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中生物必修二:52染色体变异说课稿
染色体变异说课稿

染色体变异说课稿本节课是关于染色体变异的教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中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二节。
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大来源之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在巩固了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所做的延伸,又为本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及第七章中的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给与有关资料信息后,能够提取相关信息,以此激发研究本节课的兴趣。
另外在研究“染色体组”这一概念时存在难度,需要联系以前已经掌握的“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等多个概念,以此突破本节重难点的掌握。
在确定生物的染色体“倍”的问题上,应充分利用教材实例和练题,调动和训练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辨别能力。
本节课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共安排2课时完成。
第1课时完成理论教学部分,第2课时完成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在这里只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包括学生能够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及其对生物的影响,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能描述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并能准确运用。
能力目标则包括通过对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这几个重要概念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和演绎思维能力,通过利用计算机课件图片的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并能运用减数分裂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此外,还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如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体会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教学难点则是染色体组的概念以及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为了解决这些难点,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说课染色体变异

4.1 导入新课(2-3分钟)
回忆上节课的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如问 到镰刀型红细胞是由于基因的突变,猫的毛 色不同是由于基因的重组,那么果蝇的缺刻 翅、棒状眼以及无子西瓜又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 神。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加入到学习思 考中。
4.2 讲授新课(25~30分钟)
•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染色体变异, 通过指导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其次让小组回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现象。 • 最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习染色体变异的
类型,请同学说出还有哪些现象是染色体 变异形成的,并将这些现象与类型联系起 来。
通过小组的生生交流,提问式师生互动,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提问的方 式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与兴趣心。并让学生 对所学知识牢固地、长久地保留在记忆中 。 该过程由抽象到具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 为主体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就在生活中,学会 用生物思维方式去分析发现解决问题,体会 到生物与自然与人类的交汇。
4 教学难点:
本次课的学习内容上,染色体变异的类 型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以及单倍体、 二倍体、多倍体。它们发生在同一条染色体 上还是不同染色体间以及是以个别染色体还 是成组的染色体增加或减少。这些都是比较 抽象和容易混淆的,而高二年级学生抽象思 维还不够强,因此学生较难掌握,所以它们 之间的区分及其特点即为本次课的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本次课的安排以生生间交流、师生间互
动共同探讨与总结为主体。在学习知识的过 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主动性。
我对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如下:
4.1 导入新课(2-3分钟) 4.2 讲授新课(25-30分钟) 4.3 课堂小结(2-3分钟) 4.4 课堂反馈(4-5分钟) 4.5 课后作业 (2-3分钟)
【高中生物】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示范教案:5-2 染色体变异 第1课时

第2节染色体变异●从容说课本节内容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以及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与人类遗传病有关,“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与单倍体、多倍体育种关系密切,染色体组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掌握,但它是掌握单倍体、多倍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
本节中的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是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部分所列入的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增加,但增加的确切数目难以确定。
在复习基因突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能够发生突变,那么染色体能不能发生变化呢?如果染色体发生变化,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生物的性状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从而引出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学生了解的内容,教材通过4个示意图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但需要提醒学生的是,尽管大多数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对生物是有害的,但也有少数变异是有利的,人们研究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可以为生产实践服务,也可以为人类健康服务。
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复杂,如果直接讲述,学生是很难理解其实质的。
教师从雌雄果蝇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分析入手,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组的概念。
问题情境如下。
观察课本图5-8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和图5-9雄果蝇的染色体组,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体细胞有几条染色体?几对常染色体?(8条。
3对)(2)Ⅱ号和Ⅱ号染色体是什么关系?Ⅲ号和Ⅳ号染色体是什么关系?(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3)雄果蝇的体细胞中共有哪几对同源染色体?(Ⅱ和Ⅱ,Ⅲ和Ⅲ,Ⅳ和Ⅳ,X和Y)(4)果蝇的精子中有哪几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这些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否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Ⅱ、Ⅲ、Ⅳ、X或Ⅱ、Ⅲ、Ⅳ、Y。
5-2 染色体变异 (教案)——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2节染色体变异(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的类型,及其可能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甚至死亡。
2、然后判断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学会判断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方法,体会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及成就。
3、学习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观察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应用。
(2)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判断2、教学难点(1)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判断(2)染色体变异的类型。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野生祖先种马铃薯具有多种颜色而且体细胞中含有24条染色体,现在栽培的马铃薯几乎都是淡黄色,而且体细胞中含有48条染色体。
野生的香蕉祖先又小又涩,而且有很多籽,体细胞中含有22条染色体,而目前我们食用的香蕉又大又甜而且是无籽的,体细胞中含有33条染色体。
思考:根据以上事例能否发挥想象力做出一些推测。
二、染色体变异1、概念:生物体的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
2、类型:(1)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3、(1)染色体数目变异——细胞内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2)实例:①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原因:亲代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②Turner综合征症状: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颈蹼,肘外翻、部分患者智力轻度低下。
有的患者伴有心、肾、骨骼等先天畸形。
病因:单一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失去的X染色体由于父亲的精母细胞性染色体未分离造成的。
4、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1)果蝇配子中有几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形态上有怎样的区别?果蝇的配子中有4条染色体,这4条染色体是形态和功能不同的非同源染色体(2)如果把配子中的染色体看作一组,果蝇体细胞中有几组染色体?两组(3)染色体组概念:在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两两成对的,也就是说有两套非同源染色体,其中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注意:每个染色体组中包含的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4)染色体组相关练习有3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2条染色体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3条染色体注意:图形题就看形状大小相同的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有几条,就是几个染色体组。
必修二第五章《染色体的变异》说课稿

必修二第五章《染色体的变异》说课稿必修二第五章《染色体的变异》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染色体变异》。
这节内容要两个课时,我这里设计第一个课时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之一,在本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巩固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又为本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
(2)理解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3)教学重难点:①染色体组的概念。
②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③染色体组数与几倍体的区别与联系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和温故知新、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价值:通过了解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三、说教学方法1、学生学习情况分析(1)学生已经学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变化规律。
(本节课可在此基础可进一步演绎出染色体数目变异)(2)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是本节课学生理解染色体变异引起生物性状变异的基础)(3)思维特征:高一学生已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但更为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还有所欠缺;学生独立对复杂问题的分析概括能力还不强,这需要以小组为团体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教学方法的设计:本节课,我以“以学带教”为基本理念,以“先学后教、先练后学”为支撑,以导学案为载体。
课前通过学生看书,自主完成导学案左侧基础知识的学习;课堂上通过小组前20分钟的合作探究学习,对导学案右侧的难点的学习达到提升的目的。
学生始终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主动学习、协作学习。
坚决实行“三不讲”,1是学生一看就会的坚决不讲;2是学生看了不会但和同学探究就会的不讲;3是教师讲了学生不会的不讲。
《染色体变异》说课稿

《染色体变异》说课稿《染色体变异》说课稿一、说教材《染色体变异》是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根据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物的其他变异类型—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染色体变异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二是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以及单倍体的概念,三是单倍体和多倍体形成的原理以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呈现的方式也很直观,主要是染色体结构变异、数目变异以及染色体组的图片、文字和动画资料,让学生先观察再讨论总结,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于学生接受。
在细胞水平上理解染色体的变异类型和在育种上的应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认真组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应用生物遗传物质在遗传过程中伴随着变异的观点。
二、说学情学生通过对前面章节中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学习,对于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有了一定认识,这为本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并且他们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已经有了初中阶段的基础,初步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除此之外,他们还具备了一定的搜集、观察、归纳等能力。
所以,我将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通过由浅入深的提问,让学生观察直观资料并结合教材进行归纳总结,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举例说出并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以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知道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
3.说出单倍体和多倍体的特点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解释多倍体形成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染色体结构、数目变异以及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及单倍体的概念,提高观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的理解以及对单倍体、多倍体的特点和应用,理解生物界这种可遗传的变异类型,感受生命的奥妙。
染色体变异 说课稿

《染色体变异》说课稿我这节课的题目是《染色体变异》。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材必修二“第5章第2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是“描述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
它既是“细胞分裂”相关知识的继续,属于异常的细胞分裂的结果,又是理解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染色体异常病的基础,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过细胞分裂的有关知识,已经掌握了染色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配子等相关概念,对细胞正常的分裂过程,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有了基本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体现了教材编排上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另外,教材结合了许多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使知识更加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学情分析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我面对的是普通中学的高二学生。
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并且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初步学会了比较归纳的思维方法,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够深入,还是容易混淆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这几个概念,对于生物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了解甚少。
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核心概念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不同的概念,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实例,意识到生物知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相关。
教学目标确定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习者的分析,考虑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我将次节课的知识目标定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简述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能识别单倍体与多倍体;解释多倍体的成因。
我将能力目标定为:通过通过对不同染色体组型图片的分析,尝试养成知识迁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染色体变异的成因,尝试推断无籽西瓜的形成过程,养成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我将情感目标定为:通过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让学生养成关注转基因生物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习惯。
重难点确定根据以上的“三维目标”,参考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我将本堂课的重点确定为:准确概述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简述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而,“概述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辨别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这两个部分的知识,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这两部分的内容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染色体变异》说课稿

《染色体变异》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之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巩固了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又为本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⑵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2、能力目标:⑴讲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⑵比较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对学生进行、分类思维能力的训练。
3、 情感目标: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1)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2、 教学难点(1)染色体组的概念。
(2)单倍体的概念及“倍”的概念。
四、说教法本节课的教法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演示为载体,以“引导思考”为核心,设计课件展示,并引导学生沿着积极的思维方向,逐步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
五、说学法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遵循“教必须以学为主立足点”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迁移,对照学习。
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示图“无子西瓜”,你推测无子西瓜是怎样形成的?描述:前面已经学习过染色体上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即基因突变,这种改变是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而染色体的变异是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包括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染色体数目的增减等。
2、讲授新课:(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课本中的图5-5,引导学生读图理解染色体的结构变异类型,并举出常见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色体变异》评课稿
今天听了柴慧琼老师在峨山一中高一(9)班上的一节课——染色体变异,柴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染色体变异的第一课时,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数目变异,重点讲解了染色体组的概念。
本节教学内容是必修2中的一个难点,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染色体组的概念理解和染色体组数目的确定上面。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我的听课感想。
一、教学目标准确
根据课标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这节课,我认为柴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如下三个:
1、知识:学生能区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数目变异两种类型;
2、能力:判断细胞内染色体组数;
3、技能:比较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区别。
柴老师将教学目标分散开来,先让学生自学,找出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类型,完成目标一,在此过程中穿插易位与交叉互换的比较,突变的增添与染色体片段重复二者的区别,完成技能目标,最后通过引导和总结,完成能力目标。
二、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设计上思路清晰,讲解过程有逻辑,对知识点的过渡和讲解非常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准确,教学难点的突破层层递进。
染色体组的判断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时,柴老师先让学生观察果蝇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图,然后提问学生,该细胞内有几条染色体?有几对同源染色体?哪一对为性染色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染色体组的概念,从图中找出一个染色体组,在学生完成任务后,采用变式从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中抽出一条染色体,或增加一条染色体或一对同源染色体同时存在于一个组中,让学生思考这些变化后染色体还能否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
最后,再系统的总结判断染色体组的三种方法,并利用练习帮学生巩固染色体组的概念,基础性练习的落实。
三、教学方法灵活
柴老师善用表扬激励,对学生表现的评价能及时、正确,富有区分度与鼓动性。
善于求异提问,挖掘学生正确答案以后的思维活动,全面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不得法,就看学生能不能学到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不确定不敢大胆
回答问题,在老师及时点拨和转换教学方法后,各层次学生在原来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四、学生表现积极
学生虽然上课认真表现积极,但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基本概念、过程和原理往往一知半解,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因此,柴老师在教学中设置好了问题情景,让学生观察、动手、思考和讨论,适时引导、适时启发和适时鼓励,由浅入深,建构染色体组等基本概念。
板演、表演、回答、小老师培养方面充分,尽量为学生创设各种表现机会。
学生能勇跃质疑问题,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课堂,参与形式灵活多样。
学生通过自学、上台展示、老师提问、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了课堂高效进行。
本节课的亮点很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讲解清晰、重点突破、归纳详细。
知识过度好,讲练结合非常恰当,染色体组数分析的很到位,学习氛围好,注重基础性,走进考点,对考点的把握很准!同组的老师对课件使用的效果及教学设计都极大的认可。
基于以上亮点,提出3点思考,望在座老师商榷。
1、问题设置上:由于开头时学生自学内容多、时间少,所提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不能全面回答。
以此给我的启示是:(1)问题设置上做到少而精,富有层次性和针对性;(2)提问内容上联系生活,有益于激情、激趣。
2、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上:学生有一普遍问题就是课上听得爽,课下全忘了。
观察学生在本堂课当中的表现时发现,虽然嘴上动着,但手上却没有跟上,很少有学生记下了老师归纳的内容。
虽说课堂要更加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松笔记的整理。
毕竟很多学生缺乏主动性,课下并不会自觉去整理和复习,所以课上老师适当的对学生进行要求很有必要。
3、学生思维的培养上:现在多数学生都是等、靠、要,自己不会主动地动脑经思考,老师总结得再好,学生也不会用。
长此以往,成绩提不上,越来越没有自信。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要更多的参与课堂,主动学习。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们是否可以改变以下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要点,老师在一旁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
比如染色体组的判断方式这个内容学习过程中,改变老师直接归纳出方法的模式,变为学生讨论后总结出方法。
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