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

合集下载

《古文二则》的作业设计

《古文二则》的作业设计

《古文二则》的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背景思考:《古文二则》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之前,学生接触到的都是古诗,古文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这两则短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古代文学的语言特征与魅力。

尤其是《菊》一文,全文共四句,分别从香味、形状、颜色和品性等方面介绍了菊花,其中最后一句还写出了菊花的傲霜独放的品格。

因此,本课的作业设计,我更侧重于让学生品味各位文学大家的写菊名篇,增强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进一步培养他们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写作手法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设计的几项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自主完成。

作业内容与作业评价要求:作业内容及设计理念:1.背诵《菊》。

2.搜集课外与菊花有关的诗句、文章,认真朗读体会,并摘录好词好句。

(新课标指出: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以课本为点,扩大阅读面,大量积累语言。

同时,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宽他们的学习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

)3.练笔:你心目中的菊花是什么样的?请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菊花,运用你积累的优美词句,发挥你的想象,施展你的文采,写一篇关于菊花的文章。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的目的在于提高,提高的目的在于创造。

此项作业是融字、词、句、段训练于一体,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业评价标准:1.能流利背诵古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搜集到的诗文,认真摘录好词好句。

3.能从形状、颜色、香味、品性等方面来描写菊花,层次清楚,语言通顺、优美。

基于学生作业的反思:从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每个孩子都做了两项以上的作业,大部分孩子三项作业都完成得很好。

看到他们完成的作业,我眼前一亮:词、句、段的摘抄不但有课文里的,而且有课外的,许多孩子还配上了自创的菊花图,尽量做到了图文并茂;搜集到的诗文里那些让人读后“口留余香”的美妙句段,他们读读背背,细细品味,和同学分享学习中的愉快;一篇篇描写菊花的习作,层次清晰,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14.古文二则(菊、莲)【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学期】

14.古文二则(菊、莲)【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学期】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菊花盛开,它的香味( )。它的花 瓣( )。它的颜色( )。菊花本性 ( ),严冬,当霜冻降临时,( ), 只有( )。
思考:文中写了莲的哪几个方面?

莲花,亦曰荷花。种于暮春,开于盛夏。 花 其叶,大者如盘,小者如钱。茎横泥中, 其名曰藕,其实曰莲子。藕与莲子,皆可 食也。 叶 茎 实
14.古文二则
思考:文中写了菊的哪几个方面?

zhǎo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
zhě
香味
形状 颜色 本性
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
.
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 零落,惟菊独盛。
wéi
.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
溢:流出、散发出。 (菊花盛开,四处飘散着花的清香。)
其瓣如丝、如爪。
其:它的。
.
zhǎo
.
(它的花瓣像丝线,像蟹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 .
zhě
.
其:它的。
或:有的。
赭:红褐色。 (它的颜色有的黄,有的白,有的红褐 色,有的是红色的,种类非常多。)
wé i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
..
.
耐:受得住,禁得起。
既:已经。 降:降临。 零落:凋零。 惟:只有。 (菊花生性能够耐得住严寒,厚重的霜已经 降临,百花都凋谢了,只有菊花独自盛开。)
藕和莲子都能食用) 藕与莲子,皆可食也。 皆:全部,都。
.
莲 莲花,亦曰荷花。种于暮春,开于盛夏。其 叶,大者如盘,小者如钱。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其实曰莲子。藕与莲子,皆可食也。 名称: 生长季节(种于,开于): 叶: 茎: 果实: 食用: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文二则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文二则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文二则一、原文。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二、字词解释。

1. 恭勤不倦。

- 恭:谦逊有礼。

- 勤:勤奋。

- 倦:疲倦。

整句话的意思是车胤谦逊有礼、勤奋而不知疲倦。

2. 博学多通。

- 博:广博。

- 学:学问。

- 通:通晓。

即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3. 家贫不常得油。

- 贫:贫穷。

车胤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灯油(来点灯照明读书)。

4. 练囊。

- 练:白色薄绢。

囊:口袋。

练囊就是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5. 以夜继日。

- 以:用。

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也就是夜以继日的意思。

三、译文。

车胤谦逊有礼、勤奋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四、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讲述车胤夏夜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的故事,体现了车胤勤奋好学的品质,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五、人物形象。

车胤是一个勤奋好学、不畏艰苦的人。

在家庭贫困没有灯油的情况下,他能想到用萤火虫的光亮来读书,这种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原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二、字词解释。

1. 世传。

- 世:世间,世上。

传:传说。

世上传说。

2. 未成,弃去。

- 未:没有。

成:完成(学业)。

弃:放弃。

去:离开。

意思是(李白)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

3. 逢老媪方磨铁杵。

- 逢:遇到。

老媪:老妇人。

方:正在。

遇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4. 感其意。

- 感:被……感动。

其:她的,指老妇人的。

意:意志,毅力。

被她的意志(毅力)所感动。

5. 还卒业。

- 还:回去。

卒:完成。

业:学业。

回去完成了学业。

三、译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上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五年级上册语文30古文二则

五年级上册语文30古文二则

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 “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孔 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 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学习。《论语》 所载,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 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 又载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论语》是在孔子 死后,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期撰辑而 成的。今天,不论是研究孔子,还是研究中国历 史,都离不开《论语》。
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韩愈
——孔子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作业: 1、朗读两则古文,并根据注释说说古文的
意思。 2、背诵古文。 3、积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了解
意思。
拓展: 1、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读书有三

比较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1)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 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2)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论语·学而篇

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文章在《论语·学而篇》里是通 过哪几方面来讲一个人的学习情况的?
到》对你有什么启发? 2、除了《读书有三到》和《论语·学而篇》
中讲到的名言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 学习的名言?
子⑧曰:“学而时习⑨之,不亦说⑩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⑾,而不愠⑿,不亦君子(9)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
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

古文原文及翻译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导语:目的主要是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四知(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私心(原文)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译文)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

儿子们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

26 古文二则课件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上学期语文_1

26 古文二则课件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上学期语文_1

---------------------------------------------------------------最新资料推荐------------------------------------------------------26 古文二则课件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七单元 26 古文二则【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难点)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学法指导】诵读翻译品读拓展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知识卡片 1.古文六字翻译法。

(1)对,即对译法。

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2)增,即增添法。

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对于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或内容的句子,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1 / 16充,意思才完整,语句才流畅。

补充的部分应该用括号加以标注。

(3)删,即删减法。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4)移,即移位法。

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

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5)留,即保留法。

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9课《古文二则》伯牙善鼓琴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9课《古文二则》伯牙善鼓琴

·
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 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 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 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 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
逃避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原文与翻译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 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 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 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 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 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 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伯牙在泰 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停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 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 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 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 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干将莫邪《古文二则》

干将莫邪《古文二则》

下面几个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正确的 一项是( )。D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城非/不高也 C.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⒈选出画线字释义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
在括号内。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 )A。
A.被任用 B.发现 C.发生 D.发达
⑵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
A.判断动词 B.这 C.都 D.因为
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饿 其体肤,使他身体饿瘦。
行拂乱其所为: 行拂,所行不顺。乱,使动用法,
使……颠倒错乱。乱其所为,使他所 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
动和忍都是使动用法。
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内心忧困。 而后作: 表承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侵 略的忧患。恒,往往。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 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教学相长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只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解释
虽有佳肴(虽:即使 。)( 佳肴: 美味的菜肴。),弗食,(弗:不) 不知其旨也; 〔旨:美味。〕虽有至 道〔至道:最精妙的道理。〕,弗学, 不知其善也。
⒌给画线字注音 ⑴舜 shùn ⑵米粟 sù ⑶畎亩 quǎn ⑷胶鬲 gé
⒍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
思想家,
家教,育地位仅次
于 孔,子是 家思儒想的代表人物。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㈠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二则
齐威王辩臣之毁誉
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

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

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郢,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译文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

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安居乐业,官府平安无事,东方十分稳定。

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

”于是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

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

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

但我派人前去察看,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

当初赵国攻打郢地,你坐视不救;卫国攻取薛陵,你不闻不问;这是你专门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

于是大臣们都毛骨悚然,再不敢弄虚作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当时天下最强的国家。

魏武侯与吴起论山河之固
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
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

惜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休,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

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
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译文
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
魏国魏文侯去世,太子魏击即位为魏武侯。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流对吴起说:“多么美丽而险要的山河呀,这是魏国的无价之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国家的宝物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

当初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他们不讲仁义道德,结果被禹消灭了。

夏桀居住之地,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其南面,羊肠坂在其北面,但朝政腐败,也被商汤王把他驱逐了。

商纣王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黄河经过其南面,只因他多行不义,最终还是被周武王杀了。

由此可见,国家应当珍视的,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

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

”魏武侯听罢说道:“说得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