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长城》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片断】1、教师导学第三自然段,质疑:作者看到长城的雄伟,站在长城上,扶着长城墙上的条石,他想到了什么?2、教师让学生微闭眼睛,播放音乐,范读第二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3、师读毕,问学生就文字的诵读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见学生回答得很好了,师就音乐内涵引导。
“音乐中有丁当击石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呼啸的风声……”学生答得很踊跃。
师引导:把这些和建筑长城联系起来,修筑长城会采集石头,会用哪些工具会出现哪些劳动情景。
可以结合现在的采石场来谈。
可那时没有炮药,没有现在用的冲击钻,全靠人力和铁锤铁钻开采的。
而每一块石头有上吨重。
所有这些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和汗水!大家想想,每一块石头的采集和搬运,以及如何在崎岖的山脊上砌成城墙,这就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4、师再放音乐:学生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5、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说出自己奇特的想象。
教师巡视,进一步引导:长城不是一天一月完工的,一年四季,在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由此拓展思维,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
6、学生汇报:生一:我想到很多古人在八达岭上修造长城,有的抬石头,有的搬石头。
生二:我看到很多人围了一块大石头撬得撬,推得推,发出嗨哟嗨哟的号子声。
生三:我想到嘉峪关前很多古人在商量如何在山谷中修筑城堡和关卡,怎样把地基打牢。
生三:我看到山海关前的悬崖上有很多人在开采石头,有的抡大锤,有的用钻子,有的用敲子。
他们累得全身是汗。
生四:我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着,全身都晒黑了,很多人肩头还起了泡;寒冷的冬季,他们迎着呼啸的北风,顶风冒雪,象一个个动态的冰雕。
生五:很多抬石头人后面有人举了鞭子。
我看到不少抬石头的人累死了。
还看到这些累死的人被官吏残忍地扔到山崖下去了。
生六:我看到长城修好后从城堡上升起了冲天的浓烟。
……7、师小结:大家真了不起,想得和作者一样多。
长城谣音乐初中教案

长城谣音乐初中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长城谣》,使学生体验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歌曲练习,让学生感受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音乐风格,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歌曲《长城谣》,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长城谣》。
教学难点: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教学准备:录音机、课件、乐谱。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长城谣》,让学生初步感受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
2. 学生分享对长城的了解,教师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
二、新课教授(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长城谣》,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2. 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全体学生演唱歌曲,教师点评并指导改进。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练习歌曲,教师个别指导。
2. 学生互评、自评,教师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巩固歌曲《长城谣》的演唱技巧。
2. 了解其他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作品,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歌曲《长城谣》的演唱技巧有了基本的掌握,能够体会到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但在个别学生的演唱中,仍存在发音不清、节奏不准确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抗日战争时期其他音乐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
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长城谣》

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长城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城谣》的创作背景,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 学会《长城谣》的歌词,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 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学会《长城谣》的歌词和旋律。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准和节奏的把握。
2. 集体合唱部分的协调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视频:《长城谣》的歌曲及相关图片。
2. 乐谱和歌词。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或视频介绍《长城谣》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新课教学:教唱《长城谣》,重点讲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帮助学生掌握歌曲。
3. 练习:分组练习合唱部分,注意协调性和音准的准确性。
4. 展示: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音乐审美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歌曲创作比赛,以小组为单位,结合长城主题,创作新的歌曲。
2.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形式表现长城的美,如绘画、舞蹈等。
七、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歌曲《长城谣》,并尝试教唱。
2. 家长协助孩子练习歌曲,加强音乐素养的培养。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合唱协调性、乐理知识掌握等。
2. 课后作业:歌曲演唱、创作作品等。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其他与长城相关的音乐作品,如《长城长》、《万里长城》等。
2. 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感受不同歌曲的特点,进一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结合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合唱水平。
小学音乐《长城谣》教案

小学音乐《长城谣》教案一、教材背景《长城谣》是小学音乐课的教材之一,通过该曲目的研究,可以让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长城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掌握《长城谣》的音乐元素和表演要求;3. 学会合唱《长城谣》并能够用乐器伴奏。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普及知识讲解《长城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对古代建筑和历史的认识。
2. 曲目研究1. 听音乐:播放《长城谣》的音乐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2. 歌词研究:教授《长城谣》的歌词,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内容。
3. 合唱练:指导学生进行合唱练,注意发音、节奏和表达的准确性。
4. 乐器伴奏:教学简单的乐器伴奏,让学生在合唱过程中进行伴奏演奏。
3. 表演训练1. 舞蹈动作:设计简单的舞蹈动作,与歌曲配合演出。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演绎《长城谣》中的不同角色,培养表演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长城的壮丽景象,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2. 知识普及:教师讲解中国长城的历史、地理位置和作用,让学生对其有初步了解。
3. 听音乐:播放《长城谣》的音乐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氛围。
4. 歌词研究:教师逐句讲解《长城谣》的歌词,并引导学生跟读。
5. 合唱练: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合唱练,重点训练发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6. 乐器伴奏:教师示范乐器演奏,让学生根据能力选择乐器并进行伴奏。
7. 舞蹈训练:设计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进行练。
8.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9. 总结:回顾研究的内容和成果,鼓励学生对音乐的进一步探索和表演。
五、教学评价1. 音乐水平:学生合唱的准确度和流畅度。
2. 表演能力:学生舞蹈动作和角色扮演的表现能力。
3. 乐器演奏:学生在合唱中的乐器伴奏技巧。
4. 研究兴趣: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该教案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长城谣》教案(共5则范文)

《长城谣》教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长城谣》教案(共)《长城谣》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城谣》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城谣》教案1教学目标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一.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长城谣》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
(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
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
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2023最新-《长城谣》教案(最新4篇)

《长城谣》教案(最新4篇)《长城谣》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长城谣》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长城谣》说课稿篇一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现代诗《长城谣》,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一、教材分析:《长城谣》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作为诗歌单元,它力求唤起回忆,引起共鸣。
诗歌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学形式,有着极其鲜明的文体特点。
其体现在各个层次的美感是极具感染力的。
而本诗中表达的乡情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普遍情感。
我们在七年级课本中选编的余光中的《乡愁》一诗里已经沐浴了这种情感的光辉。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据此,结合诗歌本身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知识与技能:1、准确认读生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了解现代诗的语言、结构特点,懂得断句。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诗悠远的意境和作者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按照倾听配乐诗、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激发爱国、爱乡情感。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1、在诵读中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力。
2、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激发爱国、爱乡情感。
3、本课的难点:理解意象对于抒情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恰当的意象来表达某种情感。
二、说教法:需要指出的是,所教的`班级有相当数量的外来工子弟,诗中渲染的乡情无时无刻不在他们心中激荡,这是可以好好利用的。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长城谣》是一首诞生于抗日年代的爱国歌曲,这首乐曲情绪苍凉悲壮、旋律质朴自然、节奏平稳有序,深切表达了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课时:共两课时。
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约10分钟)(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
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
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约30分钟)(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
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
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
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长城谣》声乐教学教案

《长城谣》声乐教学教案《长城谣》席慕容班级:八(2)班时间:xx/04/03星期四上午第二节地点:多媒体课室授课人:张丽芬【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朗读诗歌,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
难点: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播放音乐《长城谣》,长城图片提问: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长城呢?过渡:长城,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最熟悉不过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异乡,它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介绍作者:席慕容;写作背景三、字词快餐焉( yān)支隘(ài)口蹲(dūn)踞荒莽(mǎng)焚(fén)起敕(chì)勒川四、朗读节奏训练(听录音,说说朗读诗歌应注意什么?)?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五、整体感知全班同学朗读全诗,思考并回答问题1、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2、抒情主线是?六、诗歌赏析(一)理清结构,分析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二)学习第一节1、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为什么说长城是”无情“、”冷眼“的?(三)学习第二节1、长城为什么会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便烈火焚起呢?2、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对长城的什么情感?3、”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分别指什么?(四)学习第三节1、“敕勒川,阴山下”是出自哪首诗的?它和作者有何关系?与长城、黄河又有何关系?2、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长城,为什么又写到了黄河?3、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说说你的理解(五)合作探究(讨论)这首诗的意象最重要的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六)小结(七)作业1、背诵《长城谣》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板书设计长城谣席慕容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思乡之情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2篇二:长城谣初中音乐教案《长城谣》姓名李雅鹤日期 xx.4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唱歌曲《长城谣》的过程中,体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情感;感受并领悟歌曲中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长城谣》是一首诞生于抗日年代的爱国歌曲,这首乐曲情绪苍凉悲壮、旋律质朴自然、节奏平稳有序,深切表达了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课时:共两课时。
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约10分钟)(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
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
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约30分钟)(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
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
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
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约5分钟)(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
(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注:本教案(摘自《音乐课标解读》案例)。
谱例、基本节奏句型和歌曲的旋律线未转摘。
简评:这节课里,采用“学歌词和学歌谱相互交替”学习新歌的方法,从学习的过程来说,按照“综合——分析——再综合”的模式进行新歌的学习,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行的缺点。
这样的学习新歌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模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对歌曲的认知规律。
在学习歌曲曲谱的时候,先从节奏入手,这种方法也值得提倡,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
用类似于指挥动作的单手划“旋律线”的方法,使学习读谱与身体动作相结合。
这些都有利于提高读谱的效果和减低读谱的难度。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课型】唱歌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能力目标:启发学生在演唱歌曲时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情感,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3、情感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哼唱歌曲的旋律,能有感情的朗诵、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许多的客人,让我们用掌声对客人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二、导入歌曲:师: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那么,谁能介绍一下长城?(教师展示图片,学生介绍万里长城)师:两千多年来,这里曾记载着中华民族山河破碎的仇与恨,曾闪过沙场豪杰志士们的刀光剑影。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长城谣》。
三、创设情境,激情感受:1、聆听歌曲《长城谣》,初步感受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然后说一说歌曲把你带到了哪个年代?生:抗日战争时期。
2、教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
师:同学们说的对!《长城谣》是流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首优秀歌曲,作于1937年。
原是为电影《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影片没有拍成,但歌曲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风行全国的一首抗战歌曲。
3、作者简介:师: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一位音乐家写出了这么优秀的音乐作品吗?谁能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生简介作者刘雪庵及其作品。
(刘雪庵:四川铜梁人。
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有影响力的爱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学生时期的作品有歌曲《飘零的雪花》《采莲谣》等;20世纪30年代写了钢琴作品《中国组曲》;抗战前创作过《早行乐》《何日君再来》等歌曲,“七七”事变后写过《长城谣》《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以及《上前线》等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
建国后,还根据古曲《平沙落雁》改编了钢琴曲《飞雁》)4、再次聆听歌曲,进一步体会感受歌曲情绪。
师:同学们,介绍得太好了!现在,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歌曲旋律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四、合作探究,学唱歌曲。
1、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
(教师出示大谱表)同学们看歌曲中出现了哪些你们熟悉的音乐记号?这些音乐记号有什么作用?(4/4拍号,反复跳跃记号)2、节奏练习: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现在再来观察一下歌曲的节奏型。
有一组节奏型在歌谱中反复出现了多次,你发现了吗?谁能边划拍边读出这组节奏?①基本节奏型:4/4 x x x x x ︱x . x x -︱(注意附点四分音符)师:下面这组节奏我认为有一定的难度,你能读出来吗?②难点节奏型:4/4 xx xx xx xx︱︱3、视唱歌谱:(1)找找、唱唱旋律。
师:同学们,这么难的节奏你们都能读拍准确,真是太棒了!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的眼力。
请同学们找出歌谱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一句旋律,并唱一唱。
4/4 5 3 5 3 5︱ 5 -︱(2)随琴视唱歌谱的第三乐句。
师: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除第三乐句外,其它三个乐句音调基本相同,只在句尾略加变化。
第三乐句的旋律最与众不同,你能试着把它唱出来吗?(自由练习,分组展示,相互纠正)4/4 2 1 2 1 2 ︱5. 3 2 - ︱3 1 2 3 5 3 5 6 ︱︱(3)学生随琴完整演唱歌谱。
5、演唱歌曲:(1)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的好。
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用Lu把这首歌的曲谱哼唱一遍,老师还要提几点要求,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到?眉毛眼睛向上挑,嘴角向上翘,口腔打开,像打哈欠的状态。
学生用Lu哼唱曲谱。
(2)朗读歌词(放乐曲伴奏带),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意境。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那你们能不能把歌词试着按节奏有感情的读一遍?(3)师:同学们朗读的真有感情!那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状态把歌词再试着唱一遍?(自由练习)(3)重点指导“一字多音”的唱法。
师:刚才,在大家唱歌词的时候,我发现有几个地方唱得不太理想。
——就是“长城外面是故乡”“奸淫掳掠苦难当”这两句。
在这里“城、故、奸、淫、掳、掠”都是一字对应两个音,演唱的时候要注意。
(4)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6、复听歌曲: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听中国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
(放歌曲录音)听后说一说:歌曲乐句间情绪和速度有什么变化?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速度演唱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7、歌曲处理:在演唱时开头两句要充满感情,颂扬家乡的富饶美丽,第三句转折,表现对敌人的仇恨,两段的“当”和“乡”从高到低,由强到弱处理要细腻,音要延长,速度放慢,以表达内心的极度悲愤;第二段是呼吁人们抗战,演唱时应表现出抗击敌人的坚强决心,最后以渐慢的速度带着必胜的信念结束全曲。
8、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9、运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唱的真棒!你们的歌声让老师觉得格外的振奋!那么,这首歌曲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演唱?(男女生分组,一领众合……)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师: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有许多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你们在课堂中学唱过、听赏过或是在电影中听到过哪些呢?谁能给大家唱一唱?生:《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歌唱二小放牛郎》《保卫黄河》……师: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就是非常著名的抗日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它鼓舞着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做英勇顽强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就把这首著名的抗日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下面,让我们齐唱这首《义勇军进行曲》。
六、教师小结:听着这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回顾着那一段段惨痛屈辱的历史,我想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一定有许多的感受。
那就让我们从歌声中牢记昨天那段历史,珍惜今天这幸福美好的生活,为祖国繁荣富强的明天而努力学习吧!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节课是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
主要教学内容是欣赏乐曲《长城谣》。
《长城谣》是一首诞生于抗日年代的爱国歌曲,这首乐曲情绪苍凉悲壮、旋律质朴自然、节奏平稳有序,深切表达了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创设教学情境入手,用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图片、视频等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同时受到感染。
通过、歌曲视唱的过程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体会当时人们的抗战激情,激励现在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内容】欣赏乐曲《长城谣》【教学目标】1、欣赏乐曲《长城谣》,感受乐曲苍凉悲壮的情绪、质朴自然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体会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2、了解歌曲时代背景,能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3、运用视唱、歌曲旋律及朗读歌词,在参与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体会乐曲的情绪以及表达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感受乐曲苍凉悲壮的情绪、质朴自然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体会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2、教学难点:视唱、歌曲旋律。
【教学过程】一、听赏《长城谣》1、听赏乐曲,介绍长城。
请学生思考长城象征什么?2、观看董文华版MIV《长城谣》,提问:歌曲把我们带到什么年代?3、结合歌词,出示相关内容图片:进一步了解史实,引导出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歌曲《长城谣》是流行于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首优秀作品,刘雪庵曲、潘孑农词,作于1937年,原是潘孑农所编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主题歌,后因“八·一三”上海爆发战争,影片未拍成,但此曲却风行全国)。
1说明:欣赏视频资料,是为了增加学生对日军侵华战争这一历史的了解,为了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从而更好地理解第二段歌词所表现的“抗战救国”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