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5 第七章病机 第二节 津液失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所属系部中医系适用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课程编码0402021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 6 学时84开课时间第一学年度第一学期编写执笔人李静、董小君等审定负责人王农银编写日期2011年9月20日审定日期2011年9月25日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的理论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内容。
认识论方面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论主要是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
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他各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所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种中医基础知识的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课程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二、技能目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结合理论进行辨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的临床兴趣,使得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基本病机——津液代谢失常

基本病机——津液代谢失常中医思维十编者荐语:感觉皮肤特别干,总是喝水怎么也不缓解呢?在这篇文章可能有你想要的答案。
本篇文章为享泰极学堂的《病因病机》内容,每日更新中医好课,欢迎大家学习关注!以下文章来源于享泰极,作者大熊享泰极传播规范有效的技术,打造中医健康培训微信公众平台享受生活心安神泰《病因病机》第18讲大熊大熊,理工男,从事医疗大数据工作。
有幸十几年前结识并师从中医老苗学习中医,自己和家人都成为中医的受益者。
津液的代谢失常是最后一个基本病机。
最近天气比较干燥,周围很多朋友经常会出现口干舌燥、皮肤脱皮、面部紧绷的现象,即使再怎么狂喝水,也无法缓解。
这就是津液代谢不正常,实际上这些现象在中医上称为“津液缺失”,需要补充津液才能缓解。
津液是什么呢?中医里说的“津液”,是指人体内的一切水液,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尿液、汗水、眼泪、鼻涕等。
人体津液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滋养濡养的作用,比如古人常把口水称为“华池之水”、“玉泉”等,认为口水具有养生保健之功效。
此外,人体津液还能生化血液,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起到维护健康的作用。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论述了一个重要的学术思想,就是存津液。
在津液中,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津液的正常代谢,是维持体内津液的正常生成、输布和排泄之间相对衡定的基本条件。
津液代谢失常,是津液的输布失常、津液的生成和排泄之间失去平衡,从而出现津液的生成不足,或是输布失常、排泄障碍,以致津液在体内的环流缓慢,形成水液潴留、停阻、泛滥等病理变化。
人体内津液的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由于多个脏腑的多种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代谢平衡,从五脏来讲,津液代谢与肺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
所以,肺、脾、肾等脏腑中,任何一脏或任何一种生理功能的异常,都会导致津液的代谢失常,形成体内津液不足,或是津液在体内潴留,从而内生水湿或痰饮。
第59讲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二)津液失常病机:(转载)

第59讲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二)津液失常病机:(转载)第59 讲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二)津液失常病机: (转载)发表者:赵东奇1364人已读上一节我们讲了气血失调,血失调里面讲了一个血虚、血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血热、血寒,了解个概念就可以了。
血热在讲瘀血的形成的时候曾经讲过。
这里面叫血分有热,将来学习温病,学习卫气营血的时候进一步学,就是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是指的那个,就定温病发展的四个不同的阶段,进入到最后一个阶段,那个阶段的病理变化表现为热象,称之为血热。
那么那个阶段主要的病机为血热,它的病理变化的性质表现为热。
从血本身的病理改变,一个是血行加速,它表现的特征是脉快。
第二可以表现出血,过去讲瘀血曾经讲过,因为血热而出血,会出现全身紫癜,出血倾向,甚至可以有鲜明的出血的倾向,其中以紫癜为最多见。
血寒我们在讲寒邪的时候已经讲到,那么血寒主要是引起血液运行迟缓。
出血,非常简单,就是参与调节血液运行的脏腑功能失调,着重表现为固摄血液的功能失调,因而出现血溢脉外,记住这个概念就可以了。
出血是中医学,内科学里面一个重要的病,我们在病机讲出血,将来到内科学讲血证,中医治疗出血性疾患有它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三、下面讲气血失调,是指气血关系失调,主要是讲几个病机学的概念。
(一)我们从气血关系来讲,一个是先有气病而累及于血,记住几个概念。
(1)气虚血虚,由气虚导致血虚叫气虚血虚,它的病理机制叫气不生血而血虚,最终的结果病理变化气血两虚。
五脏的脏腑功能的气虚最后导致血液生成障碍,形成气血两虚。
那么讲由气虚而血虚,最终得出的结论叫气血两虚,一个病机学术语。
(2)气虚,因为气虚可以导致血瘀,是指气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退而导致血瘀,那么又出了个病机学术语叫气虚血瘀,因为气虚而血瘀,因果关系。
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用气血关系失调解释它的机制,治疗中风的机制,叫气虚血瘀。
(3)因气虚而出血,是因为气虚固摄功能低下而血液妄行,因气虚而出血叫做气不摄血,记住个概念。
【优秀文档】第五节,津液失常

第五节,津液失常
津液失常,是指人体内的津液在生成、输布和排泄间失去了以往的平衡致使人们患有疾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究竟该如何预防这类疾病呢?在中医中津液失常又是有着怎样的医学含义呢?今天三九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详细的学习一下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津液失常的相关知识。
基本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体质不同,病邪各异,可以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机理,但从整体来说,总不外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气机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津液失常
津液的正常代谢,是维持体内津液的正常生成、输布和排泄之间相对衡定的基本条件。
津液的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由于多个脏腑的多种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代谢平衡,其中与肺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
所以,肺、脾、肾等脏腑中,任何一脏或任何一种生理功能的异常,均能导致津液的代谢失常,形成体内津液不足,或是津液在体内潴留,从而内生水湿或痰饮。
(一)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其濡润滋养作用,因之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变化。
津液不足多由燥热之邪或五志之火,或高热、多汗、吐泻、多尿、失血,或过用辛燥之剂等引起津液耗伤所致。
津液不足的病理变化,由于津液亏损程度不同,而有伤津和伤阴之分。
津和液,在性状、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津液不足的病机及临床表现,也存在着一。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精、气、血、津液之间同源互生,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相互累及,其中任何一方的失常,都可对其他三者产生影响,引起相互之间生理关系失调。
其常见的病理变化有精气亏损、精血两虚、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血随气逆、气津停贮、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等。
1.精气亏损精气亏损,即精亏与气虚同时并存的病理变化。
精可化气,气能生精。
肾主藏精,化生元气。
肾精亏损,可致元气化生不足;气虚日久,生化无力,又可加重肾精的亏损。
因此,久病或年老体弱者,可因精亏伤气或气伤损精而致精气两者亏损的病变。
其临床表现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障碍以及身体虚弱,抗邪无力,而易患他病等。
2.精血两虚精血两虚,即精亏与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
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互化,故精血两虚以肝肾病变为主。
若久病伤及肝肾精血;或肝血亏虚,子病及母;或肾精亏损,化血不足,均可导致肝肾精血两亏的病变。
其临床常表现为眩晕,耳鸣,神倦健忘,头发稀疏脱落,腰膝疲软,或男子精少不育,或女子月经失调、经少、不孕等。
3.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即气滞与血瘀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
多因情志内伤,气机阻滞,气不行血而致血瘀;或因外伤闪挫等因素,导致气滞血瘀同时形成;也可因血瘀而致气的运行郁滞。
一般说来,气滞可致血瘀,血瘀必兼气滞。
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作用在全身气机的调畅中起着关键作用,故因气滞而血瘀者多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临床多见胸胁胀闷疼痛、瘀斑,或^痕积聚等病症。
肺主气,调节全身气机,助心行血,若邪阻肺气,日久可致心肺气滞血瘀,表现为咳喘、心悸、唇舌青紫等。
心主血脉而行血,故心的功能失常,则多见血瘀而后导致气滞,临床可见心悸心痛、胸闷气喘、唇舌青紫等症状。
4.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是指因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致血行瘀阻的病理变化。
多因久病伤气,或年高体虚,行血无力所致。
轻者气虚尚能推动,仅见血行迟缓,运行无力;重者则经脉瘀阻,致使肢体失于气血之濡养,可见肢体软弱、软瘫,甚则萎缩,或肌肤干燥、瘙痒、欠温,或肌肤甲错等气血不荣经脉等表现。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代谢失常一、津液不足概念:津液不足,是指津液亏损缺少,以致脏腑组织器官失去濡养,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津液不足的病机特点,是津液的量亏少,以致内而脏腑,外而形体、孔窍等失却滋润和濡养。
病证:常见症证有咽干口燥,皮肤、毛发枯燥,尿少大便干燥,目陷,转筋,以及形瘦肉削,舌光红,少苔或无苔等。
伤津和脱液,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由于津和液在性状、分布部位和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所以伤津和唾液的病机和临床表现亦有差别。
(1)伤津病因:热病前期、中气为多见,以高热、吐、泻最易伤津。
病证:常见口渴喜饮,皮肤、口鼻干燥甚者出现目陷、螺瘪及转筋等。
予后:易于耗散也易于补充。
(2)脱液病因:热病后期,慢性消耗性疾病为多见。
病证:常见舌光少苔或无苔,唇舌干燥而不引饮,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槁,甚则肉瞤,手足震颤蠕动等。
予后:一般不易耗损,一旦脱液,则不易迅速补充。
二者的联系:伤津和脱液在病理上互有影响。
一般说来,伤津不一定兼有脱液,但脱液必兼有伤津。
津伤为液脱之渐,液脱为津伤之甚。
二、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一)津液的输布障碍概念: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致使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饮。
病机特点:从病机上看,肺失宣发和肃降,水道失于通调,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肾失气化蒸腾,三焦决渎失司,水道不利等,均可导致津液输布障碍,但其中以脾、肺、肾三脏为重要。
尤其是以脾的运化、转输水液功能障碍为中心环节。
病证:津液输布障碍,临床多见水湿停聚、痰饮滞留等证候。
(二)津液的排泄障碍概念: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导致水液潴留,上下溢于肌肤而水肿。
病机特点:津液化汗发生障碍,主要责之于肺失于宣发;津液化尿发生障碍,主要责之于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失常。
肺、肾功能减弱,虽然均可引起水液潴留,发为水肿,但尤以肾的蒸腾气化作用为其主宰。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基本病因――津液代谢失常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基本病因――津液代谢失常体的津液代谢,直接关系到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而津液代谢则是由多个脏腑相互协作来完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津液代谢必须保持平衡,即进入体内的水液和排出体外的水液在数量上应保持相对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中,离不开气的气化功能和升降出入运动。
应当指出,在人体津液代谢的调节过程中,肺、脾、肾、膀胱、三焦及肝等脏腑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转输,以及肾的蒸腾气化,对于津液的清浊升降运动起着主导作用。
所谓津液代谢失常,是指全身或某一环节津液代谢发生异常,从而导致津液的生成、输布或排泄发生紊乱或障碍,主要表现为津液的亏损不足或津液的输泄障碍及停滞贮留等方面。
津液亏损不足概念:津液亏损不足,是指人体的津液在数量上的耗伤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皮毛、孔窍失其濡润滋养,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
形成:津液亏损不足病变,多由燥热之邪灼伤津液;或大汗、失血、吐泻、多尿,或过用燥热之剂,耗伤阴液所致。
表现:津和液,在性状、分布和生理功能等方面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内可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可达于皮毛和孔窍,故易于耗伤,也易于补充;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以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脑髓、脊髓、滑利关节为主,一般不易损耗,一旦亏损则不易迅速补充。
津亏液少病变,临床可见多种见症,如口唇、肌肤、血脉失于津液的充盈濡养,则见咽干唇焦而口渴,皮肤干燥,毛发枯槁,甚则目陷、螺瘪而脉细。
津液不足,则汗液、尿液失其化源,故汗少或无汗,小便短少。
大肠失其津液的濡润,传导滞涩,故可见大便秘结。
津液大量耗伤,以致津血不能荣养筋脉,则可见转筋挛急之症。
故《医宗必读・泄泻》说:“水液去多,甚而转筋,血伤,故筋挛急也。
”概念:津液亏损不足,是指人体的津液在数量上的耗伤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皮毛、孔窍失其濡润滋养,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停气阻
• 津液代谢障碍,水湿 痰饮停留,导致气机 阻滞的病机变化
• 水饮阻肺 • 水饮凌心 • 水饮停滞中焦 • 水饮停于四肢
气随津脱
• 津液大量丢失,气失 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 出现气与津液脱失的 病机变化
• 轻者津气两虚 • 重者津气两脱
津液失常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0
一 邪正盛衰
二 阴阳失调
三
7
一 邪正盛衰
二 阴阳失调
三 精气血的失常
四Hale Waihona Puke 1. 湿浊困阻常见胸闷、脘痞、呕恶、纳呆、腹胀、便溏、苔腻、脉濡等湿阻气机的表现。
2. 痰饮凝聚
痰滞留于脏腑经络,而有多种的病机变化。 多见于饮停胃肠(痰饮)、胸胁(悬饮)、四肢(溢饮)、胸膈(支饮)
3. 水液贮留
根据水饮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发为水肿或腹水。
一 邪正盛衰
二 阴阳失调
三 精气血的失常
四 津液失常
【病机特点】
津 液 不 足
丧失水分
秋燥、暑热、高热 汗、吐、泻、多尿等
伤津
口、鼻、皮肤干燥 目陷、螺瘪,甚则转筋
伤津未必脱液 脱液必兼伤津
脱液
丧失水分和营养物质
舌光红无苔或少苔, 唇舌干燥而不引饮, 形瘦肉脱,皮肤毛发枯槁, 甚则手足震颤蠕动
热病后期、久病伤阴
津液失常
第二节 基本病机
8
一 邪正盛衰
二 阴阳失调
三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病理上,气滞、血瘀、津停三者之间常互为因果。
津与气 关系失调
水停气阻 气随津脱
津与血 关系失调
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 血瘀水停
精气血的失常 四
津液失常
第二节 基本病机
9
一
津与气关系失调
邪正盛衰 二
阴阳失调 三
精气血的失常 四
第七章 病 机
1
第二节 基本病机
2
第二节 基本病机
3
一
四、津液失常
邪正盛衰 二
阴阳失调 三
津液失常,指津液生成不足,或输布、排泄障碍的病机变化 肺、脾、肾等相关脏腑生理功能异常,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 调,气化功能失常,均可导致津液生成不足、或输布排泄障 碍。
精气血的失常 四
津液失常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二节 基本病机
6
一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邪正盛衰 二
阴阳失调
津液的输布障碍,指津液得不到正 常的转输和布散,导致津液在 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 局部发生滞留
水湿 水肿
三 精气血的失常
四
津液的排泄障碍,指津液转化为汗 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 液贮留体内,外溢于肌肤
痰饮
津液失常
第二节 基本病机
津与血关系失调
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
• 津液亏乏枯竭, 导致血燥虚热
内生或血燥生
风的病机变化
• 津液耗损,导 致血行瘀滞不
畅的病机变化
血瘀水停
• 血脉瘀阻,导 致津液输布障 碍而水液停聚 的病机变化
精气血的失常 四
津液失常
谢 谢!
4
一
(一)津液不足
邪正盛衰 二
【概念】津液数量亏少,脏腑孔窍、皮毛失其滋润作用,可见多种 干燥失润的病机变化。
【形成因素】
阴阳失调
热邪、燥邪伤津—外感燥热之邪或邪热内生,灼伤津液
三 精气血的失常
丢失过多—吐泻、大汗、多尿及大面积烧伤 生成不足—体虚久病,脏腑气化功能减退
四
津液失常
第二节 基本病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