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研讨课教案_17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研讨课教案_2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研讨课教案_21

行路难教材分析: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所选篇目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壮志豪情。

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文,体会诗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积累,已经学会了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能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读懂简单的古诗文,对于较难的篇目,还学要老师的必要点拨。

教学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能熟读背诵背诵全诗。

2、能赏析重点诗句。

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学习法2、朗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情景朗读来助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设置饮中八仙歌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目标解读1、采用多种方法读诗:自读、同桌互读、组内轮读等。

2、赏析重点诗句要会选角度,例如修辞、句式、重点词语等,而且要注意结合诗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导学达标一)作者作品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

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合称“李杜” 有《李太白集》。

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写作背景:《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他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二)赏读诗文(一)一读:正音樽(z ūn ) 斗(d ǒu ) 羞(xi ū) 箸(zh ù)塞(s āi 瓶塞) (s ài 边塞) (s è堵塞)(二)二读:感情行路难 其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研讨课教案_2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研讨课教案_25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诗的鉴赏,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学习通过古诗改写,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体会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3.练习以诗意的语言改写古诗词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古诗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

在学校的午读期间,学生已经把古诗读得很熟,并能够背诵。

所以本课学生可以专攻鉴赏和改写。

四、教学重难点1.诗句的赏析。

2.对李白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深刻认识3.用诗意的语言再现《行路难》的意境。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猜猜他是谁?“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

他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此环节将作家经历、写作背景以这种方式呈现,能够吸引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诗歌主题。

)(二)介绍作家作品以及写作背景1.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作品。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3.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

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研讨课教案_27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研讨课教案_27

行路难(其一)教学目标:1、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作内容3、积累古诗精美的语言教学方法:品读联读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程序:一、教学导入1、老师引用李白与酒的名诗句推崇李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学生试读,初步感受诗人失意而不乏乐观的情怀。

二、教学铺垫看屏幕显示的相关背景资料,大致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诗歌风格。

三、教学活动(一)朗读,感受诗歌意境,积累阅读方法提示:把握节奏、重音、语速、抑扬方法:听读、仿读(个别读、齐读、轮读)(二)探究,理解诗歌内涵,体会名句的表达作用活动一品读:欣赏诗中的美句(名句、警句),让学生找出具有警示性的句子,然后分析其包涵的道理。

感悟:警句,让诗文生辉联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方法:找警句、品其意、作积累活动二说读:理解诗句的言外之意方法:析典故、说体会,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首先指出典故的句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讲解所用典故,然后分析其作用。

学生要作好记录。

感悟:用典,使诗歌表意传情含蓄、雅致联读:《忆东山二首(其一)》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旁批:心情郁闷怅惘,表达对谢安的仰慕之情活动三背读:鉴赏诗中的辞格。

方法:以“欲登”二句为例,理解修辞的作用。

先让学生自己说出修辞及作用。

然后讲解。

感悟:修辞,可以美化诗作的语言联读:《夜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旁批:诗句如话,意境如画。

四、阅读小结阅读,开启我们的心智诗歌,丰富我们的素养(在网上看到一老师用联读的方法非常新颖,就在其基础上修改设计一节课,并录制下来。

)附:课前预习发给学生。

一、填写文常填写1、李白(701—762)字,自号,世称。

他是唐代与并称的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继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李白的诗想象,风格,色彩,语言。

3、《行路难》共首,写于诗人入朝被谗失意之后。

课文所选是其中的第首。

该诗沿用汉乐府旧题,抒发了诗人的心情,表达了的信念和的追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研讨课教案_7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研讨课教案_7

30行路难一、教材分析《行路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古典文学的长廊里,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文学样式------唐诗,宋词,元曲。

老师呢,特别偏爱唐诗,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压倒了众人的艳丽,成为一只独秀。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他吟出了一腔挚友情深,“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一腔恢弘气魄。

于是,因为他大唐的江山史册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李白。

是的,他就是李白,一个豪气十足、淋漓畅快的李白,有时也会叹一声“难”。

到底是什么让李白都觉得难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

二初读,感知诗歌大意1 教师示范朗读2 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的顺畅3 学生个别朗读4全班齐读三品情,叩击诗人心扉诗歌的第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李白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指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内心充满了愁闷。

(PPT显示背景资料)1 本诗的诗眼是行路难,围绕行路难,用“从----------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的李白”来说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研讨课教案_9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研讨课教案_9

行路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讨论分析出诗人的心里,感受诗人的人生态度2.能从意象中把握诗歌情感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制作ppt,学生查阅李白的生平经历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教师多媒体出示课前问题:根据上句或下句背诵相应的诗句、学生作答后教师追问:这些都是谁的诗句?学生会答出:李白,然后自然引入课题行路难。

二、诗人简介:1.教师出示李白简介,让学生填空。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

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酒”仙。

与杜甫合称“李杜”。

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有《李太白全集》。

2.教师补充介绍李白酒仙和谪仙人这两个称呼三、出示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感受李白诗歌潇洒,豪放的特点,体会诗人的人生态度。

3、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四、解题“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共有三首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五、整体感知诗歌1.播放范读视频2.明确重点词语的读音金樽斗十千珍羞投箸歧路沧海冰塞川3.学生自读后找学生范读,之后全班齐读。

(边读边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六、品读诗歌、A多媒体出示自学问题:1.酒宴的标准如何?哪里能看出来?2.面对酒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来?3.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 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4.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5.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怎样的志向?(学生自由学习,可以适当讨论。

之后全班交流答案,教师做适当补充和完善)明确:1.酒宴奢华,从“金樽”“玉盘”“十千”“万钱”“珍羞”中看出来2.内心茫然苦闷这里补充写作背景:李白,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研讨课教案_1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研讨课教案_16

《行路难》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理解诗意。

2、体会作者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二、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2、背诵默写古诗三、情感目标:1、理解诗人济国安民的理想不得实现、怀才不遇的苦闷,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有希望的情怀。

2、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古诗2、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意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由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试读,初步感知。

3、解题:《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在天宝年间,奉诏入京。

本想一展才华,却遭遇排挤毁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长安,诗人悲愤中写下此篇《行路难》(共三首,此其一)。

4、朗读指导: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注意字词:金樽zūn投箸zhù歧路qí“羞”同“馐”,“直”同“值”5、赏析:叙事开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用夸张笔法,营造欢乐气氛。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急转直下,强烈反差,衬出诗人内心悲苦。

“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表现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激荡变化。

联想过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无限惆怅,仕途受阻,理想无法实现。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愿望。

直接抒情:“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反复咏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痛苦交织,难以自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笔锋一转,沉郁中振作,坚定信念,高昂乐观。

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人生之路充满艰难险阻,但理想还在,希望还在,诗人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到达理想彼岸,这是一个自信的李白,是一个乐观的李白,是一个积极的李白,是一个执着的李白。

现实中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终将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

(学生结合自身探讨,理解诗意。

)小结:本诗一波三折,真情流露;巧用象征,暗示人生;引用典故,表达愿望;用词生动,信念坚定。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研讨课教案_1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研讨课教案_10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课件呈现目标、节选的诗句、背景材料。
将课件导入畅言教学通便于勾画、圈点。
白板显示:苦闷、抑郁、悲愤;事与愿违的痛苦、失望;忧虑、焦灼不安、迷惘;乐观、自信、倔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等内容。
(屏显)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学生朗读)
师:皇帝把李白召到宫里去,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再读背景材料。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2)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3)再画两个词。“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因为一个“云”字,“云帆”这个词显得特别高雅。
(学生齐读)
C.小结:(屏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研讨课教案_19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研讨课教案_19
2、尝试引用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说一段话送给你身处逆境的朋友,以此鼓励。
六、拓展延伸
潇洒浪漫的李白也有抑郁苦闷的时候,但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那么我们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积累的诗词名句来谈谈你的想法。




一、导入新课
(1)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能谈谈你对他的了解吗?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1、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学法指导
鉴赏诗歌,以读带悟,以悟生情。
一般步骤: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八、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我们只要努力,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之旅。
九、作业
1、正确默写古诗。
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知人论世”的专题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初识李白
——《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截至到八下,学生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诗歌15首,其中小学阶段9首,初中阶段6首。

(九年级《月下独酌》,初中阶段共16首;高中阶段3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中小学阶段学过的李白诗篇的编排上基本遵循从五言到七言,从写景到抒写性情的顺序。

小学阶段主要以山水景致为创作主体,而中学阶段则更偏向于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是情感体验上升的过程。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下第六单元《诗五首》中的一首古诗,本单元包括《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五篇文言文,以写景游记的散文为主。

单元导读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读懂文本,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诗文中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经历加深理解。

《行路难》是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的抒写,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对学生人生观具有积极引领作用。

根据教材提供的教学方向、文本特点和李白诗歌编排的逻辑顺序,教师应以本诗为例,理解诗人借意象和典故所抒之情,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初识诗人李白。

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关照自我,获得精神成长。

【学情分析】
对于大诗人李白,学生熟悉而又陌生。

熟悉他的名篇佳作,陌生他创作的身世背景,陌生他狂放不羁外表下的渴望毫无保留地以文才武略甚至身家性命报国却不能实现的痛苦内心,更对他导致如此人生命运的道家人格没有探究过。

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运用知人论世的学习策略,以诗识人,以人解诗,帮助学生整理学过的李白诗歌,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实现理性提炼,从而深入了解诗人、体会诗人的人生感悟,进而关照自我,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目标】
一、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

二、借助探究意象、指导朗诵等学习活动,逐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初识诗人。

三、体验并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学习策略解读作者。

四、合作学习制作文化报。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PPT 呈现
二、温故知新,初识李白。

学习活动:整理学过的诗歌中李白经常使用的意象,在老师板书的帮助下,感受、领会李白诗歌中意象旷达的特点;用一个词语概括“你心中”的李白,初步“走近”李白,了解诗人的性格特点。

1.整理意象,全班交流
意象:明月(日月星辰)
、高山、长江、黄河、瀑布、酒、一叶扁舟。

板书:画成山水意象画,帮助学生体验诗人放任于山水之间的洒脱情怀。

3.初步提炼,初识诗人
(1)明确:意象及是诗歌中承载诗人感情的客观事物。

(2)用一个词语概括你心中的李白,初步提炼李白。

PPT 呈现:
预设词汇:豪迈奔放、旷达率真、洒脱不羁、热情浪漫、自信、酒仙、诗仙
三、设置疑问,导入本诗
PPT 展示:
导入:李白嗜酒如命,杜甫这样评价他。

今日李白有酒却不喝,其中是什么缘故呢?让我们初步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

四、图文搭配,初步感知
1.结合注释,学生自读
学习要求: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注意重点字音、字形,初步了解典故、诗歌大意。

PPT 呈现原诗,标出:羞、直、塞、太行、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解决重点字音、通假字、典故的含义。

2.全班齐读,初步感知
3.图文搭配,理解赏析
教师借助指导朗读,在课堂理答中实现文本赏析。

五、深入情感,理解诗人
(一)思维导图,深入了解。

1.结合诗歌,独立完成
2.代表板演,呈现分歧
讨论交流中,找到感情的、最高点、次高点,(对最低点、次低点可有不同意见)梳理文本感情脉络。

言文统一,通过诗歌感情起伏变化了解诗人内心的波澜壮阔,感受浪漫主义大诗人的作品风格。

与学生之前对李白的认知形成对比,深层次的识人。

PPT 展示:
3.梳理提炼,再读感悟
(1)梳理情感,呈现变化:
喜悦——苦闷——沮丧(最低)——希望(次高)——迷茫(次低)——振奋(最高)
(2
)再读诗歌,再读感悟
(二)结合资料,介绍背景
PPT 展示:
诗人历经17年奔走干谒,却以如此结尾收场,但他不气馁。

此时此刻,不知你有何话想对李白说?
PPT呈现: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小结:李白潇洒豪放,面对人生挫折仍然积极昂扬,我们不用试图安慰他,反而是我们今天依然从李白身上汲取力量。

七、教师寄语,小结策略
1.呈现教师寄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手写行书(在意象画上张贴学生郜运奇作品,完成板书)
2.PPT呈现软笔篆书、隶书的图片。

小结:
中小学阶段学过的李白诗篇的编排上从五言到七言,从写景到抒写性情。

小学阶段主要以山水景致为创作主体,而中学阶段则更偏向于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是情感体验上升的过程。

正如本课所学《行路难》。

我们的初识李白,不仅了解到李白是一位潇洒飘逸的浪漫主义大诗人,还感受到诗人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

高中阶段,我们还会学习李白另外三篇名篇:《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其中《将进酒》,我们还曾作为诵读篇目在学校文艺节上表演过。

希望今天的初识李白能为你以后的“深识李白”打下基础。

PPT呈现三篇诗歌的图片和名句。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初识李白的角度:
1.以诗识人探究常用意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
3.他评
这其实是一种“知人论世”的解读作家策略
八、专题整合,落笔成文
(一)筹备诗歌朗诵会
活动要求:选择李白的诗歌朗读,可自己一人朗诵,也可结组合作。

(二)为李白作传
活动要求:广泛搜索资料为李白作传,可全面也可突出重点(副标题呈现),写出你心中的李白。

全班分成13组,每组4至5人,公布组长,自由招募组员,办一张A3纸“初识李白”文化报。

具体排版且做且探讨。

教师提供知人论世初识李白的角度:
1.我们所学诗歌是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编排的,你可以考察,按照诗歌的写作先后顺序排列,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关系。

PPT呈现
2.有关李白的典故
例如我们在学习崔颢《黄鹤楼》时了解到的典故:李白:“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PPT呈现图片
3.他评李白
不仅同时代的好友高适、杜甫、孟浩然、贺知章等人,后是文人更是有大量的作品评李白。

例如:
PPT呈现
4.李白的家乡在哪里?
PPT呈现漫画“我的家乡在哪里”:
李白《与韩荆州书》:“我本是陇西平民,流落至楚汉之地”,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史料考证李白生于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24岁出蜀后安家于湖北安陆,所以他到底是哪的人?
5.李白出世思想的来源
李白一生仕途之路坎坷,但是一直梦想“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与他受时代主流——儒家思想的影响分不开,同时李白诗歌中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体现了李白的出世思想,来源于哪?搜集资料,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李白。

PPT呈现李白当道士养仙鹤的图片
附:
第二课时:
全班交流,组长发言,每人3分钟,内容包括:
1.介绍自己本组学员的分工
2.为李白作传的侧重点(不求面面俱到,突显你心中的李白形象,并用副标题概括提炼)
3.课下完成,时间为一周。

(可出班级合集,也可出年级合集。


其他小组仔细听记,互相补充,激发灵感,力求新意。

第三、四课时:
小组内比赛,决出小组朗诵优胜者代表小组参加班级朗诵赛。

还可组织班级之间的比赛,或全年级朗诵比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