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及主人公
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

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1目不窥园主人公—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目不窥园的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
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目不窥园的意思窥:瞥看。
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
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
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2汉字的成语有很多,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来历,那么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退避三舍、洛阳纸贵、草木皆兵、按图索骥、后来居上、邯郸学歨、如火如荼、望梅止渴、探骊得珠、望洋兴叹、掩耳盗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请君入瓮、高山流水、胸有成竹、望梅止渴、闻鸡起舞、指鹿为马、四面楚歌、三顾茅庐、完璧归赵、如卧薪尝胆、投笔从戎、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篝火狐鸣、高山流水、指鹿为马、鸡鸣狗盗、凿壁偷光、图穷匕见、破釜沉舟、请君入翁、江郎才尽乐不思蜀、煮豆燃萁、纸上谈兵、再衰三竭、木牛流马、世外桃源、投笔从戎、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投鞭断流、退避三舍、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暗渡陈仓、拔山扛鼎、悬梁刺股、罄竹难书、怒发冲冠、毛遂自荐相关扩展:描写人物动作:走马观花、欢呼雀跃、扶老携幼、手舞足蹈、促膝谈心、前俯后仰、奔走相告、跋山涉水、前赴后继、张牙舞爪描写人间情谊:恩重如山、深情厚谊、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血浓于水、志同道合、风雨同舟、赤诚相待、肝胆相照、生死相依说明知事晓理方面: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温故知新、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滴水穿石、发奋图强、开卷有益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叶公好龙、亡羊补牢、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买椟还珠描写事物的气势、气氛:无懈可击、锐不可当、雷厉风行、震耳欲聋、惊心动魄、铺天盖地、势如破竹、气贯长虹、万马奔腾、如履平地形容四季特点:春寒料峭春意盎然、春暖花开、满园春色、春华秋实、春风化雨、骄阳似火、暑气蒸人、烈日炎炎、秋风送爽、秋高气爽、秋色宜人、冰天雪地、寒气袭人、寒冬腊月形容繁荣兴盛景象:济济一堂、热火朝天、门庭若市、万人空巷、座无虚席、高朋满座、如火如荼、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川流不息描写美的.景和物:美不胜收、蔚为壮观、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玉宇琼楼、美妙绝伦、巧夺天工、锦上添花、粉妆玉砌、别有洞天描写山水美景:锦绣河山、高耸入云、水天一色、波光粼粼、湖光山色重峦叠嶂、山明水秀、高山流水、白练腾空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3完璧归赵战国时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质地优良,因此扬名天下,成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宝。
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

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有关成语故事15篇

有关成语故事15篇有关成语故事11.出处《东观汉记·世祖光武皇帝》。
2.原文:(吴汉)纵兵大掠,举火燔烧。
上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尚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尚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仰望天,俯视地,观于放麂啜羹之义,二者孰仁矣?失斩将吊民之义。
”3.译文:(吴汉)放纵士兵抢劫,放火烧毁宫殿民房。
光武帝听说后,下诏怒斥吴汉及副将刘尚:“全城已经投降,老人孩子,数以万计,一旦纵兵烧杀百姓,听了就让人心酸流泪。
家里有把破扫帚,也是千金难买。
刘尚你是刘氏宗室的子孙,更应该知道自己的职责,难道也忍心这样干吗?抬头望天,低头看地,扪心自问,捉住小鹿放归山林与喝用自己儿子的肉熬的羹汤,两者中哪个更仁慈呢?你们实在不理解斩杀将军而怜悯百姓的真正含义呀。
”4.释义:敝帚:破扫帚。
谓自己家里的破扫帚,也被视作宝贝。
比喻对自己东西的珍视和爱惜(见《中国成语大词典》)。
5.简评:吴汉在攻下成都后,“纵兵大掠,举火燔烧。
”一把火,烧焦了公孙述的宫殿;一把火,也烧碎了光武帝的心。
因为光武帝要实施的是“柔治天下”,光武帝的要求是“天地之性人为贵。
”而你吴汉“纵兵大掠”是什么?是暴虐;你吴汉“举火燔烧”是什么?是残忍。
可以想见,光武帝斥责吴汉、刘尚的诏书,是含着眼泪写的:“闻之可为酸鼻”,是对臣民损失的顿足捶胸、痛心疾首;是带着深情写的:“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何况“婴儿老母,口以万数”!有关成语故事2万众一心【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朱隽传》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
朝廷派出的朱隽率部在南阳城外堆起了一座比城墙还高的山丘。
朱隽登上土丘仔细观察城内起义军将领韩忠的军事部署,然后乘虚拿下了外城,并加紧围攻内城。
攻城屡屡受挫之下,朱隽又登上外城城墙向内眺望,接着命令部队后撤几里。
城内守军便纷纷地冲出城外,试图突围,朱隽的兵马乘机从侧翼杀过去。
最经典的成语故事10则

最经典的成语故事10则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更是渊远流长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成语则是汉语的精髓。
下面是最经典的成语故事10则,欢迎阅读:【成语一】:坐怀不乱解释: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
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成语故事:战国时,邯郸的大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着作《荀子。
大略》中,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坐怀不乱》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柳下惠,他是春秋时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弄狱的官)。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国进攻鲁国时,他派人到齐国去,劝说齐国退兵,受到鲁僖公的称赞。
在当时,柳下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着称,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办事,耽搁了出城时间,此时,客店也已住满了客人,他只好到城门下夜宿。
不久,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
柳下惠见那女子衣服单薄,冻得索索发抖。
柳下惠恐怕那女子冻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丝毫没有淫乱行为。
此后,人们就用“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
【成语二】:炙手可热解释: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成语故事: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李林甫为丞相,政治开始腐败。
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了。
杨贵妃有个堂兄叫杨刽。
由于杨贵妃得宠,杨刽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名国忠。
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杨国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杨国忠处理。
一时之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他们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以致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
可当时,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
公元753年3月3日,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野宴,轰动一时。
诗人社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了着名的《丽人行》一诗,大胆揭露和深刻讽刺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
小学成语故事主人公名字大全

小学成语故事主人公名字大全1.围魏救赵(孙膑)是指战国时孙膑提出“齐军用围攻魏国,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的办法。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2.完璧归赵(蔺相如)蔺相如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胆量,将完美无瑕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
该成语后用来比喻把原物毫无损伤完好的送还主人。
3.退避三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楚国发生矛盾,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4.毛遂自荐(毛遂)战国时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平原君之门下食客毛遂自荐跟随前往楚国游说。
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半天没有成效,但毛遂手拿宝剑走上宫殿,陈述利害关系,终于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的侵略。
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做某项工作。
5.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让廉颇很不服气,但蔺相如尽量容忍、避让,让廉颇知道了“国家利益优先”的道理,随后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二人和好,称为“将相和”。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6.纸上谈兵(赵括)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长平之战中,赵括代替老将廉颇上场指挥,不懂灵活变通只按兵书上的指挥,造成赵军四十万全部被俘。
指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7.一鼓作气(曹刿)鲁庄公十年齐鲁之战中,鲁国的曹刿提出:“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
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
这时我军趁机擂鼓而上,士气旺盛之军攻打松懈疲乏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果然鲁国军队大胜。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8.千金买骨(郭隗)燕昭王向郭隗(wěi)请教如何广纳人才,郭隗便讲述了“用千金买马的骨头,使人看到买主想买好马的诚意”这样的一个故事。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三国)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三国)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顾茅庐(刘备):【成语故事】官渡大战后,刘备败投刘表。
徐庶被骗去许都。
走时推荐诸葛亮刘、关、张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历经三次才得见。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北曹操占天时,南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煮豆燃萁(曹植):【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很妒忌兄弟曹植的才华,想找一个借口把他杀死,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处死。
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只好贬他去镇守边疆。
刮目相看(吕蒙):【成语故事】三国时期,东吴能武不能文的武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后,发奋读书。
一段时间后,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
吕蒙就对蜀防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
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看。
”初出茅庐(诸葛亮):【成语故事】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
而关、张不以为然。
不久,曹派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打新野,诸葛亮借刘备印剑点将。
埋伏在豫山博望坡,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大获全胜。
使关羽、张飞等佩服得五体投地。
乐不思蜀(刘禅):【成语故事】三国时,蜀国刘备驾崩后,刘禅继位,请诸葛亮辅佐。
阿斗每天吃喝玩乐,诸葛亮去世后,魏国攻打蜀国,蜀国阿斗自愿投降,带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吃喝玩乐的日子,并说“此间乐,不思蜀。
”七步成诗(曹植):【成语故事】三国时,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
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言过其实(马谡):【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马谡喜欢谈论军事理论,诸葛亮比较欣赏他。
大公无私的成语故事

⼤公⽆私的成语故事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中经过千锤百炼⽽形成的⼀部分精炼、形象、富于表现⼒⽽⼜寓意深刻的语⾔材料,它⾔简意赅,耐⼈寻味。
借⽤成语故事讲清哲学道理,可收到较好的教学。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公⽆私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公⽆私的成语故事的主⼈公简介 祁奚,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夫,姬姓,祁⽒,字黄⽺。
他是晋国的公族。
采⾢在祁(今⼭西省祁县东南)。
祁奚担任中军尉。
⼤公⽆私的成语故事的典故 典故春秋时,晋平公有⼀次问祁黄公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较合适呢?” 祁黄⽺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
他⼀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公说:“你只问我什么⼈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
解狐到任后。
替那⾥的⼈办了不少好事,⼤家都称颂他。
过了⼀些⽇⼦,平公⼜问祁黄公说:“现在朝廷⾥缺少⼀个法官。
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公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 平公⼜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吗?你怎么推荐你的⼉⼦,不怕别⼈讲闲话吗?” 祁黄公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
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听到这两件事,⼗分称赞祁黄⽺。
孔⼦说:“祁黄公说得太好了!他推荐⼈,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的仇⼈,存⼼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的⼉⼦,怕⼈议论,便不推荐。
像黄祁⽺这样的⼈,才够得上说“⼤公⽆私”啦!” ⼤公⽆私的成语故事的启⽰ 做⼈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办公正事,做⼈没有私⼼,从集体利益出发。
⼤公⽆私的成语故事的延伸 【出处】忠者中也,⾄公⽆私。
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 【解释】指办事公正,没有私⼼。
成语故事文字版(5篇)

【导语】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道理⼤智慧,通过描写⽣活的⼀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明⽩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是整理分享的成语故事⽂字版,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为⼤家带来帮助,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些参考的作⽤,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的后续更新吧!1.成语故事⽂字版:补天浴⽇ 上古时代,有⼀次,⽔神共⼯和⽕神祝融⼤战。
共⼯⼤败,⽓得向西⽅不周⼭⼀头撞去,把不周⼭撞坏了。
不周⼭是撑天的⼤柱,⼤柱⼀断,天就坍塌了⼀⼤块,地也陷裂了很多;同时,⼭林起⽕,洪⽔横流,世界发⽣了可怕的灾难。
创造世界万物的⼥神娲(⼥娲是邯郸市涉县⼈,娲皇宫就坐落在涉县境内),在⼤江⼤河中挑选了许多五彩的⽯⼦,架起⽕来,把⽯⼦炼成熔液,然后⽤这种熔液去修补破坏了的天。
她⼜杀了⼀只⼤得⽆法形容的乌龟,斩下它的4脚,作为4根天柱,竖⽴在四⽅,把天撑住。
还利⽤⼤⽕后遗留的芦草灰,堵住了洪⽔。
⼀场⼤难,始告平息。
太阳⼥神羲和,⽣有10个⼉⼦,也就是10个太阳。
他们住在东⽅海外的汤⾕。
那⾥有⼀棵⼤树,名叫“扶桑”,所以那地名也叫“扶桑”。
这棵⼤树有⼏千丈⾼,10个太阳,就住在这棵⼤树上。
他们每天⼀个,轮流在天空值班。
早上,不论哪个太阳值班,都由他们的妈妈羲和架车伴送。
这辆车⼦很壮观,是由6条龙拉着的。
从起点汤⾕到终点蒙⾕,共有16个站,正好⼀天的路程。
车到第14站悲泉,太阳就得下车步⾏,妈妈羲和架着空车赶回汤⾕,为伴送明天值班的⼉⼦去作准备。
每天早上,值班的太阳离开扶桑,登上龙车之前,⼀定先要在咸池⾥洗⼀个澡。
羲和还常常带着⼉⼦们在东南海外的⽢渊⼀块洗澡,⽢渊的⽔,⼗分⽢美,羲和把⼉⼦们⼀个个都洗得⼲⼲净净,明明亮亮。
2.成语故事⽂字版:夸⽗逐⽇ 远古时候,在北⽅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耸⼊云的⾼⼭。
在⼭林深处,⽣活着⼀群⼒⼤⽆穷的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及主人公
卧薪尝胆(勾践)破釜沉舟(项羽)闻鸡起舞(祖逖)
凿壁借光(匡衡)负荆请罪(廉颇)完壁归赵(蔺相如)
鞠躬尽瘁(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入木三分(王羲之)
图穷匕现(荆轲)三顾茅庐(刘备)杀妻求将(吴起)
四面楚歌(项羽)煮豆燃萁(曹植)背水一战(韩信)
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叶公好龙(叶公)
精忠报国(岳飞)铁杵成针(李白)精兵简政(李鼎铭)
南柯一梦(淳子棼)东施效颦(东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景皓)赴汤蹈火(晁错)江郎才尽(江郎)多行不义必自毙(共叔段)投笔从戎(班超)鹤立鸡群(嵇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鞠躬尽瘁(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