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和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多抗制备的基本流程

多抗制备的基本流程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即多抗制备,是一种获取具有多种抗原决定簇抗体的方法。
基本流程如下:
1. 抗原制备:首先,需要制备具有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抗原。
这些抗原可以是蛋白质、多肽、糖、脂类等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
2. 动物免疫:将制备好的抗原注射到动物体内,激发其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常用的免疫动物有兔子、小鼠、大鼠等。
3. 收集血清:在免疫动物后,收集其血清。
血清中含有多种抗体,即多克隆抗体。
4. 抗体的分离和纯化:将收集的血清进行分离和纯化,以获得目标抗体。
常用的方法有离心、层析、电泳等。
5. 鉴定和评价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免疫荧光等方法,对分离出的抗体进行鉴定和评价,确定其特异性和灵敏度。
6. 抗体应用:经过鉴定和评价后的多克隆抗体可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诊断、治疗等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多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多个环节,如抗原制备、动物免疫、血清收集等。
在实际操作中,需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确保制备出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应用价值。
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应用

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及其医学应用抗体是在对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中,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
它是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的结合、产生各种免疫效应(生理效应)的球蛋白。
国际卫生组织将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一类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它与抗体都是指同一类蛋白质。
抗体的2条重链和2条轻链根据氨基酸序列变化程度分为V区和C区,其抗原结合特异性主要由V区中高度变异的超变区决定,3 个超变区共同形成1个抗原决定簇互补的表面,故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comp 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
常规的抗体制备是通过动物免疫并采集抗血清的方法产生的,因而抗血清通常含有针对其他无关抗原的抗体和血清中其他蛋白质成分。
一般的抗原分子大多含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常规抗体也是针对多个不同抗原决定簇抗体的混合物。
即使是针对同一抗原决定簇的常规血清抗体,仍是由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异质的抗体组成。
因而,常规血清抗体又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cAb),简称多抗。
多克隆抗体是由多克隆B细胞群产生的、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混合抗体。
因为天然抗原是由多种抗原分子组成的,每种抗原分子又含有许多抗原决定簇,每一种抗原决定簇可激活相应的B细胞克隆,进而分化、成熟并合成相应的抗体。
由于常规抗体的多克隆性质,加之不同批次的抗体制剂质量差异很大,使它在免疫化学试验等使用中带来许多麻烦。
因此,制备针对预定抗原的特异性均质的且能保证无限量供应的抗体是免疫化学家长期梦寐以求的目标。
随着杂交瘤技术的诞生,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1 抗体的发展抗体的研究过程经历了免疫血清学研究、单克隆抗体研究和基因工程抗体研究3个不同阶段。
1.1 免疫血清学研究阶段免疫动物产生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所以早期制备的抗体是多克隆抗体. 多克隆抗体是人类有目的地利用抗体的第1步,其在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 但多克隆抗体具有不均一性,特异性差且动物抗体注入人体会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等特性,限制了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抗血清制备原理、步骤及应用

抗血清制备原理、步骤及应用抗血清是一种含有高效价特异性抗体的血清,一般为动物被人工注射某类抗原后制备的动物血清。
通过注射抗血清可以传递被动免疫治疗许多疾病。
一、抗血清制备原理:将抗原注射于动物体,将引起免疫应答。
可刺激动物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待血清中积累大量抗体时,采集动物血液并分离析出血清,此即含抗体的免疫血清(抗血清)。
抗血清包括抗细菌、抗毒素、抗病毒血清。
二、抗血清制备步骤:1、选择免疫动物➢免疫动物一般选择青壮年期、健壮雌性个体。
➢抗原与免疫动物的种属差异越远越好。
➢针对不同性质的免疫原选择相应的动物。
➢制备H血清用马,制备R血清用兔,制备补体用豚鼠血清。
2、抗原制备➢抗原剂量:用灭菌生理盐水将抗原稀释为2mg/mL,与佐剂混合制成乳剂后用于动物免疫。
➢免疫原的注射剂量应考虑其抗原性的强弱、分子量大小、动物的个体状态和免疫时间。
通常小鼠首次抗原剂量为50~100μg/次,大鼠为100~200μg/次,兔为100~1mg/次,合成免疫原为2mg(半抗原约为20~200μg),一般需要与等量的福氏完全佐剂混合。
加强免疫原与福氏不完全佐剂混合或不用免疫佐剂,剂量为首次计量的1/2。
➢抗原乳剂的配制:将等量的佐剂与抗原溶液倒入钵内,经过反复碾磨,形成油包水乳剂。
制成的油包水乳剂直接影响免疫效果,因此使用前需进行质量检查。
检查方法是将制成的乳剂滴一滴在自来水表面,质量合格的乳剂滴入水面保持滴珠完整不分散,不合格的乳剂立即扩散,水面油亦逐渐扩大。
若检查不合格,则须继续操作至质量合格为止。
3、确定免疫方案➢根据免疫目的的要求、抗原性质、佐剂种类来制定免疫方案。
可采用全量免疫法、微量免疫法或混合免疫法。
免疫接种途径通常有静脉、腹腔、肌肉、皮下、淋巴结等接种途径,对抗原的吸收速度为静脉=腹腔=淋巴结>肌肉>皮下>皮内。
若抗原宝贵可采用淋巴结内微量注射法;半抗原宜皮内多点注射。
免疫接种剂量应根据分子量大小、免疫原性强弱、动物个体状态和免疫时间决定。
免疫学概论第5章抗原和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免疫学概论第5章抗原和抗体的制备与应用抗原和抗体是免疫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抗原是指能够引起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分子结构,而抗体则是免疫系统分泌的特异性蛋白质,可以与抗原结合并发挥免疫效应。
本章将介绍抗原和抗体的制备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
一、抗原的制备方法1.天然抗原的制备:天然抗原通常是从生物体中提取的,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制备天然抗原通常需要对生物体进行破碎、分离和纯化等处理,以获取纯度较高的抗原。
2.合成抗原的制备:合成抗原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来制备的。
通常使用聚肽或核酸合成的方法,根据抗原的氨基酸序列或基因序列来合成对应的抗原。
3.基因工程抗原的制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来制备特定的抗原。
通过将抗原基因导入表达载体中,并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表达和纯化,可以得到大量目的抗原。
二、抗体的制备方法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多克隆抗体是通过免疫动物体内的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
通常的制备方法是将抗原注射到免疫动物体内,激发免疫应答,然后收集免疫动物体内产生的抗体。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单克隆抗体是通过单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单一性。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通常是将免疫动物体内的充满抗体的B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形成细胞系,然后通过筛选得到单一的抗体。
三、抗原和抗体的应用1.诊断应用:抗原和抗体在临床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通过检测体液中特定抗体的存在可以判断其中一种疾病的感染与否;或者通过检测其中一种抗原的存在可以诊断其中一种疾病。
2.治疗应用:抗体在治疗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使用单克隆抗体来治疗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或者使用抗菌药物来干扰病原体的免疫逃逸机制。
3.科研应用:抗原和抗体在科研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抗原可以用来激发动物体内的免疫应答,从而研究免疫机制;抗体可以用来检测抗原,评估其存在数量和分布情况。
4.工业应用:抗原和抗体在工业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抗原和抗体可以用来检测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残留、环境中的污染物等;或者用来检测疫苗的有效性和质量。
抗体的制备方法与原理

抗体的制备方法与原理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结合特定抗原的蛋白质,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治疗和研究领域。
抗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动物免疫和体外选择性放大两种主要途径。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方法及其原理。
一、动物免疫法制备抗体动物免疫法是制备多种特异性抗体的主要方法,常用的动物包括小鼠、兔子、大鼠等。
制备抗体的主要步骤如下:1.抗原选择:首先需要选择目标抗原,可以是蛋白质、多肽、糖蛋白、核酸等。
抗原应具有免疫原性,能在动物体内引起免疫反应。
2.免疫原免疫:将抗原与适当的佐剂混合后注射到动物体内,佐剂可以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如完全弗氏佐剂、佐科克佐剂等。
注射的剂量和时间间隔需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动物种类进行优化。
3.收集血清和分离抗体:免疫一定时间后,收集动物的全血或血清,离心分离血清,其中包含了目标抗体。
4.抗体纯化:通常使用亲和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将血清或血浆中的抗体纯化出来。
亲和层析是最常用的抗体纯化方法,利用特定配体或抗原结合柱将目标抗体捕获,再洗脱得到纯抗体。
二、体外选择性放大法制备抗体体外选择性放大法是指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人工放大和筛选特定抗体,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生成抗体文库:将来自多个个体免疫系统的B细胞或血浆细胞收集起来,提取RNA或DNA,然后利用逆转录酶合成cDNA或文库,得到抗体基因的cDNA文库。
2.构建抗体显示系统:将抗体基因文库插入适当的表达载体中,如噬菌体、酵母、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等。
3.筛选特异性抗体: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如细胞表面展示、比对深度测序等,可通过抗原结合的特异性来筛选出具有高亲和力的抗原结合片段或全长抗体。
4.抗体表达和纯化:通过选择后的抗体基因进行表达,再经过蛋白纯化和检验等步骤,最终得到目标抗体。
抗体制备的原理主要是基于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机制。
当机体受到抗原的刺激后,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其中包括B细胞的活化和分化。
经过抗原的结合和识别,B细胞会分泌具有高亲和力的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摘要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免疫印迹,又称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的某种蛋白的方法。
双转印法、天然电泳及western blot 分析等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型蛋白印迹技术。
单克隆抗体技术是20世纪后20年内最为重要的生物高技术之一。
单克隆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抗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抗原抗体反应、Western blotting、单克隆抗体技术一、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这种反应既可在机体内进行,也可以在机体外进行。
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是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包括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非特异性促凝聚两个阶段,以及由亲水胶体转为疏水胶体的变化[1]。
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表位是抗原上与抗体结合的区域。
蛋白质抗原的表位是由相邻的连续的或非连续的氨基酸序列形成的局部表面结构[2],如图1所示。
抗体是指宿主对体内存在的外来分子、微生物或其他因子的应答而产生的蛋白质。
抗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系的终末分化细胞-浆细胞产生,并且循环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在那里与抗原结合。
抗体是具有4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其中2条较长、相对分子量较大的相同的重链(H链);2条较短、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相同的轻链(L链)。
链间由二硫键和非共价键联结形成一个由4条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分子。
整个抗体分子可分为恒定区和可变区两部分。
抗体上与抗原表位结合的位点由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构成[3],如图2所示。
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大量非共价键连接。
某些免疫复合物中抗体或抗原的结构未发生改变,而另一些则出现巨大的构像改变。
研究抗原抗体复合物最有说服力的的方法是抗体-抗原共结晶的X射线衍射技术。
图1 抗原表位示意图图2 抗体结构示意图二、蛋白印迹技术免疫印迹,又称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的某种蛋白的方法。
抗体抗原杂交技术原理

抗体抗原杂交技术原理抗体抗原杂交技术(Antibody-Antigen Hybridization Technique)是一种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和研究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利用该技术,科学家们能够精确地确定特定抗原与其对应的抗体之间的结合情况,从而揭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其在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
以下是对抗体抗原杂交技术原理的深入探讨:1. 抗体抗原相互作用:抗体是由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具有高度特异性,在免疫应答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抗原是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物质,可以是蛋白质、多肽、糖类或其他有机分子。
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于结构的互补性,即抗体中的可变区域与抗原表面上特定区域相互结合。
2. 抗体抗原杂交技术基本原理:抗体抗原杂交技术是一种将抗体和抗原相互结合的实验方法,通常分为几个关键步骤:- 选择抗体和抗原:根据研究需要,选择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抗体和对应的抗原。
抗体可以是来源于生物体内或体外合成的,而抗原可以是天然的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
- 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中的抗原提取或纯化,确保样品质量和浓度的准确性。
- 杂交:将抗体与抗原在适当的温度和环境条件下进行反应,使其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可以是一对一的特异性结合,也可以是多对多的非特异性结合。
- 检测: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如免疫印迹、免疫荧光等,检测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存在与数量,进而确定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
3. 抗体抗原杂交技术的应用:抗体抗原杂交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免疫诊断:该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不同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
通过检测体液中的特定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情况,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患者的病情。
- 疫苗研发:了解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机制对疫苗研发至关重要。
通过抗体抗原杂交技术,可以评估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效果,并帮助选择最佳目标抗原。
抗体制备与使用实验指南_概述及解释说明

抗体制备与使用实验指南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生物科学研究中,抗体制备与使用是一项关键的实验工作。
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可以用于检测、定位和纯化特定分子或细胞结构。
因此,准确、可靠地制备和使用抗体对于科学研究的进展至关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详细而全面的方式介绍抗体制备与使用的实验指南。
首先,我们会概述整篇文章的结构,并简要说明各个部分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抗体制备与使用的概念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然后,详细解释抗体制备实验流程中的各个步骤,并介绍相关方法和技术。
最后,我们会探讨抗体使用实验流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提供标定、优化以及特异性验证等方面的方法。
1.3 目的本文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份全面且易于理解的实验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抗体制备与使用技术。
通过本文所提供的内容,读者将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抗体制备方法、抗体选择与设计原则、抗体应用范围与限制等知识。
同时,我们也将详细讲解实验流程中的关键步骤,并提供一些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学习本文,读者将能够正确地使用抗体进行科学研究,并在实验设计和结果解读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内容,希望对你的长文撰写有所帮助。
如需继续撰写其他部分,请再告诉我需要撰写哪个部分的内容。
2. 抗体制备与使用实验指南概述:2.1 抗体制备方法介绍:抗体制备是指通过免疫动物或体外细胞培养等手段,获得能够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特定抗原的抗体。
常用的抗体制备方法包括小鼠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制备、大规模生产抗体以及重组技术获得单克隆抗体等。
每种方法有其优缺点,在选择时需根据实验需要和研究对象的特性进行权衡。
2.2 抗体选择与设计原则:在抗体选择时,要考虑目标分子的免疫原性、表达情况和应用需求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关注抗体的特异性、亲和力以及交叉反应性等指标,确保选用的抗体能够准确且可靠地检测目标分子。
此外,还需要考虑实验条件、成本和供应商信誉等方面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h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
致敏的B淋巴细胞
骨髓瘤细胞 (myeloma)
(能够分泌特异性的抗体 ,
(不能分泌特异性的抗体,
不能在体外长期生存 )
但能在体外长期生存)
阳性杂交瘤细胞 (hybridoma)
1
(既能分泌特异性抗体,
2
又能够在体外长期生存)
克隆化培养
12
(产生单克隆的阳性杂交瘤细胞)
12
h
比单抗更容易捕捉抗原。 因为含有抗不同表位的抗体,多种抗 体都可与抗原结合。
抗体的纯化、标记比单抗难 因为含有各种不同类型、亚类的抗体, 提纯、标记的方法有所差别。同时,血 清中含有的杂蛋白比较多.
13
h
二、抗体的制备
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无法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从多抗中分离 ▪ 必须采用细胞杂交的方法来制备 ▪ 能否筛选到理想的单克隆抗体有技术问
h
5
人工抗原合成常用的载体
载体的 特点
载体表面应首先应具有化学活性基团。 载体应具备一定的容量,可以偶联足够的分子。 载体应该是惰性的,不应干扰偶联分子的功能。 载体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且应该是廉价易得的。
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蛋白(OVA)、钥孔血蓝蛋白(KLH)、 人血清白蛋白(HSA)及人工合成的多聚赖氨酸(PLL)等是常用 的载体蛋白。
22
生产单克隆抗体
2
15
h
单抗与多抗的区别
抗体组成 抗体性质 纯化标记 种属来源 制备周期 制备技术 经费
单抗 单一 个体的属性 容易,效果好 绝大多数是小鼠 长 (最短4个月) 复杂 多
多抗 复杂 群体综合的性质 难度高一些 兔子、羊、豚鼠等 短(2个月) 简单 少
16
h
h
6
一、抗体的一些基本概念
▪ 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y,McAb) 单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
▪ 多克隆抗体 (Polyclonal Antibody) 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
7
h
抗原(antigen ,Ag)
表位,抗原结合位点,抗原决定簇(epitope)
1 4
Ag
2 3
8
h
1 4
Ag 2
3
9
B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2
B3
B4
多克隆抗体
B3 B3 B3 B3
单克隆抗体
h
1、单克隆抗体的特点
特异性强,具有抗原结合位点的专一 性。(不是抗原的专一性!)
因结合位点的单一性,有时不易捕捉 抗原,一株单克隆抗体与抗原不易产 生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
▪ 抗体的性质相同,容易纯化、标记。
第十章 抗原和抗体的制备与应 用
h
1
•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 物质。
• 抗原的基本特性: ①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即免疫原性。 ②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即抗原性(免疫反
应性)。
h
2
免疫原——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10
h
单克隆抗体有交叉反应是由于不
同的抗原上有完全相同的表位(100% 的交叉反应),或有相似的表位(不同 程度的交叉反应)。
11
h
2、多克隆抗体的特点
多抗是单抗的混合物,因此多抗的性 质是一个群体综合的性质。 特异性一般比单抗差 因为由不同性质的抗体组成,只要其 中含交叉反应的抗体,多抗就有交叉 反应,所以多抗更容易有交叉反应。
• ③基因工程抗原:将编码免疫原性氨基酸序列的基因克隆化并与适当 载体(如细菌粒或病毒)DNA分子相结合,然后引入受体细胞中(如 原核细胞的大肠杆菌或真核细胞酵母菌及哺乳类动物细胞)使之表达, 即能获得免疫原性之融合蛋白,经纯化后可做为疫苗,此即基因工程 疫苗。
h
4
人工结合抗原
半抗原 偶联桥
载体蛋白
构决定簇的抗原,称之为人工抗原。
• ①人工结合抗原:将无免疫原性的简单化学基团与蛋白质载体偶联, 或将无免疫原性的有机分子如二硝基苯(DNP)或三硝基苯(TNP) 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形成载体-半抗原结合物,均属人工结合抗原。
• ②人工合成抗原:用化学方法将活化氨基酸聚合,使之成为合成多肽。 只由一种氨基酸形成的聚合体称为同聚多肽,如由左旋赖氨酸形成的 共同聚多肽(PLL)。
半抗原:能与对应抗体结合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又不能单独激发人或动 物体产生抗体的抗原。它只有反应原性,不具免疫原性,又称不完全 抗原。一些比一般半抗原分子量小,但有特异结构的化学活性基团物 质( 如青霉素、磺胺剂等 ) ,称为简单半抗原。
载体蛋白:制作人工结合抗原时与半抗原进行偶联的具有免疫原性的生 物大分子,主要为大分子的蛋白质。如:牛血清白蛋白(BSA)。
化学组成 大分子蛋白、多糖等
免疫原性的 化学基础
分子量
﹥ 10000 具有免疫原性 ;4000 ﹤免疫原﹤
10000 呈弱免疫原性 ; 4000 ﹤ 一般不具 有免疫原性。
化学结构
一般而言,分子结构和空间结构愈复杂的物 质免疫原性愈强
h
3
人工抗原
• 人工抗原:用化学合成法或基因重组法制备含有已知化学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