浓烟。

……7、师小结:大家真了不起,想得和作者一样多。

席慕容《长城谣》教案

席慕容《长城谣》教案

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城谣》;(2)理解《长城谣》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培养民族自豪感;(2)学会关爱自然,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3.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历史和文化;(2)简介席慕容及其作品《长城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大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4. 诗歌欣赏(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5. 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长城故事或传说;(2)讨论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关爱自然。

6. 小结作业(2)布置作业:背诵《长城谣》,写一篇关于长城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长城谣》的流利程度、语音语调准确性;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主题思想、情感表达等;3. 学生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4. 学生作文中关于长城的描写和表达,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八、课程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以“长城”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才华;2. 开展“我心中的长城”绘画比赛,鼓励学生用画笔表达自己对长城的理解和情感;3. 邀请历史老师进行一次关于长城历史文化的讲座,加深学生对长城的认识。

《长城谣》音乐教案

《长城谣》音乐教案

《长城谣》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朗读诗歌,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

难点: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播放音乐《长城谣》,长城图片提问: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长城呢?长城简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北边匈奴,调动*民上百万人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给予修缮,连贯为一,西起今甘肃岷县,北靠*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

明代为了防御北方外族侵扰,前后修筑长城*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长城是是我国古代的*事防御工程体系。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长城内外各族*在无数次斗争和长期交往中,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它们赋诗作画,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增添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与画卷。

过渡:长城,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熟悉不过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异乡,它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介绍作者:席慕容;写作背景三、字词快餐焉(yān)支隘(ài)口蹲(dūn)踞荒莽(mǎng)焚(fén)起敕(chì)勒川四、朗读节奏训练(听录音,说说朗读诗歌应注意什么?)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山下今宵月*/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五、整体感知全班同学朗读全诗,思考并回答问题1、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2、抒情主线是?六、诗歌赏析(一)理清结构,分析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二)学习第一节1、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长城谣》是一首诞生于抗日年代的爱国歌曲,这首乐曲情绪苍凉悲壮、旋律质朴自然、节奏平稳有序,深切表达了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课时:共两课时。

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约10分钟)(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

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

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约30分钟)(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

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

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

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高中语文《长城谣》教案

高中语文《长城谣》教案

高中语文《长城谣》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长城谣》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表现手法;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长城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反思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作者:席慕蓉;背景:描绘了长城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主题:长城作为民族象征,反映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美和形式美;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3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学生尝试创作以长城为题材的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互评和教师点评。

5.2 文化探究: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相关的研究报告;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报告,进行互评和教师点评。

高中语文《长城谣》教案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长城谣》文本,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收集与长城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背景信息。

席慕容《长城谣》教案

席慕容《长城谣》教案

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城谣》;(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2)理解爱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3)学会尊重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席慕容《长城谣》2.2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2)诗歌的情感内涵;(3)诗歌的艺术特色。

2.3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诗歌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历史和文化;(2)简介席慕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提问:你们对长城有什么印象?请大家分享。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思考问题:诗歌中长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诗人的情感是什么?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解读诗歌的象征手法;(2)探讨诗歌的深层意义,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

3.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歌;(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

四、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3)评价学生在诗歌解析和应用拓展中的创新能力。

4.2 终结性评价(1)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评价学生对诗歌情感和美学价值的感悟;(3)评价学生在创作中的表现和成果。

长城谣,席慕容教案

长城谣,席慕容教案

长城谣,席慕容教案长城谣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过程与方法:通过示范朗读及播放影音文件的辅助教学手段,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爱国之情。

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一、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专题片《长城》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

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请学生简介作者席慕容:台湾诗人。

祖籍内蒙古。

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

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

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目标明确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跨上四级阶梯,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四、听读诗歌1、指名朗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3、让学生说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五、初读诗歌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2、整体感知: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长城诗歌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梳理:咏物抒怀_长城谣,席慕容教案。

长城---------------思乡之情六、品读诗歌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我们要分成三个大组进行,比一比,看哪队更棒?合作探究:分成红绿蓝三个大组分小节边读边讨论。

红队:这节中你读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绿队:诗歌第二小节表达了对长城的什么情感?蓝队: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学生解答问题---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学生再读---小组齐读全班配乐齐读全诗七、悟读诗歌1、情感描摹我们刚刚体会了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情,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呢?例如:这种情感像烈火一样炽烈。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长城谣》是一首诞生于抗日年代的爱国歌曲,这首乐曲情绪苍凉悲壮、旋律质朴自然、节奏平稳有序,深切表达了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课时:共两课时。

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约10分钟)(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

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

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约30分钟)(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

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

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

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席慕蓉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长城谣》就是其中的一首诗。

而其实,席慕蓉第一次见到长城是在1989年。

以下是品才整理的席慕蓉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席慕蓉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学会欣赏诗和品味诗。

重点、难点: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一、情境导入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依恋故土,所以,只要有背井离乡,就会有乡愁,乡愁如血液一般,从古至今流淌在华夏儿女体内。

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

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结。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席慕容:台湾诗人。

祖籍内蒙古。

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

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

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明确目标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学会用四级朗读法来学习诗歌,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

四、听读诗1、指名朗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3、学生说一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点拨: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五、初读诗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2、介绍诗歌中的意象意象即艺术形象,就是在诗歌中被赋予了作者情感的,能引发联想的具体的东西。

例如:余光中在《乡愁》中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

3、整体感知:1、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物是什么?长城、黄河2、诗歌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六、品读诗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我们分成三个大组进行,比一比,看哪组更棒?1、品读第一节 (第一组)提问:这节中诗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刻画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点拨:“悲欢”、“无情”、“冷眼”是作者用拟人手法刻画了长城的形象,表明长城是民族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使他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板书:审视历史,重现长城的沧桑)2、品读第二节(第二组)提问:这节中诗人借助那些意象抒发自己的什么情感?明确:诗人借助长城的躯体和面容、云、树、风来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

(板书:借助长城,抒发满腔的热情)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3、品读第三节 (第三组)提问:本节诗人依靠什么进一步流露自己的什么感情?(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依靠梦境回到故乡,流露出诗人思恋故乡,心系故国的游子情怀。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

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

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板书:依靠梦境,流露浓浓的乡思)4、师点拨、评价各组同学品读情况。

七、悟读诗总之,这首诗通过刻画长城来抒发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再一次听录音磁带,体会诗人那份浓烈的思乡情,品悟诗歌的韵味。

1、播放朗读带,学生跟读2、挑战录音中的朗读学生自由选读最喜欢的小节。

3、全班齐读八、总结(略)九、作业背诵这首诗板书:长城谣席慕蓉一、审视历史,重现历史的沧桑 (咏物)长城二、借助长城,抒发满腔的热情三、依靠梦境,流露浓浓的乡思 (抒怀)恋乡、思国席慕蓉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一.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长城谣》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

(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 (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 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3 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

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

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 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当场成诵!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灵活机动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席慕蓉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二、作者简介席慕蓉的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

1943年公历10月15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9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

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1969年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长城谣》就是其中的一首诗。

而其实,席慕蓉第一次见到长城是在1989年。

三、资料补充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

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

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

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

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

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00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米,堑壕和天然形成长度为米。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XX多年,总长度达532万米以上。

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

它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

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

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四、朗读节奏划分长城谣席慕蓉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五、整体感知:(自读,同桌相互交流)1、每节诗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第一节):长城是历史的见证,他见证了民族的哪些事件?3、(第一节):为什么说长城“无情”“冷眼看人间恩怨”?4、(第二节):为什么唱长城时“不能成声”,写长城时“不能成篇”,而一提到长城心中“便有烈火焚起”?5、(第二节):“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应作何理解?6、(第三节):“敕勒川、阴山下”出于哪首诗?它与作者有何关系,与长城、黄河又有何关系?7、(第三节):这首诗的主体意象是长城,而诗歌中为什么写到了黄河?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既是“梦中”又为什么是“不眠”?说说你的理解。

六、小结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

诗人借长城抒发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有对历史的反观,全诗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

七、迁移、欣赏长城用石头垒砌的沉重叹息从两千多年前一路风雪中走来防御的一柄月光下的盾牌是血和肉从火中锻造刀光和剑影重叠的黑夜记忆那铁蹄的力量在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传说中的卧龙在外太空依旧熠熠生辉如灯如星如太阳如民族的脊骨推不倒的最后一堵墙用遥远的岁月和信念来喂养子孙后代我们只好用喷薄的泪来祭奠你的历史用剩下的日子来背负沉甸甸的希望登八达岭长城有思任先青沿着时光走我只是跋山涉水的过客沿途桃花逶迤一夜凋零雨水哭醒了前生半个中国沿着时光走虚荣的桂冠太高安分守己的文字太低青灯黄卷经文多病诗歌多余堪问一张桑叶的斑驳轨迹谁与评说?沿着时光走故国一条大河黄一条大江长雁鸣喊亮刀影烽火燃沸热血月光如泣鼙鼓惊蛰历数多少英雄名节填补史册沟壑登上八达岭心事隐隐作痛拍遍绵延长城哪块青砖是我?思考:这两首诗分别借助了什么意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八、课外作业写一首借物抒情的诗提示:1 、明确要抒发的情感2 、寻找能寄托情感的物象3 、将情感用文字寄托于物象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