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修辞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汉语修辞 课件(共48张PPT).ppt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汉语修辞 课件(共48张PPT).ppt

知识点击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 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她的母亲。 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社会主义的中国,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常用修辞

第一课
比喻 比拟

第二课
借代 夸张修辞 Nhomakorabea第三课对偶 排比
第 一 课
知识点击
一、比喻 1、定义: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 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 (作比喻的事物) 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例句: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3、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给人以感染力; (3)增强联想,营造气氛。
【当堂训练】
1、对下列古诗句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 运用比喻,以石灰的洁白来比喻作者完美无瑕的人生。 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树 万树梨花开”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梨花”代雪花,形象生动,鲜明壮观。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用了借代手法。古代以竹简著书, 制作竹简先用火烤,把青竹的汗(水分)去掉,故以“汗青”代史册。 D、“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鸾鸟凤皇”和“燕雀乌鹊”用了 比喻手法。前者比喻忠臣贤士,后者比喻奸佞小人。

现代汉语第五章修辞

现代汉语第五章修辞

第五章修辞第一节修辞概说一、什么是修辞?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而研究这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就叫修辞学。

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否讲求修辞,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曾引孔子的话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孔子认为言辞如果缺乏文采,就不会广泛流传。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有一段杨子荣的唱词,原来是:“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

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

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天换人间!”1965年毛泽东同志看了演出以后,建议将最后一句的“春天”,改为“春色”。

“春天”,仅仅表示时令、季节;而“春色”,“春天的景色”之意,使人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

而且“春色”既指自然界,又兼指人类社会,语意双关,大大地丰富了词语的信息含量。

真是一字之改,全词增辉。

语言包含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

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是分别以语言的有关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的。

修辞学和这三者不同,它所研究的是如何根据语言各个要素的构成、特点、规律、规则等等,来提高表达的效果。

有时话语修辞手段的运用,跟对应的某一语言要素直接有关。

例如语言的声律美和语音有关,词语、句式的精美适当,和词汇、语法有关。

有时话语修辞手段的运用,甚至会同时涉及到以上几个方面。

所以,我们要学好修辞,一定要学好语音、词汇、语法等有关知识,这样才有牢固的基础。

试比较以下两句话:(1)禁止践踏草地(2)足下留青这是我们在公园里常见到的,恐怕谁都认为(2)比(1)好。

为什么?(1)是命令、训诫的语气,使人反感;(2)是祈使、劝导的语气,显得有礼貌。

不仅两个句子所表现出的对人的态度不同,而且(2)的语言艺术含量也更高。

我们知道,四个字的语音段落是中国人民所喜闻乐道的一种格式,而这一点又是和汉语孤立语的特点分不开的:一个字一个音节;可以是一个独立运用的词;很少形态变化,不至入句后引起音节数量的变化。

现代汉语第六章 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第六章 修辞手法

章六修辞一、名词解释;1、修辞:指在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确定的前提下,如何积极调动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以加工后的最恰当的语言形式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实践活动即修辞。

主要有三个含义,一是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二是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三是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2、语境:即语言环境,一般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关系等。

包括主观语境因素如身份、职业,和客观语境因素,如时间、地点。

3、长句:指词语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句子,包括分句长、层次复杂的复句。

4、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5、主动句/被动句:一件事物中既有施事又有受事,表达时用施事作主语的是主动句,用受事做主语的是被动句。

6、比喻:又称譬喻、打比方。

即用本质不同但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

其中被比方的事物称“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称“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是“喻词”。

7、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加以描绘,或将甲物当作乙物加以描写的辞格。

有拟人和拟物两种基本类型。

8、借代:即换名。

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代替,其中被代替的事物为“本体”,用以代替的事物为“借体”。

9、拈连:即顺拈,利用上下文语境,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用于乙事物的辞格。

甲事物一般为具体事物,列于前;乙事物一般为抽象事物,列于后。

利于形成风趣简练的修辞效果。

10、双关: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里面两种意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辞格。

11、仿词: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词的辞格。

是仿似的一种形式。

【仿似即仿化,包括仿词和仿句】12、反语:又称反话、倒反,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以表达本意的辞格。

13、婉曲:又称“婉转”,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借用与其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表达的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语法之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语法之修辞手法

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比喻与比拟区别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1)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此喻彼,就是“打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以此拟彼,就是“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2)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

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二、比拟:把某事物赋予了人的动作神态、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或把某事物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意蕴丰厚,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

(二)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

三、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之更具体、更鲜明,更生动;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富有幽默感。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修辞名词解释现代汉语

修辞名词解释现代汉语

修辞名词解释现代汉语修辞是一种通过语言技巧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意图的方法,可以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反复等。

在现代汉语中,修辞手法的使用非常广泛,包括文学、广告、新闻、演讲等领域。

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反复等。

比喻是一种通过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表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的方法。

例如,“苹果”和“平安”就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它们相似之处在于都代表着幸福和平安。

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来表达情感或意图的方法。

例如,“我跑得比兔子还快”就是一个夸张的表达,它强调了跑得很快这个事实。

排比是一种通过列举相同或类似的元素来加强表达的方法。

例如,“我们一家人都很善良”、“我们一家人都很快乐”就是一个很好的排比表达。

对偶是一种通过对称或相对的方式来加强表达的方法。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对偶表达。

反复是一种通过多次重复来表达情感或意图的方法。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听君一面之词,暂不论其事实如何,至少可以感受到其语气的强烈和坚定”就是一个很好的反复表达。

除了常见的修辞手法外,现代汉语中还经常使用一些高级的修辞手法,如隐喻、象征、借代等。

隐喻是一种通过暗示或暗示的方式来表达意思的方法。

例如,“月亮”和“浪漫”就是一个很好的隐喻,暗示了月亮代表着浪漫和诗意。

象征是一种通过使用特定的符号来表达意思的方法。

例如,“红玫瑰”和“爱情”就是一个很好的象征,使用红玫瑰象征着爱情。

借代是一种通过借用其他人或事物的名称来代表自己或其他人或事物的方法。

例如,“长城”和“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借代,用长城来代表中国。

现代汉语修辞学

现代汉语修辞学

修辞对语境的适应
修辞应符合语境
修辞的表达方式应该与语境相符合,使得修辞 的表达更加自然和流畅。
修辞应利用语境
修辞可以利用语境的因素,增强表达的效果, 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修辞的含义。
修辞应调整语境
在某些情况下,修辞的表达方式可能需要调整语境的因素,以更好地表达修辞 的含义。
语境与修辞的互动关系
03
02
营造氛围
运用象征、暗示等修辞技巧,为读 者创造特定的情感氛围。
增强语言美感
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语 言更加优美、有韵律感。
04
广告语具 吸引力。
传达信息
通过明喻、暗喻等修辞技巧,使广告信息更 加清晰、易懂。
激发购买欲望
运用双关、排比等修辞手法,激发消费者的 购买欲望。
02 现代汉语修辞手法
比喻
定义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 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思想或情感。
分类
明喻、暗喻、借喻等。
例子
明喻如“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暗喻如“他是一头老黄牛”;借 喻如“他的声音像银铃一样清脆”。
比拟
定义
比拟是一种通过拟人或拟物的手法,将事物人格化或 动物化的修辞方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特点
现代汉语修辞学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和审美性等特点。它综合运用语言 学、文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交际效果,鼓 励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追求语言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修辞学的重要性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修辞学可以帮助人们掌握语言运 用的规律和技巧,提高语言的准 确性和流畅性,增强个人和组织 的沟通能力。

(完整版)现代汉语修辞

(完整版)现代汉语修辞
• 政论、科技语体一般多用长句,文艺语体一般多用 短句,但是在较多的情况下都是长短句配合使用的。
长句化成短句的方法
• 1、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 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可以是单句,也 可以是复句)
• 2、把复杂的联合短语拆开,重复跟联合短 语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排比并列句式。
二、整句与散句
四、肯定句与否定句
•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 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
• 否定句有单重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单重 否定句只有一次否定。双重否定句最常见 的是先后连用两次否定,有两个否定词。 也可以用一个否定词再加上否定意义的动 词或反问语气。
五、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
• 我们可以把口语里经常出现而在书面娱里 较少出现的句式,叫做口语句式;把书面 语里经常出现而在口语里较少出现的句式, 叫做书面语句式。
• 三、修辞同语音了、词汇、语法的关系
• 修辞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 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的,修辞与语 音、词汇、语法各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
(一)修辞同语音的关系 (二)修辞同词汇的关系 (三)修辞同语法的关系
• 修辞不是语言的第四要素,它同语音、词 汇、语法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从 属关系。修辞属于纯语言运用。
意义的锤炼
• 意义是词语的内容、词语的灵魂,锤炼意 义是选好词语的核心问题。
1、词语的感情色彩要鲜明
• (1)有的词语本身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 (2)有些褒义词或贬义词靠与其他词语配
合,靠语境的帮助,可以变褒为贬或化贬 为褒,改变情感色彩 • (3)直接反用带感情色彩的词语,也可产 生特殊的情味和色彩。 • (4)有些词语选用它们的引申义或比喻义 可以使感情色彩更加鲜明。

现代汉语主要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主要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主要修辞手法修辞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又称辞格、辞式。

修辞格就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

有的修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

一、比喻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

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

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一)明喻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

典型格式:甲像乙如:(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

如:(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

典型格式:甲是乙如:(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三)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

只出现喻体。

如:(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注意】用了“像”或“仿佛”等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

如:(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他长得像他父亲。

(2)举例句不是比喻句:我们班最近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像张丽把积蓄的零用钱寄给了灾区人民,王倩主动地每天到医院里为刘玲补课……(3)疑断句(猜度或不确切的判断)不是比喻句:天好像要下雨。

二、比拟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

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

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

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一)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

如:(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二)拟物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修辞手法一、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1、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2、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谐音。

)可是匪徒们走上这十几里的大山背,他没想到包马蹄的破麻袋片全被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

(“露出了他们的马脚”实指露出了匪徒们的破绽。

)二、折绕:有话不直截地说,却故意说得崎岖折绕的。

(折绕是故意不正面说出,而从侧面曲折地反映客观事物。

)例:我在省里住了两个月,还不知道百货公司门朝哪里。

(原来的意思是很少出门。

);“行者见罗敷······。

”《陌上桑》三、讳饰: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1、美饰,就是因犯忌怕说而改用别的话加以装饰美化。

2、掩饰就是遇到犯忌触讳的事改用一种模糊的说法去掩盖。

例: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句中的“停止思想”说指“死”。

)他还不是为你们。

他已经半截入土了,还不是为你们打算?("半截入土"就是"快要死了"。

)四、藏词:即说话时,故意隐藏部分词语不说出来。

1、藏头:隐藏的部分在前,是抛前藏词法,又叫藏头语。

2、藏尾:是省去后面的部分。

称省后藏词法,又叫歇后语。

例:一欣待温颜,再喜见友于。

(”友于“代兄弟。

温颜:指父母慈颜。

意谓:一则欣喜侍奉父母,再则喜能见到兄弟。

)”猪八戒的脊梁“。

(是”无能之辈“的意思。

)五、留白:表达者在特定情境下因不便完整表达其意,故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说一半留一半。

例:“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祝福》鲁迅)(这句省去了“死”字。

)六、倒反:又称“反语”、“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例:“……这样也可算是将功赎罪吧。

那么,我也希望你们能够知恩感德……”“哈哈哈哈”一阵大笑,打断了沈百万的话。

老宫用他那洪亮的声音,讽刺地说:“谢谢你,我的好心的沈老太爷。

我们很知你的恩,很感你的德。

而且对你的这份‘恩德’,我们是定要报的,你放心就是了。

”(老宫说的都是反话。

“谢谢你”相当于“哼”,“好心”相当于“狠心”、“黑心”,“恩”、“德”、“恩德”相当于“仇”、“恨”、“仇恨”。

“报”也是反语,不是指报恩,而是指报仇。

)七、用典:也就是用事。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1、明典: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2、暗典: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

3、翻典: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例: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八、推避:是一种说写中表意相当明白而又在辞面上故作掩饰。

例:“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

”(梁实秋《中年》)(他在前文已将此意说清楚了。

)九、讽喻:带有讥讽风格的比喻,用比喻进行讽刺。

分为两种基本形态:叙而不议、叙而后议。

例:···有一位老叟,人家恭维他可以活到一百岁,忿然作色曰:“我又不吃你的饭,你为什么限制我的寿数?”(这是胡适恭维齐如山先生没有到位,齐如山不高兴。

但因胡适是出于好意且又是有名望的大学者,声名在自己之上,,所以齐如山不高兴,也是不能直说的。

)十、譬喻(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1、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2、暗喻(又称隐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变为」等词代替「像」一类的词。

3、借喻:省略本体和喻词。

例: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柏特性喻君子。

)4、缩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不出现比喻词,本体与喻体极其紧密地连在一起。

5、引喻(类比):有本体和喻体,但省略喻词。

大山近处不显高(喻体),仆人眼里无伟人(本体)。

十一、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1、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2、拟物:有时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比拟是以人的联想为基础,通过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不同属性转嫁的关系而构成的修辞方式。

)例:井冈山上的毛竹,同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

“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十二、摹状:又叫摹绘,仿拟或摹拟,是摹写人或事物的声音,色彩和情状的一种修辞方式。

它分为摹形,摹声和摹色三种情况。

例:淳淳的(摹声)、那么蓝汪汪的(摹色)、眉间深深地印着“川”字纹(摹形)。

十三、示现:即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的如见如闻,活灵活现。

利用想象力,将过去、未来或想象中不可见不能闻的场景具体呈现出来,增加行文的画面感。

1、追想式示现:即把过去的事情说得历历在目。

2、预感式示现:即把未来的的事情说得如同出现在眼前。

3、悬想式示现:即把想象中的情景,说得如同真情实景一般。

例:···忽然想到了我们的孔夫子。

一想起那具有俨然道貌的圣人,先前便是坐着简陋的车子···。

十四、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

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

岁月端溪砚,诗书冻顶茶。

十五、飞白:明知其错而故意仿效的修辞方式。

白,指“白字”,“飞白”就是故意写白字。

1、语义飞白:故意直录说话人或虚构的说话人在语义理解上出现的错误。

2、语法飞白:故意直录说话人或虚构的说话人说话时的语法错误。

3、文字飞白:故意直录写作人或虚构中的写作人的文字写法错误。

4、逻辑飞白:故意直录说话人或虚构的说话人所说的不合逻辑的话。

例:一声:“你浩(好)”消失在高大白杨的巷子里。

“···负偶顽抗,也就是背着木头人或是背着老婆,进行顽强的抵抗!”“糕糕,吃”他以为是到了吃点心的时候呢。

“父亲大人,儿走到半路,天下大雨,别人有命(伞),我无命(伞)。

”十六、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或叫对仗。

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仗: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形式上:1、单句对偶: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

例:天有多高,山有多高。

2、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

例: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3、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

例: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句中对: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

例: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内容上:正对偶、反对偶、串对偶。

结构上:1、成分对偶。

例: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

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十七、排比: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1、成分排比: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

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

十八、回环:是指即将两个字词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言语片段紧密相连。

其可给人以循环往复的意趣,还可构建事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或相互对立的关系。

(或称为回文。

)1、词的回环: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

2、短语回环: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3、句子回环: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

(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等的关系)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十九、错综:是语言活动中将一切整齐形式的书面语言说成形式参差,词面别异的模式。

1、抽换词面:我徘徊于山中,我徜徉在黄河岸畔。

2、交蹉语次:四碗菜,以青菜豆腐为主;一只火锅,以豆腐青菜为主。

3、伸缩文身:我看着危险,我着急。

(我看着着急。

)4、变化句式:这不是政治,而是学术。

(肯定句与否定句的交错使用。

)例: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二十、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二十一、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使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

1、词语反复。

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例: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词组或句子反复。

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例:“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3、语段反复。

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例: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一大段,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同时也反映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