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家谱

合集下载

哈尼族

哈尼族

哈尼族哈尼族有许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自称的人数较多。

另外还有糯比、糯美、各和、哈鸟、腊米、期的、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觉围、觉交、爱尼、多塔、阿梭、布孔、补角、哦怒、阿西鲁玛、西摩洛、阿木、多尼、卡别、海尼、和尼、罗缅、叶车等自称和他称。

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的红河县、绿春县、元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等市县。

本民族内部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尼族的称谓也不尽一致。

见于汉文史籍中的历史名称,秦汉时期称“昆明叟”,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乌蛮”,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称“和蛮”,元朝称“斡蛮”、“斡泥”,明朝称“窝泥”、“和泥”,清朝称“和泥”、“窝泥”、“禾尼”。

哈尼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名称的出现及其分布变化,反映了历史上他们迁徙流动的情况。

名称虽多,其音义却基本一致,均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同或相近,都从“和”音,其义仍为“和人”。

可以说,哈尼族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人数较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民族统一的名称。

一、哈尼族饮食民以食为天,而哈尼族的饮食更是丰富多彩。

1、米饭为主食哈尼族常年以米饭为主食,逢年过节吃糯米饭和糯米杷耙,平时一日两餐,农忙期间一日三餐,主要由家庭主妇或大媳妇承担烹调任务。

农忙期间的早晚两餐在家进食,中午饭用一只特制的竹筒、篾盒或布袋将米饭(外加适量咸菜)带到山野劳动地点吃。

玉米、荞、麦和豆类等作缺粮季节的补充。

玉米的播种面积和经济地位仅次于水稻,分黄、白、糯三个品种,每户普遍种植。

哈尼族男女均喜食生蒸饭,即二熟饭。

其制作方法是先将浸泡过一夜的大米空干水分,盛入甑内生蒸,待上气半熟后即倒入大簸箕中,洒上适量冷水,用一块特制的木片翻撮拍打五六道之后,任其摊凉,三日五日之内逐日重蒸食用而不变质。

五十六个民族哈尼族

五十六个民族哈尼族




哈尼族服饰2
• 哈尼族阿木支系服饰极为讲究,其服饰做工精巧,整体匀 称。一套阿木妇女服饰,可分为:帕匹(绣花腰带)、“帕合” (衣服)、“阿达” (绣花围腰)、“帕吃” (统裙)、俄抠(头箍)、 “俄巴” (扎头带)、“泡通” (彩色头穗)、“住什” (彩色料 珠)、“纳斥” (耳环)、“纳斥斥扎” (银链子)等十个部分,每 部分都装钉有银饰品或绣有繁杂而又各有特定含意的花鸟鱼虫 图案,绣工精细,图形规则,构思精巧。 哈尼族切弟支系 (妇女)服饰从头到脚可分为四个部分:“无巴”、“马牙” (帽 子、包头巾)、“帕洪、帕得”(衣裳、围腰)和“帕苦” (腰带)。 切弟妇女头部包青布头巾,包扎后套上一根钉满银泡的彩带, 彩带两端缀有六束用毛线结成的彩穗。身穿薄布紧身裳,外套 青色左衽马甲,马甲腰部钉有三角形银泡图案若干块。 哈 尼族西摩洛支系(妇女)服饰上穿左大襟青蓝色上衣,衣服长及 膝部,衣裙一体。腰带是一根绣满月亮花、狗牙花的蓝布带, 或是银腰带。正面从胸部到腹部辍有数十甚至上百颗银泡,衣 角四周绣满花草图案;下穿窄管青蓝长裤,小腿缠绑腿布。 哈尼族腊乜支系(妇女)包头巾用桃红印花布镶黑布做成, 四角缀有玻璃珠组成的花边。衣服为土布料,胸部缀有银泡、 银铃;腹部镶二排三角形银泡;用银币做纽扣或布制满襟对扣。 腰系一条围腰,裤子用黑布缝制,围腰、裆部、裤管窄小。 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作衣料。男子穿 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 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以黑布裹头。 妇女着无领右襟上衣,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 胸前和裤脚皆镶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 裹护腿,胸前挂成串银饰,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 江城一带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褶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 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一般喜欢带耳环和耳坠,不少 地区还带银制项圈和大手镯。妇女是否已经结婚在服饰上有明 显的区别,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 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哈尼族

哈尼族
哈 尼 族
PPT制作:张轶群、赵彦尼 PPT演讲:张师瑞、崔小芳
2016/12/09
民族简介:
•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 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 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 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 阿卡族)
文化艺术
• 居住在西双版纳境内的哈尼族多讲哈雅方言中的雅尼次方言。由于 长期与其他民族交往,哈尼族多会讲汉语、傣语等语言。 • 在哀牢山区,哈尼族将全年分为三季,“造它”为冷季,“渥都” 为暖季,“热渥”为雨季,每季四个月。冷季相当于夏历的秋末和 冬季;暖季约当于夏历的春季和初夏 ;雨季约当于夏历的夏季和初 秋,体现和适应哈尼族农业生态梯田农耕的季节性和阶段性。
民族建筑
• 哈尼族选择半山居,哈尼族人家都建
有耳房,建有双耳房的建筑
形成四合院。耳房建筑为平顶。房顶铺 以粗木,再交叉铺以细木和稻草,上加 泥土夯实(如今则多用水泥抹顶)作为晒台。 晒谷、晾衣、乘凉、孩子游戏、妇女纺 织往往都在晒台上进行。晒台成为人们 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闲暇活动的重要 场所,是梯田农业和居家生活重要的组
饮食习惯
• 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 米线、卷 • 哈尼族饮食 粉和豌豆凉粉,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 角、草果一起熬粥,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 吃。 • 哈尼族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 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 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 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成部分。
婚俗
• 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社交,谈情说爱。结婚 要征得父母同意,不少地 • 区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 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 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狼等野兽, 就算订婚了。结婚后两三天,新媳妇就回娘家, 一直到要栽秧时才回夫家。红河一带结婚第二天 回门后即落夫家。 • 哈尼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在西双版纳比 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弃 妻再娶要受舆论的谴责,还得给前妻及其舅家送 礼赔不是,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族有名无姓,采用父子连名制,即父名的尾字为 儿名首字。如父名是松山,子名为山达,孙名为达飘,以 此类推,形成一代一代的家族连名谱系,认宗族、亲戚, 就靠背诵家谱,女儿也行父子连名,但不能列入谱系,若 某代出现非正常死亡、双胞胎和生理缺陷的人,不连父名, 须逃过一代,重新取名列代。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哈尼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风俗习惯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婚俗、葬俗、节日习俗和日常生活习惯等内容。

一、婚俗哈尼族的婚俗是哈尼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哈尼族的婚姻一般是由长辈和中间人来撮合的,其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聘礼、婚礼和欢迎新娘。

在聘礼阶段,新郎一家会请来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辈作为见面人,双方商议喜事才会进行下一步。

婚礼阶段,新娘家会举行盛大的婚礼,亲友齐聚祝福新人;而新娘则会穿上漂亮的哈尼族传统婚服,整个过程庄严而热闹。

最后,在欢迎新娘的环节,新郎会亲自抱着新娘经过门槛,代表新娘正式进入新家。

二、葬俗哈尼族的葬俗也非常独特。

哈尼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重返祖先的岳山,所以他们在选择葬地时会选择高山,而不是平地。

葬礼通常会在早晨进行,亲友会携带香烛、酒食等祭品,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葬礼上,亲友们会一起唱哈尼族的挽歌,悼念逝者。

在葬礼结束后,家人会在坟前建造一座“亭子”,用以供奉逝者的神位,每年清明节和七月十五等传统节日,家人还会到坟前祭拜,表示对逝者的思念。

三、节日习俗哈尼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其中,哈尼族最重要的节日是过阴历新年的“达濠”节。

达濠节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祭祀祖先,整个村庄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在达濠节期间,哈尼族人会穿上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舞狮、跳跳龙、打马杆等,场面热闹非凡。

此外,哈尼族还有丰富多样的农耕节日和纪念活动,如春耕节、芒丰节、花山节等,这些节日反映了哈尼族人民自古以来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四、日常生活习惯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哈尼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他们过着务农的生活,讲求田园生活和自给自足的理念。

其次,哈尼族人民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团结和互助。

在哈尼族村寨中,邻里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大家会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民族舞学习: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学习: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哈尼族历史悠久,是西南地区传统⽂化保留较多的少数民族之⼀。

《尚书。

禹贡》最早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其中包括哈尼族先民。

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被统称为“乌蛮”。

《新唐书·南蛮传》有“和蛮”之名,即是指哈尼族这⼀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与蒙乐⼭⼀带。

唐以后⼀直到清代的⼀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名⾸见于清·康熙《蒙⾃县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岳地带,其中双柏县西南部,新平县西部以及元江、墨江、江城、红河、元阳、绿春、⾦平等县均在哀牢⼭境,是哈尼族⼈⼝最集中的地区,建⽔、景⾕、普洱、镇沅、孟连、澜沧以及禄劝、昆明、⽟溪、通海、⽯屏等⼆⼗余县都有哈尼族居住。

国外有⼀万⼀千余⼈,分布在越南、⽼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有多种⾃称和互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宏、糯⽐、糯美、各和、腊⽶、切地、阿梭、堕尼、叶车、西摩洛、堕塔、布都、布孔、阿⽊、锅挫、多尼、卡别、海尼等。

中华⼈民共和国成⽴后,根据本民族多数⼈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为本民族统⼀名称。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分为哈雅、碧卡、豪⽩三种⽅⾔,包括⼗余种⼟语。

⽆书⾯⽂字。

哈尼族分布的⼴阔地区,海拔约在800⽶⾄2500⽶之间;⽓候温和,⾬量充沛,⼟地肥沃,适于农作物⽣长;森林茂盛,浓荫蔽天,栖息着⿅、风猴等珍禽异兽。

南糯⼭,是产普洱茶的五⼤名⼭之⼀。

红河哈尼族彝族⾃治州⾸府个旧市,是举世闻名的“锡都”。

哈尼族村寨多建在朝阳半⼭腰之中,⼟掌房、茅草房错落有致,背靠丛林,四周种⽵⼦和棕榈树。

哈尼⼈开垦的梯⽥,俯瞰如碧浪连天,仰观似天梯接云,蔚为壮观。

哈尼族实⾏⼀夫⼀妻制,婚前社交⾃由,但包办婚姻仍很普遍。

娶亲多在秋收以后,很多地⽅还保留背新娘唱“哭嫁歌”的习俗,婚礼必歌舞庆贺。

哈尼族信奉多神,信仰万物有灵,从古⾄今沿袭着祭寨神、祭⼭⽔、祭⾕娘等习俗。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的传统教育
• 家庭教育,长辈传授知识 • 口头传统,传承民族文化
哈尼族传统教育的特点
• 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 • 注重实践,培养生活技能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及其发展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
• 政府举办学校,普及教育 • 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教育发展
哈尼族现代教育的发展
• 教育水平提高,文盲率降低 •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提高
哈尼族的适应策略
• 适应陡峭地形,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 适应湿润气候,发展水稻种植 • 适应资源丰富,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生活水平
哈03尼族的经济生活方式与
产业发展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及其特点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
• 以水稻种植为主,种植旱作作物 • 精耕细作,梯田耕作技术独特
哈尼族农业的特点
• 水稻品种丰富,适应性强 • 梯田耕作,保水保肥,提高产量
哈尼族的饮食
• 以大米为主食,擅长烹 饪梯田鱼、哈尼糯米饭等 • 喜食酸辣,注重调料的 运用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及其变迁
哈尼族的社会变迁
• 封建制度时期,哈尼族社会等级森严 • 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
• 以家族为单位,实行家族长制 • 家族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及其建议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
• 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 文化传承,保护民族特色
对哈尼族发展的建议
• 政府支持,发展特色产业 • 社会参与,保护民族文化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03 哈尼族的文化传承
• 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茶文化等传承至今

从哈尼族家屋的变化看家庭的变迁

从哈尼族家屋的变化看家庭的变迁

144文化纵横从哈尼族家屋的变化看家庭的变迁今日所知,哈尼族是一个跨境而居,人口超过百万的民族。

他们主要居住在滇南礼社江——红河、把边江——李仙江再到澜沧江中间地带的崇山峻岭之中,亦即一般所说的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广阔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属横跨亚热带和北温带的山区和半山区,海拔都在1500~2000米之间,年日照时间为1000~2430小时,可谓“长夏无冬”。

可是,由于山高谷深,海拔悬殊,从山顶到河畔也时常呈现出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等多种立体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也从山顶的11摄氏度左右逐渐升高到河畔沟谷的25摄氏度以上。

哈尼族的传统家屋形式与婚姻制度根据易变的这种自然律令的特点,哈尼族传统的家屋——蘑菇房是以泥土或土坯筑墙,房屋占地面积一般是80~100平方米,墙高4米,最上一层覆盖四斜面或三斜面的茅草或稻草顶,斜面角度为60度左右,房门大多开朝地势低凹的方向。

这样的家屋具有夏天不热、冬天保暖的特点,能给人提供充分的舒适度。

传统上,人们根据“哈尼历”来安排一年的生产作息时间。

哈尼族祖先创制的这一套“哈尼历”非常注重各地区每个月节令的变化,比如根据什么时候哪种树开花,哪种蝉在叫,来确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农活。

它还把一年分为冷、暖、湿三个季节,每个季节四个月,这些季节对应着作物生长繁殖的节奏。

三个季节中的“冷季”是从农历十月至次年二月的季节,哈尼语叫“从塔”,它是村民们农闲和休息的时间;也是很多家庭、家族提亲联姻的黄金季节。

哈尼族传统的婚礼过程——例如以元江县那诺乡那诺村的“哈尼”支系为例,一般都要经历三大程序:第一个是提亲,讨妻者的父母要找一位能言善道的媒人去给妻者的家里借提亲的名义测算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互对家谱,看两人是否有命结合。

这个过程一般要有二至三次的反复。

第二个是送彩礼,按照哈尼族的古规,讨妻者要分三次支付聘金予给妻者家庭,最后一次是在婚礼的当天。

聘金总额的多少既表示给妻者家姑娘的“身价”,也表示讨妻者付给妻者家庭的报酬。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

哈尼族的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以哈尼族的文化常识为标题,介绍哈尼族的传统服饰、民居建筑、风俗习惯、音乐舞蹈以及节日等方面的内容。

一、传统服饰哈尼族的传统服饰以手工织布为主,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长衫、短衫和裤子,女性则喜欢穿长袍、对襟衫和裙子。

他们还喜欢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项链等,这些银饰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二、民居建筑哈尼族的民居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多为木石结合的建筑形式。

哈尼族的传统民居多为木楼,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造型。

他们注重房屋的采光和通风,屋顶常常采用石板瓦覆盖,可以有效防止火灾。

三、风俗习惯哈尼族人民热情好客,善于歌舞和耕作。

他们重视家庭和睦,注重子孙的教育和培养。

在婚礼上,哈尼族人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包括纳彩礼、娶亲和婚礼宴席等。

在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中,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划龙舟、放烟花等。

四、音乐舞蹈哈尼族的音乐舞蹈独具特色,多以农耕为主题,表现出他们对土地和劳动的热爱。

哈尼族的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富有激情和节奏感。

在哈尼族的传统音乐中,常常使用竹笛、板胡、木鱼等乐器,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欢快的感觉。

五、节日文化哈尼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哈尼族的新年、清明节、火把节等。

在哈尼族的新年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舞狮、放鞭炮、吃年夜饭等。

清明节是哈尼族祭祖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祭祀祖先。

火把节是哈尼族最具特色的节日,人们手持火把绕村庄跳舞,表达对丰收的祈福之意。

总结起来,哈尼族的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服饰、民居建筑、风俗习惯、音乐舞蹈和节日等方面。

哈尼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展现了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崇尚。

通过了解哈尼族的文化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家谱
-------便于记忆的哈尼族家谱
家谱主要是记录家庭的发展历史,但其社会文化意义是多方面的,哈尼族的家谱是使用“父子连名”家谱。

这就是一种特殊的家谱。

父子连名制家谱,其实质,是父系制家庭结构、血缘及财产继承关系的体现;其形式,是父亲名字的后一个字(音节)做为儿子名字的前一个字。

例如:黑嘎(父名)———(大子名)嘎唠———唠筛(孙名)……(二儿子名)嘎普———普伟(孙名) ……(三儿子名)嘎处———处克(孙名) ……这样,长久以后,就会形成一串长长的父子连名谱系。

哈尼族是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的文化靠的是口耳相传、代代沿袭,靠的是记忆和特殊的记忆方法。

父子连名家谱就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方法。

在这些民族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一个父子连名的谱系。

特别对于没有文字的民族,父子连名家谱这种便于记忆的家庭发展结构方式就成为其血缘财产继承关系和维系家族的重要特征。

但它代表和反映着一种以血缘为线索,绵延久远的家庭发展脉络,体现着哈尼族父系家庭这种以男性为主的父、子、孙……纵向血缘家庭结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这种家庭的纵向血缘结构,是社会的细胞性结构,也即社会结构的微缩体。

由于哈尼族家谱直接涉及父系血缘、权威和财产的继承,它是极为敏感和极其重要的。

因此当一个哈尼男婴降生,一系列围绕为这个男婴命名的繁琐、奇异的礼俗即告展开。

哈尼族宗教文献《斯批黑遮》云:“孩子取名要趁早/过了三晚做记号/到了七天名取好/请来邻
居好伙伴/叫来同宗各父老/一寨之主的局麻(头人)/欢欢喜喜聚拢/为新生的婴儿送蛋来/蒸一甑糯米饭/为婴儿做记号/杀只肥母鸡/给婴儿来取名/蛋黄擦嘴唇/米饭鸡蛋搓脚心。

”在男婴出生后一周举行命名仪式,届时要请来全寨的各家男性家长、同宗的所有男性成员,由寨内最有权威的大摩匹(大巫师)来背诵家谱,并为婴儿取下与家庭父子连名谱系相连的名字。

对婴儿命名的重视,表明哈尼族对血亲、对财产的稳定传袭和继承以及对家庭乃至家族的重视,唯有此一社会的基本细胞,才是自己最亲近、最可靠安全的栖息地和庇护所。

哈尼族的家庭为父系制的小家庭,极少有几世同堂的大家庭。

哈尼族奉行“树大分枝”的家庭分化原则。

儿子结婚则分居另过,按照父子连名制的规矩,凡儿子都继承家庭的直系血亲名字(即连名):长子继承家庭的父权权威和家庭较多的土地;长子以下儿子继承部分土地,最小的儿子则不从老家庭分出,与父母一起生活。

父母死后,小儿子继承父母的一份土地和原有的住房。

每一代人都分出若干小家庭,即分出若干小的家支,每一家支都与父子连名谱系相连接,也和大家庭、家族相联系。

这是极为复杂又特别清晰的血亲关系网,每一个成员都能通过家谱来区分与另一社会成员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难怪哈尼族称父子连名谱系为“抽钩”(意为台阶或阶梯)。

这是一部巨大的关系网,一部巨大的社会结构图。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是哈尼族居住的地方,哈尼族一背诵自己的家谱,就知道自己处于社会大家庭的什么位置,就能得到相应的礼遇。

通过对各地、各哈尼族不同
支系的父子连名谱系对照,即从共同的祖先———初末屿依次往下对照,我们就可以看到某一地区、某一支系是在某一代的某一祖先那儿分出去的。

比如:我自己可背诵我的十九代的家谱(含我父亲但不含我自己),按一代25年计算,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

这个在咱们中国有几个民族能做得到。

所以,哈尼族父子连名制所体现的家庭、社会血缘结构,对于哈尼族个人、家庭、氏族,以及整个民族都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哈尼族社会的长期稳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以说,家谱是记录家庭发展历史的,也是记录特定社会历史和文化的。

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渊源和历史发展不同,所创造的家谱形式就有不同,所反映的社会面、文化面也不尽相同。

哈尼族的家谱就很能说明问题。

原稿来自:王清华《云南日报》(本人已作修改及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