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秋水(节选)》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秋水(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秋水(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秋水》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了解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
(3)能够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课内外拓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秋水》的文意及主题思想。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运用。
(2)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1. 导入新课:(1)简介庄子及其作品《庄子》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3)解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2)汇报讨论成果,进行课堂交流。
5. 课内外拓展:(1)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知识视野。
(2)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自然景观等。
四、作业布置1. 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认识。
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重点知识。
2. 合作探讨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课内外拓展是否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4. 对作业布置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秋水(节选)》

二、翻译全文,并思考:
1、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为 什么? 2、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 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呢? (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 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3、有很多寓言后来凝结成了成语。譬 如说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那么今天我 们学的这篇寓言,可以得出哪些成语 呢?
将存有疑问之处做好标记, 方法的指导
准备合作研讨。
研讨交流
1、小组合作交流在自学中
小组内充分讨论,互帮解决自学中出现 的疑难问题,教师指导小组的讨论。
不能解决的问题及疑问。
2、组内将不能解决的疑问 整理归纳。
一、翻译时注意关注文言现象:特殊句 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1、 通假字
问题探究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
【 说明 】二次备课用批注形式。
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学信息化教案 主备人:魏薇 课 题:《秋水》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教材分析】
2、学会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归纳文言词语和文言文特殊句式。
3、通过河伯认识前后变化的对比,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原则的具体运用
成练习。
习,并从中的出寓意和成 展示课堂练习
2、教师点拨总结。
语,巩固学习方法。
分层作业
1、课 后 巩 固 文 言 文 的 翻 译 方 法 和 原 则,将课文翻译一遍。
2、课后上网查资料,谈谈《庄子》一 书中你最感兴趣的寓言故事及其所阐 发的道理。
课后学生借助网络完 成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三《秋水(节选)》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三《秋水(节选)》精品教案总体设计教材概述《秋水(节选)》节选自《庄子》。
文章通过设喻的方式写河伯顺流东下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及至见到浩瀚的海洋时才自觉渺小,并羞愧自责。
作者通过这种设喻的方式来说明人切不可骄傲自大的道理。
执教者应着意引导学生在把握有关文言字词的理解的同时,努力呈现与文本相关的人文与掌故,从而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与文学氛围中,真正体悟庄子的智慧与文风,并在这过程中,注意积累,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思路方法设计思路:《秋水》在教材中是作为《寻觅文言津梁》这一专题中的自读课文出现的。
因而,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研习课文,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
课前准备:教师可多找些有关庄周的材料(生平与创作等)辅助阅读。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3.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诗词导入教师板书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提问:“庄周梦蝶”的故事谁知道?庄周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秋水(节选)》,希望能有所发现。
故事导入在常人看来,人生最大的悲哀便是亲人的逝去,但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人,在他的妻子死去后,做出了异乎常人的举动——“鼓盆而歌”,他就是庄子。
(教师简述该故事)“生不足喜,死不足悲”,这是庄子的生命哲学,这是何等的一个奇人呀,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庄子,一起来学习他的《秋水(节选)》。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庄子(约前369年—约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名篇《秋水》的作者、背景及其文学特色;2.掌握本诗的词汇和语言结构特点;3.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领会唐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4.引导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人生哲理,增强对生命的敬畏心和对自然的敬爱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对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的认识;2.学生对本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的掌握;3.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思想内涵的理解;4.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了解唐代诗歌背景和特点教师可通过对唐代文化的概述,介绍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如思想开放,文化辉煌等。
2.介绍《秋水》的作者、背景及其文学特色讲解杜牧的生平、创作经历和文学成就,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及文学特色,如以婉凄的笔调写出佳人远去的悲伤,境界高远而不失清幽。
3.学习词汇和语言结构特点分析本诗的词汇和语言结构特点,如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营造凄凉的氛围,表现人们对时光流转的感慨等。
4.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探究唐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以及作品所表达的哲理和情感。
5.创新思维与批判思维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发展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通过对诗歌体裁、文学语言运用、文学意义等方面的探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能力。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讲解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诗歌背景和特点、作者生平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等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特点,领略本诗的文学品味。
2.分组讨论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同伴之间互相讨论来提高对诗歌意境和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
3.课堂演讲可以让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述说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法课堂小测评:评测学生对诗歌内容基本掌握情况,检查学生对唐代诗歌特点的理解。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秋水(节选)》4

拓展寓言:
大瓠〔hù〕之种,宋人的秘方。
结论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拓展寓言:
触蛮之战,庄子钓于濮水。
结论三:当你的境界提高了,人生才能逍遥快乐。
小结:
当你拥有了大境界,你便能够认清自我,认清世界,你的世界观便明晰了;你能够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你的价值观便提升了;你能看淡恩怨名利,获得逍遥快乐,你的人生观便也随之豁达了。
各组派代表展示
正文讲解
拓展延伸
第一部分——入庄之境
问题:什么是大境界呢?
对比一:
河伯——“百川灌海”,便“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海若——“不见水端”,却“未尝以此自多”。
对比二:
坎井之蛙——安于井底之小乐;
东海之鳖——见识了东海之大乐。
第二部分——会庄之意
问题:为什么要去追求大境界呢?
分析文本: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仓乎?人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第三部分——得庄之法
问题:怎样做,才能达到大境界呢?
分析文本:
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结论一: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
放眼去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秋水》教学设计
预备知识
借助工具书理通文本。
教学类型
讲授型启发型
教学目标
理解庄子的思想,并启发学生追求人生的大境界。
教学背景
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对文言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把握,借助工具书理通文本难度不大。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秋水教案1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高二必修3语文教案

3.河伯为何而喜,又为何而叹? (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和。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4.河伯从这件事情中悟出什么样的哲理?
明确: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
看到“百川灌河”就“欣然自喜”的河伯是自大的,浅薄的,请同学们记住:任何时候“,自大”的同义语都是“浅薄”。(自大由于无知)。
5.庄子通过写河伯启发我们思考,告诉人们道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裁呢?明确:寓言
6.庄子为什么要用寓言这种形式来说理,而不是采用直接的议论文呢?寓言说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形而下(具体)的故事阐发形而上(抽象)的玄妙哲理, 把深奥绝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形象熔于一炉,想象力很强,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堪称千古奇文。既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又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这是《庄子》散文最为人称赏之处。
课题
《秋水》(一)庄子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庄子及其作品风格。
难点:学习运用寓言估计说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参考
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参考。
授课方法
学讲法,朗读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这两个成语,那大家知道它们的出处是那篇文章吗?
明道理。1、前后两次所见之比。2、前后两次所感之比。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和神态之比。4.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VIP专享】高中语文《秋水(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3

《秋水》教学详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和古汉语知识。
2、通过诵读、比较、质疑、拓展,训练查阅资料、把握情绪、合作探究、质疑问难的能力。
3、初步感受庄子相对主义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学会积累、归纳文言词语和文言文特殊句式。
2、通过河伯认识前后变化的对比,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比较,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寓言寓意。
2、比较法。
通过河伯前后态度的对比,通过节选的文段和全文的比较来理解寓意,领悟庄子的思想。
3、质疑法。
联系庄子的思想和《秋水》全文对文章做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语同样孟子荀子生活的战国时代,还有一个人,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的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究竟是什么人让鼎鼎大名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痴狂的地步呢?他就是?(庄子)其魅力魅力跨越千年,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开一扇小小的窗来走近庄子。
2.谁来简单介绍庄子其人好不好?庄子,名(周),(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
宋国蒙人,曾任小官,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不久辞去。
他一生贫困,甘愿闲居独处。
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天、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他的思想有消极之处,但其相对性的思想却于后世的一伟大物理学家接通,那个人是(爱因斯坦)。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
《庄子》一书构思奇特,想像丰富,汪洋恣肆,仪态万千。
《秋水》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秋水》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秋水》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秋水》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了解秋水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文学特色。
2.理解《秋水》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
3.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能从句子、词语和结构角度探究文学作品。
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秋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先用音乐打造出浓浓的秋天气息,画面上展示水滴落入小湖中,在水面上荡漾的涟漪泛起。
直接展示文学作品中的符号,让学生更易接受,同时在音乐以及画面的辅助下,让学生自然进入文学世界。
2.文学作品分析(1)作者及背景介绍教师简单介绍作者,以及其生平,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学创作背景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2)文学作品概述教师简单介绍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基本情节、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等。
(3)主题和情感表达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秋水》的主题以及作者传达的情感表达。
同时让学生自由畅谈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对于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4)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老师讲解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如何语言运用,如何表达文化内涵。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主破解课本中的难点,用自己的课堂经验发挥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完善学生探究文学作品的能力。
3.词语解析老师将课文中的“冉冉”、“澹泊”、“哀怨”等词语做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朗读、品读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本中《秋水》。
让学生通过个别成语的朗读,帮助学生在朗读技巧上提高。
在品读完作品后,让学生针对主题和情感阐述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解之处。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提问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感悟的热情。
2.情景教学法:用音乐打造出秋天的氛围,画面上展示出水滴会游戏在水面上的过程和画面的压缩,更好地针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节选)》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
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
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
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
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
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
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涘(sì)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