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限理性的最优反应动态分析

合集下载

博弈论中的理性问题分析_蒋正峰

博弈论中的理性问题分析_蒋正峰

这个博弈中 , 两个囚徒的目标都是追求自身 利益最大化 。 如果对方坦白 , 自己抵赖将坐 10 年 牢 , 而坦白的话只要坐 5 年牢 , 坦白比抵赖有利 ; 如果对方抵赖 , 自己也抵赖将坐 1 年牢 , 而自己坦 白的话 , 则能无罪释放 , 还是坦白比抵赖有利 。 可 见 , 不管对方采取什么策略 , 自己坦白总是比较有 利 , 所以必然的 选择是 “坦白 ” 。 同 样的道理 , 对 方也肯定选择 “坦白 ” 。 因此 , 双方均选择 “坦白 ” 的策略 ( 这一策 略组合点称为 纳什均衡点 ) 。如 果从集体理性的角度出发 , 两 个囚犯都选择 “抵 赖 ”策略 , 结果是最理 想的状态 。 但 这个状态是 达不到的 , 因为每个理性的囚徒均会主动偏离这 个状态 。 订立攻守同盟也没有用 , 因为没有人有 积极性遵守协定 。 一个稳定的状态是双方均选择 “坦白 ” 。 两个囚徒 决策时都以自己 的最大利益 为目标 , 结果却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较大利益 , 这是理性的囚徒难以摆脱的困境 。 它反映了个体 的理性行为产生集体的不合理性的行为 , 体现了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 各人追求利己行为 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 “纳什均衡 ”, 也是对集 体不利的结局 。 与此类似的还有公共地悲剧 、价 格战 、军奋竞赛等等 。
博弈论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学中发展 最为迅速 、 影响最为深刻的分支学科 。 它是以经济 个体决策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作为 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出发点 , 用约翰 . C . 豪尔绍尼的 话说 , 博弈论是关于理性主体间策略互动的理论 , 就是说 , 它是关于社会形势中理性行为的理论 。 目 前 , 博弈论在理论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 其中最大 的、 最严重的问题是它的理性基础 , 也就是它对博 弈主体理性和行为能力基本假设方面的问题 。

《经济博弈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博弈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博弈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1.博弈的概念:博弈即一些个人、队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它包括四个要素:参与者,策略,次序和得益。

2.一个博弈的构成要素:博弈模型有下列要素:(1)博弈方。

即博弈中决策并承但结果的参与者.包括个人或组织等:(2)策略。

即博弈方决策、选择的内容,包括行为取舍、经济活动水平或多种行为的特定组合等。

各博弈方的策略选择范围称策略空间。

每个博弈方各选一个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

(3)进行博弈的次序:次序不同一般就是不同的博弈,即使博弈的其他方面都相同。

(4)得益。

各策略组合对应的各博弈方获得的数值结果,可以是经济利益,也可以是非经济利益折算的效用等。

3.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区别:合作博弈:允许存在有约束力协议的博弈;非合作博弈:不允许存在有约束力协议的博弈。

主要区别:人们的行为互相作用时,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假设博弈方是两个寡头企业,如果他们之间达成一个协议,联合最大化垄断利润,并且各自按这个协议生产,就是合作博弈。

如果达不成协议,或不遵守协议,每个企业都只选择自己的最优产品(价格),则是非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团体理性(效率高,公正,公平)非合作博弈: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可能有效率,可能无效率)4.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完全理性:有完美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不会犯选择行为的错误。

有限理性:博弈方的判断选择能力有缺陷。

区分两者的重要性在于如果决策者是有限理性的,那么他们的策略行为和博弈结果通常与在博弈方有完全理想假设的基础上的预测有很大差距,以完全理性为基础的博弈分析可能会失效。

所以不能简单地假设各博弈方都完全理性。

5.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个体理性:以个体利益最大为目标;集体理性: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

第一章课后题:2、4、52.设定一个博弈模型必须确定哪几个方面?设定一个博弈必须确定的方面包括:(1)博弈方,即博弈中进行决策并承担结果的参与者;(2)策略(空间),即博弈方选择的内容,可以是方向、取舍选择,也可以是连续的数量水平等;(3)得益或得益函数,即博弈方行为、策略选择的相应后果、结果,必须是数量或者能够折算成数量;(4)博弈次序,即博弈方行为、选择的先后次序或者重复次数等;(5)信息结构,即博弈方相互对其他博弈方行为或最终利益的了解程度;(6)行为逻辑和理性程度,即博弈方是依据个体理性还是集体理性行为,以及理性的程度等。

有限理性及其分析框架

有限理性及其分析框架

3.博弈分析的应用: (1)这种博弈分析既可检验博弈策略在有限理性博弈方的学习和 动态调整过程中的稳定性,因此有一种均衡选择作用 (2)也 可以研究有限理性博弈方学习和策略调整将导致群体意义 上的策略均衡及其效率意义,解释个各种社会经济现象 4.关键:是确定博弈方学习和策略调整的模式,或者说机制。事实 上,不仅不同博弈方的理性和学习能力有差异,需要多种动态机制 来模拟,甚至同一个博弈中的不同博弈方在在理性方面可能会有很 大差异,需要不同的动态机制来描述和分析。
4.典型情况: (1)具有快速学习能力的小群体成员的反复博弈,相应的动态机 制称为“最优反应动态” (2)学习速度很慢的成员组成的大群体随机配对的反复博弈,策 略调整用生物进化的“复制动态”机制模拟 5.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 指种群 的大部分成员所采取某种策略,这种策略的好处为其他策略所不及。 动物个体之间常常为各种资源(包括食物、栖息地、配偶等)竞争或 合作,但竞争或合作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行为方式(即策 略)进行的。
有限理性及其分析框架
1 2
有限理性及其对博弈的影响
有限理性博弈分析框架
一、有限理性及其对博弈的影响
1.相关概念: (1)有限理性方:指具体的博弈方不满足完全理性假设 (2)有限理性博弈:存在有限理性博弈方的博弈
2.完全理性:包括理性意识、分析推理能力、识别判断能力、记忆 能力、准确行为能力等多方面的完美要求源自任何其中一方不完美就 属于有限理性。
3.有限理性的几种情况: (1)博弈方的理性意识和分析推理能力很强,但会偶尔犯错误 (2)博弈方有很强的理性意识,但分析推理能力、理解复杂交互 关系的能力稍差 (3)理性意识和分析推理能力都有问题,既会冲动不理智也会犯 错误 (4)有些对静态环境的判断分析能力较强,但缺乏预见能力

基于有限理性网格资源分配方法的研究

基于有限理性网格资源分配方法的研究

根据纳什均衡的定义可知, 在纳 ,则达到均衡

ao tnm cai B D R M) lc i ehn m,R G A 。网格用户在不需要掌握 l ao s 其他用户信息的情况下 , 并不一定在博弈初始阶段就能找
到最优策 略 , 在博弈过程 中不断地 学习 、 而是 调整与改 进 ,

R ∑r 一 ,
通过试错寻找较好的策略, 最终达到最优策略, 并在找到 最优策略后即使发生偏离也能得到及时的纠正, 实现用户 效用最大化下的网格资源分配。 本文下一节分析网格用户 资源分配模型及最优策略, 然后介绍基于有限理性博弈下 用户策略及相应 B D R M算法实现 , RGA 接着对 B D R M R GA 算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最后展望下一步的工作内容。
格资源使用必然会对其他用户造成影响. 匆略用户之间的
相互影响来研究网格资源分配会导致较大的偏差。 实际网 格环境中, 可将用户之间、 用户与资源提供者之间的交互
国 家 自然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o 0 50 1 , 育 部 新 世 纪优 秀 N . 7 30 )教 6
人 才计 划项 目和福 建 省 科 技 项 目资 助课 题
是实现网格计算的基础 , 是网格计算研究的重点, 目前有
多种研究方法 , 别从不 同的角度研 究 网格 资源管理 和分 分 配的性能
早期网格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从提高网格系统性能
的角度 来研 究 网格资 源 的分 配 . IFs r 平均 响 如 . o e 等【 t l 用
应时间、 资源利用率、 吞吐量等指标来衡量网格资源管理 系统的性能。后来人们认识到网格资源的自治、 动态和分
看作是一个博弈过程, 各个博弈方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策略

基于有限理性的选择性预期与决策有效性的机理分析

基于有限理性的选择性预期与决策有效性的机理分析

经济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引言决策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决策的结果,人类的成功取决于决策质量的高低,而决策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人们决策技能的高低。

从早期的“博弈”论研究开始,人们经历了从冯·诺伊曼和摩根斯顿(1947)的最大期望效用理论、萨维奇(1954)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到赫伯特·西蒙(1955)的有限理性论、卡尼曼和特沃斯基(1979)的预期理论等,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使决策更加有效。

对决策方案的选择从最优标准到满意标准的变迁,对决策的研究范式也从规范性研究范式向描述性研究范式转化,但贯穿于这一系列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任何一个决策研究者都无法回避,那就是决策主体的决策预期问题。

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流派对决策主体的决策预期都加以关注,但关注的程度和研究的角度并不一样,特别是决策者的决策预期对决策方案选择的有效性,哪些因素影响着决策者的决策预期,什么样的决策预期才能提高决策的有效性等问题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

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探索。

一、研究回顾及评价1.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经济学中第一个使预期在经济分析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预期在凯恩斯的早期著作中有一定的地位,但到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则变成中心地位,他对就业水平、货币需求等的分析都主要取决于预期。

但凯恩斯并没有明确说明预期是如何产生的,而且他的论述也是假设性和零散性的,后来的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基于有限理性的选择性预期与决策有效性的机理分析郭新强盛宇华内容提要决策者的决策预期直接影响决策方案的选择,决策质量的高低。

在系统分析了经济学、决策学对决策预期的研究成果后指出其不足之处,进而提出选择性预期的观点,分析了选择性预期的影响因素,选择性预期与理性预期的关系,并提出如何把握选择性预期的度而提高决策的有效性,以期对现实的决策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有限理性理性预期选择性预期决策有效性郭新强,南京工程学院讲师211167盛宇华,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210097列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

农业技术推广的最优反应动态博弈分析

农业技术推广的最优反应动态博弈分析

我 国 主要 的 粮食 生 产 区 分 布在 东 北 . 黄淮 海 地 区 以及 长江 中下 游地 区 这 些地 区土地 面积 占全 国 总土 地 面积 的 2 % .0 3年耕 地 面积 和 总人 口分 别 2 20 占全 国 的约 5 % 、 1 % ,粮 食 播 种 面 积 占全 国 的 3 5. 8 5 %, 食 总产 占全 国的约 6 %。 9 粮 1 其他 地 区由于 经济 发展 和 地形 等 制约 因素 。 粮食 种 植 面积 相对 较 小 …。
改 革 开放 以来 . 国农 业 和农 村 经 济 取得 .小 麦 生 产 8 %实 现 了机 械 0 0 化 。水稻 机 械 收割水 平 接 近 3 %(0 5年数 据 ) 但 4 20 ,
快 的 发 展 . 是 由于 农 业 经 济 的发 展 . 我 们 对 如 正 使 何 发 展 农 业 .发 展 怎 样 的农 业 等 发 面有 了 新 的认 知 . 时也 提 出 了发 展 现 代 农 业 的要 求 . 文 主要 同 本 从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的辐 射 效 应 论 述 我 国 现代 农 业 的
G a e Ana y i o he Be t Re po e m l ss f t s s ns Dy m i s i Ag o- e hn c l Po ul r z to na c n r t c i a p a ia i n
W U e LI Jn Zh . i g
( c o lo c n mis S h o f E o o c ,Ya  ̄z nv ri ,J g h u 4 4 2 ,Hu e ,C i a n e U ies y i z o 3 0 5 t n b i hn )
Ab t a t P o t g t e d v l p n f a r u t r l t c n lg n c i a wa o t b t d t mp o e t e sa d r f l i g o sr c : r mo i h e e o me t o g i l a e h oo y i h n s c n r u e o i rv h t n a d o i n f n c u i v p aa t e snr y,t n r a e t e r ic me n o p s h e eo me t o g c l r n o r c u ty h o u a z t n o gi u — o i ce s h i n o s a d t u h t e d v l p n f a r u t e i u o n r .T e p p l r a i f a rc l i u i o u a t c n l g t r u h t e b u d d r t a i e e td g me a p o c n h e t r s o s y a c h o w s a a z d t r e h oo h o g h o n e a in l y r p ae a p r a h a d t e b s - e p n e d n mis t e r a n y e . l y o t y l An t ls o u g sin o h o iy w r i e . d a a t s me s g e t s f r t e p l e e gv n o c Ke r s me h n z t n;r p ae a p r a h;b s— e p n e d n mi s y wo d : c a iai o e e td g me a p o c etr so s y a c

大数据下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的利弊分析

大数据下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的利弊分析

大数据下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的利弊分析领导与决策论文第四篇:大数据下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的利弊分析摘要:有限理性提出因为人的本身属性及所处的繁杂环境,人只能够是有限理性的。

西蒙进一步提出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所以在决策过程当中,不能做出“最佳”决策,只能寻求“满意”结果。

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束缚人理性的客观条件正在逐步改变,传统完全理性的人性假设看起来并不是绝对理想化的,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可以利用工具向无限接近完全理性发展。

同样,在决策时也可以有更高的追求。

关键词:“大数据”; 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决策理论;Reconsideration of Bounded Rational Decision Theo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Liu Qiao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 Nankai UniversityAbstract:Bounded rationality puts forward that people can only be limited rationality because of their own attributes and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Simon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bounded rationality decision-making, because people are bounded rationality, so in the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 can't make the "best" decision, can only seek“satisfactory” results.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era of “big data”.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that constrain human rationality are gradually changing.The traditional assumption of completely rational human nature does not seem to be absolutely idealized. Under the new era background, people can use tools to develop to infinity and close to completely rational. Similarly, there can also be higher pursuit in decision-making.1 有限理性与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决策理论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西方行政学说史第八讲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教育]

西方行政学说史第八讲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教育]

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西蒙认为,长期以来,在关于人类行为的理性方面存在着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由弗洛伊德开始的,就是试图把所有人类的认知活动都归因于情感的支配。

因此,从情感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穷人家孩子眼里看到的硬币,比富人家的孩子看到的更大。

对此,西蒙提出了批评。

他强调,组织成员的行为如果不是完全理智的,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理性的。

情感的作用并不支配人的全部,哪怕对硬币再有好感,也不会把硬币看作钻石。

因此,如果我们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人在组织中的行为,理性行为理论就必须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另一个极端是,经济学家的经济人假设,赋予了人类无所不知的理性。

在经济人的观察角度下,似乎人类能够拥有完整、一致的偏好体系,让他始终可以在各种备选方案之中进行选择;他始终十分清楚到底有哪些备选方案;为了确定最优备选方案,他可以进行无限复杂的运算,概率计算对他来说既不恐怖也不神秘。

对此,西蒙也进行了反驳。

他指出,单一个体的行为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性的高度,因为他必须考虑的备选方案的数量太大,评价备选方案所需要的信息太多。

西蒙还以调侃的语气评论道:虽然完全理性的假设在目前已经达到了托马斯式的精巧状态,并且也具有巨大的智慧象征和美学魅力,但是与现实中人的真实行为或可能行为之间几乎没有多大关系。

基于此,西蒙认为,人类行为是理性的,但不是完全理性的,一句话:理性有限。

那么,这种理性的限制究竟有哪些?首先,知识的不完备性就横在了我们面前。

完全理性意味着行为主体必须完全了解并预期每项决策产生的结果,而这在实际中是不可能达到的。

西蒙指出,因为每个人对于自己行动所处的环境条件只有片面的、局部的了解,从而对其中蕴含的规律和规则也只能有一个粗浅的洞察。

做到明察秋毫、全知全能,不过是说说而已的神话。

既然人们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推导未来的结果,那么行为主体对决策结果的了解必定是不完整的。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要吃一碗面条,如果你打算把涉及到面条的所有知识都掌握了再去吃它,对不起,那你只能等着挨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倒地老人为何不敢扶
—基于有限理性的最优动态反应博弈南京青年彭宇到底有没有撞倒徐老太太,现在成了一笔糊涂账。

彭宇一口咬定自己当初是好心帮助那位徐老太太,将她扶起往医院,反被诬告。

法官的判决未能认定这究竟是否属实,而是以“如果彭宇是见义勇为做好事,应更该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是去扶”、“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如果不是他撞的,应该不会垫钱”等为理由,责令彭宇对老太进行赔偿。

“彭宇案”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令人难以置信,倒地老人该不该扶在网上引发空前争议。

在之后的五年中,扬州小伙怕惹事扶起倒地老太又松手,武汉老人倒于菜市场无人敢扶,佛山幼童小悦悦被车碾压在地,18路人视而不见。

每当这些惨剧发生后,人们就会再次提起并归咎于彭宇一案造成的负面影响。

网友惊叹,一个老太竟剥夺了无数老人的权利。

那么,是什么力量使一件根本称不上大案的民事案件影响如此深远呢?
先从一些假设开始:假定一个由五个有限理性的人组成的小社会,他们具有相当快的学习能力,虽然在复杂局面下缺乏判断能力和预见性,但是每个人都能在本期找到和采用针对前期其他人策略的最佳反应策略。

这种“最优反应动态”的设定是较为符合现实的,因为完全理性对于博弈方的要求太过严苛,而现实中人们往往囿于适应能力、遇见能力、冲动心理、偶然因素而存在理性局限。

假设博弈方的博弈内容是下图中得益矩阵表示的两人对称静态博弈: A B
B
我们这里把A策略视为冷眼相对,相互敌视之意,而B策略则为相互信任和帮助。

通过纳什均衡分析不难发现,该博弈有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A,A)和(B,B),在这两个均衡结果中,后者明显帕累托优于前者。

但是,回到现实中来,如果你面前有一位倒地的老人,你上前搀扶,老人又知恩图报,这样对应上述的(B,B)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动态博弈,但如果把这个问题一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问题,用这样一个静态化的模型也不难解释)。

但是如果你怀疑老人有可能在你扶起她之后反诬你是肇事者,或者你生怕被反诬的风险(尤其你听说过彭宇案,认为扶起老人是一件高风险零收益的冒险),那么你更有可能出于明哲保身的态度而选择冷眼旁观。

也就是说,由于自身的理性局限,对对方理性的不信任以及对风险的敏感度,风险上策均衡(A,A)显然是更符合实际的结果。

现在,我们将这个博弈扩展到这个五人小社会中,按照上述的假设,博弈方缺乏交互动态关系和预见能力,但能够马上对上一期的博弈结果进行总结,并作出相应的策略调整。

这与现实中人们“一朝被Array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十分相似。

另外,假设5个博弈方分别处于右图中
圆周上的五个位置上,每个行为人都与各自的左右邻居相互博弈。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也正是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影响周围的人,进而不断把这种影响辐射到社会上去的,因此也可以看做一个较为符合逻辑的假定。

可以肯定的是,既然博弈方都是有限理性的,那么初次进行博弈时每个位置既可能选择A,也可能选择B。

现在以仅有一个博弈方选择A为例,观察整个社会的策略调整和最终稳定状态。

假设x为在初期某博弈方的邻居中采用A策略的人的个数,显然x有0、1、2个可能值。

那么,在本期中,该博弈方
采用A策略的收益为:x·1+(2-x)·2=4-x;
采用B策略的收益为:x·(-1)+(2-x)·3=6-4x
故当4-x>6-4x,即x>2/3时,该博弈方将会在下一期中选择A 策略。

也就是说,在本期中,只要左右邻居中有一个人选择A,那么下一期此人便会选择A,只有左右邻居在本期全部选择B,那么下一期选择B策略才是最佳选择。

根据这个法则,我们可以推演出整个群体反复策略调整的具体过程: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除了初始选择是所有人都采取B外,其他所有初始情况都将稳定收敛于全选A的状态,而且这个均衡具有稳健性,即便出现少数博弈方偏离A,最优反应动态也将推动他很快回到均衡上来。

这是一个十分令人沮丧的结果,它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只要存在哪怕一小部分人道德观念缺失,缺乏信任感和乐于助人的品质,那么这种风气将会如瘟疫般很快弥漫全社会,最终整个社会道德的沦丧。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迅速的信息传播速度,违反诚信的高收益和低成本,不合理的制度使得这一趋势不断加快。

以至于出现一桩桩冲破道德底线的悲剧。

当然,这个模型的偏差之处在于,片面的认为所有人都是有限理性的,但在现实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人愿意去相信和帮助别人,他们不管对方如何,自己把信守规则当成自己的道德义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别人,试图挣脱这个怪圈。

但是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的努力是难以撼动这个模型所固有的稳健型的。

而真正具有可操作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于制度。

一、奖励制度,对于助人为乐的现象予以物质和名誉奖励;
二、惩罚措施,包括助人和被助者两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例如法国1994年修订的《法国刑法典》就有“怠于给予救助罪”,而新加坡则规定被救者如果事后反诬救助者,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

正因为有“道歉+赔偿”,新加坡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公民在实施见
仍然假设x为某博弈方的邻居中采用A策略的人的个数。

那么此时,在本期中,该博弈方采用A策略的收益为:x·(1-a)+(2-x)·(2-a)=4-2a-x;
采用B策略的收益为:x·(-1)+(2-x)·3=6-4x
故当4-2a-x>6-4x,即x>(2a+2)/3时,该博弈方将会在下一期中选择A策略。

因此,只需令(2a+2)/3>1,即a>0.5,此时的结果令人振奋:在本期中,除非左右邻居全部选择A,下一期此人才会选择A,只有有一个人选择B,那么下一期选择B策略才是更有利的选择。

这样不仅克制住了各个博弈方选择A策略的不理智冲动,而且掐断了原先的最优反应动态中A策略向四周蔓延的路径。

最终的博弈结果将极具稳健性地收敛于博弈方全选择B。

因此,我认为倒地老人不敢扶的惨剧并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而更
应该是一个制度问题,尤其法律作为社会伦理的最终阵地,一旦失守,将造成整个社会伦理系统的瘫痪。

彭宇案的出现虽属偶然,但是南京法院不合法理的判决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做好事的成本如此之高,谁还敢做?因此好的制度要善善恶恶,善善而彰之,恶恶而去之,这样才能引导人们重建道德,社会内部才可能建立最基本的信任,人们才能够节约计算的负担,更加乐意与他人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