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物素材 张爱玲
高考语文议论文万能素材摘抄

高考语文议论文万能素材摘抄1.27年完成毕生心愿:李时珍还是一介农夫时,已有指出医书典籍中错误的胆识,看到病痛中的村民时,已萌生了编著一部医书的念头。
怀揣着那份执著,走进大山经风历雨,身试百种药草,成就医学巨著。
2.一代才女:张爱玲十里洋场的意乱神迷中,清醒着一处清幽,她是一枝气质媚人的蕙兰。
她用敏感的笔触,红色的激情,喷涌出闺阁的意味、洋房的欲望,抒写了一个个淋漓的灵魂后,乘着它们渐行渐远,暗洒一路幽香,任由裙裾飞扬。
3.笔尖上的舞者:鲁迅一个漫长的拯救,一段思想的斗争。
一双眼看透世态炎凉,一支笔写尽悲情苦难,一身青袍衬出他的颀长傲骨,嘴角的烟斗,悠悠冒出的丝丝缕缕,让沉默不再是沉默。
4.永恒的飞翔:万户是他,承载起最早的飞天梦想,是他,为人类装上梦的翅膀。
火光耀眼,他无悔生命的短暂,尘土飞扬,掩不住他真情的渴望。
他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了一次人类文明的飞跃。
湛蓝的天空中永远舞着他无畏的英雄。
5.竹的冥想者:郑板桥看看那挺拔的竹子吧,"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正是他的写照。
那以时间为间距的节,是他的冥想。
一支画笔画出竹的气韵,擎着一方永不塌陷的写意天空。
竹子在他的笔下更显精彩,他对竹子的冥想造就了美的舞台。
6.笔尖上的舞者:鲁迅一个漫长的拯救,一段思想的斗争。
一双眼看透世态炎凉,一支笔写尽悲情苦难,一身青袍衬出他的颀长傲骨,嘴角的烟斗,悠悠冒出的丝丝缕缕,让沉默不再是沉默。
1、当狂风在你耳边呼啸时,你只当它微风拂面;当暴雨在你眼前倾泻时,你只当它屋檐滴水;当闪电在你头顶肆虐时,你只当它萤火流逝。
人,决不能在逆境面前屈服。
2、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贫瘠,原因往往不是放弃了工作,便是因工作放弃了沉思:要不断地工作,也要不断地沉思。
生命原是一个不知来自何处去至何方的奇迹,存在也是一个时空的偶然,我们需要不停的奋斗,来印证我们生命的真正存在。
这样我们便须活跃我们的思维,点燃灵台的明灯,照亮我们该走的路,以便我们继续跋涉。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举例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举例孔子: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
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
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庄子:捍卫心灵月亮。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视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肯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人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都希望如此。
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
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荆柯:勇气可嘉,死得糊涂。
荆柯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
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
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尊重人才,不苟求,不求全责备,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
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曹操怎么能从一个逃难京官,从手下不过几个亲随,足下不曾有寸土,臼手起家做到扫灭群雄拥有北方天下?而他手下的谋臣猛将大多是敌人营中的人,或因某种机遇集合到曹操麾下,试想曹操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魁力和博大的胸襟气度,怎么能够做到?陶渊明: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寒窗十年,一朝功名,而他却在官场上寸步难行:官场的路,泥泞湿滑,一不小心被染得一身污泥,水洗不去。
语文53高考21年作文素材

语文53高考21年作文素材1.张爱玲曾经说:“白的在天上是一轮明月,而红的则是墙上的一抹蚊子血。
红的成为了一朵红玫瑰,而白的便成了胸口上的一粒饭米粒。
”她这般说,自己也的确有这般体会。
曾经她相信爱情,相信胡兰成,然而好感与空间距离的越来越近,却将两个人都撕扯得体无完肤。
距离的拉近并没有给他们之间以丝毫的美感,反而让他们之间的距离更远。
在科技馆中,曾经保持着一份童真,对着美丽的蝴蝶有着无限幻想的同学们是否依然有着对美的幻想?看过蝴蝶的翅膀结构,我们在之后的生活中看见蝴蝶只怕再也想不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的深意,而只能联想到蝴蝶翅膀上那些凹凸不平的结构了。
纷繁的世界里,我们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线距离,人与物的一尺距离,人与物的一丈距离。
或许,曾经你想保持的美感足以让你回味无穷。
拉近一线距离,那些曾经美的故事、事物都会在瞬间瓦解。
保持一线距离,别让显微镜破坏了你。
更远,你在我眼中更美。
2.唐诗的登峰造极成为后代诗人难以逾越的高峰,宋代文人转而填词,让词成为文学史上亮丽的风景线。
形式主义之风使文学风骨尽失之时,古文运动适时出现,“文以载道”让文学走上了一条刚健务实之路。
同样,元朝的杂剧与明清的小说、五四时期的白话文与新诗,每一种新文学的转型都为文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人类历史前行的轨迹更是如此,一路艰辛一路风景。
当老百姓被统治者压迫得无法呼吸时,当闭关锁国盲目自信的梦被坚船利炮惊醒时,当左倾冒险主义带来反围剿的惨重失利时,当超英赶美的农业工业大跃进神话幻灭时,当民族的深层危机彻底爆发时……我们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需要开拓新路,开辟一片国家民族发展的新天地。
正如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一条未走的路》中写到的:“我走上一条更少人迹的路,于是带来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这是萧伯纳的名言,面对走错的路,需要有清醒的头脑去开辟新路线,如果一味踌躇满志向前,很可能会撞上南墙,头破血流。
中国近代名人张爱玲的故事

中国近代名人张爱玲的故事中国近代名人张爱玲的故事她是青花瓷上的浓淡转笔,是曲调里的抑扬顿挫,点点滴滴都是才情,清冷的幽光,暗藏一生辗转几多忧伤。
终其一生,横空出世的来,旁若无人的活,听天由命的走。
她,就是民国奇女子张爱玲。
以下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的故事,欢迎阅读本文!张爱玲出生於旧中国曾经地位显赫的官宦家庭里。
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的代表,是李鸿章的女婿。
张爱玲的父亲一身遗少作风,染有弄花捧月之恶习,因而夫妻不和。
她的母亲是南京黄军门的女儿,曾经留过洋。
张爱玲生长的这种家庭,既给了她得天独厚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修养,又使她形成敏感而又冷漠、孤僻而又实际的性格。
张爱玲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作家天赋。
三四岁时,母亲就教她吟诵诗词。
聪颖的她,一首诗词念不了几遍就会背诵。
她读古典诗词有很好的悟性,读一首小诗往往能心有灵犀仿作一首。
7岁左右张爱玲就能写小说了,看她那信手“涂鸦”之作,往往叫父母亲乐得手舞足蹈。
小爱玲9岁那年的`一天,她信笔画了一幅漫画,母亲说好,父亲也说好。
她把漫画投给了报社,几天以后,从报社寄来了5元钱稿费,她高兴得跳起来。
爸爸妈妈说:“这些钱就随你支配吧。
”小爱玲兴冲冲地跑到商场,她买来了一枝丹琪唇膏,真叫父母亲哭笑不得。
张爱玲上中学时,文才已充分显露出来了。
她所在的学校是上海玛利亚女校,当时的学校有一种文学校刊叫《国光》,张爱玲经常在校刊上发表小说、书评和论文。
其中有一篇《霸王别姬》写得悲壮豪迈、慷慨激昂,直令许多男儿叹赏,其文辞灿烂,也令许多文豪赞叹。
13岁那年的一天,张爱玲在书摊上读了一本张恨水的通俗小说,曲折多变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她,以后她又专门找了几本读了。
读了几本之后,张爱玲忽发奇想,我要是也能写几部通俗小说该多好啊。
有一天她开始动笔了,人物都是《红楼梦》中现成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还有贾政、王夫人,更有袭人、晴雯等人,不过这些人穿的都是现代人的衣服,说现代人的话,做现代人的事,逛上海滩,徜徉十里洋场,乘人力车,到霓虹灯下谈情说爱……小说每写好一个章节,都要拿给父亲看,父亲往往欣然命笔,拟上回目。
【写人】张爱玲 我眼中的历史名人作文800字

【写人】张爱玲我眼中的历史名人作文800字张爱玲,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位独具匠心的作家,她的笔下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中浸润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及对于历史的敏感和洞察。
在我眼中,她是一位具有深度的历史名人。
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她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巨变。
从早年的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再到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她亲眼目睹了一个国家的起伏和沧桑。
这样的历史背景塑造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
张爱玲的作品充满了对于历史的追溯和思考。
她擅长以小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大历史,用细腻的文字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和社会背景。
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以民国时期的上海为背景,通过描述两位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一个由传统旧俗到现代洋气的时代变迁。
这部小说通过个人命运的变迁,折射出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巨变和历史发展。
张爱玲的小说中,她以女性的角度审视历史,揭示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抑,以及女性在历史变革中的尴尬和挣扎。
这种深入思考历史的方式,让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除了对历史的思考,张爱玲的作品中还透露出对于人性的洞察。
她对于人物的刻画异常细致入微,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她的小说《小团圆》中,通过描写一个彼此熟悉却互不理解,彼此关心却又深陷误解的家庭,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和情感互动。
这种对于人性的洞察,使得她的作品更加饱含情感,更加贴近生活。
她的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她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她对于人性的深刻体悟,使作品更具魅力。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她的写作风格和对历史的思考,还在于她对于语言的驾驭。
她的语言优美而精炼,字字珠玑、妙不可言。
她笔下的故事常常是以细腻入微的描写而展开,每一个细节都被她用温柔的笔触勾勒出来,使读者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她的文笔成就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使她的作品深入人心。
高考人物素材--民国才女张爱玲一生中的三次婚恋

张爱玲一生中的三次婚恋张爱玲简介:民国才女中不得不提的一位就是张爱玲,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
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2009年2月22日,张爱玲16万字的《小团圆》出版,这部完成于1976年尘封33年的长篇小说一经面世,便引起了新一轮的“张爱玲热”。
《小团圆》出版之前,有关张爱玲与胡兰成、桑弧、赖雅的关系就有很多种说法与猜疑,《小团圆》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给读者一种最值得信赖的“张氏说法”,张爱玲曾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市一座庭院的草坪上,躺在藤椅上翻读《天地》第11期的胡兰成还未读完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就已经被作者干练细腻的笔调所震惊。
一回到上海,胡兰成立即去拜访张爱玲,然而,他碰了壁,从门缝中塞进了一张纸条,留下自己的电话,悻悻而归。
第二天,张爱玲给胡兰成打电话,告诉他要上门拜访。
就这样,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与一个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相识、相知、相恋,当然,不久后就分道扬镳。
正是这短短的一段爱情生活,给张爱玲以后的人生染上了灰暗的色彩。
很多人一直不明白,年轻聪慧的张爱玲为什么会看上人到中年而且已有家室的胡兰成。
首先,这与张爱玲的经历有关,再就是与胡兰成性格才学有关。
张爱玲虽然出身豪门,由于父母的离异,自小心灵受到过严重创伤,张爱玲的性格孤寂,不爱言语,也不善与人交往。
张爱玲励志故事

张爱玲励志故事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想必很多人都喜欢看她写的东西。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张爱玲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张爱玲励志故事篇1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
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30日,(比鲁迅小39岁,比老舍小21岁,比曹禺小10岁),卒于1995年(终年75岁),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原名张英。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
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
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
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
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
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
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
此外,她还写过一篇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式的小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
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
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
张爱玲人物生平

张爱玲人物生平张爱玲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父亲张志(字廷众)、母黄素琼(字逸梵)。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麦根路(今泰兴路),原籍河北丰润,原名张。
1921年12月11日,唯一的弟弟张子静出生。
1922年张爱玲随父亲迁居浙江温州。
父任职金浦路铁路局英文秘书。
1924年,张爱玲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张茂渊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
1928年,父亲辞去职务,由天津搬回上海,母亲和姑姑也由英国返回上海。
张爱玲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
1930年入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
张瑛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母亲与姑姑搬出宝隆花园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张爱玲仍然随父亲生活。
1931年,张爱玲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随白俄罗斯练习钢琴。
1932年,母亲去往法国,张爱玲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于圣玛利亚校刊。
1933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
1934年父亲再婚,后母为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并迁回麦根路别墅。
张爱玲写《理想中的理想村》、《登红楼梦》、《后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发表。
1936年,母亲携美国男友返回上海,张爱玲在《凤藻》上发表散文《秋雨》。
1937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校刊《国光》半月刊发表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评张若谨小说《若评》。
在《凤藻》发表《论卡通画之前途》。
后与后母因一点小事发生口角,被父亲责打,并拘禁半年。
1938年年初,张爱玲趁夜逃到母亲家(详见张爱玲自传散文《私语》)。
同年张爱玲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得第一名。
1939年,张爱玲与母亲,姑姑迁居静安寺路赫德路口爱丁堡公寓(今常德公寓)5楼51室。
因战乱持伦敦大学成绩单入读香港大学文科,认识终生挚友炎樱。
1940年,张爱玲的散文《我的天才梦》参加《西风》三周年纪念征文,获第十三名荣誉奖,并获学校两项奖学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
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09月0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代表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逝世20周年:她用七句话写尽自己的一生编者按:她是青花瓷上的浓淡转笔,是曲调里的抑扬顿挫,点点滴滴都是才情,清冷的幽光,暗藏一生辗转几多忧伤。
终其一生,横空出世的来,旁若无人的活,听天由命的走。
她,就是民国奇女子张爱玲。
在张爱玲逝世20周年的日子里,她笔下的灵魂、文字中的孤傲,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余味。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
——《天才梦》对于张爱玲来说,家或许是“一袭爬满了蚤子的华丽的袍”。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麦根路一幢没落贵族的府邸。
这里便是张爱玲的第一个家。
与张爱玲同时代的作家,没有谁的家世比她更显赫。
祖父张佩纶,光绪年间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清流党”的主要人物;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
张爱玲生母黄素琼(又名黄逸梵)则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后母孙用蕃是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孙宝琦之女。
清末显赫的几大姓氏都与张爱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在这个大家族中,却上演了一幕幕活生生的世事变迁、聚散离合。
不幸的童年给张爱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
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
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
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风雨同船,晴天便各自散了。
——《一别一辈子》一桩不幸的婚姻,没有人受益,每位都会受伤,而最大的受伤者便是子女。
来自于父母这两条支流的痛苦,到子女这里便汇聚在一起。
这种痛苦的汇聚使得子女们不能如正常人一样看待人生。
连思考的角度也是悲伤的。
张爱玲的父母在结婚时曾是一对人人称羡的金童玉女。
有钱有闲,有儿有女。
有汽车,有司机,有佣人,张爱玲和弟弟还都有专属的保姆。
那时张家的日子是非常风光的。
然而婚后不久,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开始花天酒地。
嫖妓,养姨太太,赌钱,吸大烟,一步步堕落下去。
受过五四运动和新文化影响的黄素琼无法忍受丈夫的纨绔作风,离家出走以示抗议——名义上好听一点,是说出国留学。
后来,张志沂再婚,后母孙用蕃进门。
孙用蕃与张志沂都有抽大烟的癖好,进门后不仅抓紧日常开支,还一再鼓动张志沂搬到位于泰兴路和泰安路转角的大别墅里。
在这里,张爱玲与父亲之间的和平被打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7岁的张爱玲向父亲提出出国留学的想法,结果惹得父亲暴怒。
淞沪战场的炮火,家中的争吵,令张爱玲惊扰难眠,就跑去与母亲同住,这在父亲看来是一种明显的背叛。
有一次,张爱玲擅自到生母家住了几天,回来竟遭到继母的责打,然而继母诬陷张爱玲打她,父亲发疯似的毒打张爱玲,“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
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
然后父亲把张爱玲关在一间空屋里好几个月,由巡警看管,得了严重痢疾,父亲也不给她请医生,不给买药,一直病了半年,差点死了。
她想,“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也不会有人知道。
在禁闭中,她每天听着嗡嗡的日军飞机,“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
这场幽禁持续了半年之久。
1938年的一个深夜,张爱玲终于逃离了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奔向了母亲的家。
我觉得一条长长的路走在了尽头。
——《小团圆》张爱玲没有料到,钱的问题,最终消磨掉了母女间的情感。
张爱玲去了舅舅家对面的开纳路开纳公寓,和母亲及姑姑共同生活。
不久,弟弟也跟着来了,他只带了一双用报纸包着的球鞋,请求母亲收留,可惜黄素琼的经济能力只能负担一名子女的教养费用。
看着弟弟离去的身影,张爱玲终于发现母亲的窘境超乎她的想象。
母亲的古董越卖越少,又要张罗张爱玲读书的费用,过日子自然精打细算。
从来没做过家事,没搭过公交车的张爱玲,一切都需从头学起。
母亲和姑姑教她怎样过不再有人服侍的生活:包括洗衣服,做饭,买菜,搭公交车,省钱……张爱玲料想不到,钱的问题,最终会慢慢消磨掉母女间的情感,张爱玲写道,“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向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地毁了我的爱”。
第二年,张爱玲一鸣惊人,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可惜日本侵华的炮火阻断了她的行程,她只好转入香港大学。
然而,黄素琼在自己的游历和女儿上大学之间,选择了自己的游学,对张爱玲的学费就断掉了。
在香港大学,张爱玲发奋读书,门门功课都能考第一名。
一位名叫佛朗士的英国教授私人奖励了张爱玲800港币的奖学金,正是这800港币导致了张爱玲对母亲的彻底绝望。
黄素琼来香港看张爱玲的时候,听说教授给了这笔奖学金,竟然拿着这笔钱出去打麻将,全部输掉了。
一直到她走的时候也没有问过张爱玲,这学期的学费、生活费怎么办。
自此,张爱玲和母亲的关系到了尽头,正如《小团圆》里的那句话,“我觉得一条长长的路走在了尽头”。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送给胡兰成照片背后的留言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恋情,虽短短三年,却是她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3年12月,胡兰成翻阅苏青主编的《天地月刊》,读到张爱玲的《封锁》,“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细细地把它读完一遍又读一遍。
”他从苏青那里取得张爱玲家的地址,登门求见。
可惜未被接见,他只得留下字条,本来未抱什么希望,不料第二天张爱玲回电,二人开始往来。
23岁从未谈过恋爱的张爱玲,遇到的是年长她14岁的情场老手胡兰成。
胡兰成曾任汪精卫伪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能言善道,在南京有一妻一妾以及数位情人。
但恋爱中的张爱玲难以自拔,她送给胡兰成一张自己的照片,后面留言: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是张爱玲在豆蔻年华的少女时代,纯洁的情愫开出的第一束花朵。
从此,他们情书往来,沐浴在热恋的爱河里。
此时的胡兰成已续娶英娣为妻,然而,他与张爱玲两心相印,两情相悦,两颗相爱的心历经磨难贴近到一起,不可避免地撞击出绚丽的火花。
他们冲破道德和理智的羁绊,成了一对相亲相爱的情侣。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红玫瑰与白玫瑰》这就是张爱玲式的性感,讥诮、冷漠、带着置身事外的居高临下,却又一语惊醒梦中人。
1944年8月,胡兰成在抛弃一妻一妾后,与张爱玲定下婚约,考虑到时局不稳,两人没有举行正式仪式,只写婚书为定: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然而,这次婚姻是极不明智的选择。
尽管张爱玲一生都有“独在小楼,不管政治”的姿态,但选择胡兰成无疑成为世人眼中的污点,人们可以接受不同政派,但绝不能接受汉奸。
即使只论个人感情,这次选择也是失败的。
胡兰成没能给张爱玲带来安稳、静好,而是深深的伤害。
先是胡兰成去武汉办《大楚报》,爱上了护士小周;后来抗战胜利,胡兰成逃亡,留下张爱玲独自面对舆论攻讦,他则爱上朋友的妻子范秀美。
张爱玲去温州找他,要他在自己与小周之间做出选择,他不肯。
张爱玲责问他:“你与我结婚时,婚帖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胡兰成的回答是:“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
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
人世迢迢如岁月,但是无嫌猜,安不上取舍的话。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半生缘》这大概是世上最凄美的情话,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的,除了岁月,还有自己。
留下的,仅是一场空欢喜。
张爱玲隐忍到1947年,待胡兰成已经完全脱离险境,才寄了一封分手信给他:“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唯时以小吉(小劫)故,不愿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随信还附了30万元钱,作为分手费,那是她新写的电视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的稿费。
5年后,张爱玲离开上海,只有姑姑一人知情。
张子静曾去找过一次张爱玲,姑姑只是回答:“你姐姐已经走了。
”多年后的今天,常德公寓里管电梯的师傅都能像“张迷”一般一口气报出张爱玲曾经在上海的踪迹,但张爱玲早已离去得决绝无踪。
她在乱世中经历了父亲的家、母亲的家、胡兰成的家,却都不是家。
在她华丽的前半生里,她想求一个家而不得。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花凋》张爱玲在美国的日子并不好过,越到晚年越孤僻。
1955年张爱玲到了美国,但她引以为自豪的写作却遭遇毁灭性打击。
一部部作品写出来,一部部被出版社拒绝,为此张爱玲不知流下了多少羞恨交加的眼泪。
绝望之中她只好为香港电影公司写剧本以谋生,甚至着手写作《张学良传》。
她终于发现,她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红”的天才。
其实,20世纪40年代她在两年内从一个因战争辍学的大学生一跃而成为上海最有名的作家,是与上海“孤岛”时期的特殊形势分不开的。
艺术和人生的“传奇”,并不能到处复制。
在张爱玲的性格中,有一种寒意沁人的真正的冷。
在生命中的最后20年,张爱玲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心理疾病。
她对人越发冷淡,生活日益封闭,家具、衣物随买随扔。
她其实是以这种方式,来摆脱内心的空虚与枯寂。
而多年来一直潜伏在心里的“虱子”,此时终于变成实实在在的客体,来向她发动最后的攻势了。
在洛杉矶的最后23年里,为了躲避这种令她触之丧胆的小东西,她在各地旅馆辗转流徙,随身只带几个塑料袋。
在搬家中,财物抛弃了,友人的书信遗失了,甚至花几年心血完成的《海上花》译稿也不知所终。
去世前4个月,她还写信给林式同,说想搬到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或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去——这两个地方都是沙漠,也许她以为在沙漠里可以摆脱被虱子咬啮的苦恼。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谢世于美国洛杉矶寓所,7天后才被人发现。
屋里没有家具,没有床,她就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
一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生命以一种最凄凉的方式凋零。
张爱玲寂寞地走了,正如余秋雨在《张爱玲之死》中所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
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