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发展

海峡西岸城市群百科名片海峡西岸城市群简称海西城市群,主要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口城市群。
以厦门为中心的九龙江口城市群。
以泉州为中心的泉州湾城市群,包括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四市,以及温州、汕头、九江等临近城市。
目录简介海峡西岸城市群成员相关规划大事记建立原因海峡城市群意义编辑本段简介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厦门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中央确定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吸引了大量台商的投资,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海峡西岸城市群与台湾隔海相对,既是开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对台合作,促进和平统一的基地,又可在合作中加快发展。
加快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利共赢,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鉴于海峡西“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岸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家“十一五””。
海峡西岸城市群是海峡经济区的核心地区,在国家政策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下,城市发展、经济合作、对台交流等都会取得更快更好的进展。
编辑本段海峡西岸城市群成员、南平三明莆田、泉州、漳州、、宁德、龙岩、福州福建省(9市):、厦门、丽水、衢州:(3浙江省市)温州鹰潭、抚州、赣州、市(4江西省):上饶揭阳广东省(4市):汕头、梅州、潮州、编辑本段相关规划《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简介2008年4月,建设部(现已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复《海峡西岸城。
这是继京津冀城市群之后,国家批复的又一区域城市群协调发》市群协调发展规划展规划。
》,是福建省有史以来规模最福建省建设厅介绍,这份由省部共同编制的《规划大、规格最高的一项城市发展规划。
它重点明确了海西城市群发展格局、定位、目标、战略,以及重大空间部署、产业空间优化、湾区发展定位、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镇体系组织、海西九大城市发展指引、周边省区协调等,展望了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前景。
凸显两岸交流枢纽战略地位规划摘要海西城市群原建设部长汪光焘:规划注重城乡统筹,注重区域统筹,明确了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定位,是一个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规划。
未来泉州的中心城市要这样建(组图)

未来泉州的中心城市要这样建(组图)搜狐10-27 17:01 大未来泉州的中心城市要这样建(组图) 大泉州城市经济圈不断扩大昨天召开的市委九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我们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革命性的要求。
近年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我市贯彻落实省里关于发展壮大三大中心城市以及建设泉州湾城市经济圈、城镇密集带等部署,逐步形成并推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筑泉州湾滨海城市”的工作思路。
总体想法测测你的手机号能领多牛的股广告继续坚持“打开大门、治理两江、保护古城、建设新区”城建方针和“东进、南下、西拓”发展方向,按照“两期三步”思路,北承福州,南接厦门,淡出闽东南,建设大泉州。
坚持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山区县城、重点小城镇四层联动,加快推进晋江、洛阳江两岸城市建设步伐,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城镇滨海沿江带状连接为拱卫的泉州湾都市圈。
从发展格局讲,要往中心城市靠,使中心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实平台,凸显工贸旅游港口城市这一经济功能定位;从发展态势讲,要往海上逼,通过城市中心外迁、城市单元调整、港口规划建设、临海产业发展,凸显泉州湾滨海城市这一特色优势和形态定位;从发展目标讲,要往第一层面上挤,实现“城市版本升级”,全面发挥作为全省第一层面、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带动、先导作用,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这一区位、层级定位。
城市定位泉州中心城市立足省域中心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泉州湾滨海城市的城市定位,市域政治、文化、科教、商贸中心和市域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工业基地、旅游服务基地的城市职能,跨江、面海的发展方向,框定泉州湾滨海城市基本形态。
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上,改变以原有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拓展的思路,采用区域资源整合模式和基础设施共建、生态共保、产业共聚、利益共享的方式,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分步整合、扩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实现建设泉州湾滨海城市的目标。
区划调整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发展壮大中心城市。
泉州地理

泉州地理1、“泉州市政区图”(泉州地理第2页):(1)泉州市位于福建省的东南沿海,东部濒临东海,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宝岛-----台湾省遥遥相望。
(2)泉州市大致位于117.5゜E——119゜E,24.5゜N——26゜N。
(3)泉州市陆地的“四至”:最北部是德化县,最南部是晋江市,最西部是安溪县,最东部是惠安县。
(4)泉州市现在管辖的县一级行政区包括4个区、3个市和4个县: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其中泉州市人民政府驻地在鲤城区,有待统一的是金门县。
(5)泉州市毗邻的设区市有:东北的莆田市和福州市,北面的三明市,西北的龙岩市,西南的漳州市和厦门市。
(6)泉州市的大陆海岸线曲折、多港湾,主要的海湾有(自北向南):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
(7)泉州市东西距离大约是138千米,南北距离大约是157千米。
2、(1)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泉州市的人口总数约为728万人。
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畲族和高山族等。
(2)旅居海外的泉州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主要的侨居地是:东南亚各国、北美洲、澳大利亚、西欧各国和巴西等。
3、(1)泉州市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开元寺(佛教)、清净寺(伊斯兰教)、天后宫、府文庙、蔡资深故居、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洛阳桥(“海内第一桥”)、崇武古城、老君造像(道教)、九日山摩崖石刻、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造像、郑成功墓、伊斯兰教圣墓、屈斗宫窖址。
(2)泉州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佛教、基督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
4、读“泉州市地形图”(泉州地理第19页)泉州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戴云山为最高峰。
地形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而且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是戴云山脉,主峰海拔为1856米;第二级阶梯地势较为开阔,山地、丘陵和河谷平原相间排列;第三级阶梯多数是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台地和泉州平原;第三级阶梯向海面以下延伸部分称为大陆架。
区域空间整合构建滨海中心城市——环泉州湾城市带规划发展战略的思考

Fg3 C t g rg tsi uinpo ic i. i age ae F ja rvn e y n
埭 镇 人 口规 模 为 2 8 人 . D 达 到 6 亿 元 . 48 万 GP 0 而公 共服 务 水 平 仍 为村
泉州都市 区可供城 乡建设的土地为 9 66m ,其 6 k
度聚集 区的中心地带 曾是古代 海上丝绸之路 ”的起点 ,享有 东 方第一大港“的盛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8 年 ,泉州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 的 2 个历史 2 9 4
文化 名城 之 一 。 内各 级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6 0 处 , 中 国 家级 1 处 , 境 0多 其 4 省 级 4 处 ( 1 。 个 世 纪 末 , 助 于侨 乡优 势 和 便 利 的 对 外 交通 优 势 , 4 图 )上 借
括 4区3 1 ( 市 县 不含安溪 、德化、永春位 于市域西北山区的 3 个县 ) ,
陆域总面积 约 4 4 k 泉州市域内发展迅速 的城镇大多聚集在环泉 2 5 m 。①
州湾 地 带 , 成 了城 镇 连 绵 密集 的空 间形 态— — 环 泉 州 湾城 市 带 。 泉 形 ・ 环
州湾城市带包括环绕泉州湾的泉州主城区和 晋江市 石狮市、 惠安县全 部和南安市 6镇 总面积约 2 7k ( 2 。环泉州湾城市带与闽江口 7 7m 图 )
图 2 环泉 州湾 城市 带
Fg2 Ci g rg t o a z o y i. t a ge ae fQu nh uBa y
维普资讯
中已建设用地为 576 6 .k
未建设用地仅 3 9C 。按照 目前的用地消耗 9 .( I
速度 . 土地将在8 年的时间中就消耗殆尽 .00 —9 22年土地缺口高达12k 2 4 2m 。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前言海峡西岸是指中国大陆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位于亚洲东南沿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海峡西岸地区经济发展亦得到了空前的机遇。
为了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的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应运而生。
1. 发展背景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海峡西岸地区一直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门户,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之一。
多年来,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
然而,也面临着发展不均衡、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
因此,为了加强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制定一份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2. 目标与原则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化品质、推动产业升级、跨境合作等措施,促进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原则如下:•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利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营造公平、公正、包容的社会环境;•坚持城乡一体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与城市化同步进行;•坚持开放合作原则,加强与世界各地区、国际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3. 发展重点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经济发展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群的经济竞争力。
要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如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
同时,加强城市群间的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
3.2 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化品质,推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注重绿色环保,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3.3 人才引进与培养通过引进人才和培养当地人才,不断提升城市群的人才优势。
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建设,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
3.4 跨境合作加强与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地区的合作,促进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
打造一体化的经济圈,推动跨境资源共享和产业转移。
4. 实施措施为了实现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需要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支持创新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创业平台;•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推进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与国际城市的交流合作,推动城市群间的互利互惠。
泉州调研资料

泉州调研资料一、泉州市的概况泉州是福建省经济中心,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连续13年保持福建省经济总量第一。
同时,泉州也是海峡西岸城市群20个城市中经济总量最高的城市,泉州湾城市群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三大中心城市群之一。
泉州市地处低纬度,又濒太平洋,形成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春,年平均气温19.5℃~21℃。
但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主要为旱、涝、风害等。
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其中陆域面积11014.78平方公里(包括金门岛),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9.08%;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41公里;大小港湾14个,岛屿208个。
土壤类型多样,分布最广的土壤为红壤,次为水稻土及砖红壤性红壤。
耕地多属一、二级,土壤较肥沃。
植被茂繁,类型多,动植物资源丰富。
境内还蕴藏较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黄金、花岗岩、石灰石、石英砂、高岭土等,以“砂、石、土”为主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是泉州市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矿产。
泉州是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同时,泉州是我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
泉州港在宋元时期更是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根据《泉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8128530人。
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749845人,占58.4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378685人,占41.57%。
2011年泉州市生产总值达4270亿元、财政总收入500.3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42.0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240亿元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3亿元,均比2006年翻一番以上,经济总量连续13年位居全省首位;形成3个产值超千亿元、2个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
苏子·楼记团走进安溪——本期记者团、调研团特别关注安溪楼市

社会类综合性 日 《 报 石狮 日报 第三阶段将是苏子楼记 团对第二阶段 大泉 州楼市报道 的高潮延续 部份 ,本期苏子楼记 团 . 走
进 安溪将继续楼记 团的精彩楼 市之旅。 在苏子楼记团‘ 走进安溪结 束后 , 也就意味着大泉州楼市之旅 已经进入尾声 , 这时候再回想整个楼市之旅显然会有更多的感慨
82—83
声 明 :苏 子楼 记 团相 关报道谢 绝 未经 许可直 接 引用 或转载 ,相 关合作 请 致 电联 系
维普资讯
来推 出 “ 四大名 茶茶王赛 ”等各种茶王赛活 “
苏子楼 记 团
动 ,既t G 了安溪茶叶品牌 ,又拓展 了安溪 Tr  ̄ 茶 叶市场 。如今 ,安溪 县的茶叶平均价 格比 19 年上涨 了4 90 倍多。至 2 0 年 , 0 5 全县茶园 面积 4 万亩 ,产量 42 O _ 万吨,涉茶行业总产 值 4 - 亿元。 1 9 5 2 9 6年起 ,安溪甩掉 “ 贫困
● 二 三 四 .L _- - ● - __ - ■ " 0_ i _■ 一 _ U■ - I
一
走进安溪
盘点安溪楼市
县” 帽子 , 并年年被评 为 “ 福建省经济发展十 安溪楼市 向来声名在外 ,在楼记团还未 安溪置县逾 千年。 时为闽越地 , 周 秦时属 佳县 ’ 0 2 , 0 年 跻身全 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 2 走进 安溪 之前 ,每每在与业界谈 论时 ,安溪 闽中郡 , 汉初属会稽郡 , 三国时属吴之建安郡 , 百 强县行列; O 4 , 方级财政收入进入全 楼市 总是业 界最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谈到安 2 0年 地 晋代为晋安郡, 隋唐时为南安县地 。 唐成通五 省十强。 溪楼市 ,更多 的人则 是用 “ 看不懂 ”来 形 年 (6 年 ) 84 置小溪场。五代 后周显德二年一 同时 ,在城市 建设 方面 ,县政府 出台了 容 它 ,苏 子楼 记 团选 择在 “ 火辣七 月 ”开 南唐保大十三年( 5 年 ) 95 , 以小溪场并增割 系列措 施 改变原 有县城 小 、环 境差 的状 始了安溪的楼市之旅 ,而此次楼记团对安溪 南安近地置县。 安溪总面积3 5 .平方公里 、 况 , 0 78 县城面积也从十年前 的O 平方公里 , . 8 扩 楼市 进行的一番盘点 ,则在于期待能给业界 现辖 2 个 乡镇、 6 个村 , 4 40 总人 口达 1 6 O 万人。 大到 1 5 5 平方公里 , 城镇 化水平从 19 年的 的这 个 ” 不懂 ” 带来 一点 启 发。 95 看 安溪历史悠久 , 源远流长 , 人文荟萃 , 英 1 % 提高到 3 % ,并修 建 了清溪 、蓝溪和 2 O
泉州:“苏子楼记团·走遍泉州”大结局

强大的 “ 媒体联合舰队”产生 ,由福建省主流媒体 《 东南置业》、 《 海峡都市报》、泉州电视台和石狮 唯一经济、社会类综合性日报 《 石狮 日报》的房地产专业记者组成一个阵容强大的楼记团,开始了 “ 走
进石狮”的联动采访。之后 ,泉州主流媒体 《 泉州晚报》也加入楼记团阵线 。伴随着各联合媒体的联动 采访、报道 。苏子楼记 团在泉州楼市掀起空前的影响。成为泉 州楼市一件盛事。
这期 间 。从 深入 泉港每一 个角落 对泉港楼 市进 行调查研 究 ,与泉港 楼市精 英共 同探讨 未来房 地产 走 向 ,到契 合 当前 泉州 市委市政 府提 出做 大 泉州的 战略规划 下的整个 大泉 卅楼市 发展 的脉 象 。楼 记 团为能 I
够给予大泉州城市建设 、楼市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地方而感到欣慰; 这期间。楼记团一路走来 ,得到众多行业人士的支持 。很多热心的业内人士纷纷对大泉州楼市报道 给予各种支持 ,出谋划策,使得楼记团能够坚定信心,一路坚持下来。随着苏子楼记团 ・ 走进德化的结 束 ,苏子楼记团 ・ 走进大泉州系列真正地划上了句号。当更多的业内人士问到未来楼记团的走 向时,他 们时时刻刻牵挂着楼记团的热情让我们一直心怀感激,我们由衷感谢 ,感谢一直对楼记团全程给予无私 帮助的各位行业精英 ,感谢一直关注楼记团,为楼记团献策建言的朋友们 ,谢谢 !
一
切 都令人记 忆犹 新 .楼 记 团走 进泉港 首站 的时候 。显 得是 那么 的势单 力薄 。而 当 “ 走进 泉港 ”的
报道 出来 后 ,开 始引起 相关媒 体的广 泛关注 ,越来越 多的媒 体楼记 希望 加入楼 记 团 ,使得 楼记 团的 队伍 开始 不 断地扩大 ,一股 新的媒 体联合 势力在 泉州楼 市形成 。苏子楼 记 团第二站—— 走 进石 狮 ,一个 阵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泉州湾半小时城市圈经济空间的整合发展李永春1黄世清 2(1泉州师范学院资环分院泉州 362000)(2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泉州362000)摘要:文章运用世界城市体系理论深入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泉州湾半小时城市圈发展战略的可行性,提出了环泉州湾中心城市经济空间与资源全方位整合的理念和对策。
关键词:泉州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整合发展;The Conformity Development of Stratagem Status and Economic Space on Central City of Quanzhou BayLi Yong-chun( Dept.of Geog.,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 362000, China )Huang Shi-qing(Department Urban Planing of Quanzhou, Fujian 362000, China )Abstract: Basing on system theory of world city, the feasibility and imminence of development stratagem for larger Quanzhou were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and function of central c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 economy were expatiaed and the idea that the implement of larger Quanzhou stratagem must b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conformity of central city,economic space and resources were put forwart.Key word:Quanzhou bay; economic zoneof were shore of Taiwan straits; central city;conformity development.进入21世纪,人类正面临一个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的崭新时期。
在这个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人类文明城市化的趋势越加突出。
城市作为现代文明与现代创新的主要空间,尤其是作为地域空间核心的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地位和对区域经济的组织、集聚、辐射扩散及传输作用愈加凸现。
在这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泉州”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蓝图——《泉州湾城市群概念规划》编制评审已经完成,规划将泉州湾城市群定位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枢城市与制造业基地。
区域地位的跃升为泉州带来了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要真正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大泉州,必须基于整合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将泉州快速做大、做强。
1.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地域经济核心即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也称为首位城市,它在经济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地域空间核心多以工业为主要内容,附属有商贸、金融、旅游或行政管理等内容。
中心城市在地域空间结构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经济活动的组织、对生产要素集聚、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辐射扩散和传输作用。
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对区域内商品、资金、科技、人才和劳动力的交流与集散,对区域知识创新的技术、工艺、管理、信息的吸收、分析、加工与扩散。
因此,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者经济活动的指挥中心、经济运行和经济关系的调节中心和区域经济联系(人流、货流、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保障中心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1.1 经济空间的核心组织作用区域中心城市不只是不同等级地域的经济中心,往往也是不同等级的行政中心,它与周围地域有着行政隶属关系。
同时,中心城市最大的特征是经济实力明显地高于周围地域,因而可以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杠杆的双重作用,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组织作用,保证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和促进外围地域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心城市的发展在未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愈加重要。
中心城市是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拥有全球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控制能力、居于经济决策和管理中心地位的城市,也是信息网络调控的重要节点。
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他们之间的互动作用十分明显。
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的驱动作用、调节作用和管理作用使其成为区域竞争的焦点。
1.2 经济要素的集聚作用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是现代经济分布的基本趋势。
一个地理空间内,多种经济部门和成分在经济势能与行政管治的双重作用下,必然会导致经济功能与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
如外围区域的人口、科技人才向城市集聚,使城市得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外围区域的农矿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向城市的集聚,这些产品供应城市消费并带动城市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税收、居民储蓄等金融流通渠道源源不断地向中心城市汇聚,使中心城市发展经济的能力不断强化,统领区域经济的实力不断提升。
有关研究认为:城市的人口规模在100-300万之间,工业化水平在60%左右时,城市经济的规模效益达到最佳。
此时,中心城市就会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辐射源。
1.3 经济能力的辐射扩散作用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佛郎索瓦.佩鲁(F.Perroux)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自身发展及对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影响,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成为当然的区域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与辐射扩散作用是同步进行的。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其辐射作用并不明显。
只有当中心城市的人口、工业、资金和技术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城市经济的辐射扩散能力才会明显增强。
中心城市之所以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辐射源,空间效应表现为城市化作用的范围不断扩大,中心城市的专业化部门对外围地区带动作用不断加强,中心城市和周围地区的专业化与协作、专业化与地区分工等横向经济联系不断发展,经济能力以及科技文教事业向外辐射扩散作用的地域范围也会不断扩展。
1.4 生产要素的传输配置作用中心城市都是不同等级经济地域的交通中心或交通枢纽,处于交通网络的节点上。
因此,中心城市又是地域空间结构的中枢。
区域生产要素的集聚与经济能力的辐射扩散作用通过水陆空等各种交通运输线路、通讯线路和输电线路,在区域内外实现全方位、高速的传输和转移。
中心城市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使生产要素、能源、原材料、工农业产品、资金和信息流动加速,从而使地域内各个空间能够摆脱自身资源的限制和市场不足的弊端得以更好地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心城市的传输作用可以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城市越大生产要素的交易成本就越低廉,也为区际要素流动和交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区域发展的经济效益。
因此,无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这种辐射既包括中心城市对区域内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影响与带动,也包括中心城市对区域城镇体系整体的辐射与影响。
区域城镇体系内部的其他城市和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传导机制、接受能力和回流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接受中心城市不同程度的经济辐射,从而带动了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发展,使区域经济整体都得到了发展。
1.5 中心城市与产业活动的空间聚集效应在区域产业活动中,由于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空间集中会带来成本的节约,经济学将这种现象概括为“聚集经济效益”或“外部经济效益”。
因为一个生产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需要大量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之配套,一个企业产出的产品可能是另一个企业投入的原料,从而两个企业之间形成生产环节上的联系,专业术语称为“产品链、产业链”。
家用电器、汽车等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就需要大量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相互邻近或聚集,不仅为企业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供应提供保障和可能,而且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形成制造业产品的规模经济。
(图1 )这种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形成的聚集经济效益是中心城市产生聚集空间效应的重要原因。
同时,中心城市的发展有着强化所在地区的中间产品市场规模经济的作用。
这种中间产品的规模经济,又进一步强化了所在地区企业或产业集聚趋势和产业链延伸,以至依托中心城市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优惠的产业政策,形成区域经济的主导部门和支柱产业,区域经济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从我国中心城市发展的状况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经济区发展十分迅速。
截止2000 图1.规模经济示意图年底,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数量达到86个,占全国城市总数(668个)的12.87%,经济总量(GDP)却占到同期全国GDP总量的五分之二强(36006.5亿元)。
尤其是沿海开放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的三大经济中心区域。
这些区域的首位城市,基本形成了制造业集群化、服务业规模化、区域经济高效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高速起飞的平台,将会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起飞的三台巨型发动机。
2.中心城市——泉州湾城市群的新定位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旅游城市,闽东南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
这一定位基本表述了泉州的城市主要功能和发展的优势所在,但在新的形势和发展条件下,泉州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契机,如泉港区的优势突现,福建铁路网与国家大动脉的衔接,新的交通体系的建立等,泉州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功能的定位产生了新的冲击。
1.1 泉州湾城市群的区域角色定位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枢城市与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这个区域角色定位是福建全省发展赋予泉州的历史使命。
福州是福建省的政治行政中心,而厦门是福建省乃至全国的对外经济窗口城市,泉州则是福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属于福建省“三个通道”战略的第一层面。
它将通过与福厦两地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发挥在海峡西岸繁荣带内承启南北、辐射内陆腹地的作用,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的生产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从海峡经济圈的大区域范围内看,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枢城市,具有密切与台湾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开展两岸的双向交流以及接受台湾产业与资金转移的桥头堡作用。
从我国东南沿海的更大区域来看,泉州地位的提升使福(福州)、厦(厦门)、泉(泉州)为主要核心的城市群的框架更加清晰,形成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域竞争与协作的格局;实现国家生产力更合理的布局、全面实施均衡发展的战略等均具有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