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探究题汇总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探究题解析共46页文档

《〈论语〉选读》探究题解析共46页文档
《〈论语〉选读》探究题解析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论语〉选读》探究题解析

《〈论语〉选读》探究题解析

修身 6、君子之风 8、周而不比 学习 11、诲人不倦 与 12、高山仰止 教育 13、沂水春风 哲学 14、中庸之道
10/12/2018
孔子的哲学基础(处 中庸、义、礼、和 世观)
应对技巧二:
微观上:细化知识点涉及的章节内容,并简明扼要写 出孔子(儒家)观点。 如:“孝”
第2课: 1·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 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与仁) 2·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怎样做到“孝”)
高考《<论语>选读》
探究题答题指导
10/12/2018
涵咏经典 心有所得
考点剖析
• 2013《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 明》:
•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
理解和评价
2
•解读步骤 •1、定位 •2、比对 •3、选择 •4、誊写
10/12/2018
【定位】 ——前提
○选文对应《论语》的哪一(几)篇 ○这(几)篇所论述的孔子的主要思 想是什么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 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1分)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 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3分)
10/12/2018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 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 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 与足?”
★《<论语>选读》的编排体例是编者 排定的,不能绝对按照课文题目来理 解。
10/12/2018

有关孔子与《论语》的101个趣味问题

有关孔子与《论语》的101个趣味问题

有关孔子与《论语》的101个趣味问题1.孔子的原名是什么?2.孔子的故乡在哪里?3.孔子的年龄是多少?4.孔子有多少个学生?5.《论语》一共有几篇章节?6.孔子在《论语》中的形象是怎样的?7.《论语》中最常用的字是什么?8.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国家?9.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人物?10.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城市?11.孔子的说教有多少是关于人的?12.孔子在《论语》中最喜欢用的比喻是什么?13.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种品德?14.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种人生观?15.孔子对待弟子的方式是怎样的?16.孔子在《论语》中有多少条教条和格言?17.孔子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最为优秀?18.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学科?19.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道德范畴?20.孔子认为哪种学问最为重要?21.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礼节和规范?22.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历史事件?23.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什么?24.孔子在《论语》中发表了多少篇弟子的赞美文章?25.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宗教信仰?26.孔子对于兵器和战争有何看法?27.孔子对于家庭、社会和政治有何看法?28.孔子对于妇女和儿童有何看法?29.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丈夫?30.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小人?31.孔子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32.孔子认为什么样的功夫才是最难练习的?33.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特别有趣的故事?34.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哪些令人反思的观点?35.孔子是否表达过对于自己临终前的想法?3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死亡和生命的看法?37.孔子对于财富和物质有何看法?38.孔子对于文学和艺术有何看法?39.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学什么样的技能?40.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关于自我修养的话题?41.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关于心态和个性的话题?42.孔子对于自律和纪律有何看法?43.孔子认为哪些品德和行为是大忌?44.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易经》中,有哪些内容?45.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经典?46.孔子对于禅宗和佛教有何看法?47.孔子对于宗教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有何看法?48.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领袖?49.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公务员?50.孔子对于博学和多才多艺的人有何看法?51.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朋友?52.孔子对于夫妻关系有何看法?53.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54.孔子是否探讨过人的福利和福利政策?55.孔子是否认为有必要慷慨解囊?56.孔子是否认为富裕和贫困是合理的现象?58.孔子是否对于人的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探讨?59.孔子是否对于性格失调和人格障碍进行了探讨?60.孔子是否认为纪律和道德相互作用?61.孔子是否认为职业和品德具有一定的相关性?6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统治和民主的看法?6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战争和和平的看法?6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爱和仁爱的看法?65.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忠诚和背叛的看法?6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愚蠢和智慧的看法?6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世俗和信仰的看法?6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道德和法律的看法?6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武功和经验的看法?7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高兴和悲伤的看法?7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信任和怀疑的看法?7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革命和改良的看法?7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宽容和狭隘的看法?7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看法?75.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历史和现代的看法?7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灵性和精神的看法?7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自由和命运的看法?7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天命和天道的看法?8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宿命和自由意志的看法?8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志向和追求的看法?8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智慧和怀疑的看法?8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性和人情的看法?8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认知和真理的看法?85.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教育和启发的看法?8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伦理和后勤的看法?8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道德性和理性的看法?8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职业和人性的看法?8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本主义和宗教主义的看法?9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女性和男性平等的看法?9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文化和民族性的看法?9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权和人道主义的看法?9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习惯和规律的看法?9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技术和知识的看法?95.孔子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有何看法?9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困境和精神压力的看法?9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理想和追求的看法?9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生活和健康的看法?9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美德和美学的看法?10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讲义气和友情的看法?10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自由和平等的看法?。

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辑录2

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辑录2

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辑录2新高考新国学2009-04-07 145915.2008学年浙江省五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卷(沈翔)阅读以下几章文字,完成13—14题。

(1)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5)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3.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

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因。

(2分)衍文产生原因14.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6分)参考答案13.轻。

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文字。

)14.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

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要点运用所给材料做出分析,(2分)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要讲求仁德,也就是社会公正。

(2分)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2分)16.2009届浙南三校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论语选读》探究题

《论语选读》探究题

《<论语>选读》探究题《〈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第一课《为政以德》(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答: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以德治国(德治)2.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强调了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答:比喻。

(1)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教化的对象。

(2)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

(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答:(1)“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2)“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三)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论语》后四章探究性同步检测题(附答案)

《论语》后四章探究性同步检测题(附答案)

《论语》后四章探究性同步检测题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11.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4、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从这则材料中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6、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9、针对相同的问题,孔子说出了不同的答案,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方法?联系实际,八、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1)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2)颜渊死,子哭之恸。

11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解释、翻译与课文探究及系列训练含答案

11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解释、翻译与课文探究及系列训练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解释、翻译与课文探究及练习题含答案第一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为:做,成为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第五章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一、选择题1.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的下一句是什么?A. 不亦说乎B. 不亦君子乎C. 不亦仁乎D. 不亦义乎答案:A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里仁D. 子罕答案:C二、填空题1. 《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

答案:孔子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______的重视。

答案:学习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孔子的“仁”思想。

答案: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倡导爱人、尊重人、帮助人,以及在个人修养、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中实现道德的提升。

2. 《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水平,知道的事情要承认知道,不知道的事情要承认不知道,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真正的智慧。

四、论述题1. 论述《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意义。

答案:《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儒家的“恕”道,即推己及人的原则。

这句话强调在对待他人时,应该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做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给别人,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2. 分析《论语》中孔子关于“礼”的教导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礼”,强调礼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孔子的礼教思想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它教导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以礼待人,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五、翻译题1. 请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成英文。

答案: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without thought is labor lost; 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2. 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探究题整合第一课《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第二课《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第五课《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第六课《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八课《周而不比》:孔子的交往观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观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师生关系第十三课《沂水春风》:礼乐治国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再将《论语》探究题专题整合如下:(一)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

(二)说说你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

(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四)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五)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六)你认为孔子说的“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七)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克己复礼”相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八)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九)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十)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十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章),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

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十二)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十三)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十四)“鄙夫可与事君”章,“夫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

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

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而患失。

”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

(十五)章“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子所交之人。

请联系“事君数”章和“子贡问友”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

(十六)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十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内涵深邃,充满哲学智慧。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十八)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十九)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二十)曾点对暮春出游的描绘,色调明丽,情绪欢快,生趣盎然,试想象具体情景,说说你的感受。

(二十一)《沂水春风》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了不同人物的风貌,又点染出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二十二)“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作“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二十三)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参考答案】(一)可以结合建设和谐社会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展开论述。

(二)因材施教——首先是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如章是讲在个人品性修养方面的因材施教,章是讲在个人发展方向上的因材施教:如章子夏比较偏向于具体知识的研习,孔子把重视道德修养视为好学,而子夏却把钻研具体知识视为好学,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孔子针对子夏这种偏向提醒他:“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些都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表现。

(三)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

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

述而不作——①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

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

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②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

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

③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

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

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

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

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

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

(四)回答这个问题要注意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孔子认为: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而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

“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

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

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原因就在于此。

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六)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与法家的法治思想有很大不同。

“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

“德”与“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径,即“德治”与“法治”。

“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德治”的基础。

孔子所言“礼”的核心是“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纪。

“礼”从纵(上下级、长幼辈等)、横(夫妇、兄弟、朋友等)两方面规范、约束人们行为。

(七)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

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章),还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章),所谓孝弟,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

这样看来,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章,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八)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孔子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章),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

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

而后世宋儒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

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九)“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十)“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十一)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

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

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仁小信。

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孔子否定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十二)儒家墨家都主张关爱别人,但孔子的仁爱,是以爱自已为前提(孝悌为根本),然后将这种爱一层一层扩展出去,爱自已的亲人,爱周围的人,然后爱所有的人推及到万物。

因而是最符合现世社会的人的感情与实际的。

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无条件平等的爱.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无我相,无人相的爱,虽然墨家还不是宗教,但墨子的思想却充满了无比伟大的宗教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