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东-113班-2011122111-《中国化学史对世界化学史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化学史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化学史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化学史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化学史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对化学史的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而且可以起到开发学生智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作用。

关键字化学教学化学史教育作用 0 引言化学史是化学学科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历史。

化学史不仅如实地记录了影响化学发展的重要事件,系统地阐述了化学发展的历程,而且向人们展示了化学家们揭开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和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以及他们所具备的科学精神,所呈现的科学道德【1】。

关于化学史教育,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傅鹰教授曾经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在国内外,化学教育的先行者们都十分重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化学史的教育。

充分认识化学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掌握化学史知识,对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化学史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1 利用化学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心理品质【2】。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是唤起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关键是培养、强化学学史知识,创设化学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就在于把抽象、枯燥、单调的化学知识赋予具体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内涵,把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史料联系在一起,通过化学史知识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

化学科学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只有用具体的生活情景和基于问题所设计的探究活动来代替单调枯燥的具体化学知识、结论的传授,为学生创设一个参与交流、表达、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促进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4】。

大量化学史料为化学这门学科增加了生动性、趣味性, 学生在化学史所创设的情境中, 更易主动建构知识、全面认识科学本质。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作用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作用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作用摘要:中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

化学史是化学学科孕育,形成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历史。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化学史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掌握正确的科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勇于探索科学研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修养。

本文利用化学史实例阐述了化学史在中学教学中的各种作用,并指出化学史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教学作用化学史是化学科学研究、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真实记载,它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生产应用的重要反映,同时也是古今中外所有化学家千百年来辛勤劳动的智慧结晶。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化学教学中引入化学史,可以增强化学教学的历史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

我国著名胶体化学家傅鹰教授曾指出“科学的历史是那种科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其教意义是非常之大的,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

”所以,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史的教育,将是21世纪我国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研究表明,科学家对科学的热爱往往源于对科学产生的兴趣,同样,兴趣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直接动力。

纯理论的化学教学内容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呆板。

在课堂上适时适量地穿插些妙趣横生的有关化学史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极大兴趣。

如苯分子结构的讨论,它的不饱和程度增大,但不具备不饱和烃易发生加成反应的性质。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终日苦思幂想,集中精力研究。

一天晚上在书房打瞌睡时,眼前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头尾相连,他猛地惊醒,由此联想到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单、双键交替结合而形成的环状结构。

梦中的启发使他成功地提出了苯分子的结构,这“梦”来自于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只要我们去努力、去奋斗,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化学史》读后感

《化学史》读后感

《化学史》读后感化学史是一本揭示了化学学科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化学学科的辉煌历史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即化学史的起源、重要发现、学科的发展、应用领域和未来展望,详细阐述我的读后感。

一、化学史的起源1.1 古代文明的化学发展:古代埃及、巴比伦和中国等文明都有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如埃及人的金属冶炼技术和中国的药物炼制技术。

1.2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化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四元素理论,为后来的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3 阿拉伯化学的传承:阿拉伯化学学者对古代文明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扩充,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化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重要发现2.1 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德米特里·门捷列夫通过对化学元素的研究,提出了元素周期表的概念,这一发现对化学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化学键的理论:化学键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物质的性质,为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3 分子结构的解析: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科学家们成功解析了许多有机和无机分子的结构,为药物研发和材料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学科的发展3.1 有机化学的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机化学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发展,人们对有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合成有机化合物打下了基础。

3.2 物理化学的兴起:物理化学的发展使得化学研究与物理学相结合,通过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热力学等方面的规律,推动了化学学科的进步。

3.3 生物化学的突破:生物化学的兴起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过程,为医学和生物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应用领域4.1 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应用领域,它涉及到化学物质的生产、加工和应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2 医药领域的突破:化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使得新药的研发更加高效和精确,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浅谈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化学史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和实验成果,以及科学家们的贡献。

在教学实践中,将化学史融入到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

本文将通过引言阐述研究背景和目的,接着分析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最后,通过总结和结论部分,强调化学史对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关键词:化学史;中学化学教学;学习兴趣;科学思维;教学策略一、引言中学化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理解和应用能力。

可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与实际应用和历史背景的联系。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下降,缺乏科学思维和创造力。

为了提高中学化学教学的效果,有必要探索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促进知识深入理解的教学方法。

化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关注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和实验成果,以及科学家们的贡献。

通过研究和分析化学史,可以深入了解化学学科的演变和发展,从而更好地理解化学理论和实践。

化学史不仅包含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和实验,还展示了科学家们在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努力和贡献。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实现以下目标:通过本研究的探索和分析,期望能够更好地认识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促进知识深入理解提供有益的教学指导。

二、化学史的地位与作用2.1 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化学史,学生可以追溯化学学科的起源和演变,了解古代文明中的化学实践、古希腊化学思想的形成以及中世纪至启蒙时期的化学思想演变等。

中国化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化学史读书笔记

化学史读书笔记1——中国化学第一节火与能源一些动画片中有这样的情节,一大群野人追赶一只小白兔,天空中电闪雷鸣,小白兔被闪电击中,变成了香喷喷的烤肉,这是人们发现还是熟肉更好吃。

远古人取火的的办法:钻木取火,或用碎石敲打出火花来,并且想办法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

一般认为人类学会用火是化学史的开端。

人们在使用火的过程中,除了用它烧烤食物,抗拒严寒,取得光明,抵御野兽袭击外,还掌握了一些它的习性和作用:发现泥土在火的作用下变得坚硬牢固后,便发明了原始陶器;发现某些石头在猛烈的炭火下会产生出闪亮坚韧的金属,便开始加工矿石冶炼金属。

这些都为酿造工艺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陶瓷工艺、冶金工艺、酿造工艺成为最早兴起的化学工艺。

人类还受到疾病的威胁,最早人类对疾病的起因没有正确的认识,医治疾病是靠巫术和巫医,但是后来人们从饮食的实践和偶然的尝试中逐步取得和积累了天然物质作为医药的经验,进一步用火加工某些矿物炼制医药,其后,人们为了追求长生不死的奇方,又兴起了炼丹术。

中国古代化学就是通过这些使用化学工艺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

煤远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煤,并用这种“黑石”来烧水,取暖,煮饭。

在汉唐时代就已经建立了手工煤炭业。

元朝时,从意大利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看到中国用煤的盛况,回国后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描述:“中国有一种黑石头,像木材一样可以燃烧,火力比木材强,晚上燃着了直到第二天早上也不熄灭,价钱比木材还便宜。

”到了16实际欧洲才开始使用煤,比中国完200多年。

沈括是北宋进士,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他写的《梦溪笔谈》是世界科学史上一本重要著作,反映了我国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高度,在这本书中最早记录了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沈括第一个提出“石油”这个科学的命名。

第二节陶瓷和文化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中国人早在公元前8000年就发明了陶器。

陶器是用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

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首先,化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并欣赏科学家们的贡献。

在化学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尔兰化学家罗伯特·博耳、英国化学家亨利·卡文迪什、法国化学家安托万·列文虎兹等,他们的贡献对于当代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生们通过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化学发展的脉络和进展。

同时,学生们还会意识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困难,培养对科学家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其次,化学史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本质。

通过研究化学史,学生们可以了解到许多著名的实验和实验结果,如草酸分解实验、硼的分离实验等,这些实验都为化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同时,学生们还可以了解到一些重要的科学理论,如原子论、化学键理论等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

这样一来,学生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理论和实验的相互关系,理解理论的背后是实验的验证和支持。

此外,化学史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学习化学史,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和发现,例如路易斯·帕斯特尔的发酵实验、阿道夫·冯·拜尔的苯酐转化为苯的实验等,这些实验都具有一定的观察和探索性质,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学生们还可以了解到一些化学现象和应用,如肥料的发明、合成纤维的制备等,这些应用化学对于学生们来说都是比较具体和实际的,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最后,化学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化学史需要学生们对于历史事件和科学思想进行分析和探究,通过比较不同观点的优劣和科学家们的争论和辩论,学生们可以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化学史,学生们还能够培养归纳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将历史的复杂事实和现象进行整理和归类,使其更加易于理解和记忆。

综上所述,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化学史对世界化学史的影响

中国化学史对世界化学史的影响

中国化学史对世界化学史的影响摘要:[引言]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的长河中,唯一一个不曾间断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文明就是华夏文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化学作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很长一的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的化学发展领跑着世界化学的发展,古代先贤的工作不但改善了我国的生活条件,更提高了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以至于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中国是“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化学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1]。

一:远古时期到秦一统时期在远古时期,中国古代化学就已经开始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公元前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居民就已经开始使用火了,到公元前七十万到二十万年前,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可以保存火种,用火来烧烤食物。

进入原始社会后,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居民就制得了陶器,而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半坡居民已经可以制作彩陶,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前的大汶口居民已经掌握了造酒的技术。

而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青铜器的制作方法,随后进入的奴隶社会,在商朝时,我国的青铜器到达顶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彰显了我国青铜器的水平,在四川,三星堆文化蓬勃发展,其青铜雕塑弥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争霸,我国的思想界第一次大解放,各个诸侯为了成为霸主,积极发展经济,这时期,科技也得到极大的提升,铁器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相比于青铜器,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更为方便,而此时我国的大思想家墨子也提出了对世界的理解中也阐述了最朴素的原子思想。

这个时期中国化学与世界化学基本保持着同步发展,都处于萌芽时期,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得到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

而由于地理相隔,各个古代文明之间难以获得交流,世界化学发展处于孤立状态,但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领先之处。

二张骞通西域到唐宋时期西汉时期,由于政治需要,张骞通西域,我国与世界开始有了交往,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内,我国的发展一直领先于世界,而有了交流,中国在化学上取得的成就也开始影响着世界化学史的进程,虽然在那时的交通很不发达,没有便捷的通讯工具,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陈颖摘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介绍一些化学史的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可以达到寓政治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

文章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史实的结合论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化学史来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道路。

关键词:化学史中学化学化学教学引言现代的化学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才能,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要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不是无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如何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去挖掘知识的内涵,体现化学知识价值的多元性;如何将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相整合,构建符合中学化学教育目的和任务的价值取向;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已成为教师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挑战。

[2]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史,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不只局限于知识本身, 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受到教益。

这样,就可以把化学逻辑的推演同人们认识化学运动的过程联系起来,达到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 ,真正揭示出化学发展的科学精髓,展示化学家的人文精神风貌[3]。

1,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化学史是在人与自然的依存中,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与其他学科一起取得自身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历史。

化学的历史,实际上是一种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贯穿一些化学史的教学,能够活跃和调节课堂气氛,渲染课堂氛围;化学史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从化学史的教学中获得了严谨的化学科学学习和研究方法;同时化学史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教学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和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努力学好化学学科,为祖国和民族争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化学史对世界化学史的影响姓名:刘立东学号:2011122111系别:化学系专业:应用化学班级:113班指导教师:左玉中国化学史对世界化学史的影响刘立东(太原师范学院化学系,山西太原)[摘要]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过,中国是“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化学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1]。

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发达的国家。

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不少,中国有许多发明都是堪称世界第一的。

中国古代化学也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其发展的水平远远超过了当时世界其它地区和国家。

[关键词]化学史,中国化学史,世界化学史引言化学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利用化学手段来发展生产生活的历史早已开始。

在北京人的时代,火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

中国人在古代发展出了一系列烧制陶瓷、冶金和酿造的工艺。

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集锦我国祖先在化学上的发明创造和成就,比起别的民族来,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2]。

在近代化学——科学的化学诞生以前,古代的中国化学工艺曾长期领先于西方,其内容丰富,成就辉煌,包括造纸术、烧制陶瓷工艺、炼丹术、生物化学酿造工艺、火药的制造等古代中国的化学工艺,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

[正文]1.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金牌”1.焰色反应:被称为“山中宰相”的我国南朝著名科学家陶弘景(公元454—536 年)在实践中发现,硝石(硝酸钾)“以火烧之,紫青烟起”。

从而找到了鉴别外表极为相似的硝石与朴硝(硫酸钠)的最简便方法。

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焰色反应”。

陶弘景发现“焰色反应”并应用于物质的鉴别,比欧洲最早发现者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早一千二百多年[4]。

2.自燃:西晋时期的政治家、哲学家和诗人张华[5] (公元232—300 年)于公元290 年前出版的新著《博物志》一书,是世界上记载“自燃”现象的最早文字记载。

3.碳酸气:西晋时期张华所著《博物志》一书中,已有烧白石作白灰有气体发生的记载。

白石就是白石灰石,白灰就是石灰,所产生的气体就是碳酸气即二氧化碳。

十七世纪后,才有比利时人地碳酸气作专门的研究。

4.深井天然气:中国人于公元前1 世纪就已用传统的方法打出了4800 尺深的钻井,并用竹管把天然气从井里引到锅灶里,用来蒸煮食物和熬制食盐。

比欧洲人早一千九百多年。

5.氧气:我国唐朝学者马和在公元八世纪时期就已发现了氧气的存在并提出了制取的方法,但由于其原著《平龙认》一书已失传,无法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过了一千多年三个欧洲人(普利斯特里、拉瓦锡、舍勒)才在各自不同国家里发现了氧气的存在。

6.石油:我国人民知道和利用石油的时间,比世界各国都要早。

远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后汉文学家班固所著《汉书》上记载:上郡高奴县,有水可以燃烧。

这里所指可燃液体就是石油。

高奴在今陕西省延长,现在仍出产石油。

7.煤: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已用煤炭雕刻成圆环和动物形状的艺术品。

公元前200 年左右的西汉,已用煤炭做燃料来冶炼铁。

我国使用煤的历史悠久,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

8.麻醉剂:据《后汉记·华佗传》中记载,在公元200 年时,我国外科鼻祖华佗就能用全身麻醉来施行外科手术,这是世界上施用临床麻醉最早的人,所用麻沸散是最早的麻醉药物。

9.水银:据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记载,用水银能治疗臃肿和皮肤病。

由此可见,中国是水银疗法的最早发明者,比西方早了8个世纪。

10.制盐工艺:我国有着悠久的制盐历史是产盐最早的国家。

相传在夏朝(公元前2140—前1711 年),我们的祖先就会用海水煮盐。

关于古代制盐工艺的记载,以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作咸篇》所叙述的最为详细。

11.酿酒工艺:早在新石器的代,中国人就掌握了发酵酿酒的技术。

在中国最晚于公元前2 世纪便有人饮葡萄酒。

公元52 年左右,中国人就掌握了冰冻提取酒精的技术,从而发明了白兰地。

12.陶瓷工艺:据新近出土的文物表明,中国早在公元前11 世纪就已用高岭土制造出原始瓷器。

而欧洲到18 世纪才研制成瓷器,比中国晚了1700 年左右。

13.长明灯:中国人对简单的油灯进行了尽可能的改进。

在汉朝或早于汉朝就已开始用海豹油或鲸油和不燃的石棉灯芯了。

后来设计出使灯冷却的方法,来阻止油的蒸友。

李约琴评价说:“它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冷却水套预处理蒸馏法。

它包含了蒸汽和水循环系统的全部现代技术。

”14.炼钢铁: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生产生铁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首先用生铁炼钢的国家至迟在战国时代(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人就完成了这些发明。

这才导致了1856年西方转炼炉钢法的发明。

15.湿法炼铜:宋人沈括(公元1030年—1094年)在他所著的《梦溪笔淡》里就记载有“胆水浸铜法”。

东汉人所著《神农本草纪》晋人葛洪(公元约281—340年)所著《朴子》以及其它文献里也有不少类似的记载。

可见铁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的现象,早在宋朝之前已被我国人民所认识。

16.青铜: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能冶炼和使用它。

《史记·封禅书》里就有“黄帝作室鼎三”,以及“禹收牧贡金铸九鼎”这一类的话。

据史学家的考证和判断,那时所谓的“金”不是黄金而是青铜。

说明我国从黄帝、夏禹起,即公元前2500 多年就会冶炼青铜来铸造器物了。

17.炼锌:我国开始炼锌和生产锌的确切年代,虽难以考证,但在署名为霞飞子(公元918 年)的《宝藏论》一书中,有“倭铅”(即锌)这一名称,说明我国在1000多年以前就能炼锌。

再根据明朝宣宗时铸造的黄铜宣德炉的化学分析结果,我国在15世纪20年代就已经能大量地生产锌了。

这比欧洲的早400多年。

18.火药:火药第一次引起西方社会关注是在12世纪后期。

那时,中国人已使火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甚至已产生枪炮技术。

它是中国炼丹家在寻找长生不老丹时发现的,起源最可能的年代是公元850年。

19.造纸: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2 世纪就发明了纸。

纸用于书写至少是在于世纪或更晚以后的事。

世界上最早的写有文字的纸是1942年在内蒙济纳河岸旁的一座汉代古烽火台废墟下面发现铁。

这张纸可以上溯至公元110年,纸在7世纪传到印度,8世纪传到西亚,12世纪传到欧洲。

20.毒气:利用毒气进行化学战的历史,在中国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前4 世纪。

墨家早期著作中,就有失于利用风箱把炉子内燃烧的芥末所释放的气体,打入围城敌军遂道的记载。

这比第一次世界大故中德国人利用战壕芥子气早2300年。

21.联合制碱法:侯德榜(1890—1974)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工程专家,他在1942年创造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也称侯氏制碱法,对原来比利时人索尔维在1862年发明的制碱法(也称索尔维制碱法)作了重大的改革,把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响。

从此,中国化学工业技木一跃登上世界舞台。

22.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5年6月,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以及许多工厂、院校、科研部门共同协作,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这是新中国科学家在科学上取得的一个“世界冠军”。

23.人工合成核酸:1982年1月15日,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的科学报告会上,传出鼓舞人心的消息:新中国的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

新中国的科学家又一次夺得了科学上的“世界冠军”。

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造纸术。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呢!2.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名人在中华民族5000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科学家,他们的发明和发现在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在世界化学史上我们的炎黄子孙也是成果辉煌,业绩闪烁,给5000年的文明史添光争彩,为此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1)蔡伦我国东汉和帝时曾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

宦官。

桂阳人(今湖南来阳县人)。

他总结了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改用便宜的材料:树皮、碎布、破鱼网为原料,经过精工细作,造出优质纸,被称为“蔡伦纸”。

后世人们将蔡伦称为造纸技术的发明人。

1000多年来,我国的造纸材料大致都是依照蔡伦的办法加以推广的。

公元751年,唐军与阿拉伯人打仗,唐军败,士兵被俘,俘虏中有造纸工人,将造纸技术传给阿拉伯。

然后相继传给了埃及、摩洛哥、西班牙,直到欧洲。

(2)刘安我国西汉时的炼丹家。

他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 [5]意思是说铜遇到铁时,就有铜生成。

实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铁和可溶性的铜盐发生的置换反应。

这一发现要比西方国家早1700多年。

在宋朝时采用这一方法炼铜已有相当规模,每年炼铜达5×105kg,占当时铜产量的15%—25%。

这种炼铜方法在我国最早,是湿法冶金的先驱。

刘安在他的《淮南子》中写到:“老槐生火,久血为磷。

” [6]这句话实质说的是磷的自燃现象。

刘安在西汉时能发现这一现象,说明他对磷有所了解。

而德国的布朗特是在1660年从尿中发现磷的,他的发现比刘安晚1000年。

那么磷的最早发现者应该是刘安。

(3)墨翟墨翟(公元前479—381),先秦时期墨派思想的创始人,著有《墨经》。

在该书中说到:“非半不昔斤则不动,说在端。

……昔斤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昔斤也。

……端,是无间也。

”[7]意思是说物质到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

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了。

墨子的“端”即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意味着他对物质非连续性的认识。

他的这一认识和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不能再分)基本上是同时代的,所以说原子概念的提出不能抹煞墨子的功劳。

(4)葛洪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

著有《抱朴子》一书,所含化学知识丰富。

他曾谈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 [8]这句话所指的化学反应是:①红色硫化汞(丹砂)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汞:HgS+O2 ====== Hg + SO2↑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HgS:Hg + S ====== HgS ③黑色HgS隔绝空气加热(升华)变成红色晶体Hg2S 。

这一事实说明葛洪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初步有所了解,这一了解在当时化学还处于萌芽时期是很了不起的。

(5)魏伯阳我国东汉时期炼丹家。

生卒年代不详。

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

撰有《周易参同契》,此书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炼丹术专著。

其中化学知识丰富。

记载着“丹鼎”这一化学反应装置,记述了汞易挥发的特性以及汞和硫化物为丹砂(硫化汞)、汞和铅汞齐(汞铅合金)等化学知识。

(6)马和我国唐朝的炼丹家,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人。

马和写的一本书叫做《平龙认》,书中谈到:空气的成分复杂,主要由阳气(N2)和阴气(O2)组成,其中的阳气比阴气多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