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1 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

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

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

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

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

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

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

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

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

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最后熟读成背。

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

王安石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它语言精炼,蕴含丰富的内容。

题目有“思”,而整首诗中却没有一个“思”字,那这个“思”究竟藏在哪呢?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

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六上部编】

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六上部编】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浪淘沙》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体会黄河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2.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白居易的《浪淘沙》,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按照诗歌教学的常用方法,设计了四个环节:读节奏-读意思-读情景-读背。

想在通过朗读的基础上,能明白诗的意思,进而配合插图想象诗的情景,然后简单赏析。

考虑到我们的孩子起点比较低,手里也没有多的教辅资料,不可能对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有过多的了解,所以之前只是安排他们对诗进行了朗读。

想经过老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这样的诗,在方法上再进行指导。

然后用这种方法能自学第二首诗。

本以为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出了意外,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

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死拖着六十六个人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体现诗歌的优美了。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哪来好的结果呢?就如《浪淘沙》,我们班的孩子们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他们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的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离,太“个性化”反而还不好了。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思考和反思以及总结和评估的过程。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篇1】40分钟学习下来,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

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

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

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

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

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

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沛。

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

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范文一:《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六下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六下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的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唐诗,描写诗人在中秋佳节的晚上,站在院子里望着圆月,思念家乡的亲人。

一、教学效果1.抓叠词,知其意,悟诗理。

首先师生合作探究。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象表现出来的。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寒食》一诗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生“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

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悟”为主。

通过学生自学、质疑、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诵读感知先有情,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由于正好多媒体设备坏了,给我带来了大困难。

不能出示配乐怎么办?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共4篇 (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

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共4篇 (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古诗》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教学反思篇1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

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

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

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

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

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

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

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

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

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最后熟读成背。

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一】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

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

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一、教学效果1、课前查阅资料,走近三位作者。

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诵也比较简单,但是理解文本内涵有一定的难度,体会情感也是难点。

所以课前预习环节便设计让学生查阅每首诗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试着理解题目的含义。

课上一交流,学生便比较快地与作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为理解内涵奠定基础。

接下来聚焦第一首诗《示儿》,先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再引导学生读出节奏,之后引导寻找本诗字眼“悲”,领悟着作者的情感放慢语速,放低声调,再次朗读,学生的情感在朗读声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收到情感的熏陶,爱国情怀扎根孩子心中。

2、自读自悟,品读感悟爱国情怀。

运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剩下的两首诗。

自学之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会的查阅手头资料,在理解题目句子内涵的基础上,作者抒发的情感逐渐凸显: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题临安邸》);作者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己亥杂诗》)。

3、诵读积累,积淀语言。

比赛背诵,看谁最先背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本文的三篇古诗词都是关于景色描写的,所以在讲解中我采用了让学生三首古诗词作对比的方法进行了讲读。

并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首先,我让学生自我搜集了作者简介,第一步先走入作者;对作者进一步的了解,其次,让学生有感情的比赛朗诵诗词,以此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接着,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进一步的体会作者用优美诗句表达的景物之美。

我把本文分为了三部曲:
一、走近李白
借用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补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
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
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
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从这个角
度让学生讨论作者此时看到了敬亭山想表达什么样
的情感呢?找出诗中的关键字“尽”“闲”,以此
理解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词想表达自己内心的孤
独之情,同时因为此时的李白看到鸟儿和白云也渐渐
离他而去,这动静结合的特点是多么巧妙的衬托出了
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啊!此时假设你是诗人,你该有如何之想?交流讨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句意思,把“相”“两”联系进一层理解诗人这种惜惜相怜之情,以此促进学生结合情景理解作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走近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了解完作者,我们带着对《独坐敬亭山》的感慨,再走入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来看一看吧!这首诗是作者有感而发。

诗人借用比喻句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使诗句更加生动、具体。

在本首诗中我让学生边看课件图片,边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同时,在学习中我还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发挥想象力,看看这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心情下写出来的。

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促使学生意境识记古诗,这首古诗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就可以快速掌握了。

三、走近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对于《忆江南》我让学生借用前两首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本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会诗人善于借用优美语句表达心情的写作手法。

语文不同于其他科目,培养重在语言的表达和感悟上,所以在本文讲解中我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提高语文素养。

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回家搜集《忆江南》的另两首诗词,并以自己的审美观把作者心目中的江南画下来,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提起学生对诗词的热爱,及对语文素养的提升,如此下来,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开阔了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