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谣,席慕容教案

合集下载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长城》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片断】1、教师导学第三自然段,质疑:作者看到长城的雄伟,站在长城上,扶着长城墙上的条石,他想到了什么?2、教师让学生微闭眼睛,播放音乐,范读第二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3、师读毕,问学生就文字的诵读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见学生回答得很好了,师就音乐内涵引导。

“音乐中有丁当击石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呼啸的风声……”学生答得很踊跃。

师引导:把这些和建筑长城联系起来,修筑长城会采集石头,会用哪些工具会出现哪些劳动情景。

可以结合现在的采石场来谈。

可那时没有炮药,没有现在用的冲击钻,全靠人力和铁锤铁钻开采的。

而每一块石头有上吨重。

所有这些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和汗水!大家想想,每一块石头的采集和搬运,以及如何在崎岖的山脊上砌成城墙,这就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4、师再放音乐:学生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5、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说出自己奇特的想象。

教师巡视,进一步引导:长城不是一天一月完工的,一年四季,在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由此拓展思维,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

6、学生汇报:生一:我想到很多古人在八达岭上修造长城,有的抬石头,有的搬石头。

生二:我看到很多人围了一块大石头撬得撬,推得推,发出嗨哟嗨哟的号子声。

生三:我想到嘉峪关前很多古人在商量如何在山谷中修筑城堡和关卡,怎样把地基打牢。

生三:我看到山海关前的悬崖上有很多人在开采石头,有的抡大锤,有的用钻子,有的用敲子。

他们累得全身是汗。

生四:我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着,全身都晒黑了,很多人肩头还起了泡;寒冷的冬季,他们迎着呼啸的北风,顶风冒雪,象一个个动态的冰雕。

生五:很多抬石头人后面有人举了鞭子。

我看到不少抬石头的人累死了。

还看到这些累死的人被官吏残忍地扔到山崖下去了。

生六:我看到长城修好后从城堡上升起了冲天的浓烟。

……7、师小结:大家真了不起,想得和作者一样多。

席慕容《长城谣》教案

席慕容《长城谣》教案

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城谣》;(2)理解《长城谣》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培养民族自豪感;(2)学会关爱自然,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3.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历史和文化;(2)简介席慕容及其作品《长城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大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4. 诗歌欣赏(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5. 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长城故事或传说;(2)讨论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关爱自然。

6. 小结作业(2)布置作业:背诵《长城谣》,写一篇关于长城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长城谣》的流利程度、语音语调准确性;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主题思想、情感表达等;3. 学生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4. 学生作文中关于长城的描写和表达,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八、课程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以“长城”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才华;2. 开展“我心中的长城”绘画比赛,鼓励学生用画笔表达自己对长城的理解和情感;3. 邀请历史老师进行一次关于长城历史文化的讲座,加深学生对长城的认识。

高中语文《长城谣》教案

高中语文《长城谣》教案

高中语文《长城谣》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长城谣》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表现手法;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长城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反思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作者:席慕蓉;背景:描绘了长城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主题:长城作为民族象征,反映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美和形式美;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3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学生尝试创作以长城为题材的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互评和教师点评。

5.2 文化探究: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相关的研究报告;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报告,进行互评和教师点评。

高中语文《长城谣》教案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长城谣》文本,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收集与长城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背景信息。

席慕容《长城谣》教案

席慕容《长城谣》教案

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城谣》;(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2)理解爱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3)学会尊重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席慕容《长城谣》2.2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2)诗歌的情感内涵;(3)诗歌的艺术特色。

2.3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诗歌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历史和文化;(2)简介席慕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提问:你们对长城有什么印象?请大家分享。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思考问题:诗歌中长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诗人的情感是什么?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解读诗歌的象征手法;(2)探讨诗歌的深层意义,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

3.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歌;(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

四、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3)评价学生在诗歌解析和应用拓展中的创新能力。

4.2 终结性评价(1)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评价学生对诗歌情感和美学价值的感悟;(3)评价学生在创作中的表现和成果。

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教案源城区第一中学邓冬梅【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2. 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1. 体会情感,把握意象。

2. 理解诗歌咏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长城图片,请同学们说说,看到长城图片能想到什么?(祖国、故乡、中国、中华民族)2.作者简介席慕蓉:1943年出生,蒙古族女诗人,13岁时在日记里写诗,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

198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七里香》,一年内再版七次。

席慕容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

清新易懂,使其拥有大量的读者。

3.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勒(二)诗歌赏析1.听老师朗诵《长城谣》。

2.全班齐读《长城谣》。

3.探究第一节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你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⑶要点:历史战争荣辱(夺、还)悲欢恩怨⑷借助长城,再现历史沧桑。

⑸探究问题:“无情”、“蹲踞”、“冷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无情”:指长城屹立不动面对历史的变迁和争战,成为历史的见证!蹲踞:突出了长城的雄伟的姿态!冷眼:长城冷静地对待面对人世间的一切是非、成败、荣辱!⑹指导学生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朗读第一节。

4.探究第二节⑴齐读第二节。

⑵思考: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提示:长城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也是作者灵魂的寄托,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

⑶思考:“总”,“一”和“便”的含义?“总”字突出日夜牵挂故乡!“一”和“便”:再次地突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⑷指导学生用高昂、热烈的语调朗读第二节。

5.探究第三节⑴齐读第三节。

⑵探究以下问题:①“应”指什么?应:想象故乡的美景。

②“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既是“梦中”又为什么是“不眠”?说说你的理解。

现代诗长城谣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现代诗长城谣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现代诗长城谣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导语: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

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节。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现代诗长城谣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现代诗长城谣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思乡愁,并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会欣赏诗歌,更好地品味诗歌。

3.学习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体会情感,把握意象【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有一种情感,曾经流淌文人骚客的笔端,像涓涓的细流汇成的江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白而现在,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请同学们看屏幕上这些诗句,告诉我,这是一种什么的情感? 明确:乡愁、乡思。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依恋故土,所以,只要有背井离乡,就会有乡愁,乡愁如血液一般,从古至今流淌在华夏儿女体内。

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城谣》,倾听台湾诗人席慕蓉对故国的一股深情。

二、作者简介席慕蓉,1943年生。

蒙古族女诗人。

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

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

“慕蓉”是“慕伦”的音译。

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

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

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一棵开花的树》。

【K12学习】席慕蓉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K12学习】席慕蓉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席慕蓉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长城谣》就是其中的一首诗。

而其实,席慕蓉第一次见到长城是在1989年。

以下是品才整理的席慕蓉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席慕蓉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学会欣赏诗和品味诗。

重点、难点: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一、情境导入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依恋故土,所以,只要有背井离乡,就会有乡愁,乡愁如血液一般,从古至今流淌在华夏儿女体内。

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

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结。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席慕容:台湾诗人。

祖籍内蒙古。

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

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

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明确目标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学会用四级朗读法来学习诗歌,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

四、听读诗1、指名朗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3、学生说一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点拨: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五、初读诗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2、介绍诗歌中的意象意象即艺术形象,就是在诗歌中被赋予了作者情感的,能引发联想的具体的东西。

例如:余光中在《乡愁》中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

3、整体感知:1、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物是什么?长城、黄河2、诗歌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六、品读诗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

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

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

(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3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

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

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当场成诵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谣,席慕容教案长城谣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过程与方法:通过示范朗读及播放影音文件的辅助教学手段,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爱国之情。

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一、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专题片《长城》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

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请学生简介作者席慕容:台湾诗人。

祖籍内蒙古。

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

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

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目标明确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跨上四级阶梯,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四、听读诗歌1、指名朗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3、让学生说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五、初读诗歌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2、整体感知: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长城诗歌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梳理:咏物抒怀_长城谣,席慕容教案。

长城---------------思乡之情六、品读诗歌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我们要分成三个大组进行,比一比,看哪队更棒?合作探究:分成红绿蓝三个大组分小节边读边讨论。

红队:这节中你读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绿队:诗歌第二小节表达了对长城的什么情感?蓝队: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学生解答问题---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学生再读---小组齐读全班配乐齐读全诗七、悟读诗歌1、情感描摹我们刚刚体会了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情,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呢?例如:这种情感像烈火一样炽烈。

2、播放朗读带,学生跟读。

3、挑战录音中的朗读A、学生自由选读最喜欢的小节B、推荐学生朗读(配乐)八、拓展延伸我们从诗中感悟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其实,这不仅仅是她对自己故乡的热爱,更是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古至今,涌现了许多爱国事迹,你知道哪些呢?(学生列举)同是黄皮肤、黑眼睛,同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不论这边的、还是海峡那边的,我们都深情的热爱着我们的祖国,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让我们饱含激情的高声唱响《中国人》播放歌曲《中国人》九、作业布置1、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2、有感情的朗诵全诗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245《长城谣》是席慕蓉写的一首诗歌。

下面是学习啦收集的席慕容长城谣优秀的教案以供大家学习。

_长城谣,席慕容教案。

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预习朗读《长城谣》(一) 导入新课(可展示长城图片或影片,配舒缓低沉的音乐)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穿越时空的阻隔,雄踞高山之巅,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 __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二) 配乐诗朗诵(教师示范)(三) 诗歌赏析1、作者简介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

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后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2、初步体会《长城谣》表达的思想感情。

齐读诗歌,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主题意象—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恋。

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 __观照和反思。

追寻作者的情感历程。

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热情。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3、深入探究《长城谣传》隐含的思想根基。

(1)男生齐读第一节。

题问: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什么?明确要点:历次战争与“长城”恩怨荣辱与“长城”千年历史与“长城”以上内容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能理解作者借助“长城”这个意象来凸现 __本来面貌的意图,初步感知诗歌借助形象来抒情的特点就行。

可让学生理解“无情”、“冷眼”等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是怎样以 __视角、现实的笔法来写长城的。

看似无情的建筑,作者却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它当人来写,“蹲踞”的姿态里隐藏了超乎寻常的客观与冷静,曾经的发光剑影,鼓角争鸣都已经湮没于 __烟尘,一个“泠眼”亦瞥尽长城上下的千年恩怨与荣辱,唯有长城悬卧天地间成为 __见证。

(2)全班齐读第一节,要求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突现 __沧桑,配音渲染课堂气氛,营造悠远深邃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背诵。

(3)女生齐读第二节在第一节客观呈现长城的历史面貌后,诗人并没有直接倾诉对长城的赞美依恋之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和种思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面容”、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

教学这一节,可让学生反复自由朗读,体会游子的爱国思乡情绪,领悟那种无法用言语言爱的炽爱情感。

提醒学生朗读时注重轻重缓急,前三句在处理时,可轻读、慢读第一二句,读第三句时重读、稍快,形成语气上的强烈对比,突出由抑而扬的情感波动。

(4)全班有感情朗诵第二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情感发展至极点便演化为梦境,于是,诗人梦到了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敕勒川阴山下”月色如水,乡愁似海。

同样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此时也不知不觉流进了诗人的梦、不眠的夜。

(5)全班齐读第三节,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情怀。

边读边体会诗人浓郁的乡愁,将情感与物象叠加,长城就会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思恋,黄河也就会流淌出游子盼归的颤音。

_长城谣,席慕容教案。

4、读,感悟《长城谣》的思乡情结。

5、拓展延伸补充阅读席慕容的《乡愁》,进一步体会她的思乡之情怀。

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帮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通过比较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初步学习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

6布置作业(1)收集你所喜爱的席慕容诗歌作品。

(2)写一首借物抒情的诗歌。

长城谣席慕容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

(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 (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 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3 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 __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

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

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 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 __,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当场成诵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时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5.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形象,“无情”、“蹲踞”、“冷眼”都在写长城是 __见证。

B.第二节抒发感慨,“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C.第三节写诗人对故乡、对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都是思乡的深情。

D.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诗人咏叹着 __短暂与长城的永恒,诗人抒发的情感给人凝重而苍凉的感觉。

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运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了长城悠久的历史。

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文化传统,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5.D(错在“再现”)6.C(错在“歌颂”)长城谣席慕容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时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A.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形象,“无情”、“蹲踞”、“冷眼”都在写长城是 __见证。

B.第二节抒发感慨,“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