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大学语文第六单元
《大学》第六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第六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四个方面。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学》第六章的主要内容、思想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四个方面。
2. 教学难点: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联系,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经典著作的兴趣。
2. 提出问题:同学们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概念有何了解?(二)新课讲授1. 阅读课文,了解《大学》第六章的主要内容。
2. 分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a. 修身: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做到诚实守信、仁爱、谦虚、勤奋等。
b. 齐家:强调家庭和谐,关爱家人,注重家庭教育的传承。
c. 治国:强调治国理念,提倡以民为本,实行仁政,关注民生。
d. 平天下:强调天下太平,实现民族复兴,为人类谋福祉。
3. 分析四个方面的内在联系:a. 修身是基础,齐家是保障,治国是目标,平天下是终极追求。
b.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三)课堂讨论1.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2.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大学》第六章的主要内容、思想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四个方面。
2. 课后作业:a. 撰写一篇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感悟;b. 选取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运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进行分析。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大学》第六章,让学生了解了经典著作中的思想,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将经典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体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全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全部6篇课文)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10.1.劝学 ......................................................................................................................... - 1 -10.2.师说 ......................................................................................................................... - 6 -11.反对党八股 .............................................................................................................. - 17 -12.拿来主义 .................................................................................................................. - 24 -13.1.读书: 目的和前提 ................................................................................................ - 26 -13.2.上图书馆 ............................................................................................................... - 33 -10.1.劝学《劝学》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⑤弟子不必..贤于弟子⑥蚓无爪牙..之利..不如师,师不必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
①中,“学者”,古义: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古今义不同。
②中,“传道”,古义:传授古代圣贤的学说;今义:宗教家宣传教旨,布道。
古今义不同。
③中,“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很多人。
古今义不同。
④中,“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古今义不同。
⑤中,“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古今义不同。
⑥中,“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恶势力的帮凶。
古今义不同。
故选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多的人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意思是“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
“众人”,古今异义,古义是一般人,普通人。
故选D。
3、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履.至尊而制六合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④小.学而大遗⑤朝.避猛虎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⑦吞二周而亡.诸侯⑧囊.括四海之意A.①④/②③⑦/⑤⑧/⑥B.①②④/③⑦/⑤⑥⑧C.①④/②③⑥/⑤⑧/⑦D.①④⑥/②③/⑤⑧/⑦答案:C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大学语文第十一版课后习题答案第六单元

大学语文第十一版课后习题答案第六单元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070[思考与练习]一、本文意在以史为鉴,你认为为政者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成败中可以获得何种历史借鉴,应当记取哪些历史教训?作者从后唐庄宗李存勖艰苦创业、统一中原,又骄纵享乐、身死国灭的典型事例中,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提炼出这样一个重要史学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意思是一个国家政权的兴盛和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的因素,而不是天命。
这些结论和观点就是为政者应当记取的历史教训。
二、这是欧阳修散文中历代最广为传诵的议论名篇,试就本篇的议论特色与论证方法略作阐析。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议论特色: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如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上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论证层层深入,感情深沉浓烈,,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
三、前人认为欧文擅于运骈入散或以散破骈,请你在本文中找出用骈入散、用散破骈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用骈入散的语句:“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都是骈句,用在叙事议论的散句中。
用散破骈的语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是骈句,“何其衰也”是感叹句,连同后面的疑问句都是散句。
又如:“《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2024统编新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新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主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多维度的学习活动,深植学生的环保理念,并培养其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
本单元整合了多篇富有深意与美感的课文,如《古诗三首》中的《浪淘沙(其一)》、《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这些古典诗词不仅蕴含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间接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现代文方面,《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以及《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课文,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资源稀缺、环境退化等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除了文本学习,本单元还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安排了《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这一活动,鼓励学生就环保话题展开讨论,学会在意见分歧中寻找共识,培养沟通与协作的能力。
而《习作:学写倡议书》则提供了一个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习撰写倡议书,倡导身边的人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绿色生活。
《语文园地六》作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板块,不仅提供了语言文字的运用练习,还融入了环保主题的听说读写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在实践中加深对环保重要性的理解,同时提升语文素养。
本单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主题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环保热情,培养了他们的环保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设计精巧,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文本类型和实践活动,全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环保主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单元以《古诗三首》为开篇,精选的古诗词不仅让学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更通过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和对田园生活的深情向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后续的环保主题学习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大单元教学设计第6单元《汉字真有趣,畅游汉字文化集市》一、单元人文主题热爱汉字,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单元语文要素1.初步认识会意字,进一步了解汉字偏旁表意的构字规律。
2.了解汉字笔顺规则,正确书写。
3.朗读课文,努力做到读正确、读通顺,注意停顿。
4.了解花生的果实长在地下这一生活常识。
【单元要素落实】1.识字与写字。
目标:在有趣的情境中认识会意字,感受汉字偏旁表意的构字规律,了解汉字笔顺规则。
活动:通过儿歌、游戏、故事等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记生字。
例如,猜谜识字、对比识字、词串儿加儿歌的形式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2.诵读课文。
目标:努力做到读正确、读通顺,注意停顿,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在阅读与鉴赏课文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运用汉字,在运用中积累、巩固词语。
活动:脉动式诵读、拍手读。
3.读故事。
目标:和大人一起做亲子阅读活动,认识花生这种坚果。
以及在多种阅读形式下,学会阅读较长的文章,了解故事主要内容,了解花生的果实长在地下这一生活常识。
活动:引导孩子思考花生去哪儿了,还可以仿照故事语言表达的方式,把小松鼠最终找到花生的过程补充完整。
三、任务情境:汉字真有趣,畅游汉字文化集市。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1.基础积累性目标。
(1)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会意字识字、反义词识字、归类识字等多种方法认识51个生字和6个偏旁。
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初步感知汉字偏旁表意的构字规律,能运用一些方法主动学习汉字。
(2)通过认写基本字、按照基本笔顺写字,了解汉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笔顺规则,学会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24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对韵歌》《升国旗》《古朗月行(节选)》。
在阅读与鉴赏课文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运用汉字,在运用中积累、巩固词语。
(4)通过集市中的表达与交流,养成爱惜文具的好习惯,懂得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知道“国旗、国歌”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家”“国”的概念。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一)教学设计.doc

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必修一第六单元(一)单元设计理念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的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和写作针对性的能力。
教学目标1.阅读《劝学》《师说》,了解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理解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
2.学习《反对党八股(节选)》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措施的批驳思路,以及态度鲜明而又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3.学习《拿来主义》先破后立的写作技法,以及睿智犀利而又妙趣横生的语言风格。
4.学习《读书:目的和前提》,把握复杂议论文阅读方法;学习《上图书馆》,理解前人的学习经验。
5.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6.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2.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3.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教学难点表达的思辨性和议论文写作的现实针对性教学方法讨论、探究、点拨。
教学课时13课时。
1.第十课:群文教学设计,共4课时。
2.第十一课:单篇设计,共2课时。
3.第十二课:单篇设计,共2课时。
4.第十三课:群文教学设计,共共2课时。
5.单元学习活动,读书经历交流会,共1课时。
6.单元写作指导,共2课时。
《劝学》《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荀子、韩愈及相关文学知识;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味文中蕴涵的“学习之道”和“从师之道”;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择师标准;明确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大学语文第六单元、沈园二首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 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 尘,只有香如故。
• (三)陆游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人:
一生著作丰富,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 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 第一期:从少年到中年(16—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 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 第二期:入蜀以后,到他罢官东归(46—64岁),前后近20年, 存诗约2500首。这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 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入王炎、范成大幕府,提
举江南路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 光宗时,官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 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 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 “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 第三期: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64—85岁)亦有20年, 现存诗约6500首。其中依然有大量诗篇表达其收复国土的强烈愿 望。还有一些作品则表现出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 苍凉的人生感慨。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耍小聪明,表面答应把唐婉送 归娘家,背后却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 这更加激怒了陆母,严令二人断绝往来, 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 妻。而唐婉,也由家人做主嫁给了同郡 士人赵士程,生下一子一女。赵家系皇 族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本人亦宽厚 重情,开明通达,对唐婉表现出同情与 谅解。陆、唐之间从此被切断联系,音 讯隔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击 鼓 《诗经》 【题 解】 出自《诗经· 国风· 邶风》。击鼓进军,是古代的一种常见的生活 方式,战争在那时候占据着生活太大的空间,歌颂战争的神圣,悲 叹战争的哀怜,在诗歌中频见不鲜。而《击鼓》却是一首反战诗。 它通过一个远征异国、久戍不归战士的口,控诉无休止的兵役给人 民带来的灾难:它使人民有家难归,夫妻分离也使战士们神思恍惚、 忧心忡忡。
第六单元 社会与人生
鸨 羽 《诗经》 【题 解】 出自《诗经· 国风· 唐风》。抒写了农民对繁重而无休止的王室徭役 的抗议和怨恨。表达了人们渴望家人团聚安居乐业的稳定生活。特 别是从中揭示出徭役对生产的破坏,对人从头生活的破坏,意义更 为深刻。诗以鸨鸟集在树上的摇摆不定,比喻徭役使人不得休息, 既形象,又引人联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 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 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 至今。
【原 文】 肃肃[1]鸨[2]羽,集于苞栩[3]。王事靡盬[4],不能蓺[5]稷黍。 父母何怙[6]?悠悠苍天,曷[7]其有所[8]?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9]。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 父母何食[10]?悠悠苍天,曷其有极[11]? 肃肃鸨行[12],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 父母何尝[13]?悠悠苍天,曷其有常[14]?
【赏析】 全诗三章语言大同小异,这是民间歌谣的共同点。至于三章分别举出栩、 棘、桑三种树木,则纯粹是信手拈来,便于押韵,别无其他深意。戴君恩 《读诗臆补》评曰:“亦平平敷叙耳,中问缩‘父母何怙’一句,咏‘悠 悠苍天’二句,而音响节奏俱妙矣。故知诗文全在吞吐伸缩中得趣。”陈 继揆《读诗臆评》评曰:“一呼父母,再呼苍天,愈质愈悲。读之令人酸 痛摧肝。”牛运震《诗志》评曰:“音节妙,顿挫悲壮。”对此诗的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特色都分析得很透辟。 【思考与练习】 谈谈你对《鸨羽》中鸨鸟的意象运用的认识。
【原 文】 击鼓其镗[1],踊跃用兵[2]。土国城漕[3],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4],平陈与宋[5]。不我以归[6],忧心有忡[7]。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8]?于以求之[9]?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10],与子成说[1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12],不我活兮[13]。于嗟洵兮[14],不我信兮[15]。
【注 释】 [1]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2]踊跃: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3]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 [4]孙子仲:卫国大夫。 [5]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 诸侯国名。 [6]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7]有忡:忡忡。 [8]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 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9]于以:于何。 [10]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11]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12]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13]活:借为“佸”,相会。 [14]洵:远。 [15]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注 释】 [1]肃肃:鸟翅扇动的响声 [2]鸨(bǎo):鸟名,似雁 [3]栩:丛密的柞树 [4]盬(gǔ),:闲暇 [5]蓺:通“艺”,种植 [6]怙(hù):依靠。 [7]曷:怎么。 [8]所:处所,指安居的处所。 [9]棘:酸枣树。 [10]食:吃。 [11]极:尽头,终极。 [12]行(háng):行列。 [13]尝:吃。 [14]常:正常的生活。
【赏析】 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 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诉,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 依次递进。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 益彰,而自然天成。 这也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叙述了一位征夫对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死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流 泪蒙眬,肝肠寸断! 这首诗在结构和手法上有不少独到之处。结构上,它基本按时间顺序,写 出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 中又插入回忆,形成往事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宕。同时, 在叙事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又形成波澜。尤其是最后一层,完全是 直抒其情并皆以一兮一字结尾,我们似乎看到一个涕流满面的征夫在异乡 的土地上,对着苍天大声呼喊,对着远方的亲人诉说着内心的思恋和苦痛。 《击鼓》只是一个士兵小小的心声,无关乎国家社稷,只因为心中的 情节,人最本能的思念,远离的是亲人和爱人,走不上的是回家的路。 【思考与练习】 谈谈你对《击鼓》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看法,及对当今现实的意 义。
【赏析】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古今各家认识比较一致,都以为是晋国政治黑暗,没 完没了的徭役使农民终年在外疲于奔命,根本无法安居乐业,赡养父母妻 子,因而发出呼天怨地的声音,强烈抗议统治者的深重压迫。《毛诗序》 云:“《鸨羽》,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 其父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 故作是诗。”方玉润《诗经原始》云:“《鸨羽》,刺征役苦民也”, “始则痛居处无定,继则念征役之何极,终则念旧乐之难复。民情至此, 咨怨极矣。” 全诗三章首句均以鸨鸟反常地停集在树上比喻成群的农民反常地生活—— 长期在外服役而不能在家安居务农养家糊口。因为鸨鸟是属于雁类的飞禽, 其爪间有蹼而无后趾,生性只能浮水,奔走于沼泽草地,不能抓握枝条在 树上栖息。现在鸨鸟居然飞集在树上,犹如让农民抛弃务农的本业常年从 事徭役而无法过正常的生活。这是一种隐喻的手法,正是诗人独具匠心之 处。王室的差事没完没了,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大量的田地荒芜失种。 老弱妇孺饿死沟壑,这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战乱频仍的现实反映, 所以诗人以极其怨愤的口吻对统治者提出强烈的抗议与控诉,甚至呼天抢 地,表现出人民心中正燃烧着熊熊的怒火,随时随地都会像炽烈的岩浆冲 破地壳的裂缝喷涌而出,掀翻统治阶级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