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原文译文

合集下载

文言文二则译文翻译

文言文二则译文翻译

一、原文:
昔者楚灵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庄王曰:“昔者楚灵王好细腰,非独后宫多饿死,诸侯有因之以政者,诸侯皆饥,莫之敢非,今吾亦欲好细腰,其可乎?”对曰:“昔者楚灵王好细腰,其朝臣皆节食,以求合王意,是以王意得而国政荒废。

今王欲好细腰,愿王勿效楚灵王,宜节俭以养士,士得其养,国乃可治。


译文:
古时候,楚灵王喜欢细腰身段,宫中因此多有饿死之人。

庄王说:“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不仅后宫中饿死的人多,诸侯国中也有因这风气而荒废政事的情况,诸侯们都陷入饥荒,没有人敢非议。

如今我也想喜欢细腰,这样做可行吗?”回答说:“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朝中的臣子们都节食以求迎合王的喜好,因此王的喜好得以满足而国政却荒废了。

现在大王想要喜欢细腰,希望大王不要效仿楚灵王,应该节俭养士,士人得到养育,国家才能得到治理。


二、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戒忌:年轻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忌的是好色;到了壮年,血气正旺盛,要戒忌的是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忌的是贪得无厌。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谋划事情时,是不是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诚实可信?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

文言文二则加翻译

文言文二则加翻译

【第一则】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言学者当以道为师,不论贵贱、贤愚,皆可为我师。

人之所以为学者,在于求道。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是以学者当以道为宗,以师为友,师道之传,得以久远。

翻译:【第一则】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惑终究不能解开。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固然在我之前,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跟从道理的,哪里在乎他的年纪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的高低、年纪的长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二则】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这句话是说学习者应该以道理为师,不论贵贱、贤愚,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人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追求道理。

道理并不远离人,人为了追求道理而远离别人,就不能称之为追求道理。

因此,学习者应该以道理为根本,以老师为朋友,老师传授的道理,才能够流传久远。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二则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二则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二则1.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 字词解释-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 文义:文章的义理。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 未若:不如,不及。

- 因:趁、乘。

3.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 主题与赏析- 主题:本文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氛围。

- 赏析:- 语言简洁。

短短七十多字,却清楚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 以对话描写为主。

通过“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两种比喻的对比,生动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胡儿的比喻显得较为直白、质朴,而谢道韫的比喻则更加灵动、富有诗意,体现了她的才情出众。

1.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 字词解释-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日中:正午时分。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 乃:才。

- 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伯牙绝弦【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

钟子期为其知音。

②方:正在。

③鼓:弹。

④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⑤曰:说。

⑥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⑦巍巍:高。

⑧少选:不一会儿。

⑨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

⑩破:摔破。

⑪以为:认为。

⑫足:值得。

⑬复:再次。

⑭者:……的人。

【参考译文】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

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道理】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

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书戴嵩画牛【原文】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

古文原文及翻译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导语:目的主要是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四知(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私心(原文)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译文)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

儿子们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文言文两则》的译文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文言文两则》的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
你知识丰富呢?”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学习;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着搭弓拉箭把天鹅射下来.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告诉我们的道理:
1,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古人敢于大胆质疑以及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

文言文二则现代翻译

文言文二则现代翻译

一、文言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现代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一位君子吗?”二、文言文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现代翻译: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少助。

少助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多助到极点,天下都会顺从他。

凭借天下人的支持,去攻打那些背叛自己的亲戚,所以君子要么不战,要么战必胜。

”以上两篇文言文,分别出自《论语》和《孟子》,都是我国古代经典文献中的名篇。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道理,感悟先贤的智慧。

以下是两篇文言文的详细翻译:一、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一位君子吗?”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君子应有的品质。

学习之后,要及时复习,巩固知识,这是学习的必然要求。

有朋友从远方来,是难得的乐事,体现了人际关系的美好。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是君子的表现,体现了宽容大度。

二、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少助。

少助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多助到极点,天下都会顺从他。

凭借天下人的支持,去攻打那些背叛自己的亲戚,所以君子要么不战,要么战必胜。

”这段话讲述了得道与失道的关系。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少助,这是因为得道者符合民心,失道者背离民心。

当少助到极点时,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当多助到极点时,天下都会顺从他。

文言文二则的诗翻译

文言文二则的诗翻译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翠绿的园中葵菜,清晨的露珠等待着太阳的升起。

阳春时节,阳光普照,万物都焕发出光辉。

常常担心秋天来临,那金黄的叶子会逐渐凋零。

百川奔腾东流入海,何时才能回流西去?
年轻的时候不努力,等到年老时只会徒增悲伤。

文言文二则:
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仁,教子孝悌。

舍近求远,负杖登陇,舍市廛以就学者。

教子读书,勤苦备至,及长,学问明达,德行纯粹。

译文:
古时候的孟母,选择居住在仁德之人附近,教育儿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她舍弃近处的便利,背着竹杖登上高山,放弃市井生活去寻找学习的机会。

教育儿子读书,勤勉刻苦,到了儿子长大成人后,他的学问变得明亮通达,德行也变得纯洁无瑕。

这两篇文言文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第一篇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寓意人生哲理,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奋斗。

第二篇则讲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教育和影响,
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学问和德行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知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
译文
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
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廉洁,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

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
词语解释
1杨震:东汉人
2东莱:古地名,今境内
3举:推荐
4怀:怀揣
5遗(wèi):送给
6故人:老朋友(杨震自称)
7知:了解
8何也:为什么
9故旧长者:老朋友及德高望重的人
10为:担任
11之:到...去
12治:置办
13迁:搬到
14公廉:公正廉洁
15或:有的,有的人
四知
(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私心
(原文)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译文)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

儿子们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

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

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

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

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

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