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正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政治教案5篇

八年级下册政治教案5篇

八年级下册政治教案5篇八年级下册政治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政治教案,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下册政治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明确正义与非正义行为的含义;正义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正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白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维护正义;知道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i到的具体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认知能力;自觉维护正义的实际行动能力;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的能力;见义勇为精神的践行能力。

能力目标: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做有正义感的人;具有崇尚正直的优良品德;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积极主动追随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时代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行动和情感上认识如何做有正义感的人。

教学难点:激发当代独生子女维护正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中国式过马路战歌》【师】你怎样看待中国式过马路?【生】【师总】这是不珍爱生命、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也是不正义的行为。

【新课教学】一、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师】哪些人需要遵守交通规则?【生】所有人【师总】规则和程序反对歧视,不允许特权。

作为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在维护正义。

【师】你是一个遵守交通规则和校纪校规的人吗?【生】【师总】我们要从小树立以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良好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

【师】当你看到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时,你会怎样做?【生】播放视频《各地治理中国式过马路》【师总】对待非正义不应采取消极态度!“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人教版
2. 观看拓展
- 鼓励学生观看拓展资源中的视频,感受正义的力量,培养道德情感。
- 组织观影讨论,让学生就视频内容发表看法,提高道德判断力。
3. 案例分析
- 引导学生分析拓展资源中的案例,了解正义行为在不同领域和场景下的体现。
- 开展案例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探讨正义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实践能力。
4. 实践拓展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选择
针对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正义的定义、内涵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为学生奠定理论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正义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正义”的作文。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正义行为,进行记录和分享。
注意:本课程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义观念,结合课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进行调整。
核心素养目标
- 设计预习问题,如“你如何看待正义?”,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正义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学习正义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3)在线工具:利用网络资源,如道德教育网站、论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

《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教学设计

《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教学设计

《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本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

课程共五个单元,前两个单元涉及道德的内容,后三个单元涉及法律的内容,教材通过设计系列专题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

本课内容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包括“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与“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三课内容。

本设计内容为“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该内容一方面能够帮助中职生充分认识法律程序的重要性,进一步树立尊重法律、崇尚正义的意识;另一方面,中职生通过学习相关的依法维权的知识,了解基本的维权程序,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有利于今后的生活中利用法律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本课重点和难点:1.理解调解与和解2.什么是证据?什么是举证?我过三大诉讼对举证责任是如何分配的?课时安排:两课时(80 分钟)。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知道法律实现正义的两种方式,认识两种方式的基本特点;明确实现程序正义的基本标准,知道实现程序正义的意义;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公民解决纠纷的非诉讼方式;知道三大诉讼的名称,列出三大诉讼的受案范围及诉讼中举证责任的不同;认识法院管辖的分类;认识我国诉讼程序的一般过程,明确民事诉讼的一审程序;明确证据的种类及作用。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

运用目标:学会比较各种诉讼的主要方式,提高辨别能力;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给予的案例或现象;提高收集分析材料、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教学组织及方法教学对象为中职二年级的学生。

在教学组织上,教师利用组间竞赛的方式,刺激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的好胜心和寻求答案的急迫感,积极为小组增分。

在教学方法上,从案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浅入深,遵循感性-理性-实践运用的认知规律,结合声像动画等直观手段分析具体案例,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合作交流机会,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三大诉讼。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理解苏格拉底抛出的“正道”“道义”“道理”等一系列的“正义”理念分析他是如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地阐述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的。

3.就苏格拉底遵守的原则进行一些深入的探究作者名片柏拉图(Plato,Πλατ ν,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

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格拉底。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

资料链接(1)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古希腊哲学家。

他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专心致志做学问。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的。

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

(2)格黎东和苏格拉底格黎东和苏格拉底是多年的老朋友,他有时也去广场听苏格拉底讲学与苏格拉底也是“师友间”的情谊。

作为雅典的巨富,他在苏格拉底受审时及苏格拉底被投入狱中后不止一次表示愿意出钱为苏格拉底免除一死。

但是苏格拉底执意不领情,舍生取义,为维护雅典民主制度所制定的法律献身、殉道。

苏格拉底认为交纳赎金以求免于一死,实际上是承认自己有罪,这是苟且偷生。

教学设计:《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学设计
以学生的感性思维总结公平正义这一理性的话题,把人类的古老话题还原于生活之中。
学生活动说明
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整节课基本上是以老师的启发、学生的探讨参与为主。在活动中既有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引导,也把活动还原于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引导学生反思、重建对公平正义的理解。
3、你的叔叔做生意缺斤少两、出售假冒伪劣商品,你会却说吗?若劝说无效,你会采取其他行动吗?
我们崇尚正义,希望获得公平正义的待遇,如何实现这一愿望?
教参:202页——
有这样一个心理实验:在一个瓶颈很小的瓶子中放几个球,要求被试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从瓶子里各自抽出自己的球。
(1)如果你是被试者,你会怎样做?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教师姓名
学校
教师年龄
教龄
职称
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的第一课时。就全册书来讲,第十课是结束课,在综合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方面有突出作用。单就第十课来说,第一课时着重解决正义这一话题“知”的问题,即“什么是正义”、“为什么要维护正义”,为第二课时进一步解决“怎样维护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等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提问1:老金该怎么办呢?
提问2:老金想打官司,可又实在没钱,他该怎么办?
片段二:后来,老金得到了法律援助中心的帮助,起诉公司要求经济赔偿。鉴于老金的家庭实际情况,民政部门为他申请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
提问3:是谁帮帮助老金一家度过了难关?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以上措施和政策的实施对于维护正义有何意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这一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也逐渐加强,但受年龄的限制,是非观念还处于学习和培养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更多的是享受家人及社会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很少知道回报,付出;即使知道什么是正义,也不知道如何维护正义,做一个正义的人。因此,教学应适应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内容。

公平守正,权益维护班会教案

公平守正,权益维护班会教案

公平守正,权益维护班会教案【教学目标】维护公平正义教学设计1.认识到公平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

面对不公平现象,能够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2.认识到制度对于公平的重要性。

3.认识到守护正义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讲究智慧;认识到司法公正的重要意义。

4.树立公平正义观念,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教学重点】如何坚守公平、维护正义。

【教学难点】以实际行动守护公平正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生成问题目前我国在已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法将这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与合并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持基本一致。

同学们,从以上的信息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是呀,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保障,我们渴望公平正义,我们需要以实际行动守护公平正义。

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__公平__的立场,学会担当,以__公平__之心为人处世。

2.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__合理合法__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3.__制度__保障公平。

4.__正义感__是公民的基本德性。

期盼__正义__、实现__正义__、维护__正义__,是我们的共同心声。

5.守护正义需要__勇气__和__智慧__,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__敢于斗争__,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__讲究策略__,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6.__司法__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7.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积极推进以__司法公正__为核心的司法,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坚守公平活动一个人维护公平学生阅读分享教材P107“中学生在学校如何坚守公平”为主题的讨论会,探究:你认为维护公平应如何做?小结:(1)个人维护公平。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8课:维护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的价值) 》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8课:维护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的价值) 》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8课:维护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价值)》听课记录一、导入(1.1)1、教师行为:•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并说明其在古代社会礼仪和文化中的地位。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大道之行’中的‘大道’指的是什么?在你们的理解中,什么样的社会才能称之为‘大道之行’?”•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社会的理想状态与现代社会的差异。

2、学生活动:•聆听教师的介绍,并对《礼记》和“大道之行”产生兴趣。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大道”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

•思考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3、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介绍《礼记》和提出问题,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为后续的课文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教师先示范朗读《大道之行也》,注意语调和节奏。

•要求学生跟读,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

2.文本解析:•分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难句。

•引导学生理解“大道之行”的具体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等理想社会的特征。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排比、对偶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大道之行”的理想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异同点。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大道之行”的理念,如何构建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分享相关的历史故事或现实案例,加深学生对“大道之行”的理解。

2、学生活动:•认真跟读课文,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

•积极参与文本解析,理解“大道之行”的具体内容和修辞手法。

•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大道之行”的理念,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3、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朗读、文本解析、小组讨论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大道之行”的理念和内容。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教学设计

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教学设计

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教学设计一教案头学时: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1)了解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基本程序(2)理解法律程序对于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3)理解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基本程序的学习,引导学生明确法律程序的内涵,理解法律程序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增强程序正义观念,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主动将程序正义意识落实在行动上,学会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在遇到不法侵害时,知道遵循法定程序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①了解诉讼的概念和分类(案例:展示三个不同的教学案例)②诉讼的基本程序(案例:结合刚才的教学案例)③确保司法公正(案例:视频:青少年犯罪启示录教师结合教材第94页互动在线栏目内容)④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案例:1、教材P94页案例 2、教材第95页案例)参考资料1.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参考书. 张伟.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习指导. 张伟.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职业道德与法律.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二教学设计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告知(教学内容、目的)内容:了解不同诉讼的基本程序,理解公民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内容。

目的:理解法律程序对于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讲授课件演示观看约5钟引入(创境激趣)教材P89页案例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件演示观看、发言(引思明理)项目一:了解诉讼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诉讼的概念和分类案例:展示三个不同的教学案例案例分析、总结课件演示观看、讨论、发言约20分钟(引思明理)项目二:诉讼的基本程序了解诉讼基本程序,明白其重要性。

案例:结合刚才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课件演示观看、讨论、发言约20分钟(引思明理)项目三:确保司法公正了解司法公正的内容、原则和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护正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思想品德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题,本框题的内容非常重要,在整个教材中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本课重在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做到在现实生活中自觉维护正义。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基本都能了解正义的要求,判断正义与否,但部分学生缺乏正义感、同情心,不能自觉做到维护正义、见义智为。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乐于助人,做到见义智为。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①了解正义的基本要求,懂得维护正义的意义
②知道维护正义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知道正义的基本要求,会结合实际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去维护正义。

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学会见义智为。

五:教学方法:情境体验、阅读感悟、案例分析、思辨归结
六:教学思路:
该课的设计将本课有机的分成三个模块进行教学,即:第一环节明确要求辨别正义、第二环节明理践行维护正义、第三环节见义智为维护正义。

层次分明,教学内容不断深入、渗透。

其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有猜谜语,有视频观看,有案例分析,形式多样,真正地使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活起来,做课堂的主人。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好汉歌、正义(叶问2主题曲)等歌曲串烧得出结论: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呼唤正义。

讲授新课:
环节一明确要求辨别正义
2014年4月12日上午,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街上,两名偷狗贼被拦下,从车上搜出3条死狗。

当时正值三江圩日,赶圩群众将两名男子暴打一顿,还将两人乘坐的小车砸坏。

请分析说明村民的行为是否是正义的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正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正义感。

环节二:明理践行维护正义
材料一:2015年3月28日,一则名为“汽车占自行车道,初中生拍照被骂”的视频备受网友关注。

初中生因为用手机拍摄了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不仅遭到私家车上3女1男的集体“围攻”,而且还被恶语相向,“孩子你脑子真学坏了,你有什么权利啊,读书读坏
了。

”如此场景让人愤慨!
视频二:“女儿举报父亲”
思考:材料中的初中生和视频中女儿的行为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这两则材料中的行为都是在维护正义,维护正义就是维护社会规则和秩序。

通过案例的分析得出维护正义对个人、对社会的意义,最终明白维护正义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义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理践行,维护正义。

环节三:见义智为维护正义
新闻回放:
2015年5月某校8名初二学生到江边烧烤,一名男生不慎滑入江中,4名同学手牵着手救他,结果不幸一齐落入江中遇难。

(1)请简要评价4位同学救人的行为。

(2)遇到下面的情景你该怎么办?
①在公共汽车上,你发现有一小偷正在从一乘客手提袋里偷钱,……
②你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本班同学被校外不良分子敲诈勒索并遭殴打,……
③你去楼下朋友家时,发现他家门已被撬开而自己又已经走进去了,你和歹徒同时发现对方,……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未成年人身体尚未发育成熟,从体力、知识到社会经验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

特别是不具备与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甚至违法犯罪分子作面对面抗衡的能力。

因而,在关键时刻,未成年人首要的任务是保护自身安全,量力而行,不鼓励未成年人用生命代价去见义勇为。

我们既要见义勇为,又要见义智为。

总结新课:
本课主要从“是什么”(正义的基本要求)—→“为什么”(维护正义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义务+心怀正义、维护正义的积极意义)—→“怎么办”(如何维护正义)三个角度带着我们一起学习了正义这一与公平紧密相连的主题,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特征,希望我们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做一个维护公平、匡扶正义的人。

板书设计:
维护正义
一、正义的基本要求
1、不要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教师板书)
2、面对不良现象要勇敢地加以制止(教师板书)
二、维护正义的意义
三、未成年人要学会见义智为
八: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