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
伸缩缝设置要求

伸缩缝设置要求————————————————————————————————作者:————————————————————————————————日期: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应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当地基有变化时宜加设沉降缝。
在挡土结构的拐角处,应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
当不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沉降缝地面以下处应用粗砂填实,以确保主楼基础四周的可靠侧向约束;2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
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3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允许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验算时需考虑地基与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变形缝设置规范

变形缝设置规范篇一:变形缝设置要求变形缝设置要求变形缝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1. 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
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
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
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 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4.3.1条等。
2. 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
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
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
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3. 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
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
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
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 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 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 某些标准图集和《2003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 (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
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 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伸缩缝设置要求

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应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当地基有变化时宜加设沉降缝。
在挡土结构的拐角处,应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
当不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沉降缝地面以下处应用粗砂填实,以确保主楼基础四周的可靠侧向约束;2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
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3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允许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验算时需考虑地基与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之间的数值2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时,伸缩缝间距应适当减小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伸缩缝的间距宜适当减小当采用下列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少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3 每30~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两个月后浇灌;4 顶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顶部设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5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6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超长结构施工方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所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的结构。
缝,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
结构长度是影响温度应力的因素,为了消减温度应力,取消伸缩缝,在施工中采用施工后浇带可有效地减少温度收缩应力,然后再浇灌施工后浇带使结构成整体。
只要使浇灌后浇带前及浇灌后浇带后,结构混凝土因温差和收缩应力叠加值小于混凝土抗拉强度,这就是利用“施工后浇带”办法控制裂缝,达到不设置永久伸缩缝的目的。
3.1 设置后浇带以及控制和抵抗温度收缩应力的措施3.1.1 有效设置后浇带后浇带是列入高规中的一种目前设计人员常采用的方法,它利用了混凝土早期收缩量大的特性,其设计思路是“以放为主”。
主要作用是释放早期混凝土收缩应力,减小以收缩为主的变形。
高规虽然对后浇带的间距、宽度、钢筋处理、浇筑时间有较明确要求,不少资料对此也有所介绍。
但是结合多年来对兰州地区几个较大型超长工程的设计实践,深感对后浇带的做法必须予以重视。
如设计施工处理不好,不仅起不到予期的效果,还会留下结构隐患。
因此就后浇带的具体做法提出以下建议和看法:⑴间距:高规规定为 30m~40m.建议具体工程应结合建筑物长度、气候环境特点综合考虑,一般应控制在 30m 左右。
⑵位置:①小跨梁开间或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可在梁跨三分之一处。
②平面布置时要注意梁的布置宜平行于后浇带以免梁截断太多。
③视具体情况可沿平面曲折通过。
⑶宽度:高规规定 800~1000mm.建议预留的宽度要考虑满足钢筋错开搭接要求。
可允许大于 1000mm.⑷钢筋:目前对后浇带内梁纵向钢筋处理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梁板钢筋均断开后搭接(高规要求),但由于梁钢筋搭、焊接处理困难,质量不易保证,易给结构造成隐患。
第二种:板钢筋断开,梁钢筋直通不断。
目前工程采用较多,但由于截断梁较多时,钢筋全部不断会约束混凝土收缩,达不到予期效果。
建议:梁上部钢筋,腰筋及板墙钢筋断后错开搭接或必要时先搭后补焊。
梁下部钢筋不断,可适当加大配筋。
变形缝详解,注册建筑师考试必看

变形缝详解,注册考试必看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应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当地基有变化时宜加设沉降缝。
在挡土结构的拐角处,应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
当不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沉降缝地面以下处应用粗砂填实,以确保主楼基础四周的可靠侧向约束;2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
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3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允许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验算时需考虑地基与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建筑长度

(1)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
结构类别 室内或土中 露天
排架结构 装配式 100 70
框架结构 装配式 75 50
现浇式 55 35
剪力墙结构 装配式 65 40
现浇式 45 30
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类结构 装配式 40 30 现浇式 30 20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60
瓦材屋盖、木屋盖或楼盖、轻钢屋盖 100
注:
1 对烧结普通砖、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和混凝土砌块房屋取表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有实践经验并采取有效措施时,可不遵守本表规定;2 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3 按本表设置的墙体伸缩缝,一般不能同时防止由于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形和砌体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局部裂缝;4 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5 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6 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在进行立面处理时,必须保证缝隙的伸缩作用。
(6)。软弱地基,在分期建造的房屋的交界处;
3.抗震缝:为防止因地震原因引起的过大结构附加应力而设置,下述情况宜设置抗震缝
(1)。建筑物平面长度和外伸长度超出规范的限值,又没有采取措施时;
(2)。建筑物各部分刚度相差悬殊,采用不同材料和不同结构体系时;
(3)。建筑物各部分质量相差很大时;
(4)。建筑物有较大错层时;
(2)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伸缩缝介绍讲解

伸缩缝1.设置伸缩缝的目的伸缩缝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而引起结构过大的附加内应力,从而避免当受拉的内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引起结构产生裂缝。
温度变化包括大气温度发生变化和太阳辐射使结构各部位的温度变化不同,从而导致温差内应力。
对超静定结构来说,即使结构各部位间的温差很小,但温度变化引起构件伸缩也会引起内应力。
温度变化越大,结构或构件越长,产生的变形和引起的内应力也越大。
一般来说,温度应力主要集中在结构的顶部和底部,顶部主要由屋盖和建筑物内部的温差引起,底部则因地基和建筑物温度的不同引起。
混凝土收缩是指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因体积减小而引起收缩,从而使超静定结构构件的变形被约束而引起收缩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
2.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设计中为了控制结构物的裂缝,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用温度伸缩缝将过长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使每一个部分的长度不超过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要求。
《混凝土规范》给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注:①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现浇式的数值取用;②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③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④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⑤对下列情况,表11-32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宜适当减小:a柱高(从基础顶面算起)低于8m的排架结构;b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的排架结构;c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作用下的结构;d采用滑模类施工工艺的剪力墙结构;e材料收缩较大、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等。
⑥对下列情况,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表11-32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a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b采用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c采取能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
规范对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3.4.5 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3)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7.1.7 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3 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100m: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4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
5 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6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6.5 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6.5.1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
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处。
伸缩缝的间距可按表6.5. 1采用。
表6.5.1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注:1 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砌块、混凝土普通砖和混凝土多孔砖房屋,取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墙体有可靠外保温措施时,其间距可取表中数值;2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3 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4 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5 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缝宽度应满足各种变形缝的变形要求;在进行立面处理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3.4.5 体型复杂的建筑并不一概提倡设置防震缝。
由于是否设置防震缝各有利弊,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总体倾向是:1 可设缝、可不设缝时,不设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3.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
4.现浇挑槽、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5.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6.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