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长城谣湘教版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长城》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片断】1、教师导学第三自然段,质疑:作者看到长城的雄伟,站在长城上,扶着长城墙上的条石,他想到了什么?2、教师让学生微闭眼睛,播放音乐,范读第二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3、师读毕,问学生就文字的诵读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见学生回答得很好了,师就音乐内涵引导。
“音乐中有丁当击石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呼啸的风声……”学生答得很踊跃。
师引导:把这些和建筑长城联系起来,修筑长城会采集石头,会用哪些工具会出现哪些劳动情景。
可以结合现在的采石场来谈。
可那时没有炮药,没有现在用的冲击钻,全靠人力和铁锤铁钻开采的。
而每一块石头有上吨重。
所有这些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和汗水!大家想想,每一块石头的采集和搬运,以及如何在崎岖的山脊上砌成城墙,这就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4、师再放音乐:学生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5、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说出自己奇特的想象。
教师巡视,进一步引导:长城不是一天一月完工的,一年四季,在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由此拓展思维,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
6、学生汇报:生一:我想到很多古人在八达岭上修造长城,有的抬石头,有的搬石头。
生二:我看到很多人围了一块大石头撬得撬,推得推,发出嗨哟嗨哟的号子声。
生三:我想到嘉峪关前很多古人在商量如何在山谷中修筑城堡和关卡,怎样把地基打牢。
生三:我看到山海关前的悬崖上有很多人在开采石头,有的抡大锤,有的用钻子,有的用敲子。
他们累得全身是汗。
生四:我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着,全身都晒黑了,很多人肩头还起了泡;寒冷的冬季,他们迎着呼啸的北风,顶风冒雪,象一个个动态的冰雕。
生五:很多抬石头人后面有人举了鞭子。
我看到不少抬石头的人累死了。
还看到这些累死的人被官吏残忍地扔到山崖下去了。
生六:我看到长城修好后从城堡上升起了冲天的浓烟。
……7、师小结:大家真了不起,想得和作者一样多。
最新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教案

最新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学会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歌曲,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歌曲内容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读歌曲,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2、(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歌曲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教学方法:诵读法,以指导诵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歌?《长城谣》是啊,蜿蜒的长城不仅是美丽的风景线,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吟唱,许多海外游子为之牵挂。
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感受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心中的长城。
(板书标题作者)二、朗读吟诵引感知(一)师、生朗读——交流对比引思索1、根据讲义上歌曲节奏的划分,生默读歌曲,把握歌曲的总体感情。
追问: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是激情澎湃呢,还是沉吟舒缓?对,沉吟舒缓!因为这首诗主要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有淡淡的哀愁于其中。
2、师朗诵歌曲,要求生注意——诗句的感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生读歌曲,检验第一次朗诵后的学习效果?4、对比师生朗读差异,启发学生注意并找出诗句中的轻重音。
(板书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追问,这些词语为什么要重读或轻读?(二)指导学生诵读歌曲——理解歌曲的意境1、原来,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才能更好的彰显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感情)2、引导领会关键词语读音的轻重及其读法。
(加下划线的句子不讲,学生体会,师提问引导).重音重读主要方法作用1)加强音量法(表达明朗的态度)2)加长音节法(启发思考或表达真挚的感情)3)一字一顿法(控制音量的一字一顿)(显示深切、沉重的心情)3、夺还(“夺、还”与前文的“争战了一部历史”相对应。
(听赏)长城谣-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听赏:长城谣-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介绍本文档是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中的一份,主题是“长城谣”的教学内容。
本文档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关于这份教案的信息:•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评价目标•能够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能够感受长城美妙的音乐旋律与词曲相配的歌词韵律。
•能够掌握歌曲演唱技巧,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合唱技巧。
•能够提升音乐素养和化解生活中的情绪,加强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知。
教学重点•歌曲的演唱技巧。
•歌曲的审美感受。
•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知。
教学难点•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
•合唱的技巧掌握。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简要的自我介绍和歌曲的介绍,为学生打开探索长城文化的思维。
第二步:学习歌曲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认真听歌曲并跟唱,模仿歌曲中的发音和感情表达。
第三步:合唱演练分开单独的声部学唱歌曲,并与合作伙伴一起练习合唱。
重点训练合唱的技巧和配合。
第四步:歌曲演绎在多次的练习后,学生们将会展示出他们的演唱技能,并演绎出一首沉稳嘹亮、饱含感情的《长城谣》。
第五步:讲解长城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动画介绍的方式,详细讲解长城历史文化内涵,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六步:综合评价通过教学后的答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来检验学生们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
评价通过本次的教学,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国家历史文化,也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锻炼了手脚的协调能力和配合,同时加强了对情感的认知和情绪化解的能力。
最后通过综合评价,学生们都非常满意,感受到了快乐的学习过程。
总结本文档介绍了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的一份,主要内容是关于《长城谣》的教学内容。
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培养审美感受,并增强对于国家历史文化的认知。
通过导入、学习歌曲、合唱演练、歌曲演绎、长城历史文化内涵讲解以及综合评价,学生们获得了这份教案带来的成功体验和收获。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伴奏》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伴奏》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城谣-伴奏》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长城为题材,展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我国历史的悠久。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易于学生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加深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了解,培养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熟练地演唱简单的歌曲。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了解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2.学会演唱《长城谣-伴奏》,提高音乐素养。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准确演唱。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学唱。
3.练习法:分组练习,相互纠正,提高演唱水平。
4.创作法:鼓励学生创作歌词或旋律,展示个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长城的图片、历史背景、歌曲乐谱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伴奏。
3.乐器:钢琴、吉他等。
4.教学用具:歌谱、乐谱、评分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让学生对长城有直观的认识。
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呈现(5分钟)播放《长城谣-伴奏》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细节。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
教师分组进行辅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相互纠正,共同提高。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对需要改进的小组提出建议。
5.拓展(5分钟)鼓励学生创作歌词或旋律,展示个性。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下册《(听赏)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2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下册《(听赏)长城谣》优质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
该歌曲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创作的。
歌曲的音乐苍凉悲壮,纯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用优美自然的声音、苍凉悲壮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小组合作完成“表现性任务”为歌曲伴奏。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歌曲《长城谣》,探索用打击乐器等为歌曲伴奏。
课标依据:
五年级学生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也有所增强。
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并能对老师的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演唱歌曲时能姿势正确,声音自然流畅,节奏音准把握较好。
教学重点:
声音自然优美,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能通过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乐器伴奏。
教学准备:
钢琴、口风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情境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去爬过长城?听老师口风琴演奏一小段歌曲旋律,猜歌名——《长城谣》。
2.展示本节课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歌曲赏析:。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范唱》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范唱》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城谣-范唱》是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长城为题材,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歌曲为2/4拍,共16小节,结构简单,易于学唱。
教学本首歌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歌唱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歌唱技巧和音乐鉴赏能力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听、唱、动、想等多种方式,感受歌曲的美妙之处,培养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歌曲《长城谣-范唱》,提高歌唱技巧。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把握。
2.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听歌曲,感受歌曲的美妙之处。
2.讲解法:讲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示范法:教师范唱,学生跟学。
4.练习法:分组练习,相互纠正,提高歌唱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长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乐谱:《长城谣-范唱》的乐谱。
3.音响设备:播放歌曲和伴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对长城有直观的了解。
同时,引导学生谈论对长城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范唱《长城谣-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妙之处。
随后,展示歌曲乐谱,让学生对歌曲的结构和旋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的把握。
教师分组进行练习,相互纠正,提高歌唱技巧。
对于歌唱困难的学生,教师个别辅导,确保每个人都能掌握歌曲。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相互评价,巩固所学。
教师总结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城的歌曲或故事?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观点,拓宽视野。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下册《(听赏)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4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下册《(听赏)长城谣》优质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歌曲《长城谣》
课型及教学模式“主动教育模式”下的新授听赏课
教材解读
本节课是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主要教学内容是欣赏
乐曲《长城谣》。
《长城谣》是一首诞生于抗日年代的爱国歌曲,这首乐曲情绪苍凉悲壮、旋律质朴自然、节奏平稳有序,深切的表达了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欣赏和感悟音乐的能力,本课的教学主要从创设教
学情境入手,用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图片、视频等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同时受到感染。
通过听赏、跟唱,体会当时人们的抗战激情,激励现在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乐曲《长城谣》,感受乐曲苍凉悲壮的情绪、质朴自然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体会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过程与方法:了解歌曲时代背景,能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体会乐曲的情绪以及表达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乐曲苍凉悲壮的情绪
难点:体会歌曲意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活动
教学板块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13课《长城谣》教案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13课《长城谣》教案一、课程背景“长城谣”是一首流传于民间的民歌,歌颂了我国伟大的长城和烽火台以及守卫边疆安全的士兵。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可以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感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长城谣”的歌曲的背景和歌词内容;•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能够唱一段简单的歌曲。
能力目标:•通过参与唱歌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听力能力;•通过合唱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知;•引导学生正确的爱国观念,爱护祖国领土和文化遗产。
三、教学流程第一步:歌曲欣赏(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城谣”的歌曲背景和意义。
2.播放“长城谣”的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了解曲调和歌词。
3.再次播放音频,让学生跟唱,尽量掌握基本旋律。
4.教师带学生一起唱“长城谣”。
第二步:歌曲学习(20分钟)1.教师根据歌曲歌词,将歌曲分成几个部分,教导学生这些部分的旋律和节奏。
2.教师与学生一起,口头模仿,不断练习基本旋律。
3.引导学生较流利地唱出歌曲的段落。
4.最后将所有部分合起来进行练习。
第三步:合唱训练(15分钟)1.将课堂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最好为4-5人。
2.让小组学生分别练习一个部分的歌词和旋律,然后通过多次训练,呈现出一起唱的效果。
3.教师指挥整个课堂,让学生集体合唱。
第四步:情感教育(10分钟)1.让学生对歌曲意义进行理解,并分享自己的思考。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爱国情感,如何爱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和领土。
第五步:复习与总结(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教师总结全课的教学内容,并从不同层面夯实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训练和合唱,获得了正确的歌曲节奏和旋律,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合唱带来的快乐和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1、课件。
2、有关西部民间歌舞的资料、长毛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2、介绍作者
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1943年生于四川,祖籍内蒙古,现居台湾。
主要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
诗人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那个莽莽苍苍的内蒙古大草原。
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从未到过故乡。
作为多情的诗人,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
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在诗中抒发的,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朗读吟诵引感知
(一)师、生朗读——交流对比引思索
根据讲义上诗歌节奏的划分,生默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总体感情。
生读诗歌,检验第一次朗诵后的学习效果?
对比师生朗读差异,启发学生注意并找出诗句中的轻重音。
追问,这些词语为什么要重读或轻读?
第二课时
(二)指导学生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1、原来,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才能更好的彰显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感情)
2、引导领会关键词语读音的轻重及其读法。
(加下划线的句子不讲,学生体会,师提问引导).
重音重读主要方法作用
1加强音量法(表达明朗的态度)
2加长音节法(启发思考或表达真挚的感情)
3一字一顿法(控制音量的一字一顿)(显示深切、沉重的心情)
3、提问:联系刚才老师的朗诵,想想——课文中是否还有其他重音?对于这些词又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要求:根据刚才所得的体会,全班自由朗读本诗。
(师个别指导)
5、生读诗歌,检验学习效果;点评、提醒注意关键点。
6、根据反复朗诵所体会到的感情,生总结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