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再别康桥》练习

合集下载

【推荐下载】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课后练习

【推荐下载】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课后练习
2.清丽、亢奋、乐观,对生活充满撞憬。点拨:此时的感情应和课文中表露的形成对
对大家有帮助。
1、下面两节在全诗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A、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
5
[键入文字]
是我的保姆。
B、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
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2、下面一节以排比句式描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三、课文阅读题(14分)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2
[键入文字]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2分)
3.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5分)
11
[键入文字]
4.请从诗中选取一处,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7分)
六、创新片段作文题(20分)
只有观察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的生活。大自然赐予我们阳光、雨露,也有风电乌
云,请任选一个自然景观,从一个角度进行描写。250字左右。
Ⅵ.合作探究题
徐志摩是我国诗坛上一位多情诗人,虽英年早逝,但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其实他最
五、中考题(18分)
雨巷戴望舒
10
[键入文字]
1.给加粗字
注音。(4分)
颓圮()彷徨()()寂寥()彳亍()()
2.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2【同步练习】《再别康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2【同步练习】《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同步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长篙.()漫溯.()笙.箫()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斑斓安然无恙高瞻远瞩罗网B.猝然长逝湛蓝眼花缭乱挑衅C.脍炙人口恻隐之心略胜一筹竹蒿D.戛然而止颀长风靡一时虚张声势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唯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1.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鉴赏不正确的一项()口供闻一多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A.诗人偏爱浓重的色彩,如“白石的坚贞”“蝙蝠的翅膀”“招展的国旗”“古铜色的菊花”,散发出时代生活的气息。

B.“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这两句诗极富想象力,语言生动,使诗的画意极富动感。

再别康桥 练习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再别康桥 练习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高一年级语文练案课题:《再别康桥》练案《再别康桥》练案答案一、1、解析:选B A项,“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

句中指友善,不合语境。

B项,“独树一帜”,指单独树起一面旗帜。

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C项,“异彩纷呈”,奇异的光彩纷纷呈现。

不能形容“流派”,且与“呈现”重复。

D项,“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

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不合语境。

2、解析:选C A项,成分残缺,在“诗人魏尔伦”之后加“的诗”;B项,语序不当。

“从现在起到年底”,应该放到“国家大剧院宣布”之后,修饰限定承办演出的时间段;D项,最后一句缺少主语,可删掉“使读者”。

3、解析:选B文段的整体思路是从旧诗写到新诗,注意“它”“同时”等词语。

4、解析:选A A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具体语境分析,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合。

所以选A。

6、A7、参考答案:(1)黄昏,夕阳如血,我站在海边,惊涛骇浪拍击着脚底的岩石,像孩子的呜咽,像夜里的狼嚎,像台风夜里的呼啸,可是,这些声音都不能掩盖我心底如海浪般的悲伤。

(运用了比喻及排比)(2)戴望舒,穿着一袭深色长袍,如一棵挺拔的树,直直望着小巷深处,眼神似乎直直望向了天边,望向了小巷另一边如丁香花般的女孩。

(运用了比喻、夸张及比拟)(3)徐志摩,挥一挥衣袖,衣袖中掉落下了一片云彩,那是他如油纸伞般悠久的青春,再挥一挥衣袖,回头看看这青葱岁月,告别康桥。

(运用了比喻、比拟)二、8.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之爱如雪花一般纯净和晶莹,如雪花一般飞旋、欢快、喜气洋洋。

9.参考答案:“飞飏,飞飏,飞飏”写出雪花的坚定、欢快及对自由的执着追求,诗人为我们绘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

10.参考答案: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达标测试+.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达标测试+.doc

《诗两首再别康桥》达标测试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惆.怅/筹.备寂寥./辽.阔彷徨./兵荒.马乱B.凄.婉/祈.望颓圮./妃.嫔消散./散.兵游勇C.青荇./猩.红浮藻./急躁.荡漾./怏.怏不乐D.斑斓./阑.珊笙箫./咆哮.河畔./盘.根错节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才疏学浅而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而当仁不让....,还有慵懒、怯弱、自满自足、自以为是……这些人性的弱点,我们都必须加以克服。

B.一些重大玩忽职守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惨剧,其后果惊.世骇俗...,教训十分惨痛。

C.俗话说得好:知错就改不算错,犯而不校....错中错。

我是你的朋友,你做错了事可以对我说,让藏在心灵深处的心事,也出来晒晒太阳。

D.在一次“我最喜爱的诗歌”调查中,调查人预定的十首当代诗歌悉数落选。

这一结果不仅出乎调查人的意料,也令许多学者感到匪夷所思....。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前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B.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C.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D.诗人一生信仰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纷繁的文学世界,其中曲折的足迹,读者往往需追及终点方恍然大悟。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做任何事情,你只有感觉它有味道,才会产生兴趣。

比如喝茶,你品出了茶的清香, ;比如看画,你悟出了画的神韵,才有兴趣去看它……读书也一样, ,是不可能有持久的读书兴趣的。

①才感到喝茶有兴趣②才有兴趣去喝它③你若读不出味道来④读书的味道不浓烈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二、阅读鉴赏(1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7题。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1.2.2《再别康桥》精品同步练习(精品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1.2.2《再别康桥》精品同步练习(精品同步试题)

再别康桥(60分钟80分)一、基础题(12分)1.填空。

(4分)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

(4分)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②满载一船星辉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2分)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三、课文阅读题(14分)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

(2分)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

(2分)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梦”是指(当时、昔日)的梦。

(2分)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8分)四、类文阅读题(10分)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飏,飞飏,飞飏,——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凉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飏,飞飏,飞飏,——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飏,飞飏,飞飏,——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1.给加粗字注音。

(2分)翩( ) 麓( )2.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

(2分)3.文中反复出现“飞飏,飞飏,飞飏”表现出一种的执著。

(2分)4.“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4分)五、中考题(18分)雨巷戴望舒1.给加粗字注音。

高一语文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习题

高一语文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习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第1、2课时)练习一、基础积累与巩固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巷.(xiàng)道B.彳亍..(chì chù)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sì)的泥.(nì)古2.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A.彷徨寂寥河畔色彩斑斓B.竹篙漫溯凄宛惆怅而归C.笙箫繁衍挑衅彳亍独行D.记载哀怨浮藻碧波荡漾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戴望舒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5.填空。

(1)徐志摩,被认为是________诗派的“盟主”,著有________等诗集。

(2)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________;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

(3)轻轻的我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阅读与品味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两节,回答6~8题。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练习题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练习题

再别康桥【同步达纲练习】Ⅴ.课后巩固练习(60分钟80分)一、基础题(12分)1.填空。

(4分)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

(4分)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②满载一船星辉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2分)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三、课文阅读题(14分)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

(2分)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

(2分)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梦”是指(当时、昔日)的梦。

(2分)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8分)四、类文阅读题(10分)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飏,飞飏,飞飏,——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凉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飏,飞飏,飞飏,——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飏,飞飏,飞飏,——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1.给加粗字注音。

(2分)翩( ) 麓( )2.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

(2分)3.文中反复出现“飞飏,飞飏,飞飏”表现出一种的执著。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测试题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测试题

《再别康桥》课外练习一.课前一首诗课外古诗背诵【原文】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赏析】本诗借杏花言志。

前两句写花开,一水相护,得天独厚,花事繁盛。

后两句写花落。

如果说前两句写花之形,则后两句写花之神,宁肯飘零天涯,也不甘受屈辱遭践踏。

该诗是作者一生的写照。

前两句象征作者早年知遇于神宗,仕途春风得意。

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自请解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二、检查预习1、生字识记畔(pàn):1.(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

如:湖畔。

本文取此义。

2.田地的边界。

荇(xì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

笙(shēng):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

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2、词语识记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斑斓:(书)灿烂多彩。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3、预习效果反馈1.作者为什么要写《再别康桥》?2.康桥是一座桥吗?3.诗的首尾有何特点?三、课堂跟讲1、背记知识随堂笔记那河畔的,是夕阳中的;波光里的,在我的心头。

软泥上的,油油的在水底,在康河的里,我甘心做一条!那榆阴下的,不是,是天上的,揉碎在间,着彩虹似的梦。

2、整体把握(一)(二)段落层次1.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

2.第2~6节:对美丽的康河的以及自己内心的。

3.第7节:开头,展露其别时的情绪。

(三)写作特点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中心表达:诗歌用柔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结构完整:整首诗诗行长短错落、舒缓有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

开头用“轻轻”,最后用“悄悄”,使得诗歌语言既无重复之感,又严谨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固·基础滤筛子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榆荫.()沉淀.()长篙.()箫
漫溯.()浮藻.()斑斓.()笙箫.()
◎拓展·能力登梯子
【课内阅读】
1.选出解说错误的一项()
A.“夕阳下的新娘”,是说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倒映在水中的金柳,随波光一起荡漾,显得更加美艳,作者对如此美景,永远记在心上。

C.“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是说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是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D.“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说天上被操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水上的水草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就如同彩虹似的梦一般。

2.下面是对有关词语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
A.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显得艳丽妩媚,表现了作者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B.“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热忱欢迎的态度。

C.诗人为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情愿做一条水草,这里的“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D.用“彩虹”来修饰“梦”,表明梦境的美好,也表明梦境的短暂虚幻。

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