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乐史复习资料⼀、学堂乐歌1、定义:学堂乐歌是清代明初时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兴起的歌唱⽂化,⼀般指学堂开设的⾳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编创的歌曲。
2、学堂乐歌的内容:①反映⼈民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爱国思想的;(《何⽇醒》)②歌颂推翻帝制,建⽴共和国新’政的胜利的歌曲;(《⾰命军》)③配合向中⼩学⽣进⾏“军国民教育”的军歌;(《出征》)④呼吁妇⼥解放、⿎吹男⼥平等的;(《勉⼥权》)⑤⿎吹学习新⽂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新风⽓,宣传学习科学⽂明,反对封建迷信旧习俗的;⑥少⼉乐歌,向⼉童进⾏思想和知识教育的;(《勉学》、《赛船》、《春游》、《送别》)⑦⿎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歌曲。
(《尊孔》)3、学堂乐歌的形式:齐唱曲(“单⾳歌曲”)、合唱曲(“复⾳歌曲”),这两类⼤多是根据现成格调填以新词⽽编成。
4、曲调的来源:①歌调多取材于⽇本歌曲;(《中国男⼉》、《⾰命军》、《勉⼥权》)②选⾃欧美的歌曲填词;(《春游》、《拉纤⾏》)③我国⾳乐家⾃⼰创作;(华航琛《上课》、沈⼼⼯《采茶歌》)④同⼀个曲调被填以不同歌词;⑤同⼀个词被填以不同的曲调。
5、代表⼈物: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李叔同等⾳乐家。
此外,像曾志忞,李华萱等⼈也是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乐家。
★沈⼼⼯(1870-1947),学堂乐歌作者、⾳乐教育家。
原名沈庆鸿,笔名⼼⼯,上海⼈,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
1902年赴⽇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
沈⼼⼯是我国最早对中⼩学及学前⼉童特点编写⾳乐教科书的⾳乐家。
代表作品:歌曲集——1904年《学校唱歌集》(共三集),⾟亥⾰命后⼜陆续出版《重编学校唱歌集》(共六集),《民国唱歌集》(共四集)和《⼼⼯唱歌集》等。
⼉童歌曲——《体操——兵操》(⼜《男⼉志⽓⾼》,创作与1902年,是他留学⽇本期间的处⼥作,也是中国第⼀⾸填词歌曲)、《铁匠》、《⽵马》等。
考生复习:近现代音乐史题库

1、简答:旧民主主义时期传统音乐文化的概况。
(文化内容、文化现象)2、简答:旧民主主义时期民歌的特点。
3、填空:《种大烟》是()的民歌,《提起哥哥走西口》是()的民歌,《洪秀全起义》又名(),是()的民歌,《三元里抗英童谣》是()的民歌,《甲午战争》是()的民歌,《引狼入室的李鸿章》是()的民歌。
4、名词:清末山东大鼓。
5、名词:清末京韵大鼓。
6、名词:清末苏州弹词。
7、填空:自清末以后,弹词的各种流派基本上都以()、()两调作为基础加以发展的。
8、填空:同治年间,评弹女艺人()首创“书场”于上海,清末民初,苏州弹词艺人()和()在综合“俞”、“马”两调的基础上,创立了真假声并用、爽利清脆的“小杨调”以及“高弹响唱”、“快弹慢唱”的“夏调”,曾为时人一致推崇。
9、填空:旧民主主义时期,一些革命志士及进步人士纷纷编写新的弹词唱本宣传爱国民主的思想,如秋瑾编了(),陈天华编了(),热心进行时事宣传而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著名艺人,还有苏滩艺人()和杭州艺人()。
10、名词:刘宝全11、名词:杜宝林12、简答:旧民主主义时期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13、填空:咸丰同治年间对近代京剧发展起奠基作用的著名演员有()、()、()、()、()。
14、名词:老生新腔15、名词:谭培鑫16、简答:汪笑侬对京剧的贡献。
17、名词:汪笑侬18、名词:戏曲改良运动(海派京戏)19、简答:梅兰芳对京剧的贡献。
20、名词:梅兰芳21、填空:旧民主主义时期,民族器乐合奏形式主要有河北的(),山东、山西等地的(),华中的(),江浙一带的()、()、()等,优秀曲目河北吹歌(),山东鼓吹(),江南丝竹()、(),苏南吹打()、()等。
22、简答:旧民主主义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艺术品种?23、填空:旧民主主义时期,器乐独奏方面代表人物有古琴方面泛川派()、诸城派()、()、(),九嶷派(),广陵派(),岭南派()。
琵琶方面有()、()、(),对保存、整理和发展古琴、琵琶等传统遗产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张鹤编了(),秦维翰编了(),唐铭彝编了(),杨宗稷编了(),李芳园编了(),沈肇州编了()。
教资考试复习必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一)

教资考试复习必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一)1.新音乐兴起于清末,再度兴起于五四时期。
2.黎锦晖主要从事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
3.30—40年代出现了一批为古诗词谱曲的艺术性独唱曲,著名的有如青主作曲的《大江东去》,《我在长江头》;有如黄自作曲的《卜算子》,《玫瑰三愿》;再如刘雪庵作曲的《红豆词》。
4.中国近代大合唱的里程碑式杰作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5.30—40年代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是大型戏剧性歌唱音乐的重要作品。
6.中国早期的小提琴音乐做成功之作是马思聪的《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等。
7.《南泥湾》和《咱们工人的力量》的曲作者是马可。
8.在秧歌剧基础上吸收其他的音乐艺术成分创作的《白毛女》等奠定了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基础。
9.40年代中后期,解放区器乐逐渐活跃,出现了贺绿汀的《森吉德玛》。
10.京剧在北方有四大名旦,他们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11.京剧在北方的四大须生指的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12.程砚秋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劲的程派唱腔。
13.周信芳的表演富于激情,世称麒派。
14.评剧约于1910年由河北的莲花落子与东北的蹦蹦合流而成。
15.骆玉笙创造了抒情宽阔的骆派,对近代京韵大鼓艺术给予较大影响。
16.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将琵芭曲《夕阳箫鼓》改编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17.20—30年代何柳堂创作广东音乐《赛龙夺锦》;吕文成创作《平湖秋色》,《步步高》;严老烈创作《旱天雷》,《连环扣》等作品。
18.近代声乐发展的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即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
19.张寒晖在40年代采用陇东传统民歌填词的作品是《军民大生产》。
20.30年代聂耳的救亡歌曲《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占有突出地位。
21.赵元任独唱歌曲的题材突出反映了“五四”精神,《教我如何不想他》是这类题材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22.《春思曲》是黄自为音乐会独唱歌曲创作的精心之作。
中国近现代史音乐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音乐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史音乐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也经历了很多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介绍中国近现代史音乐的复习资料。
一、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时期,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具有社会功能的文化工具。
音乐被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和情感,激励人们的斗志和勇气。
例如,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抗日歌曲通过音乐的方式鼓舞人们的士气,激发起抗日情感。
二、音乐的流派和风格在中国近现代史中,音乐的流派和风格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早期的音乐以传统的民间音乐为主,如京剧、评弹等。
然而,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和中国社会的变革,新的音乐风格也逐渐兴起。
例如,20世纪初期,中国的音乐开始受到西方古典音乐的影响,出现了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作曲家,如聂耳、冼星海等。
他们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展现了中国音乐的新面貌。
三、音乐与政治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音乐也与政治运动密切相关。
音乐被用来传达政治思想和宣传政治主张。
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歌曲被用来歌颂毛泽东思想和革命精神,如《东方红》、《歌唱祖国》等。
这些歌曲通过音乐的形式,向人们灌输政治思想,影响了整个社会。
四、音乐教育与培养人才在中国近现代史中,音乐教育也得到了重视。
音乐学院和音乐学校的建立为培养音乐人才提供了平台。
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都是在这个时期接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
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音乐的国际交流与影响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音乐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音乐家和作曲家积极参与国际音乐交流和合作,为中国音乐赢得了国际声誉。
例如,叶小纲、郎朗等音乐家通过在国际比赛和音乐会上的出色表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音乐的魅力。
六、音乐的现代化与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中国近现代史音乐也呈现出现代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现代音乐、流行音乐、摇滚乐等不同风格的音乐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近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学堂乐歌的历史是从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开始的。
康有为、梁启超便提出“变法维新”,鼓吹“废科举”、“兴学堂”。
并要求清政府“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于1904年在颁布学堂章程中对乐歌课的开设给予认可。
此后,各地新学堂的乐歌课才形成风气。
当时称这种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为“学堂乐歌”。
直至1923年该课改称为“音乐”课,“乐歌”一词才逐渐不用了。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的思想。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曲调大部分来源于日本及欧美的流行歌曲,用我国民间曲调填词的乐歌为数不多,由作曲者自作曲调的乐歌则更少。
学堂乐歌的发展使得西方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当时主要是唱歌,演奏风琴、钢琴、提琴等)得到了初步的介绍和传授。
尤其是有关西方音乐的记谱法(五线谱和简谱)和基本乐理的介绍,使得西方音乐在中国社会的传播更加广泛。
歌曲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很大。
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学堂乐歌改变了我国旧式私塾无乐无歌的教育形式,有了正规的音乐课课时安排。
从学堂乐歌开始,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初具雏型。
2.学堂乐歌明确了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内容和程度,使得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初具规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也逐渐趋于规范。
3.学堂乐歌促进了我国音乐教材的建设和音乐师资力量的培养。
4.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萌芽。
一些音乐家对声乐演唱有了初步的要求,虽然他们没有提出什么系统的声乐演唱方法,但在许多著述中,都对诸如声乐演唱姿势、发声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教育家。
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
1896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班,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
1903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
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所编乐歌题材广泛、内容浅显,且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
中国近代音乐史复习提纲

Ha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一、填空1.1927年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规模较大、制度较健全的独立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_国立音乐学院_,1929年后更名为_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_。
2.学堂乐歌《黄河》是著名音乐教育家_沈心工_根据诗人_杨渡_的名篇创作的作品。
3.《春江花月夜》上世纪30年代由“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等人根据琵琶曲《_夕阳箫鼓_》改编而成的著名民乐合奏曲。
4._国乐改进社_是1927年刘天华等人在北京成立的一个以收集、整理、研究和创作民族音乐的社团组织,当时还编辑出版了刊物《_音乐杂志_》。
5.三十年代青主编写了两本美学性的音乐论著,是《_音乐通论》和《_ 乐话 _》。
6.在赵元任的作品中,要求恋爱自由、要求个性解放是他创作的重要题材,其中以艺术歌曲《_教我如何不想他__》和合唱曲《_海韵__》在当时影响较大。
7.歌剧《白毛女》中主要人物的主导主题是根据民歌的音调创作的。
如喜儿的主题吸取了河北民歌《_小白菜_》的音调;杨白劳的主题吸取了山西民歌《_捡麦根_》的音调。
8.“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成立于 1919 年,该会宗旨是“研究音乐,发展美育”。
9.1934年著名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在上海的国立音专举办了“征求有中国风味钢琴曲”作品比赛,其中_贺绿汀_的钢琴曲《_牧童短笛_》获得了头奖。
10.在评剧发展的初期,农民剧作家_ 成兆才 _曾为评剧编写了近百个剧目,如当时在北方群众中轰动一时的《_杨三姐告状_》。
11.《新编“九一八”小调》是_吕骥_为抗战时期的活报剧《八千里路云和月》而创作的插曲。
12.作曲家赵元任发表于1915年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是迄今所见的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
13.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主要有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两种形式。
14. 1906年中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是由李叔同在日本独立编印的。
15. 小提琴曲《思乡曲》是_马思聪_创作的《_内蒙组曲_》之中的第二乐章。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试资料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试资料1、1840至1919年中国音乐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封建统治阶级的雅乐早已衰落,而且原来来自民间俗乐的“雅部”也处于不断衰落的状况;②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新民歌、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获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增加了不少新的剧种和新的曲种,还自发产生了初期的戏曲改良运动;③随着西方文化和近代西洋音乐文化的陆续传入,特别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发展,从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大量有别于传统旧乐的学堂乐歌。
2、1919至1949年中国音乐发展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①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衰落和城市经济的逐步繁荣,大量原来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纷纷进入城市,使绝大部分原来主要流传在农村的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断在城市中落脚,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
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新音乐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建设和发展。
其中以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全面的“龙头”作用。
③由于普通教育的发展和城市革命斗争的影响,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④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进步音乐运动越来越对整个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带来不可否认的重大影响。
⑤随着民主革命斗争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社会的曲折向前发展,中国的新音乐以我国自己特有的方式也不断得到迅速的提高和广泛的发展;另外,与之同时并存的各种中国传统音乐,也随着这一客观形式的发展不平衡地、缓慢地、向前推进。
3、近代北方大鼓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清代中叶以后,在我国广大城乡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说唱音乐大体上都陆续成熟成型,例如主要流传在北方各省的大鼓一类的说唱音乐,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增强了地方特色,实际上已为后来所形成的山东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梅花大鼓及东北大鼓等不同曲种确立了雏形。
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入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
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出现像何老凤、王小玉姊妹等艺人。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学堂乐歌1、定义:学堂乐歌是清代明初时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学堂乐歌的内容:①反映人民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爱国思想的;(《何日醒》)②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新’政的胜利的歌曲;(《革命军》)③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军国民教育”的军歌;(《出征》)④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勉女权》)⑤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宣传学习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旧习俗的;⑥少儿乐歌,向儿童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的;(《勉学》、《赛船》、《春游》、《送别》)⑦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歌曲。
(《尊孔》)3、学堂乐歌的形式:齐唱曲(“单音歌曲”)、合唱曲(“复音歌曲”),这两类大多是根据现成格调填以新词而编成。
4、曲调的来源:①歌调多取材于日本歌曲;(《中国男儿》、《革命军》、《勉女权》)②选自欧美的歌曲填词;(《春游》、《拉纤行》)③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华航琛《上课》、沈心工《采茶歌》)④同一个曲调被填以不同歌词;⑤同一个词被填以不同的曲调。
5、代表人物: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心工,李叔同等音乐家。
此外,像曾志忞,李华萱等人也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音乐家。
★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作者、音乐教育家。
原名沈庆鸿,笔名心工,上海人,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
1902年赴日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
沈心工是我国最早对中小学及学前儿童特点编写音乐教科书的音乐家。
代表作品:歌曲集——1904年《学校唱歌集》(共三集),辛亥革命后又陆续出版《重编学校唱歌集》(共六集),《民国唱歌集》(共四集)和《心工唱歌集》等。
编著:李秋玲儿童歌曲——《体操——兵操》(又《男儿志气高》,创作与1902年,是他留学日本期间的处女作,也是中国第一首填词歌曲)、《铁匠》、《竹马》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点第一章、鸦片战争一来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一、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P4——P12答:1、新民歌的发展;2、说唱音乐的发展;3、戏曲音乐的发展4、民族器乐的发展二、简述京剧的发展脉络。
P15答:1、道光年间,以“皮黄腔”为主的京剧已初步形成。
2、京剧唱腔是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合套成为一个声腔系统,因成为皮黄腔。
在徽调和汉调的基础上,京剧艺术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吸取其他剧种的营养,音乐表现即通俗又精美。
因而深受各个阶层观众的喜爱,并日益显示出自身的艺术优势。
3、仅同治年间,京城内职业戏班多达50多家,涌现出大批著名的演员,并拥有从平民百姓至王侯将相的众多观众。
在自外地流布的过程中,京剧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遍及全国的各大城市,遂跃居为称尊剧坛的全国性大剧种。
★第二章、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三、学堂乐歌的基本内容P32答: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
3、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所谓“军歌”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
四、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P59答: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期中国音乐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现迫使当时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从主流地位上走下来。
学堂乐歌的音乐大部分来自外国的现成曲调。
学堂乐歌运动有如下意义:、1、通过学堂乐歌的创编、教育运动,使得20世纪中国的新型新型学校普及音乐教育体系全面建立。
2、第一次大规模引进西方音乐。
3、学堂乐歌所开创的新音乐传统以及这个传统产生的新音乐成果形成了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更进一步的新传统。
4、通过学堂乐歌的教唱运动,使得现代文化观念得到广泛传播,较为全面的实现了寓教于乐。
5、中国音乐创作群体的主题意识开始萌动。
A.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旧曲填新词B.代表人物代表作:《中国男儿》、沈心工《革命军》、《体操——兵操》李叔同《送别》{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五、本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主要包括?P61答:1、城市民歌(小调歌曲)的发展。
2、说唱音乐的发展3、戏曲音乐的发展4、民族器乐的发展A.作者与作品:华彦钧二胡:《二泉映月》、《听松》、琵琶:《大浪淘沙》(广东音乐)吕文成:《雨打芭蕉》、《步步高》、《平湖秋月》第四章、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代表: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刘天华)★萧友梅——中国第一位音乐教育家六、简述萧友梅的音乐贡献P103答:1、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主建了中国第一所专业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
1929年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2、为了保证国立音乐院的教学质量,萧友梅主要抓了两方面的工作:①千方百计网罗人才②确立了系统的音乐教学体制、课程、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A.萧友梅《问》的艺术特色答:《问》是中国第一位音乐教育家萧友梅所创的,作品反映对当时在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是被公认的、优秀的萧友梅的代表作。
★王光祈八、浅谈王光祈的音乐学研究P105答:1、向中国介绍西方的音乐文化2、向中国介绍西方的教育体系、教育方法3、向世界介绍中国音乐4、用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对中国传统音乐历史进行研究5、用比较学的方法对音乐进行研究★赵元任★刘天华———国乐大师九、简述刘天华在近代民族器乐发展方面的贡献。
P155(最突出的贡献:对二胡的革新。
音乐主张:国乐改进)答:1、刘天华注意创作与演奏并重,在演奏技巧上,刘天华对二胡做了大胆而富有成效的改革:如把传统二胡演奏从基本不换把位或仅三个把位扩大到五个把位,扩展了音域,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借鉴小提琴中柔弦颤功的演奏法,在《空山鸟语》中还发展了滑奏手法,借鉴了钢琴的轮指,颤音的演奏手法,来表现幽谷中群鸟欢鸣生机盎然的景象。
2、在20世纪上半页,刘天华将二胡借鉴中国民间乐器,带入了高等学府,开创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的专业化教学,按照带有西方教程意义的体系编写了47首二胡练习曲,同时还写了15首琵琶练习曲,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一代的演奏家,逐步形成了刘天华二胡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创作的10首二胡曲也成为二胡专业教学的经典之作。
A:《光明行》的艺术特色P148答:1931年4月刘天华创作的二胡曲《光明行》,鲜明、集中的体现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即使处于逆境的重压下,他们并没有完全的消极颓丧,他们对未来光明的前途仍有所追求,仍抱着乐观的幻想。
全曲自始至终贯穿着明朗、欢心之情,和奋发向上的力量。
B:刘天华的代表作品:二胡曲:《良宵》《月夜》、《病中吟》、《光明行》、《独弦操》《空山鸟语》。
《悲歌》、《苦闷之讴》《烛影摇红》琵琶曲:《虚籁》、《歌舞引》、《改进操》★黎锦晖————流行音乐的鼻祖十、黎锦晖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儿童歌舞音乐创作领域作出的贡献有哪些P135答:1、他的儿童歌舞音乐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精神。
2、他善于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选择作品的题材和构思情节,创作的作品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3、他的儿童歌舞音乐,其风格清新明快,生动活泼,易于少年儿童接受。
4、他在创作中开始对音乐的戏剧性进行探索,这些为后来歌舞剧新歌剧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A:黎锦晖及其创作:1、创办了我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儿童文化周刊《小朋友》2、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3、儿童剧:中国第一部儿童剧——《麻雀与小孩》《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三蝴蝶》《小小画家》歌曲:《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花生米》第七章、20世纪30年代城市音乐生活、音乐教育,及黄自等人的音乐创作代表人物极其作品:青主《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黄自《长恨歌》——中国最早的一部清唱剧《抗敌歌》、《旗正飘飘》、《花非花》《点绛唇》《南乡子》《卜算子》刘雪庵《长城谣》名词解释黄自:黄自是20世纪30年代为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很大推动作用最具有影响的的音乐家。
第八章、左翼音乐运动及聂耳吕骥等人的音乐创作十一、30年代中期由左翼音乐工作者领导的救亡歌咏运动主要表现在?答:1、组织歌咏团体,教唱救亡歌曲2、举行大规模的群众音乐活动3、组织救亡歌曲创作A、代表:吕骥《新编九一八小调》、张曙《日落西山》麦新《大刀进行曲》任光《渔光曲》★聂耳十二、聂耳音乐创作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答:聂耳音乐创作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于时刻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及时准确的反映了当时社会最迫切的主题(反帝爱国斗争)同时塑造劳动人民形象,用音乐来表达他们艰苦的生活和思想情感,他在创作中广泛吸收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因素,创造性的加以发展,是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A、聂耳作品:《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码头工人》、《开路先锋》《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金蛇狂舞》、《昭君出塞》第九章、抗日战争初期的音乐创作★贺绿汀十三、简述贺绿汀对中国音乐的贡献?(P246)答:1、作为作曲家,在几乎贯穿20世纪生涯中,贺绿汀创作了多部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真实的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2、作为音乐教育家,贺绿汀先后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名誉院长,即使在退休之后也时刻牵挂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他的后半生始终执着于专业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建立和完善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3、作为音乐理论家,贺绿汀对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许多有关音乐发展全局的意见和建议,指导、推动和促进了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A、贺绿汀作品:《牧童短笛》、《嘉陵江上》、《游击队歌》、《晚会》★冼星海十四、冼星海的艺术特色(P264----266)答:1、冼星海的音乐创作绝大部分取决于现实生活,选取与当时政治斗争密切联系的、具有生科社会意义的题材,无论是交响音乐、大合唱、歌剧、群众歌曲、抒情歌曲、艺术歌曲以及儿童歌曲,都鲜明的贯穿着爱国、救亡、抗日、反帝、反封建等革命斗争的主题。
这些歌曲正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生活和政治斗争中最迫切的问题,也是一切革命者最关心的问题。
2、和聂耳一样,冼星海对音乐创作的革命倾向性以及以音乐创作“为政治服务”的认识,不是很肤浅的仅仅把它作为一个题材的问题,更不是单纯的喊喊“政治口号”的问题,他要求自己坚定地站在革命的立场上,正确的认识现实,深刻的反映现实,以强烈的革命热情去反映人民的斗争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3、和聂耳一样,冼星海也十分重视塑造工人、农民和革命群众的典型形象。
他特别重视形象的鲜明、生动,音乐语言的通俗易懂,以及构思的清晰、严谨。
4、他基本实现了有志于创作民族新音乐的宏愿,一自己的努力为我国民族新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A、冼星海的作品:《救国军哥》、《到敌人后方去》、《夜半歌声》、《只怕不抵抗》四部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牺盟大合唱》000B、《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色P272答:1、《黄河大合唱》是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完成于1939年3月31日,同年先后由当时正在延安的“三厅”抗敌演剧三队和“鲁艺”音乐系首演。
作者在这部作品里以黄河为背景,热情的歌颂了中国人们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敌人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人民群众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敌人的壮丽情景。
2、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以朗诵及乐队为背景将他们全部窜连了起来。
八个乐章的音乐本身都具有各自的独立性,相互之间无论在内容上、形象上以及表演形式上的对比都很鲜明。
但是整个套曲是从一个基本思想——抗日、爱国————出发,前后是连贯的,彼此是相互补充的。
是我国最受欢迎的一部音乐作品,是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十五、新秧歌剧运动及秧歌剧的发展在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的意义P351答:1、它是边区“文艺整风”运动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得到具体贯彻的产物。
2、它为利用原来民间旧艺术的形式创造新的民间艺术形成,并为后来新歌剧创作的成熟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它为根据地革命文艺的蓬勃发展训练了一支新的文艺队伍,因而对其他各种文艺形式题材的民族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在秧歌运动中产生了秧歌歌剧。
十六、《白毛女》艺术创作特色P353答:《白毛女》在艺术成就上最突出的一点,是它开始解决如何通过音乐来具体而细致的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问题,如何对主要角色如喜儿、杨白劳和黄世仁的音乐刻画都做到了贴切而富于个性尤其对杨白劳的心理变化的音乐刻画是比较深刻的十七、马思聪《内蒙组曲》中的思乡曲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