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6.0隋朝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剖析
第1课统一国家的重建详解

相似之处?又有 皇 帝 什么不同之处?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吏礼兵刑户工 部部部部部部
州
2020/9/30
↓
县
秦行政机构示意图 皇帝
太尉
2020/9/30
丞相 御史大夫 郡 县
三、隋唐政治格局
(二)科举制
1、背景: 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秦汉(推举) 魏晋(地方世族把持)
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1、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暴君)
(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营建洛阳
具体表现: 开凿运河 三游江都(今江苏扬州)
三次远征高丽(今朝鲜半岛)
2、灭亡时间:_6_1_8_年
算一算:隋朝统治了多少年?隋朝这么短时间灭亡,
仅仅是修建大运河的原因吗? 37年
2020/9/30
二、唐的建立
➢时间:_61_8 年;
第1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
学习目标:
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重建和统一,社 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炀帝的暴 政;唐朝的建立和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等基本史实。
通过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比较科举制度的多重作用。 能够辩证地分析隋大运河的开通的目的和作用。
2020/9/30
统一国家的重建
2020/9/30
一、隋朝的 1、隋朝的建立:581年
重建统一 2、隋朝的统一:589年
3、大运河的开凿:(洛阳,
余杭,涿郡)目的、意义
第一课 统一国家 的重建
二、隋朝的覆灭:(暴君隋炀帝,江都) 618年
三、唐朝的建立:618年 李渊 定都长安
四、隋唐政1、三省六部制 2、科举制 治新格局:(都是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
隋朝的统一与繁荣

隋朝的统一与繁荣隋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之一,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的巨大变革。
自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开始,到隋炀帝杨广的时代,隋朝展现了强大的统一能力和繁荣发展的势头。
一、政治统一1. 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制度在杨坚成功篡位后,他着手推行君主专制制度,废除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
他实行了地方官吏与中央政府直接联系,控制地方的严密体制,保证了国家的统一。
2. 加强中央集权为了确保国家的统一和集权,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杨坚颁布《隋律》,建立了统一的法律体系,加强了法治的力度。
他还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监察机构,强化对地方官员的约束力度,以确保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治。
3.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系统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管理,隋朝进行了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系统的改革。
杨坚派遣官员修订了当时使用的文字,使之符合国家标准。
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统一性和管理效率。
二、经济繁荣1. 进行土地制度改革隋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制度改革,例如鼓励耕种荒地、土地兼并、土司制度改革等等。
这些改革措施激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业产出,也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税收来源。
2. 发展经济贸易隋朝重视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联系。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了著名的大运河,将北方经济与南方经济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对国家财政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3. 促进文化繁荣隋朝注重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了历史文化的进步。
杨坚的文化政策为后来的唐朝文化奠定了基础,如杨坚创办的国子监和孔子庙等都成为了重要的文化场所。
三、隋朝的失败及影响1. 资源浪费与民众不满在隋朝统一的进程中,国家的资源被大规模动员和利用,例如修建大运河等巨大工程,对民众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资源浪费和对民众的剥削,导致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2. 财政危机与腐败问题隋朝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军队扩张,对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
相应地,财政危机和腐败问题也随之产生。
第8课大一统帝国重建分析

出身 县吏
曹参
相国
县吏
陈平
丞相
游士
周勃
太尉
吹鼓手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太尉
布贩
——王思德《中国历史》教师用书88页
一、布衣将相之局
• 1、演变过程:
西周—— 世卿世禄制 战国—— 军功受爵和由国君任命官吏 秦末—— 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汉初—— 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2、意义: 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已经结束
• 影响:积极:
消极
汉代千秋万岁瓦当
晁错
汉景帝时采取“削藩”建议,
直接诱发“七国之乱”。
周亚夫
汉武帝时,全面解决王国问题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老子》
汉初黄老思想
人民厌战、渴望和平;
• 背景: 统治者朴实敦厚;
政治初定、百废待兴
• 起源: • 特点: 以道家为主、兼采儒、法 • 主张: 守道尊法、礼法并用、清静无为
……(秦)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也。
道莫大于无为。
——《新语·无为》
除三族罪、妖言令,除诽谤,除肉刑法……
——《汉书》
思考:西周的政治体制是什么?有何意义? 秦统一后又采用了什么地方制度?有何意义?
刘邦在建国初期,实行 “一个王朝,两种制度”的 方针:京畿地区,实行“郡 县制”,由中央政府统一领 导;外围地区,实行“封建 制”,封了许多王国,由王 国的国王自行治理,让他们 充当中央政权的屏障。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异姓王的被翦除
狡兔尽、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
第一篇隋·唐第一讲隋朝:大一统帝国的重建1介绍

隋唐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
• 东汉覆亡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 (中经西晋短暂统合),至隋重归统 一。 • 隋唐上承南北朝,下启宋辽金元。无 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方面,还是在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方面,都 处在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
第一讲 隋朝: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杨隋代周及其历史文化评价 二、隋平陈的过程及统一后的民族格局 三、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四、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五、大运河的开通及其历史意义 六、隋末农民起义与隋的灭亡(略)
蒙古国 杭爱山主峰
二、 隋平陈的过程及统一后的民族格局
2、统一后的民族格局
有死者,…表木为茔,立屋其中,图画死者形仪及其生时 所历战阵之状。尝杀一人,则立一石,有至千百者。 ——《隋书· 突厥传》
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后魏太武灭沮渠氏,阿史那以 五百家奔茹茹,世居金山,工于铁作。金山状如兜鍪(dōu móu ), 俗呼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 《隋书· 突厥传》
三、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2、经济改革
(2)推行“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 大索貌阅: 于时犹承高祖和平之后,禁网疏阔,户口 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 已免租赋。蕴历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 条奏,皆令貌阅。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 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 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是岁 大业五年也,诸郡计帐,进丁二十四万三 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 《隋书》卷六七《裴蕴传》
二、 隋平陈的过程及统一后的民族格局
1、隋平陈的过程
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

contents
目录
• 隋朝的统一 • 隋朝的政治制度 • 隋朝的经济与社会 • 隋朝的灭亡 • 隋朝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01
隋朝的统一
北周的衰落与隋朝的崛起
北周的统治危机
北周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衰落为隋朝的崛起 提供了机会。
隋文帝的雄心
隋文帝杨坚凭借其政治才能和军事力量,逐渐在 北周政权中崭露头角。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总结词
隋朝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城市经济繁荣。
详细描述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南北经济的交流,隋朝的商业和手工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城市中 商业街区繁华,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商旅前来交易。同时,隋朝的手工业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纺织、陶瓷、铸造等行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
详细描述
大运河的开凿使得南北交通得以贯通,加强了隋朝对南方的控制,同时也促进 了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大运河的通航还带动了沿岸城市的繁荣, 成为隋朝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隋朝的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
总结词
隋朝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使得经济繁荣达到了巅峰。
VS
详细描述
隋朝时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将无主荒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同时,隋朝还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和 耕作技术,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这 些措施使得隋朝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 的提升,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影响与评价
农民起义的政策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隋朝灭亡的原因分析
内政失策
隋炀帝的政策转变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同时 ,隋朝官场腐败严重,官员贪污受贿,政治黑暗,使得国 家治理能力下降。
经济崩溃
隋炀帝大兴土木、频繁征战,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困难。 加之民众负担沉重,经济逐渐崩溃,国家无法维持正常的 运转。
第一讲(上)隋朝: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为“海西菩萨天子”
长子杨勇小名“睍xià n地伐” 次子杨广小名“阿么 ” 三子杨浚小名“阿祗zhī”
一、杨隋代周及其历史文化评价 1. 杨隋代周 杨坚兴起的历史条件
A 家世背景:代北武川镇军事贵族
B 婚姻关系:宣帝皇后父亲
权力基础的狭窄化,北周后期的弊政,如武
C 北周政权的弱点:过度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一、杨隋代周及其历史文化评价 2.历史文化评价 关中本位政策和关陇集团
已故史学家陈寅恪所创的名词,是指西魏时期, 宇文泰根据现实环境所做的一些政策及措施。陈氏 认为,宇文泰和高欢都是承六镇鲜卑化集团反对魏 孝文帝汉化政策而兴起的人物,只是宇文泰所凭借 的人才、地利,远在高欢之下。如果要与高欢抗争, 一则须随顺当时鲜卑反对汉化的潮流,一则要有异 于高齐的鲜卑化、西胡化,采取汉化的政策。而这 种汉化,又须有异于高氏治下洛阳、邺都及萧氏治 下建康、江陵的二文化系统。
帝废佛道二教措施和宣帝的严刑酷法等引起
很多人的不满。 D 杨坚本身的非凡才智与权谋。 南下北镇势力 西魏政权的构成 关陇河南河东的土著势力 追随魏帝西迁的势力,主要为山东地区汉人势力
一、杨隋代周及其历史文化评价 1. 杨隋代周 杨坚篡周历程
周武帝时袭父爵为“随国公”。 576年 从伐齐,授定州总管。 578年 周宣帝即位,以皇后父拜上柱国、 大司马。 580年 五月。周宣帝卒,静帝即位。近臣 郑译等矫诏引坚辅政。七月,平定相州尉 迟迥等反抗。十二月,进爵随王。 581年 正月加九锡,二月篡位。
隋朝帝系表 ①文帝杨坚 ②炀帝广 ③恭帝侑
第一节 隋朝:大一统国家的重建
一、杨隋代周及其历史文化评价 二、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三、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四、大运河的开通及其历史意义
隋朝的统一战争分析

隋朝的统一战争分析在中国历史上,隋朝(581年-618年)是个非常重要的朝代。
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结束了中国长达400多年的分裂局面。
然而,隋朝的统一并非一蹴而就,其实是一个漫长而残酷的过程。
本文将分析隋朝的统一战争。
一、北周与南北朝混战时期北朝和南朝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西晋(265年—316年)末年。
当时,以刘淵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推倒了西晋政权,建立了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赵政权。
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分张”局面的开始。
接着,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和北周等政权的交替,北方的统一符号已然显现。
此时,南方则出现了南朝梁、南朝陈和南朝宋共三个朝代。
南北两个政权长期对峙,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战争时期。
这同时也是隋朝统一战争的基础。
在南北朝时期,北方与南方均分别形成了自己的阵地。
南方,以南朝梁为代表,经过几番战斗后,形成了一定的统治格局。
这主要得益于梁武帝萧衍治国有方,采取了一系列优秀政策,如勤政廉政、裁削冗官、改良土地制度、减税省民等。
这让南方的百姓得到了相对的安定和发展。
相比之下,北方就较为混乱。
北朝与南朝的矛盾激化到了顶点。
北方的政权以鲜卑族、匈奴族等民族集团为主体,由于原始族群文化的影响,容易发生变乱和内部斗争。
由此,北方各个政权在不断交替之中,无法找到一个真正长期稳定的统治方式。
二、隋朝的兴起隋朝的兴起是在这种局面下的产物。
隋朝的策源地是在北魏的东部和东魏的东部幽州(今河北省蓟州区)。
史书形容这里为“无人之境”。
混乱的情况助长了隋朝的兴起。
隋朝所出现的郭家家族,便是这种情况下政治局面的产物。
郭家家族并非蹦跶出来的建制派,而是以玄武门之变为基础崛起的政治派别。
隋炀帝杨广死后,便出现了中宗杨显,然后是雍州总管颜师古,并迅速进入支郁、狄仁杰、窦建德等用户。
这些人都是酷爱文学和政治事务的文人。
他们为了维系其政治实力,也开始在族内成立军团和军事部门。
据南朝陈书记载,郭家家族早期就有1000多人的士兵。
三、隋转折时期的战争隋朝的建立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转折时期。
12、第十二章 隋统一帝国的建立与崩溃

第一节 隋的统一与改革措施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隋朝的建立
建立隋王朝的杨坚,出身华阴(今陕西华阴县)汉族世族家族,又与鲜卑贵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父忠,为北周功臣,官至柱国大将军(坚随独孤信归周,信为八柱国之一,信居仅次于八柱国的十二柱国大将军之一),赐姓普六茹氏,封随国公(随从辵chuo4,文帝改)。因此,杨坚家族可以看作自东晋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产物,这为杨坚代周建隋与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的民族心理条件。 宇文赟即位二年病死,八岁的静帝阐继立,杨坚凭借自己的社会声望、政治才干和皇亲国戚的身份入朝辅政,他得到了一批汉族世族如刘昉、郑译、苏威、李德林、高颎、韦孝宽及汉化较深的鲜卑贵族如元谐、元胄、宇文忻的帮助,自称“假黄钺左大丞相”,独揽了北周军政大权。不久,杨坚采取阴谋手段杀死北周宗室诸王,并相继镇压了相州(今河南安阳)总管尉迟迥、郧州(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成都)总管王谦的反抗。581年2月,废周建隋,都长安。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动自然会反映到国家制度上来。旧世族已不能按照旧的方式来统治,新庶族又先天缺乏牢固控制农民之能力,地主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来有效地统治全国农民,保障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经济剥削正常进行。隋文帝的改革措施,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
A、经济方面:
杨坚称帝后,立即颁布均田新令。大体依照北齐河清三年令,一夫受露田八十亩,妇人四十亩;另外丁男受永业桑田或麻田二十亩:合计一夫一妇共可受田一百四十亩。但这只是法令规定的最高限额,实际上,由于世族官僚依据均田令仍可占有大量土地(永业田自一百顷至四十亩,职分田自五顷至一顷,奴婢受田与民同,限三百人至六人,丁牛一头受六十亩,限四牛),加之“户口滋多,民田不赡”(《隋书》卷40《王谊传》苏威语),因此,一般百姓普遍受田不足。但我们仍须承认,均田制的重新推行顺应了世族所有制变革的历史趋势,为国家权力的强化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下令“诸改姓者,悉宜复旧”: 令宇文泰 时改为鲜卑姓氏的汉人文武大臣恢复原来 的姓氏。
称帝当日,宣布废除北周“六官” 制度, 复行魏晋官制。
三、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政治措施
官制改革 府兵制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创立 刑律的改革 均田(略) 赋役(略) 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 整顿钱币和度量衡(略)
经济措施
三、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1、改革官制
目的: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
具体措施: 地方: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
选拔:废除九品中正制,以才授官
意义:奠定了中国古代后半期官僚政治制度的基础。
三、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1.1中央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
皇 帝
内史省
司 谒 御 隶 者 史 台 台 台
《 元 和 郡 县 图 志 》 卷 六
——
《 行 水 金 鉴 》 卷 九 二
——
——
四、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我国第二次大一统帝国出现时的客观形 势,和第一次大一统时有些不同。当第 一次大一统的时候,全国军事政治和经 济的重心全在北方,问题比较简单。可 是到了第二次大一统帝国出现的时候, 军事政治重心虽然仍在北方,经济重心 却已迁移到南方去了。因此,和第二次 大一统帝国出现的同一时间,便发生了 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把这已经南移的 经济重心和尚留在北方的军事政治重心联系起来,以便这个伟 大的政治机构能够运用灵活,尽量发挥它的作用。能够满足这 种需要的交通线,是那沟通南北的运河。 ——全汉昇
三、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明经、进士、秀才三科。
明经科:重在经学。如经学家孔颖达在隋大业初
“举明经高第”。
进士科:在隋朝只试策论。如房玄龄即隋之进士。
秀才科:最难考。“秀才者,文才杰出,对策高
第之人。”如学者刘焯。
三、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4、改定刑律
隋朝制定《开皇律》,成为唐律及其以后各代 法典的基础 《开皇律》十二卷、五百条 死刑 流刑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成果(一)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一、研究资料
研究成果(二)
【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隋唐帝 国形成史论》 王寿南著:《隋唐史》 [美]费正清、[英]崔瑞德 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
永
济 渠 通 济
渠
邗沟
江 南 河
四、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淮之转输,其为 利也博哉! ——《皮子文薮•汴河铭》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重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汴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 有汴 数与 耶此 。渠 , 皆 假 手 隋 氏 , 而 为 陆吾 游宋 《之 入利 蜀, 记岂 》亦 隋 氏 作 之 虽 劳 , 后 代 实 受 其 利 焉 。 世炀 之帝 利此 ,举 可, 谓为 不其 仁国 而促 有数 功年 者之 矣祚 。, 而 为 后 世 开 万
出令
审核颁布
门下省
执行 礼部
尚书省 兵部 刑部
(秘书、内侍)
吏部
民部
工部
(都官) (度支)
二、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隋炀帝时中央机构主要官员设置
尚书省
门下省
内史省
尚书令一人 左、右仆射各一人 左、右丞各一人
纳言二人 黄门侍郎二人 给事郎四人
内史令二人 内史侍郎二人 内史舍人四人
六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四人 吏部:吏部尚书、吏部侍郎、选部郎
四、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中央集权国家,辉煌的文治武功,灿然可 观的典章制度,规模巨大的建设工程,尽管多出现于统一时期,但是地区的
经济、文化的发展,包括小工程的兴建,却往往在分裂时期更为显著。一般
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以至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 地方才有优先发展的机会;远离交通干线的地区,例如南方腹地广大地区,
王寿南《隋唐史》
一、研究资料
三、工具书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一九九六年 《二十世纪唐研究》二○○二年
张国刚主编
胡戟等主编
二、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国土开发
分裂时代的历史遗产
民族整合 文化整合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 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四、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隋 炀 帝 杨 广
隋炀帝即位后的两大工程: 一、营建东都洛阳 二、开凿大运河 目的:更有效的对关东和 江南进行管理、控制
好内远礼曰炀。 内好多淫,外则荒政。
四、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示意图
大运河贯穿海、黄、淮、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真正把中国历史上最基本的南、北两大区域密切沟 通了起来。是唐代统一局面得以巩固的重要基础。
上亦必具同一渊源之信仰,受同一文化之熏习。
二、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统一战争前的准备
政治:迫使突厥称臣,解决后顾之忧 策略:“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 结果:开皇五年,东突厥臣服于隋。
二、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造大舰,名曰五牙,上起楼五层, 高百余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 高五十尺,容战士八百人,旗帜加 于上。次曰黄龙,置兵百人”。
二、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就西魏-北周-隋-唐前期统治集团的核心及其政治重心与基本国策而言, 继承性或者说延续性极强。对于以关中地区为统治重心这一基本国策,
陈寅恪称之为“关中本位政策”。
关陇集团:关系紧密的胡汉/文武混合集团 宇文泰融合其所割据关陇区域内之鲜分离之集团;非独物质上应处于同一利害之环境,及精神
徒刑 杖刑 笞刑
绞、斩 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
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 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三、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大索貌阅 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 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 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 租赋。(隋)高祖令州县大 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 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 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 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 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 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隋书》卷二四《食货 志》 输籍定样 高熲又以人间课输,虽有 定分,年常征纳,除注 恒多,长吏肆情,文帐 出没,复无定簿,难以 推校,乃为输籍定样, 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 五日,县令巡人,各随 便近,五党三党,共为 一团,依样定户上下。 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 矣。 ——《隋书》卷二四 《食货志》
发展速度则要缓慢一些。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往往在交替出现的分裂
时期逐渐得到一些弥补。分裂时期的小国,为了自立自存,不得不勉力开发 一些道路河渠等工程,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分裂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
又给以后出现的统一局面提供更高的经济、文化基础。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
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过程。 ——田余庆:《古运河开发中所见的一个问题》载《秦汉魏晋史探微 》
三、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1.2地方制度: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
南北朝后期,州郡县的数目庞大。隋初平均每州管辖不到三 个郡,每郡管辖只要两个县。
例:《隋书》卷四六《杨尚希传》:
•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
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 减。……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 。 • “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 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隋文)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
五、隋朝的衰亡
滥用民力和劳师远 征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 接原因。
五、隋朝的衰亡
滥用民力:
大业元年,修筑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死者十之四五。 大业三年四月,北巡,随行甲士50万,马10万匹。七月, 筑长城,发丁男百万,死者十之五六。 大业四年正月,开永济渠,发河北郡民百余万,丁男不足, 以妇女供役。 七月,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
581年 正月加九锡,二月篡位,国号隋,年号开皇,此年杨
坚40岁,是为隋文帝。
二、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五《隋文帝杀宇文氏子孙》:“古
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
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隧安坐而攘帝位” 。
《剑桥中国隋唐史》:帝国的继承和创建,在当时不过是一 次宫廷政变,是西北的一个贵族家族接替另一个家族即位。 后来唐朝的继承也不过是把皇位移向这一紧密结合的家族 集团中的另一个家族而已。
1.隋文帝取消郡 2.隋炀帝改州为郡
隋代改地方行政三级 制为二级制,唐代又
出现向三级制回归的
倾向。
300余
1500余
监察区~行政区
三、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严耕望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三、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