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秦朝的统治人教版 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知识点归纳总结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大量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事件。

下面将对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时期的内容。

一、战国时期的起源和特点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中国历史时期,是春秋战国时代发展而来的。

战国时期的主要特点有:1. 分封制瓦解:大量的小国分封出现,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

2. 势力均衡:各国力量相当,形成了相互制衡的格局。

3. 剧烈的战争和变革: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世风日下,社会变革剧烈。

二、战国时期的六大国家1. 秦国:在战国初期,嬴政继位后,奠定了秦国崛起的基础,采取中央集权的政策,打造强大的军队,最终统一了六国。

2. 楚国:楚国位于长江流域,是战国时期实力非常强大的一国,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 齐国:齐国为六国之首,其地理位置优势和联合废黜桓齐的政策使其成为战国时期的重要一方势力。

4. 魏国:魏国位于战国时期的中部地区,是六国中较为中立的一方,曾和秦国结盟对抗楚国。

5. 赵国:赵国位于战国时期的北方边境,其军队战斗力强大,对抗秦国时表现出色。

6. 韩国:韩国位于黄河流域,与秦国接壤,常常和秦国进行战争和外交斗争。

三、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1.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正义、仁爱、中庸等伦理观念,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 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和“王道”等重要观点。

3. 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主张“性恶论”和“法治”,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4. 管仲:管仲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提高了齐国的实力。

5. 范蠡:范蠡是越国的重要外交家和商人,他以智慧和勇气在战国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

四、战国时期的重要战争和事件1. 阅兵:在战国时期,各国常常举行阅兵活动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威慑其他国家。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一节秦朝的统治ppt课件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一节秦朝的统治ppt课件

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
2、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⑴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a、确立皇权 b、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c、颁布秦律 ⑵经济方面 a、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b、统一度量衡 c、统一货币 d、统一车轨,修驰道
⑶文化方面:a、书同文(小篆)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 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二、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 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秦 驰 道 示 意 图
秦半两钱
《史记 平准书 索隐》引《古今注》: "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 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钱文突 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无内外郭,背 平素。有重过10克以上,甚至重达20 多克的,或说即《索隐》所载的"当 百钱"。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 条件。
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封 建国家的建立 者。
秦朝疆域东 至大海,西 到陇西,北 至长城一带, 南达南海。 秦朝是我国 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多 民族的国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措施:
1、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 税。
2、统一度量衡。 3、统一货币 4、统一车轨、驰道。
原因:
1.徭役繁重 2.刑法严酷 3.赋税沉重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秦朝的统治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秦朝的统治

高考歷史復習知識點:秦朝的統治1、秦的統一⑴、統一的條件:社會生產力不ZYB系列增壓泵斷提高,民族之間、地域之間、聯繫加強,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長期的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人民渴望統一;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國富兵強,實力超過了其他國家,具備了進行統一戰爭的條件。

嬴政掌權後,廣泛搜羅任用外來人才,部署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

⑵、過程:滅六國;統一越族地區;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統治,為了解決軍糧運輸困難,開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連接起來;擊匈奴,取得河套地區,修築萬里長城,形成中國曆幅員空前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⑶、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順應了歷史潮流,有利於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⑷、疆域:秦的疆域時,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南海。

秦是我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國。

從此,統一成為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國家的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秦王嬴政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完成統一大業,功不可沒。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①政治:第一,確立皇權至高無上,規定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一切軍國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皇帝制度為此後歷代王朝所沿用。

自秦至清末,延續了2100多年。

第二,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在中央設“三公”及“九卿”。

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禦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太尉負責管理軍事;九卿分掌朝廷和國家各項行政事務,分掌政要。

在地方,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丞相、禦史大夫、太尉和諸卿以及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第三,頒佈通行全國的秦律。

秦律集中ZYB型系列渣油泵體現了地主階級的意志,對後世封建律令制訂很有影響。

②經濟:第一,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階級專政的經濟基礎。

高三秦朝知识点

高三秦朝知识点

高三秦朝知识点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制度建设。

了解秦朝的知识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介绍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一、秦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秦朝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的中国历史时期,由秦始皇嬴政建立。

秦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1. 法家思想:秦朝采取了法家思想,主张法律的制约和统一,对于制定一个严厉的法律体系进行了努力。

2. 省郡制:秦朝推行了省郡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 分封制废除: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度,通过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

4. 郡县制度:秦朝建立了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郡、县,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实现了统一权力的掌握。

5.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秦朝通过推行小篆,统一了国家的文字,同时还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统一。

二、秦朝的经济发展秦朝在经济方面也做了许多改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1. 地方自治: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度,推行郡县制度,使得地方自治得以实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 河渠工程:秦朝兴修水利工程,包括修筑大运河、渠道、排灌灌溉工程等,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 铁蚕官:秦朝设立了铁蚕官,专门负责铁器的制造,加强了冶铁业的发展。

4. 统一货币:秦朝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使得货币流通更加便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三、秦朝的文化和教育秦朝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

1. 简化文字:秦朝推行小篆,简化了文字,提高了文字的通用性。

2. 私家藏书:秦朝推行焚书坑儒,对于私家藏书进行了限制,但也为后来的藏书提供了基础条件。

3. 公共教育:秦始皇还规定以士为师,推行了以士人为教师的教育制度,提倡士农工商的教育平等。

四、秦朝的社会制度和农业秦朝在社会制度和农业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变革。

先秦知识点总结高中

先秦知识点总结高中

先秦知识点总结高中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国之间争霸、兼并,政治剧变不断。

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关键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思想和制度。

2. 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先秦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倡导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要观点,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墨家的思想墨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提出了“兼爱”、“非攻”等重要思想。

墨家主张“兼爱”思想,认为人人平等,应该互相包容、互相关爱。

墨家的“非攻”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4. 道家的思想道家是先秦时期的另一重要思想流派,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

道家倡导君子以虚静之道,追求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以达到自然界的和谐、人心的平和。

5. 其他思想流派除了儒家、墨家、道家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其他重要的思想流派,如法家、名家等。

法家主张以严厉的法律制度和奖罚分明的政策来维护社会秩序;名家则主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儒家的理想主义观点。

6. 先秦诸子在先秦时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思想流派。

这其中包括了不仅仅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还有黄老学派、阴阳家、兵家、农家、纵横家、等等。

7. 文化现象在先秦时期,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现象,如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文字的发展、史书的编写、诗歌的创作等。

这些文化现象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8. 儒家思想的传承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夫子的思想被不断演绎、发展,直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在这个时期有了很多的发展和变化。

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对立、相互借鉴,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三历史秦朝知识点

高三历史秦朝知识点

高三历史秦朝知识点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嬴政)建立。

秦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封建王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高三历史中关于秦朝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秦朝的统一战争秦朝的统一,主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秦始皇的聪明才智。

秦朝先后经历了攻灭六国和平定楚汉之争两个主要的统一战争。

秦国在这些战争中采用了一系列颠覆传统、缩短战争时间的新战略,如奖励叛将、围魏救赵、焚书坑儒等,最终一举灭亡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二、秦始皇的改革秦始皇在统一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首先,他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其次,他推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和度量衡标准,统一了币制和计量单位,提高了经济交流的便利性;还将各地的文字规范统一为小篆,统一了文字;并建立了连接长城的伟大工程——秦始皇陵,以彰显统一帝国的权威。

三、秦朝的法律制度在秦朝,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制定了《法经》和《秦律》。

这些法律标准化了全国各地的法规,推行了严格的罪刑法,使得国家治理更加有章可循。

然而,秦朝的法律也存在严酷和不人道的一面,如焚书坑儒等,这也导致了后来的秦朝短命的原因之一。

四、秦朝的经济状况秦朝在统一战争后,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使秦朝的经济保持了相对繁荣的状态。

秦朝采用的土地政策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对农业生产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加强了国家的实力。

此外,秦朝还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开挖了灵渠、修复了大运河等,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利发展达到了较高水平。

五、秦朝的文化传承秦朝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对于文化的保留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秦始皇推广小篆,规范了文字的使用,为后来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此外,秦朝还重视对古代著作的整理和收集,统一了古代文献,编纂了《秦简》和《秦书》,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总结起来,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三历史先秦知识点

高三历史先秦知识点

高三历史先秦知识点先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跨越了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公元前秦朝灭亡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家也出现在这个时期。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历史中需要了解的先秦知识点。

1. 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主要是周朝东部诸侯国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各国相互征伐,兴起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而在战国时期,周朝的国力衰落,各诸侯国相继崛起,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2. 纷争与变革: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在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不同的政治、哲学和伦理观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和墨子等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的概念。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提出了“庄周梦蝶”的寓言,探讨了人生的虚幻和变幻。

荀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天下为公,反对战争与排斥。

墨子则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原则,主张以仁爱来建设和平社会。

3. 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个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制帝国。

这标志着先秦时期的结束,开始了秦朝的统治。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一政策,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法律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法家思想与秦朝法律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法家思想的王朝。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天下,强调法律的权威和严格执行。

在秦朝建立的统一法律制度中,秦朝规定了一系列刑罚和奖励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5. 秦朝的经济与农业改革秦朝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农业改革,包括推行均田制、修建灌渠、修筑长城等。

这些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富的积累,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高二历史高三新课:第一章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历史高三新课:第一章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历史高三新课:第一章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高三新课:第一章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孔子及儒家思想2. 难点:诸子百家及其思想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是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在农业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成为可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数量不断增加,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发生、发展起来。

新兴地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胜利。

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实现了向封建制的过渡。

新的封建制,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刚刚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也需要发展生产,这就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促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激烈斗争,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

总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一. 老子和孔子1. 老子注意以下四要点:(1)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2)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

老子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中的精华。

老子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双方互相依存而且互相转化。

(4)老子在政治上主X“无为”。

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天下就能安定,政权才能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秦朝的统治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及其主张,《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绘画和音乐成就,天文和地理,物理学成就,名医扁鹊。

秦朝的统治: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意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

二. 重点、难点重点: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影响;《诗经》、屈原和《楚辞》。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学生认知起来较困难;知识多,头绪多,掌握有一定困难。

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的理解和分析。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科技文化也迅速发展,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1)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封建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剧烈斗争,形成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并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

(2)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增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和能力。

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涌现出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成就。

(3)新的封建制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刚刚从奴隶制桎梏下解放出来的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促成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一)哲学思想1. 老子和孔子老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老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1)核心是“道”。

(2)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运动永恒;事物存在对立面,相互依存,不断变化。

(3)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采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

反映其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表现出的一种消极、遁世的态度。

(无为,还有一种含义,即顺其自然。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主要成就:(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对“仁”的解释很多,可引导学生归纳,指出“仁”的思想,主要是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3)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和“学而优则仕”。

兴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政治局面具有积极作用。

(4)对保护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

经孔子编订和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背后世奉为儒家的“五经”。

而后世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也是对孔子思想的总结、阐述和发展。

★评价孔子思想:第一,具有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旧制度也可以“损益”改动;主张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刑杀,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第二,强调“爱人”是有阶级性的,维护“周礼”,维护旧的统治秩序,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

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各学派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不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儒、道、墨、法等诸家。

儒、墨两派最有实力,道家次之。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者,主张“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其观点的精华是唯物主义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

主张人应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的愿望。

代表作《墨子》记载了许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反映了这一时期科学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于科学的认识程度。

(3)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并把“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痛恨社会不公平的现象,鄙视富贵利禄。

(4)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

突出贡献为历史进化观点,即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胜过古代,不应遵循古法。

核心思想是法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统治人民,但也“法不阿贵”,这是他思想的精华。

分析韩非子思想的意义:法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法令制度,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加强封建统治,打击奴隶主贵族的要求,较之其它学说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故为秦王嬴政采纳,成为秦统一和治国的根本统治思想。

但其主张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是统治阶级专职意识的表现。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名家辈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和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有利于学术、文学、科技的进步,“诸子百家”思想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

(二)繁荣的文学和艺术1. 文学学生接触过《诗经》、《离骚》和诸子散文的代表性篇章,指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色及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重点讨论其史料价值。

《诗经》中的一些诗篇描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反抗压迫的优良传统,还有许多民俗、民情诗,对于我们了解春秋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很大参考价值;它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态度对我国和世界文化史具有重要影响。

伟大诗人屈原创造了“楚辞体”,是对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又一贡献。

《离骚》以其丰富的想象、浪漫抒情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忧国爱民的时代精神。

诸子散文各具特色,富含丰富的百家思想,既是文学作品,又是深刻的哲学著作,是春秋战国时代特点在文学上的反映。

2. 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的成就,使美术和音乐有了进一步发展。

绘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

湖北随县出土的整套编钟能演奏古今乐曲,是我国古代艺术瑰宝,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绘画已达到很高水平。

(三)先进的科学技术1.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农业的发展要求有更准确的“天时”,对天文学,特别是历法的发展是最主要的推动力,物理学和医学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2. 成就(1)天文历法:三个世界之最《春秋》记载了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公元前613年),比欧洲早600多年。

春秋时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

战国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学《墨经》里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

“《墨经》光学八条”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3)医学——名医扁鹊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

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一直沿用至今。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的统治(一)秦朝的统一1. 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战国末期,东方各诸侯国逐渐衰落下去,秦国无敌于天下。

秦王嬴政即位时,统一条件基本成熟。

(1)战国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经济、文化的联系使各民族各地区越来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一次,它使秦国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增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4)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2. 秦统一的过程和秦朝的疆域自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此后,秦又统一越族地区(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带),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朝的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

(结合教材“秦朝疆域”图识记,并提示学生注意图中的补充信息,如:秦为统一岭南,修筑的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这是世界现存的古老人工运河之一;为加强对越族地区的统治,设立桂林、南海、象郡;为抵御匈奴修筑东起辽东,西至陇西的万里长城,长城在当时起到了抵御游牧民族骑兵进攻,保障中原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作用,长城的修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性的见证。

)3.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统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各民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以咸阳为都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为巩固统治,秦朝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方面:(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秦王自称“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最高政治代表的尊号。

皇帝总揽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建立中央、地方官制和行政机构。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即“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县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

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3)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秦律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有重要影响。

经济方面:(1)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税。

(2)统一度量衡。

(3)统一货币。

(4)统一车轨,修驰道。

文化方面:(1)统一文字。

秦始皇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后来,社会上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

(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严禁私学,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

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以上措施的实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秦朝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三)秦末农民战争1.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秦末农民战争主要是由于秦始皇和秦二世统治的苛暴引起的。

秦朝的暴政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徭役繁重。

大兴土木,修宫殿、陵墓,筑长城,开灵渠,戍边塞,修驰道。

使大量人口脱离生产,田地多荒芜。

(2)刑罚严酷。

严刑峻法,除犯罪之人遭受残酷的刑罚外,还要族诛、连坐,殃及亲属、邻里,致使数十万人成为囚徒。

大量农民为逃避残酷的刑罚,“亡逃山林,转为盗贼”。

(3)赋税十分沉重。

赋税重,且种类多,有田租,有按人口多少征收的户赋,还有其它种种苛捐杂税。

百姓负担沉重。

(4)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