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表有用

勃利中医院医嘱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表
病历或处方
号:
科室:医师:年月日考评项目评分标准评分实际评分备注
选药评价
8.5 1、有病原学诊断(采集标本如血、痰、尿、脑
脊液、涂片镜检等)
2
2、感染症状者须有药敏结果 2
3、有用药指征 2
4、药物选择恰当 1
5、遵循局部用药原则0.5
6 1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 1
药动学指标(3.5)1、给药剂量和疗程 1
2、给药间隔时间 1
3、开始、停止用药时间适宜0.5
4、给药途径恰当 1
联合用药
评价(6)1、联合用药指征明确 1
2、遵循联合用药应用原则 1
3、没有配伍禁忌 2 4无指征或指征不强的预防用药 1
药效学指标
(2)1、感染控制确切 1 3、没有二重感染 1
药物不良
反应(2)1、有预防不良反应措施 1
2、没有或轻微不良反应 1
分线管理
(3)1、用药符合分级管理规定 2
2、更换药品有指征 1
书写规范
(7) 1、药物名称、剂型、规格书写规范 3
2、需做皮试的药物有注明 1
3 诊断与用药合理 3
用药点评
评价结论
点评者审核者
1。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估标准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估标准表---评估指标1. 疾病诊断准确性- 包括对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的准确判断。
- 应基于有效的疾病诊断方法。
2. 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应有相关的实验室报告来证明使用的抗菌药物对病原体的敏感性。
- 抗菌药物应与感染病原体敏感性保持一致。
3. 抗菌药物选择合理性- 应根据对不同病原体的了解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 选择的抗菌药物应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4. 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和疗程合理性- 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敏感性和患者特点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5. 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避免性- 应避免使用非必要的抗菌药物,如对病原体敏感的情况下。
6.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促使医务人员和患者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有更好的认识。
---评估方法1. 审查病历和实验室报告- 对患者的病历和实验室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2. 针对具体病例的讨论与评估- 医生、药师和其他相关人员共同讨论具体病例,评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情况。
3. 定期开展评估会议- 定期组织评估会议,评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
---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将根据以上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得出,评估报告将包括评估的病例数、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情况等信息。
---评估改进措施1. 宣传教育加强- 加大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认识。
2. 建立规范用药指南- 制定和完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规范用药指南。
3. 加强专业培训- 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
4. 强化监测和反馈机制- 建立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以上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估的标准表,用于评估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旨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减少滥用和误用现象,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估规范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估规范表1. 背景抗菌药物是治疗和预防感染疾病中不可或缺的药物。
然而,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医疗资源的浪费。
因此,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评估其使用情况的规范表格被提出。
2. 目的本评估规范表的目的是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统一的工具,帮助他们评估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通过填写该表格,医务人员可以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用药方案以及治疗效果,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
3. 表格内容评估规范表包括以下主要内容:3.1 患者信息- 患者姓名- 年龄- 性别- 过敏史- 基础疾病3.2 感染情况- 感染部位- 微生物培养结果3.3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名称- 给药途径- 给药剂量和次数- 治疗期限- 联合用药情况3.4 治疗效果评估- 症状缓解情况- 体温变化- 实验室检测结果4. 使用指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应填写评估规范表中的各项内容。
在填写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根据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同时,医务人员还应将评估结果与最新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比对,确保治疗方案的合理性。
5. 注意事项在使用评估规范表时,医务人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填写时应准确无误地记录相关信息。
- 尽量使用已确定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抗菌药物。
-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尽量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给药途径。
-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结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估规范表的使用有助于帮助医务人员全面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减少不合理的使用,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感染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
医务人员应遵循本规范表的指南,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使用评价表及评价标准

平潭县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评价表
科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床号:床住院号:疾病诊断
用药及合并用药情况序
号
药物通用名用法用量
起止年月
(年月日至年月日)
用药前的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1、是否做细菌培养:□是□否
2、病原体:对药物敏感:□是□否
有无禁忌症1、□有(□妊娠、□哺乳、□18岁以下儿童、
□喹诺酮类或其他药物过敏史)
2、□无
治疗期间的肝肾功能改
变
测定项目首次测定时间及结果末次测定时间及结果
血常规
体温
用药合理性评价意见□用药合理、□用药基本合理、□用药欠合理、□用药不合理序号指标合理选择不合理选择
1 适应症有无
2 给药剂量正确不正确
3 每日给药次数正确不正确
4 疗程正确不正确
5 溶媒选择正确不正确
6 抗菌联合用药有指征,二种有协调作用无指征或使用不正确
7 更换药品正确不正确
8 其他配伍禁忌正确不正确
9 发生ADR未发生或发生后正确处置处置不当,病情加重
备注1.指标1-9项全部合格,用药合理性评价意见为用药合理;
2.指标2-9项有1-2项不合格,用药合理性评价意见应为基本合理;
3.指标2-9项有3-4项不合格,用药合理性评价意见应为欠合理;
4.指标1不合理(即无适应症)或指标2-9项中有5项以上不合格,意见为不合理
医疗组医师:
检查人员:检查时间:年月日。
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表

微生物学疗效评价标准
清除率:治疗前、后细菌培养阴转率 细菌学清除率:治疗前、后细菌培养阴转率 细菌学清除时间:治疗开始至细菌培养阴转所需时间 细菌学复发率:治疗结束后再次出现细菌阳性的病例数与痊愈病例数之比
综合疗效评价方法
临床疗效评价:根据患者症状、体 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评价
预防和治疗评价:根据预防和治疗 目标进行评价
抗菌药物的理 化性质
药物的抗菌谱 和药动学特点
患者的病情和 身体状况
药物的给药剂 量和用药频次
给药途径调整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和 抗菌药物的理化 性质选择合适的 给药途径。
需注意药物的吸 收、分布、代谢 和排泄等特点, 确保药物能够达 到有效浓度。
给药途径调整需 遵循安全、有效、 经济的原则,避 免不必要的风险 和浪费。
抗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使用频率
每日使用量 每周使用量 每月使用量 每年使用量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指一定时间内,特定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和数量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评价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过高可能增加细菌耐药性的风险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过低可能无法有效控制感染
抗菌药物使用范围
抗菌药物的给药途 径包括口服、静脉 注射、肌肉注射、 皮肤用药等。
给药途径的合理性 取决于感染部位、 药物的性质和患者 的具体情况。
不同给药途径的安 全性也不同,例如 口服给药相对安全 ,而静脉注射存在 过敏反应等风险。
在评价抗菌药物给 药途径合理性时, 应综合考虑疗效、 安全性、经济性等 因素。
抗菌药物疗程合理性
抗菌药物使用时机
预防性使用:在感染高发期或手术前后使用,降低感染风险 针对性治疗:确诊感染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 联合用药:对于严重感染或耐药菌株感染,可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 局部用药:对于皮肤、黏膜等局部感染,可选择局部涂抹或冲洗的抗菌药
xxx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治疗用药)

5
2、给药间隔时间符合要求
5
3、开始用药时间适当
5
4、停止用药时间适宜
5
5、给药途径恰当
5
联合用药
评价
(20分)
1、联合用药指征明确
8
2、遵循联合用药应用原则
8
3、没有配伍禁忌
4
药效学指标
(15分)
1、感染控5
3、未发生二重感染
5
分级管理
(10分)
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0
一票否决
评价标准
不合理(<70分)基本合理(70-90分)合理(>90分)
评分合计
科主任评价
科主任签字
评价结论
评审专家签字
XXXX医院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治疗用药)
科室:住院号:主管医师:年月日
考评项目
评分标准
分值
实际评分
备注
药物选择
(30分)
1、有病原学诊断(采集标本如血、痰、尿、脑脊液等涂片镜检)
5
2、感染患者须有药敏结果
5
3、有用药指征
5
4、药物选择恰当
8
6、价格合理
2
7、用药分析、记录完整
5
药动学指标
(25分)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分标准

1
≤2种,有协同作用
≥3种,无禁忌
≥3种,有禁忌
剂量、途径
1
剂量合适、给药途径正确
剂量、途径相对合理
剂量过高、过低,给药途径不起作用
药物不良反应
1
无
有不良反应,能及时处理
未能及时发现不良反应或处理不当
注:单项评分合理得正分,基本合理得0分,不合理得负分。总分得分范围为-10—10分;10分为合理,≥7分为基本合理,<7分为不合理。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分标准
项目
分值
合理
基本合理
不合理
适应征
5
有指征,针对性强
有一定指征和针对性
无指征或无针对性
预防用药开始时间
1பைடு நூலகம்
术前<2小时
手术当日
术前>1日(结肠手术或器官移植除外)
应用疗程治疗用药
1
术后≤1日符合病情需要,停药指征明确,依据充分
术后1-3日基本符合病情需要
术后>3日换药频繁(<1-2日),或超过病情需要3-5天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评价表三篇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评价表三篇篇一:医院合理用药评价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表1(治疗用药)病历或处方号:科室:医师:年月日考评项目评分标准分值实际评分合计备注选药评价(25分)1、有病原学诊断(采集标本如血、痰、尿、脑脊液、涂片镜检等)42、感染症状者须有药敏结果 43、有用药指征 54、药物选择恰当75、遵循局部用药原则 26、价格合理 3药动学指标(20分)1、给药剂量 22、给药间隔适宜 53、开始、停止用药时间适宜 54、给药途径恰当 35、静脉滴注药物溶媒、浓度、速度适宜 5联合用药评价(15分)1、联合用药指征明确 62、遵循联合用药应用原则 63、没有配伍禁忌 3药效学指标(15分)1、感染控制确切8 3、没有二重感染7药物不良反应(10分)1、有预防不良反应措施 32、没有或轻微不良反应 23、正确处置并上报 5分线管理(10分)1、用药符合分线管理规定72、换药有指征 3书写规范(5分)1、药物名称、剂型、规格书写规范 1.52、需做皮试的药物有注明 1.53、修改有签字 2评价标准不合理(<70分)基本合理(70~90分)合理(>90分)合计评价结论点评者审核者病历摘要病程概述药疗简况用药点评注:每月每病区抽查出院病历各5份篇二:医院合理用药评价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表2(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病历或处方号:科室:医师:年月日考评项目合理不合理分值实际评分备注1.适应证有无102.病原学检测有无+53.药敏试验有无+54.药物选择正确太高/过低105.术前(初次)给药时间术前2h内术前>2h或不用术后用 56.术中追加手术时间≥3h手术时间>3h未追加 57.术后用药Ⅰ类切口:24h内Ⅱ类切口:48hⅠ类切口:时间>24hⅡ类切口:时间>48hⅢ类切口:时间>7天58.联合用药有指征,二种有协同作用品种多/有拮抗/无指征/增加毒性/理论上无协同/重复/其它109.用药途经正确不正确 510.治疗用药疗程正确过长/过短+1011.用法用量正确用药频度/用量过大/用量过小 512.溶媒种类及体积正确不正确 513.按规定权限使用抗菌药物正确越级使用1014.病例中的记录、分析有记录、分析/记录完整无记录、分析/记录记录、分析不完整1015.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商品名 516.发生ADR的处置正确处置并上报未报告/未处置/处置不当 517.更换药品无频繁更换/无临床依据 518.禁忌证无有 5评价标准Ⅰ、Ⅱ类手术切口:不合理(<70分)基本合理(70~90分)合理(>90合计评价结论点评者审核者*Ⅰ类切口为清洁手术,通常无须预防用抗菌药物,须预防用抗菌药物病历可参考此表评价用药合理性评价标准:请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病人的临床情况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合理用药评价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表1
(治疗用药)
病历或处方号:科室:医师:年月日
页脚内容1
页脚内容2
页脚内容3
注:每月每病区抽查出院病历各5份
医院合理用药评价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表2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病历或处方
科室:医师:年月日号:
页脚内容4
*Ⅰ类切口为清洁手术,通常无须预防用抗菌药物,须预防用抗菌药物病历可参考此表评价
用药合理性评价标准:请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病人的临床情况评价。
Ⅰ、Ⅱ类手术切口不填写2、3、10项;Ⅲ、Ⅳ类手术切口须填写2、3、10项;Ⅲ、Ⅳ类手术切口满分为120分,84分为警告分;108分以上为奖励分。
页脚内容5
页脚内容6
注:每月每病区抽查出院病历各5份
页脚内容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