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学案六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2020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超实用)

2020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超实用)

1.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 的方式。
•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 然豪迈。
典例 4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①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 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贬官柳州时期。②黄树:橘树。《屈原》橘颂 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期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来 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句看似寻常,但特别点明的“手种”“二百”却表现了诗人 对柑树的喜爱。
• B.“遍”字形容柑叶的繁盛,如在目前,也直接点出诗人遍览城 隅的兴致。
• C.“喷雪”“垂珠”都是想象之景,分别比喻怒放的花朵和累累 的硕果。
• D.“闻”将花开的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 的气氛。

典例 2 (2018·河北唐山高三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宋词,回
答问题。
• 南乡子
•陆 游
• 早岁入皇州。尊酒相逢尽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 两鬓秋。
• 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 万事休。
•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开头两句词表现词人早年进入京都,广交名人雅士,踌躇满志 的情怀。

诗歌鉴赏之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知识点荟萃

诗歌鉴赏之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知识点荟萃
【注释】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 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别墅。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答题方法:
①理清诗中的人物关系。尤其是 送别诗、怀人诗中,要注意主客 问题。 ②关注选项中的提到人名和代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也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全诗质朴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 点。
容颜更美丽的梅花,神奇地出现 在画者笔下,简直巧夺天工。仔 细分辨,画者画梅不追求颜色相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似,却画出了梅花之神,那种神 完气足,让人相信画者懂梅,爱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梅,简直就是梅的知己与伯乐,
像懂马、爱马的九方皋一样。
设误点四:诗歌基本知识分析有误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答题方法: 注意选项中对诗歌体裁、题材等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知识的表述。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相送,“江城”点明送别的地点,“新秋”点明送别的时间。 B.首联中的“阻”既指相送之人视线为烟波所阻,又指行舟被烟波所阻。 C.颔联“闻道”“更言”两词语言含糊,表明这些消息都是来自传闻。 D.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是四联八句,也可以是四句,也可以多于八句。
大将能挥白羽扇,君王不爱紫貂裘。 种感情及感情变化。

2020年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2)

2020年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2)

② 以酒意
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 ③ 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
的惬意。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 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
( 2)① 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
② 以酒
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 ③ 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
后的惬意。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 【分析】( 1) C 项, “在松林喝茶 ”,听 “掠过松林的风声 ”理解错误,因为 “汤响松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品令 ·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 ① 。金渠 ② 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 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
省。 【注释】 ① 孤令:孤零。 ② 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
“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
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古诗大多以景写情,从景物表明季节特点和表达诗人情感的 作用来分析。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

2020年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

2020年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

高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2020年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

2020年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

高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诗歌鉴赏 选择题解题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诗歌鉴赏 选择题解题
高考诗歌鉴赏
破解选择难题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命题 角度和设误角度。 2、探究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3、提高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得分能力。
题型的变化: 由两道主观题变为选择题(4选1)+主观题 考查侧重点的变化:
由单纯的考查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的基 础上的鉴赏。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 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 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 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 项 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 分析正确 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步骤三: 题干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两项,综合比较选综合比较项,得出
比较 综合
答案CD。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 1、鉴赏形象—人物、景物、事物 2、赏析语言—炼字、炼句、诗眼、风格 3、鉴赏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结构技巧 4、理解思想内容—背景、题材、主旨 5、把握情感态度—作者及其情感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分析正确
B项”每被老元偷格律”中“老元”即元稹,“偷” 分析正确 是学习、模仿之意。
C项称李绅为“短李”既是“朋友之间的戏言,也表 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
项现了李、白二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2020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有哪些

2020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有哪些

2020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有哪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希望大家喜欢!2020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一“诗眼”或“炼字”型题设问方式: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

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

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答]①“阔”字更好。

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

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

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

下同。

)(2)句意型题设问方式: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

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设问方式: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案[26]第四板块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六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登城楼望西山作(节选)张九龄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

宛宛鸾鹤处①,高高烟雾间。

仙井今犹在,洪崖②久不还。

金编③莫我授,羽驾亦难攀。

檐际千峰出,云中一鸟闲。

勿复尘埃事④,归来且闭关。

【注】①鸾鹤处:洪崖先生乘鸾休憩之处,下有炼丹井,被称为“洪井”。

②洪崖:上古仙人。

③金编:传说中道教的宝书。

④尘埃事:指世间的工作,这里指做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全诗以景物描写开篇,中间以神话故事为主干内容,诗末表露出诗人心志。

B.一、二句开篇照应题目,并形象地交待出了城楼与西山的大体位置关系。

C.三、四句中,“宛宛”“高高”两个叠词来描摹景物,富有环复的音律之美。

D.九、十句中,“千峰”“云中”等意象营造出了一幅缥缈冷寂的西山晚景图。

【解析】“营造出了一幅缥缈冷寂的西山晚景图”说法错误,“冷”并未在诗句中体现。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6分)答: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倦于仕宦、质疑求仙的抑郁苦恼之情;同时也抒发对归隐的向往之情。

诗中,面对开阔缥缈的西山晚景,诗人联想到洪崖先生的求仙之事,并提出了对“求仙”一事的疑惑,进而产生了郁闷苦恼的情感;另外,末两句中,“勿复”“且闭关”等语又流露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诗开头以景写怀,描写西山晚景的开阔和闲适,第四句话锋急转,诗人联想到洪崖先生的求仙之事,以“莫我授”和“难攀”,表达了对“求仙”一事的疑惑,透露出作者心中的抑郁之情。

结尾作者以“归来且闭关”的心态来表达自己因失意而苦恼的沉思,流露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①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有日”“云冻”“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

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解析】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

(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6分)答: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得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解析】要求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注意从即事抒情和用典的手法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自咏白居易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①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解析】“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实指生活困窘。

(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6分)答:①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福”,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②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安”,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③坚守本心:作者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

【解析】本诗已经明确意在“自咏”,首句“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白居易认为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

颔联“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诗人认为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可看出其乐观知足。

颈联“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桃李”可以在春天争辉,但没有蟠木的果实,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不“羡”不“争”的态度。

尾联“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可见诗人淡泊随性、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苏子瞻哀辞张舜民①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

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数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

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

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解析】“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错,人亡石存,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悲。

(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作者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

(6分)答:①作者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实则以石喻人;②墨石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③作者借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

【解析】此题要求分析“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实际是分析表达的情感,这两句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实则以石喻人;墨石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作者借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①岑参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②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③,阳春一曲和皆难。

【注】①此诗是唱和之作。

中书舍人贾至作诗一首,岑参、杜甫、王维都作了和诗。

②剑佩:带剑、垂佩绶,此指禁卫军的武装。

③凤凰池上客:指贾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鸡鸣”“曙光”在交代早朝时间的同时,也是从听觉、视觉角度写景。

B.第二句写“莺啭”“春色”,描绘京城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形象鲜明。

C.颔联写早朝,由此联可以想象皇宫的金碧辉煌和早朝场面的气势恢宏。

D.尾联有恭敬、谦逊意味,也流露出和王维等诗人一同和诗的真实感受。

【解析】“早春”错,应是“暮春”,“阑”意为将尽。

(2)人们对“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这一联颇为赞赏,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6分)答:①紧扣题目“早朝”二字,既围绕朝见场面来写,又体现了“早”字。

②意象选择典型多样:有宫廷气象,如“花迎剑佩”“柳拂旌旗”,也有自然景象,如“星初落”“露未干”,二者巧妙融为一体。

③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迎”“拂”字分别赋予“花”“柳”人的情态,使景物描写更具生机与意趣。

④对仗工整:“花迎剑佩”与“柳拂旌旗”、“星初落”与“露未干”相对,对仗很是整齐。

【解析】赏析某一联的精妙之处,要从表现手法、意境的营造和诗人的感情等方面回答。

诗的标题有“早朝”二字,颈联紧扣题目二字,既围绕朝见场面来写,又体现了“早”字。

诗句中“花迎剑佩”,“柳拂旌旗”,“星初落”,“露未干”,意象的选择既有宫廷气象,也有自然景象,二者巧妙融为一体。

诗句中“迎”“拂”二字被士人分别赋予“花”“柳”人的情态,写出了“剑”、“旗”、“星”、“露”等是很新奇的景语,使景物描写更具生机与意趣。

另外,颈联对仗工整:“花迎剑佩”与“柳拂旌旗”、“星初落”与“露未干”相对,对仗很是整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岑参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注】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

②中军:此处指代主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B)A.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佳节重阳,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煦欢乐之景。

B.颔联描绘了重阳节边地的严酷环境,“霜威”指天寒霜重;“杀气”指战争不断,疆场杀气腾腾。

C.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黄花酒、横笛、征雁、塞云等都寄寓了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

D.节日的边庭,欣喜于没有战事,边境安宁,尾联直接抒情,展现了将士们醉舞军中,豪迈粗犷的性格。

【解析】颔联不是边地严酷环境的描写,重在烘托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

(2)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相比,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答:(1)本诗描写了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震的特点;②将士们的纵情醉舞、感荷“吾君”,表现了他治军有方、深受爱戴的特点;③而登高饮酒、_聆赏笛歌,也暗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

【解析】通过联系分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主要分析本诗中封大夫形象与将军形象不同的方面。

“黄花酒”“登高”写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饮酒的洒脱气质;“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中的“霜威”“杀气”写出了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威名远扬的特点;“横笛”“娇歌”写出了将士们纵情欢歌的场景,体现了封大夫与士兵同乐,并深受士兵爱戴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