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识图重难点9个专题
(完整版)初中地理中考重难点复习

地理会考重难点串讲一、经纬线1、经线和纬线:纬线经线概念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横纬)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竖经)形状圆半圆长短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度数划分及大小赤道0°,向南、向北度数增大到90°。
本初子午线为0°,向东、向西度数增大到180°度数表示方法北纬:N 南纬:S 东经:E 西经:W2、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南半球:0°——90°S 北半球:0°——90°N东西半球:向东(东半球)20°W 160°E向西(西半球)3、经纬网定位练习一艘大型油轮由于受到风浪袭击,在下图中某大洋A点附近海域遭遇险情,此时距离遇险船只最近的一艘轮船正好位于这个海域的B点位置。
据此回答4--5题。
(1)图中A点位于()A.15°S,25°WB.15°N,25°WC.15°N,25°ED.15°S,25°E(2)图中A点位于B点的()A.东南方向B.两南方向C.东北方向D.西北方向(3)根据右图,判断阴影部分处于( )A.东半球B.西半球C.跨东西半球D.北半球(4)关于临沂市(约35°N,约118°E)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东半球,中纬度B.位于北半球,高纬度C.位于北半球,低纬度D.位于南半球,低纬度二、自转和公转1、地球的自传概念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绕转轴地轴23、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太阳直射的次数:南北回归线上的点: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点:其他地区: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方:5、两分两至6、自转公转意义练习题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蕴含着地理知识,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A.三明市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B.学校冬季和夏季使用不同的作息时间C.学校正午旗杆的影长夏季比冬季短D.地球上出现昼夜更替现象三、地图1、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大小:A、比值确定: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尺小B、图幅相同: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地图大小相等)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略C、同一地区:比例尺大图幅大内容详比例尺小图幅小内容略2、地形图的判断:(1)等高线数值大----- 海拔高等深线标注深度-------表示海底的深浅数值小----- 海拔低疏密状况-------表示海底坡度分布分布密----- 坡度陡分布疏----- 坡度缓(2)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示意图:山顶:封闭曲线,外低内高山脊:等高线向低处突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突出鞍部:一对等高线中部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3、地球表面五种基本地形: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初中地理地理重点图汇总

自然带分布图
总结词
展示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带分布情况, 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自然带,以及它们 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分布特征。
详细描述
自然带是指地球上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 影响,形成的具有相似植被、土壤和动物群 落的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展示了地球上不同 地区的自然带分布情况,包括森林、草原、 沙漠等自然带。这些自然带在不同气候条件 下的分布特征,有助于理解地理环境对生物 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和
中国气候分布图
总结词
标明中国各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包括温带、亚热带、热带等 。
详细描述
中国气候分布图展示了中国各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包括温带 、亚热带、热带等。通过这张地图,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的 气候特点,进而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对农业、工业、人口分 布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主要城市分布图
要点一
总结词
标明中国各个主要城市的位置,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等 。
世界交通线路图
总结词
详细描述世界交通线路图,包括铁路、公路、水路和 航空等交通方式的布局和连接情况。
详细描述
世界交通线路图是初中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幅图示,它 展示了全球范围内各种交通方式的布局和连接情况。通 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交通基础设施状况、交通方式和交通网络的布局特点 以及交通发展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这 幅地图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全球化的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 ,以及交通运输在国际贸易和旅游中的作用。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国主要城市分布图展示了中国各个主要城市的位置,包 括直辖市、省会城市等。通过这张地图,学生可以了解到 中国的城市分布情况,进而理解城市化对经济发展、人口 流动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这张地图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空 间位置的重要工具之一。
中考地理识图题型重难点 专题01 经纬网地图(含解析)-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地理试题

专题01 经纬网地图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2、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地球的表面积平方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描述的是赤道的长度。
二、纬线和经线:3、地球仪上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4、经纬线的特征比较: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纬线圆不相等东西方向经线半圆相等南北方向三、纬度和经度5、赤道是0度纬线,是最长的纬线,赤道以北称北纬,用代号“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代号“S”表示,从赤道向南北各有90度。
6、纬度变化规律是:北纬向北越来越大,南纬向南越来越大。
0°——30°是低_纬度,30°——60°是中纬度,60°——90°是高纬度。
7、0°经线叫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代号“E”表示,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代号“W”表示。
经度变化规律是:东经向东越来越大,西经向西越来越大。
四、半球的划分8、南北纬度的分界线是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9、东西经度的分界线是0°与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与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10、在地球仪上画经纬网的目的是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典例分析】例1、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C两点的经纬度A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2、A、B、C三点中位于北半球的点是________,位于东半球的点是___________,位于低纬度的点是_____位于中纬度的点是___________。
3、写出A、B两点所处的温度带A_________B_________,A点有____________现象发生,B点______变化明显。
七年级上册地理重难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重难点一、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重点。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能列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如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现象、站得高看得远等。
- 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等基本数据。
- 难点。
- 理解地球是不规则球体的概念,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觉地球是平的,要突破这种直观感受,通过各种证据来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
2. 纬线和经线。
- 重点。
- 纬线的特点:形状是圆圈,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指示东西方向。
重要的纬线有赤道(0°纬线)、南北回归线(23.5°N和23.5°S)、南北极圈(66.5°N和66.5°S)。
- 经线的特点:形状是半圆,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的确定。
- 能够在地球仪或地图上准确识别纬线和经线,并且能根据经纬线确定某点的地理位置(经纬度)。
- 难点。
- 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
例如,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东经度向东增大,西经度向西增大;纬度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90°,北纬向北增大,南纬向南增大。
学生容易混淆经度和纬度的变化方向。
- 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地点的位置,尤其是在极地地区的经纬网图中确定位置,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地球的运动。
- 重点。
-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约24小时)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异)。
-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划分)。
- 能够根据地球公转示意图判断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情况等。
- 难点。
- 理解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其对昼夜长短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初中地理地图解读知识点梳理

初中地理地图解读知识点梳理地理地图解读知识点梳理地理地图是地理学中最基本的工具之一,它通过图形和符号的使用,展示了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和要素的分布情况。
通过解读地理地图,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以及其他地理信息。
下面将对初中地理地图解读常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1. 地理坐标系地理坐标系是地理地图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地理坐标用来确定地球上的一个特定点的位置。
在地球表面上,经度和纬度被用来确定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
经度是指东西方向的角度位置,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纬度是指南北方向的角度位置,以赤道为基准,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地图上通常使用方格网进行划分,每一个方格都有对应的经纬度坐标。
2. 地形图地形图是用来展示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一种地理图像。
通过色彩、符号和等高线等方式,地形图能够显示出山脉、河流、湖泊、沙漠等地貌特征。
初中地理学习中常见的地形图包括山脉图、河流图和海洋图等。
地形图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对于决策和规划具有重要的价值。
3. 气候图气候图是用来展示地球上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一种地理图像。
通过色彩和符号的运用,气候图可以显示出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
初中地理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气候图包括温度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和季风图等。
气候图对于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农业种植、旅游和资源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4. 经济地图经济地图是用来展示地球上各种经济活动和资源分布情况的地理图像。
通过符号、颜色和柱状图等方式,经济地图能够显示出不同地区的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分布等经济要素。
初中地理学习中,我们可以接触到的经济地图有产业分布图、人口密度图等。
经济地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为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5. 交通图交通图是用来展示地球上交通网络情况的地理图像。
通过符号、线条和箭头等方式,交通图可以显示出公路、铁路、航线等交通线路和交通枢纽的分布情况。
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重难点归纳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重难点归纳选择题1、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地球是圆形②地球是球体③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④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5 .1万千米。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B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 .1亿平方千米。
故选B。
小提示: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读如图,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B.②--内蒙古高原--我国最平坦的高原C.③--四川盆地--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盆地D.④--华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答案:A由图可知,图中的①位于天山以南,是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故A正确;②位于大兴安岭东侧,指的是东北平原;③位于横断山脉西侧,是我国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④位于秦岭以北,指的是黄土高原。
故BCD错误。
故选A。
3、山脉常常成为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和地形区的天然分界线。
下列对四幅示意图中山脉名称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太行山、②武夷山、③昆仑山、④天山B.①大兴安岭、②台湾山脉、③天山、④阿尔泰山C.①雪峰山、②长白山、③秦岭、④大别山D.①巫山、②武夷山、③阴山、④横断山脉答案:A由图可知,①是河北省与山西省的分界线-太行山;②是江西省与福建省的分界线-武夷山;③是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昆仑山;④是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天山,故选A。
小提示:4、以下经纬线作为分界线,示意图正确的是()A.B.C.D.答案:C分析:本题以分界线作为切入点,涉及东西半球分界线,南北半球分界线等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如图所示,0°经线西侧是西经度,东侧是东经度,A错;20°W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B错;0°纬线北侧为北半球,南侧为南半球,C对;30°N北侧为中纬度,南侧为低纬度,D错;故选C。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整理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知识与技能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5.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6.通过学习有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知识与技能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3.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4.学会地球仪的基本技能。
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5.通过师生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通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判断能力和读图能力。
第三节地图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4.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与大洋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知道全球海陆分布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3.了解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4.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5.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4.运用拼图游戏或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5.以景观图形式展示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与大洋、海、海峡等的分类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2020年中考地理识图重难点专题 海洋和陆地

专题海洋和陆地1、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陆地伸入海洋的凸出部分叫半岛,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统称为大洲,大洋的边缘部分叫海,沟通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叫海峡。
2、大洲和大洋在东西半球上的分布: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1)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赤道穿过的大陆有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
(3)南极洲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北冰洋周围被北美洲、欧洲、亚洲包围。
(4)全部在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全部在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3、大洲和大洋在南北半球上的分布: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4、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5、大洲的轮廓及面积大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6、四大洋面积大小:太大印北①-北冰洋 ②⑦-印度洋 ③⑥-太平洋 ④⑤-大西洋7、海陆变迁:(1)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该学说认为两亿年前地球是由一块大陆组成,后来大陆漂移分离才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能够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有:a南美洲和非洲的凹凸轮廓基本吻合;b海鸟和驼鸟都不会飞,却同时生存在远隔大西洋的南美洲和非洲(3)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地球有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构成;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世界上的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1)地中海不断缩小的原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做碰撞运动;(2)红海不断扩张的原因: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做张裂运动(3)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互相碰撞挤压抬升形成的【典例分析】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③大洲居民信奉伊斯兰教,⑥大洲南部以白种人为主B.②与④大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C.④与⑦大洲之间政治、经济方面的合作称为南北对话D.当太阳光直射⑦大陆上的回归线时,①大洲东部河流进入汛期【答案】选C【解析】A③大洲是欧洲信奉基督教、⑥大洲是非洲,非洲南部主要是黑色人种B、南北美洲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C、④大洲是南美洲是发展中国家,⑦大洲是大洋洲大多是发达国家,所以它们的合作是南北对话D、⑦大陆上的回归线是南回归线,当太阳直射在这条线上时北半球是冬季,亚洲东部的河流进入汛期例2: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是:A、___洲,B、____岛C、____海峡,D____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6页,共114页
第87页,共114页
第88页,共114页
第89页,共114页
第90页,共114页
第91页,共114页
第92页,共114页
第93页,共114页
第94页,共114页
第95页,共114页
第96页,共114页
第97页,共114页
第98页,共114页
第99页,共114页
第58页,共114页
第59页,共114页
第60页,共114页
第61页,共114页
第62页,共114页
第63页,共114页
第64页,共114页
第65页,共114页
第66页,共114页
第67页,共114页
第68页,共114页
第69页,共114页
第70页,共114页
第71页,共114页
第72页,共114页
第73页,共114页
第74页,共114页
第75页,共114页
第76页,共114页
第77页,共114页
第78页,共114页
第79页,共114页
第80页,共114页
第81页,共114页
第82页,共114页
第83页,共114页
第84页,共114页
第85页,共114页
第16页,共114页
第17页,共114页
第18页,共114页
第19页,共114页
第20页,共114页
第21页,共114页
第22页,共114页
第23页,共114页
第24页,共114页
第25页,共114页
第26页,共114页
第27页,共114页
第28页,共114页
第29页,共114页
第1页,共114页
第2页,共114页
第3页,共114页
第4页,共114页
第5页,共114页
第6页,共114页
第7页,共114页
第8页,共114页
第9页,共114页
第10页,共114页
第11页,共114页
第12页,共114页
第13页,共114页
第14页,共114页
第15页,共114页
第30页,共114页
第31页,共114页
第32页,共114页
第33页,共114页
第34页,共114页
第35页,共114页
第36页,共114页
第37页,共114页
第38页,共114页
第39页,共114页
第40页,共114页
第41页,共114页
第42页,共114页
第43页,共114页
第100页,共114页
第101页,共114页
第102页,共114页
第103页,共114页
第104页,共114页
第105页,共114页
第106页,共114页
第107页,共114页
第108页,共114页
第109页,共114页
第110页,共114页
第111页,共114页
第112页,共114页
第44页,共114页
第45页,共114页
第46页,共114页
第47页,共114页
第48页,共114页
第49页,共114页
第50页,Leabharlann 114页第51页,共114页
第52页,共114页
第53页,共114页
第54页,共114页
第55页,共114页
第56页,共114页
第57页,共114页
第113页,共114页
第114页,共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