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港式喜剧

合集下载

浅谈港式喜剧

浅谈港式喜剧

华南师范大学浅谈港式喜剧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年级专业:11地科师范姓名:***指导老师:***二零一四年六月浅谈港式喜剧世界上找不到不爱笑的民族,因此根本很难找到没有喜剧电影制作的国家或地区,而香港是盛产喜剧作品的地区,香港自有电影以来,喜剧片一直占据主流地位。

尽管它不时被人打上“不入流”的标签,但是在市民生活中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也许,喜剧是处于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香港人释放现实压力、娱乐消遣的最佳方式。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应。

不同时代,港式喜剧的类型也随着时代的潮流而有所不同。

一、近三十年来港式喜剧的渐变60年代后期,香港社会经济出现急度的转型,由无足轻重的转口港转为工、商业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

资本主义文化急剧深入民间,连小市民也加入了股市和地产的投机狂潮,谋财致富与花天酒地成为众所周知的香港人性格的重大特点。

虽然香港经济全面起飞,但是老百姓在这令人振奋的浪潮中经历了无数艰辛,作为社会底层,他们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作为“打工仔”和“小人物”的香港人也渐渐凝聚起一种消极的、甚至是对社会集体怨愤的情绪。

于是70年代的喜剧电影更多地倾向于这样的港式喜剧:电影的主角大都是具有人性弱点的小人物,他们自以为是,甚至作威作福,影片本身也旨在对这种性格进行善意的嘲弄,通过他们弄巧成拙的故事桥段来营造喜剧效果。

比如说,许氏兄弟的《半斤八两》(1976年)对劳动者遭遇残酷剥削的社会现状作了一番控诉,令观众在放声大笑中领悟期间深刻的社会内涵,当然还有《天才与白痴》(1975年)、《卖身契》(1978年)等喜剧电影成为了该时代喜剧作品的代表。

8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小市民通过自身努力转型升级成为中产阶层,他们生活条件较好,但是仍然面对爱情、工作、人际关系的种种问题,于是这个年代的港式喜剧关注的是社会的中产阶层。

在物质富裕后中产阶级最大的困扰就是他们的情感问题,因此都市浪漫喜剧兴起。

香港动作喜剧的风格特征与突破

香港动作喜剧的风格特征与突破

香港动作喜剧的风格特征与突破作者:胡慧君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9期一、叙事与动作场面的创新与突破(一)叙事模式的变更及多线叙事动机的插入早期的香港动作片电影如胡金铨、张彻、刘家良等对动作片的要求首要的是“动作”,而在故事情节的叙事结构上没有找到突破口。

使得动作与喜剧元素结合的初期探索阶段,叙事的结构上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

这些大同小异的叙事结构使得片子在情节上无法在当时众多的动作喜剧电影中脱颖而出,而众多相似情节的动作喜剧电影也常常让观众把某些影片的叙事情节相互搅混。

缺少了的饱满叙事线索和情节发展的动机,往往会使得片中的人物性格不够丰满,叙事结构的混乱,留给观众的可能只剩“动作”和“喜剧”,无法把观众带入影片的情绪点,难以让观众依照剧情的走势而引起共鸣。

叙事线索上暂未获得很好的创新突破,但母题的行为动机却开始发生了改变,报仇这一主题开始缩减。

情节的线索开始从复仇变成了因误会而引发的矛盾冲突,如在1980年成龙导演的《师弟出马》里,取消了固有的反派角色最初的存在,而是由误会从而发展的叙事动机。

可以说从这时开始,正派人物的主角不再是早期观众心目中理所当然的正义大侠,反派的角色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大奸人。

这些叙事动机经过多年的引用与反复的试验后最后被创作者推翻,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叙事动机又回复到了“复仇”题材,这一动机的回归更好的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及通过叙事线索更直接的渲染观众情绪,把观众引入角色情感中。

而更为显著的特点是相对于较早的电影“复仇”这单一的叙事动机,创作者有意避免单一的动机之外,还会加入其他的动机线索,这样使得叙事结构更为的饱满,人物行动性更为强烈与更具说服力。

在2006年的动作喜剧片《宝贝计划》中,婴儿被陈宝国掳走,成龙与古天乐奋不顾身的去营救,这里就存在了两个动机线索---夺回婴儿而“复仇”与对婴儿的情感。

这两个动机点更让最后营救婴儿的行动更具有说服力,而后成龙为了救回已冻僵的婴儿,冒着生命危险接电给他做心脏复苏,这样的情节设置是游离于“复仇”以外的动机,如果以单一“复仇”动机出现,最后成龙冒生命危险救小孩这一动机便显得牵强,加入了情感这一线索动机更好的把观众情绪带入影片中,获得更多情绪共鸣的效果。

香港喜剧电影艺术表现形式分析

香港喜剧电影艺术表现形式分析
手 法 得 到 当时 观众 的热 爱 , 因此 , 引导 了 当时 的 它 影 界潮 流 。 进 入 18 9 0年代 ,九 七 ” 回归 问题 给 香港 社会 “ 及 人 民带 来 一 定 的动 荡 , 时 , 此 电影 人 认 识 到 港 式
是一幕 带喜 剧化特 点 的小人 物 的成 长史 。
情的态势 ,而这带动了动作喜剧黄金时代 的到来 。
从 电视艺员走出的许冠文 , 联合弟弟许冠杰继续延 续 对现 实 生活 的讽 刺 , 同时 加入 武打 动作 电影 那 无 打不喜 的喜剧因素 , 从武打喜剧的角度将个个处于 弱势 境 遇 中 的小 市 民 的无 奈 生 活 在 银 幕上 表 现 出 来。 其第一部香港本土喜剧片《 鬼马双星》 领衔当年 影界之冠 , 之后 1 0多年 , 相继拍 出《 天才与 白痴 》
提 高香港本 土喜剧 的规 模和 质量 。 关 键 词 : 剧 ; 港 电影 ; 术 表 现 喜 香 艺 中 图分 类 号 :2 73 I0 .5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 l 0 ( 0 2) 2 0 1 -0 17- SS2 1 0 - 10 3


“ 喜剧 小人 物 ” 的演变 之路
男 “ 板之 隔 ” 一 的戏 剧化 情境 , 教 师 、 行打 字 员 、 将 洋 小职 员 、 东等 各 种社会 职业人 士 的生 活状 态巧 妙 房 地展 现在 大众 面前 。 片 的镜像 世界 用狭小 的空 间 影 和简 单 的人物 的 生活状 态 的反 差 ,营造 出幽默 、 有 趣 的情 节 , 以达 到 港式 喜剧 不 失严 谨 的追求 , 当 对 时及 以前 粤语 片粗 制 滥 造 的香 港 影 坛 是一 种新 引

要 : 个 多世 纪 以 来 , - 喜 剧 电 影 秉 承 2 半  ̄; g - 0世 纪 4 0年 代 以 前 内地 喜 剧 的优 秀 传 统 ,

喜剧片之香港篇

喜剧片之香港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龙时代:开创
• 1978年,他主演的《蛇形 刁手》一片正式开创了功 夫喜剧片的先河。 • 正是《醉拳》的出现,标 志着功夫喜剧开始成为香 港电影的一种类型片。
• 李连杰:替代
• 英俊随和的外表,嫉恶如仇的性格,漂亮的打斗,李连杰 倾倒了无数观众。应该说,喜剧表演并不是李连杰的长项, 但是,只要有合适的合作对象,李连杰那种单纯、憨厚、 可爱的气质,就能迸发出幽默的闪光。
关键人物:导演陈嘉上
• 20世纪90年代,陈嘉上拍 摄了大量卖座商业片,是 当时最具票房价值的电影 导演之一。他曾经获得过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导 演奖。 • 他的《真假威龙》和《逃 学威龙》系列,是其尝试 动作喜剧路线的鼎力之作。 • 《逃学威龙1》曾是1991 年中国香港的年度票房冠 军。
关键人物:导演唐季礼
• 3.功夫喜剧
• 喜剧电影作为中国香港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型, 其中最具当地文化特色的就是功夫喜剧。正是喜 剧元素和功夫元素的结合,诞生了香港功夫喜剧 这一独特的香港电影类型。
李小龙时代:孕育 • 香港电影最伟大的成就是 让世界知道了中国功夫。 香港电影进入上世纪70年 代后,武侠电影开始向功 夫电影转换,功夫片极少 吊钢丝,都是靠真功夫博 得观众喝彩。正是在这样 的时代背景下,一代武学 宗师、电影明星李小龙登 上了影坛。
富男人 穷女人
• 不可否认,在现代社会中, 金钱、财富对爱情的影响 力越来越大。“嫁个有钱 人”成为很多女孩以及家 人的追求,“灰姑娘情结” 是这类电影为大众喜闻乐 见的重要原因。
• 帅男人 丑女人
• 虽然《情癫大圣》难逃狗 尾续貂的骂名,但其中岳 美艳的造型仍然可以在丑 女排行榜上占据一席之地。 在爱情中,丑女显然是弱 势群体,没有太多选择的 余地。

浅析周星驰影片的喜剧类型

浅析周星驰影片的喜剧类型

浅析周星驰影片的喜剧类型1. 引言1.1 周星驰影片的特点周星驰是中国香港著名喜剧演员、导演和编剧,他的影片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和幽默手法而闻名于世。

周星驰的电影作品大部分都是以喜剧片为主,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变幻莫测的情节:周星驰的影片往往采用离奇搞笑的情节安排,让人始料未及,颠覆传统的喜剧模式,深受观众喜爱。

2.多样化的角色刻画:周星驰擅长演绎各种类型的角色,从搞笑幽默到感人至深,其表演风格独特且富有张力。

3.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尽管周星驰的影片多以喜剧形式呈现,但其作品中蕴含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周星驰的影片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和深刻的人性关怀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成为中国香港影坛的一颗璀璨明星。

无论是在喜剧还是在其他类型的影片中,周星驰都展现出了非凡的魅力和才华,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感动。

2. 正文2.1 周星驰影片的喜剧风格周星驰的影片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著称,深受观众喜爱。

他的喜剧风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周星驰的影片常常融合了多种不同的元素,包括slapstick comedy、parody、satire等,使得影片在笑点上更加丰富多样。

他通过夸张和荒诞的表演风格,将平凡的故事变得生动有趣,引发观众的笑声不断。

周星驰的影片经常突破常规,打破传统的喜剧模式,大胆尝试新颖的表现形式。

他善于运用特效和动作场面,将幽默融入到视觉效果之中,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

周星驰的影片还常常反映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幽默的手法讽刺和批判社会现象,使得影片更具深度和内涵。

他通过对社会角色的夸张刻画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呈现出对现实的关爱与思考。

周星驰的影片喜剧风格既有传统喜剧的搞笑元素,又有新潮时尚的表现方式,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

他以其独特的创意和幽默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成为中国喜剧电影界的代表性人物。

2.2 周星驰影片的喜剧元素周星驰的电影以其独特的喜剧元素而广受观众喜爱。

港式喜剧电影的样式风格

港式喜剧电影的样式风格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性和暴力与女性形象塑造之间的联系、特点及其文化意义联系: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性和爱是人最根本的需求,所有能打动人的影片都不能缺少这两个因素,张艺谋的电影尤其如此。

他擅长表现在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女性对爱与性的自由的渴求。

女性总是和暴力与性相伴随的,她们的命运坎坷,深受封建势力的毒害。

在封建因素的压迫下女性不得不屈就于强势的男权,但是越是妥协,他们的地位就越低下,命运就越悲惨。

但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她们越受暴力威胁越勇于反抗,虐待到极致,反抗的越猛烈。

张艺谋善于地在悲剧中,在女性处于极度摧残中表现她们的抗争之美,就在于“将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任何一个熟悉张艺谋电影的观众都强烈感受到红颜色在他电影中的显著地位。

红颜色可以说在张艺谋电影中随处可见:红高粱、红灯笼、红棉袄、红辣椒,《菊豆》中的红染布,《英雄》中在金色树叶中飞舞的两位侠女的红衣,《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为空教室所贴的红剪纸。

红发卡,上梁时所用的红布。

红色的物体成为画面中的亮点。

不仅使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活跃.更重要的是红色所产生的崇高感显示了张艺谋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红颜色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

同时也代表着暴力与情欲。

这种红色是一种意义的承载。

《红高粱》中“九儿”是张艺谋电影中塑造最为成功的形象之一,“我奶奶”的形象成功地转化为一种符号,象征着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生命意识。

尽管父母把九儿下嫁给有麻风病的酒坊主人,但她一开始就没有压抑自己的欲望,从在轿帘中偷看轿夫赤裸的汗背,到对劫匪灿然一笑反而威吓了对方,一直到对“我爷爷”的一见钟情。

很多人一定不会忘记“野合”这个经典场景:在高亢的唢呐声中,火红的高粱摇曳舞动,“我奶奶”穿着红棉袄在高粱铺就的席上仰面躺下,“我爷爷”仿佛祭拜仪式一样跪在她的面前…….人还原为真正的人本身,服从自己的自然属性,表现最原始的生命形式,彻底释放生命的激情! “我奶奶”的形象比“我爷爷”更加光彩照人,她在危难时挺身而出独挡大局成为烧酒坊的女主人;她不忍让顺从,面对外族的侵犯挺身而出号召村里的男人为刘罗汉报仇。

浅析香港无厘头电影的喜剧表现形式

浅析香港无厘头电影的喜剧表现形式

浅析香港无厘头电影的喜剧表现形式作者:王婧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20期[摘要] 无厘头这个名词通俗点说就是恶搞,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它往往用夸张的动作,无理性的对白,出其不意的行为来颠覆人们的传统思维。

它也许想通过滑稽,幽默的台词动作来取乐观众,或是通过夸张丑来凸显笑点,也可能是想通过笑料来达到讽刺这个光怪陆离社会的目的。

总之,当无厘头喜剧跃然于银幕,到处都是一派反常规,反逻辑的场面。

通过对情节、人物、动作、语言等元素的喜剧化设计,制造令观众捧腹的效果。

[关键词] 无厘头喜剧电影滑稽幽默讽刺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0.004一、引言无厘头这个名词是伴随着香港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世界艺术文化发展潮流的冲击等原因而形成的,本文将利用艺术美学中的概念和要素,来分析香港无厘头电影里的出现的反常规现象。

二、无厘头喜剧产生的原因香港这个曾经的殖民城市,如今伴随着迅速腾飞的经济,令人目不暇接的时尚冲击波,令这个城市的发展节奏不断加速。

这种情况表现在90年代初期的电影里,则是不断压缩拍摄时间的影片以及平均速度只有4—6秒的时间的镜头。

于是,人们没有时间再进行思考,没有机会进行逻辑分析推理,完全陷入视听的迷障之中,进而那些匪夷所思的噱头便得以顺势加入进来,它们或是嬉皮笑脸或是搞笑夸张的存在着。

而当这些元素,可以让那些生活在这个繁华的都市、压力集聚的观众为之一振时,就已经说明无厘头有留下在这个城市的必要了。

另外,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拼贴,解构这两个后现代的主要特征被融进到电影里,从内容和形式方面为无厘头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将曾经被人们认为是经典的东西破坏、改装,成就出一种特立独行,鸡群鹤立的景象。

这样的拼贴和解构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甚至有人认为只不过为了博人一笑、哗众取宠而已,但是它敢于将正统,严肃,崇高这些元素拎出来颠覆,进行无情嘲弄,单凭这一点就拥有了足够的意义。

香港和台湾地区喜剧电影异同

香港和台湾地区喜剧电影异同

和地区喜剧异同近年来,和的喜剧因其各自的特色对整个华语喜剧的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但从创作团队的喜剧观念、喜剧风格的表现、喜剧元素的运用等方面研判,两地的喜剧具有颇多的不同之处。

因此,笔者尝试对和喜剧之异同进行分析,以期为华语喜剧未来的做理论铺垫。

XXXX 一、港台喜剧起步的历史背景不同XXXX的喜剧历史比较悠久.早在1909年由人布拉斯基在拍摄第一部《偷烧鸭》时,喜剧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在银幕上。

的喜剧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在较为严峻的治环境下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喜剧模式。

1957年,张深切执导的台语喜剧片《邱罔舍》正式开启1960年代台语喜剧片的繁荣期.XX1。

喜剧的萌发-商业属性XXXX在世界迅猛的1930年代,正是从默片过渡到有声片的转型时期。

港英当局更关心的是经济。

时值各种技术的和成熟,“联华"港厂和从迁来的“天一”(后改为“南洋”)先后成立.此外还有“大观”、“全球”等50多家中、小粤语制片纷纷投入到制作的大潮中,各种类型的先后“粉墨登场”。

的商业模式、技术水准以及观众的培养等各方面都紧跟好莱坞的潮流,使得在三地进程中表现出商业经验丰富、类型意识最强的属性。

其中“滑稽谐趣”作为最吸引观众的元素之一,在早期的商业化和类型化倾向中逐步显现出来,并最终整合成为喜剧的元素之一。

以《庄子试妻》(1913)为契机,《金钱孽》(1924)《两医生》(1925)《乱世鸳鸯》(1925)和《大火灾》(1925)等为代表的滑稽短片通过演员夸张的表情动作等制造新奇笑料,在娱乐观众的同时获得商业利益。

XX XX 2.喜剧的滥觞—治工具XXXX同样是1930年代,由于在北发动“”事变,进入备战状态,殖民当局对的管制越发严厉.1931年至1937年间,以台日合作方式,由人当导演只拍摄了五部剧情片,并在推行“皇民化”的原则,台语和国语禁止公映。

囿于治和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的饱受局动荡的影响,制作缓慢,喜剧的创作更无从谈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师范大学浅谈港式喜剧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年级专业:11地科师范姓名:***
指导老师:***
二零一四年六月
浅谈港式喜剧
世界上找不到不爱笑的民族,因此根本很难找到没有喜剧电影制作的国家或地区,而香港是盛产喜剧作品的地区,香港自有电影以来,喜剧片一直占据主流地位。

尽管它不时被人打上“不入流”的标签,但是在市民生活中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也许,喜剧是处于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香港人释放现实压力、娱乐消遣的最佳方式。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应。

不同时代,港式喜剧的类型也随着时代的潮流而有所不同。

一、近三十年来港式喜剧的渐变
60年代后期,香港社会经济出现急度的转型,由无足轻重的转口港转为工、商业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

资本主义文化急剧深入民间,连小市民也加入了股市和地产的投机狂潮,谋财致富与花天酒地成为众所周知的香港人性格的重大特点。

虽然香港经济全面起飞,但是老百姓在这令人振奋的浪潮中经历了无数艰辛,作为社会底层,他们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作为“打工仔”和“小人物”的香港人也渐渐凝聚起一种消极的、甚至是对社会集体怨愤的情绪。

于是70年代的喜剧电影更多地倾向于这样的港式喜剧:电影的主角大都是具有人性弱点的小人物,他们自以为是,甚至作威作福,影片本身也旨在对这种性格进行善意的嘲弄,通过他们弄巧成拙的故事桥段来营造喜剧效果。

比如说,许氏兄弟的《半斤八两》(1976年)对劳动者遭遇残酷剥削的社会现状作了一番控诉,令观众在放声大笑中领悟期间深刻的社会内涵,当然还有《天才与白痴》(1975年)、《卖身契》(1978年)等喜剧电影成为了该时代喜剧作品的代表。

8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小市民通过自身努力转型升级成为中产阶层,他们生活条件较好,但是仍然面对爱情、工作、人际关系的种种问题,于是这个年代的港式喜剧关注的是社会的中产阶层。

在物质富裕后中产阶级最大的困扰就是他们的情感问题,因此都市浪漫喜剧兴起。

如《小男人周记》表现了中产阶级过着富裕的生活之余在感情上却有着极大的失落心态;而1988年,杜琪峰导演的《八星报喜》在多线群戏与温馨作风下更中产趣味化,以三兄弟各自的艳遇为主线,撒网般带出不同行业与家庭内发生的诸多趣事。

除了都市浪漫喜剧,1980年洪金宝的《鬼大鬼》成功以后,取材自西方“吸血鬼”、“僵尸”以及东方“鬼魂”、“狐仙”等鬼文化的鬼怪喜剧的潮流开始出现。

1980年,许鞍华导演的《撞到正》堪称鬼怪喜剧的先锋之作。

故事讲述一个粤语戏班在长州演神功戏,却带出了一个阴间鬼魂缠绕阳间人物的奇趣鬼怪故事。

在许鞍华荒诞喜剧手法的处理下,戏班故事与乡野异闻获得了活泼的新姿,人物设计怪异生动,喜剧感强烈,一些场面处理更是神采飞扬。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创新桑的裹足不前,以及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许冠文所代表的喜剧世界”走向终结。

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使得香港人对“回归”后不知何去何从。

这个时候,自信乐观的港人终于陷入到对前途的忧心忡忡之中。

再加上90年代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一时间,“危机电影”甚嚣尘上。

因此,现实问题既是香港人所无法解决又不愿解决的,对此,有着天生娱乐情怀的香港人似乎更希望逃避到喜剧电影的纵情欢笑中,从而避免政治身份的艰难抉择。

正是这种心态的转变,给“喜剧之王”周星驰的出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从《一本漫画走天涯》开始到《唐伯虎点秋香》等影片,周星驰的喜剧形式——无厘头的基本形态正式形成,港式喜剧也就此进入“周星驰时代”。

在架空的现实空间中,对现实和历史进行消解和戏仿,对一切权利和道德肆意嘲弄和解构,“漫画式”的纵情欢笑,无所畏忌的喜剧设置,甚至以粗口和色情为乐,这种“狂欢化”的喜剧模
式构成了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显著特征。

由于“97回归”而导致的香港人迷
茫的不由自由的心态转变,他们面对社会现实的“逃离心态”和“放逐意识”。

周星驰的后现代式的“无厘头”搞笑,迎合了香港人迷茫的心态,释放了他们心中的不满与压抑。

1997年回归后,香港经济持续的繁荣稳定,使得“九七危机”子虚乌有,于是周星驰的“含泪欢笑”的“无厘头”喜剧开始宣告终结。

2003年随着中央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签订CEPA协议,香港电影得到了更多的市场空间,由此,“北上救市”的大背景下,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达到高峰期,于是更多的“内地元素”融入香港电影中,喜剧也不例外。

因此,港式喜剧的“港味”逐渐淡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